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椎间盘 > 椎间盘镜技术管理规范

椎间盘镜技术管理规范

发布时间:2020-03-29 01:04:29

1、手术分级制度的分级标准

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1、一级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技术难度较低、、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2、二级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技术难度一般、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3、三级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4、四级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1)椎间盘镜技术管理规范扩展资料

手术权限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八)对资格准入手术,除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外,手术主持人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参考资料

网络-手术分级制度



2、针对机械伤害应如何处理?

1.机械伤害在工程机械零部件的拆卸、清洗、修复过程中,零部件的棱角、锐边容易引起人员划伤和刺伤;一些放置不稳的零部件、工具滑落易引起人员砸伤;一些露天存放的维修设备,如简易起重机等,因钢丝绳锈蚀极易发生断裂。为避免这些机械伤害威胁维修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增强维修人员的安全意识。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维修人员应对维修对象和发生伤害的可能性做好安全防护。 (3)定期对用于维修的设备、工具进行检查更新,排除安全隐患。 2.振动和噪声伤害振动与噪声污染主要是由维修设备和工具产生。维修人员操作气动、电动或冲击工具时,强烈的振动传递到操作者的手臂上,久之会使人产生不适,甚至造成关节或血管等疾病。避免振动、噪声伤害的措施如下: (1)及时维护和润滑设备,使设备运行良好,并对鼓风机等噪声大的设备安装消声器,并进行隔声处理。 (2)改进工艺及操作方式,如用液压代替锻压,用电、气焊接代替铆接等;采取减振、隔振技术,提高回转件的动平衡性能,减轻振动噪声。 3.化学物质伤害维修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油料,包括煤油、汽油、洗涤油、润滑油、液压油、润滑脂、粘结剂和清洗剂。煤油挥发性较小,含铅量高,接触时会引发接触部位皮肤发白,且对脑部刺激很大;汽油和洗涤油均属高挥发性油料,用其清洗零件时,产生的油气会强烈刺激呼吸道,造成嗅觉功能损伤,并且由于对皮肤具有脱脂作用,会导致手部干裂;液压油、润滑油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容易通过皮肤渗入体内损伤神经系统;胶粘剂中的苯和甲醛,会导致神经等人体系统功能性损伤,使人出现头痛、乏力、头晕等症状;此外,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电焊烟尘、金属气体、氟化氢、氮氢化合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也会危害维修人员的健康。为避免化学物质伤害,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优先采用污染小、伤害低的油料。维修人员要详细了解各种油料的特性、危害机理、致病方式,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应根据需要备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和用品。维修人员在接触渗透性强的液压油、润滑油时,应戴上橡胶手套和护目镜;使用煤油、汽油等挥发性较强的油,应注意防火并配备灭火设备。 (3)要尽量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维修及加工工艺,如机加工中可采用干磨削和干铣削,减少油液和乳化液的使用。 (4)对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对废水、废油、废渣应采取分离净化处理措施。 4.电磁辐射伤害工程机械表面修复新技术中的等离子喷涂、超声波焊接、高频感应加热等,都存在电磁辐射污染问题。长期在电磁辐射作用下,人员会出现乏力、记忆力减退为主的症状,还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胸闷及激动和脱发等症状。为此,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对电器设备集中的地方应设置隔离带,从而在较大范围内控制电磁辐射危害。 (2)将某种辐射能量吸收作用强的材料撒于电磁辐射源外围,可将场源附近辐射降到最低。 (3)在辐射强度较高的场所作业时,要配戴防护用品。

3、用金山是么?呼啸战神3的属性和技能怎么改?我只会改钱

天啊,还有人在玩这个,真的好感动,好久不玩了,希望你不要去改,那会很无聊的,战略游戏玩的就是思路,都改满了是毫无乐趣的。

4、请问北京膝关节游离体关节镜手术的大概费用、比较好的医院

你好,如果是单纯的膝关节游离体.治疗起来还是很方便快捷的.一般三级以上医院(有骨科的)都可以做.如果说比较专业的话,还是去北京积水潭医院.
http://www.baidu.com/s?cl=3&wd=%B1%B1%BE%A9%BB%FD%CB%AE%CC%B6%D2%BD%D4%BA
其他一些还应该包括:
1、韧