1、颈椎间盘突出症
2、颈椎病是什么样子的
常见的颈椎病有四种类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型。知 (一)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X光片上可表现为生理曲度消失、僵直、成角、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变形、钩椎关节增生等。 (二)脊髓型。可表现为四肢麻木,力量减弱或僵硬,严重时行走笨拙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及大小便障碍等,查体常有四肢肌张力高、反射亢进、阵挛的病理反射试验阳性等。影像学道检查主要表现为CT或 核磁共振(MRI)片上脊髓受压及表现信号异常等。 (三)椎动脉型。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猝倒。但意识无障碍,常反复内发作。X光动力片可表现为颈椎失稳、椎动脉造影可表现为椎动脉扭曲、狭窄或闭塞。 (四)交感型。常表现为头痛、枕部痛、头晕头胀、视力模糊、眼发涩或流泪、手足凉、心慌等。少数病人可表现为吞咽困难,有称之为食道型。近年来,颈椎间型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已被确立为单独的疾病。 其实颈椎病的治疗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可以使用 颈椎康套装 来进行治疗,多套产品结合治疗,能够迅速恢复颈椎的容健康,减少患者的痛苦。
3、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颈椎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从病理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椎间盘变性阶段
椎间盘的变性从20岁即已开始。纤维环变性所造成的根节不稳是髓核退变加速的主要原因。可见纤维变性、肿胀、断裂及裂隙形成;髓核脱水、弹性模量改变,内部可有裂纹形成,变性的髓核可随软骨板向后方突出。若髓核穿过后纵韧带则称为髓核脱出。后突之髓核既可压迫脊髓,也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此期的主要特征是:椎间盘弹性模量改变、椎间盘内压升高、椎节间不稳和应力重新分布。
2)骨刺形成阶段骨刺形成阶段也是上一阶段的延续。
骨刺形成本身表明所在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椎节应力分布的变化,从生物力学看,
骨赘的形成以及小关节、黄韧带的增生肥大均为代偿性反应。其结果是重建力学平衡。这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从病理角度看,多数学者认为骨赘来源于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的机化、骨化或钙化。病程较久的骨刺坚如象牙。
由于颈5-6处于颈椎生理前屈的中央点,椎间盘所受应力较大,所以颈5-6椎间盘的骨赘最多见,其次为颈4-5及颈6-7 。
3)损害阶段
前面已述及,单纯的退变不一定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也是颈椎病与颈椎退变之间的区别。只有当以上两个病理阶段的变化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而引起相应变化才具有临床意义。
脊柱对脊髓的压迫可来自前方和后方,也可两者皆有。前方压迫以椎间盘和骨赘为主。前正中压迫可直接侵犯脊髓前中央动脉或沟动脉。前中央分或前侧方的压迫主要侵犯脊髓前角与前索,并出现一侧或两侧的锥体束症状。侧方和后侧方的压迫来自黄韧带、小关节等,主要表现以感觉障碍为主的症状。
脊髓的病理变化取决于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急性压迫可造成血流障碍,组织充血、水肿,久压后血管痉挛、纤维变、管壁增厚甚至血栓形成。脊髓灰质和白质均萎缩,以脊髓灰质更为明显,出现变性、软化和纤维化,脊髓囊性变、空腔形成。
对脊神经根的压迫主要来源于钩椎关节及推体侧后缘的骨赘
。关节不稳及椎间盘侧后方突出也可造成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早期根袖处可发生水肿及渗出等反应性炎症。继续压迫可引起蛛网膜粘连。蛛网膜粘连使神经根易于受到牵拉伤,发生退变甚至华勒变性。
椎动脉真正由于增生和压迫导致椎动脉狭窄很少见。由于MRI及血管减数造影(DSA)技术的发展,目前发现椎动脉在颈椎退变过程中常发生扭曲,甚至呈螺旋状。椎节活动时刺激椎动脉,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痉挛,使颅内供血减少,产生眩晕甚至摔倒。
后方小关节的松动和变位,关节软骨的破坏和关节突增生,关节囊的松弛和肥厚均可刺激位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纤维,产生颈部疼痛。颈椎间盘后壁也有神经末梢支配,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松弛和变性均使末梢神经受刺激产生颈部疼痛和不适。
4、颈椎4 5 6节轻微变形膨出说明颈椎病严重到什么地步了?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由于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大约30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生物力学角度来看,第5—6、第6—7颈椎受力最大,因此,颈椎病的发生部位在这些节段较为多见。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它的主要症状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有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颈椎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病同属脊柱的退行性改变,二者都容易引起神经痛。但二者更有明显的不同点,一般来说,颈椎病比腰椎病的症状和体征更加复杂多变,更容易被患者忽视和医生漏诊、误诊。颈椎病引起的症状体征,较腰椎病范围更广泛而严重。
分类症状 根据受损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五类。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自我运动治疗
1、颈部运动: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2、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
3、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
4、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5、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6、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7、掐捏踝筋: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8、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9、提揉两耳;用手提拉双耳,然后搓揉,待耳发热为止。
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五大误区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因多种原因发生了改变,从而剌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人们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症状的综合征。颈椎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症状繁多,一般分为软组织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五种。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在颈椎病的诊治上仍存在五大误区:
1、不恰当的反复牵引。 颈部牵引是目前治疗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恰当的反复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快退行性病变,降低了颈椎的稳定性。
2、反复盲目按摩、复位。 颈椎病发病机理复杂,在做按摩复位治疗前必须要排除椎管狭窄、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等等,脊髓型颈椎病绝对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
3、在治疗过程中不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 盲目牵引,使颈部的肌肉韧带等长期处于非生理状态,会造成慢性损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和保持。
4、过于单方面夸大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
5、轻视颈椎病的预防。 长期固定一个姿势,容易造成颈部软组织劳损,渐发展为颈椎病。
注意事项:
(1)不可以在颈部过于劳累的状态下工作、看书、上网等,如果长期在颈部劳累的状态下工作只会导致颈部劳损更重严。
(2)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才可以根本地消除颈部疲劳。
(3)如果您的眼睛也累的话,建议多做些眼保健操等等的眼部按摩,因为眼睛劳累也会导致颈部劳累的。
(4)如果您是必须长期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做颈部运动的话,也可以借助一些在网上的颈椎病预防和治疗的功能来减轻你颈部的劳累程度,避免长期颈部做重复的动作。
(5)防止颈椎的损伤 做好劳动、运动、演出前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和其它部位的损伤
(6)保证良好的坐姿
(7)纠正不适当的睡势 调整合理的睡眠姿势,选用合适的枕头高低。
(8)防止颈部受风受寒 防止颈部受风受寒,积极治疗颈部的外伤、感染、结核、淋巴结炎和椎间盘炎等疾病,也是预防颈椎病的重要一环。
(9)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我国古代有“流水不腐,户枢不矗”的成语,《内经》有“导引按跃”,华伯有“五禽戏”,均说明全身性锻炼,可以强身防病。
(10)合理用膳
(11)防止颈椎的损伤 做好劳动、运动、演出前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和其它部位的损伤
5、怎样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退行性颈椎间盘改变。因各种原因所致外伤,导致椎间盘正后部破裂或偏一侧而突出,并与骨刺共同在颈椎伸屈活动中刺激、挤压脊髓,特别是椎间隙不稳时,突出物刺激脊髓更严重。
(2)交感神经因素。颈椎不稳定节段及其混合突出物通过交感神经丛刺激脊髓膜,导致脊髓的血管痉挛,而使患者发生脊髓症状。
有学者曾用动物实验证明,以电刺激脊髓膜上的交感神经丛或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或切除交感神经干,均可引起脊髓血管丛痉挛或栓塞而导致脊髓缺血性变性,发生脊髓症状。
(3)椎管狭窄。一般认为,小椎管、大的或小的椎间盘突出即可以引起脊髓受压迫症状。这种狭窄多数为后天性(如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在椎管中径与椎体中径之比小于0.75时,即可以认为有发育性椎间狭窄。加上后天的因素,可使椎管小于10mm,则患者多有脊髓受压症状。另一种椎管狭窄是先天性小椎管,在X 线侧位片上其绝对值小于13mm,平时脊髓适应而无症状,若遇外伤(一般较轻外伤)则容易发生创伤性脊髓损伤,而X 线片上无颈椎骨折或脱臼现象。因此有人提出,在受同样的外伤时,颈椎管愈小者,可带来愈严重的脊髓损伤,预后也愈坏。
所以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椎间隙不稳、骨刺形成、外伤引起中央型椎间盘后突出,在原有较小椎管下继续活动椎体,突出混合物不停地刺激及压迫脊髓,加上后方黄韧带肥厚,在颈后伸时发生褶折,而从后方刺激到已受压的脊髓,如此前后夹钳是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物理性原因。早期患者脊髓发生功能性血循环障碍,减压治疗后脊髓功能尚可恢复。突出物很大或前后压迫脊髓太久,脊髓发生变性者,不论手术与否,脊髓功能均难于恢复。
6、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主要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
1. 椎间盘 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一般在30岁以后即开始。髓核脱水变薄,椎间隙变狭,使纤维环及周围韧带变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进一步劳损及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及椎间隙狭窄使椎间盘易于向后及侧方突出。颈4、5,颈5、6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损伤。
2.椎体及其附属结构 椎间盘变薄引起颈椎不稳时,其周围韧带常受异常应力的牵扯,致其附着点损伤引起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狭窄也使后关节与钩椎关节应力增加,使其受损伤及增生。易发生增生的节段依次为颈5、颈6、颈4及颈7。
3.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可引起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型颈椎病。钩椎关节、后关节增生,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相应症状。
4.血管因素及化学因素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因素来解释,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肿及炎症引发或加重了神经症状颈椎温灸调理枕敷于颈椎部,温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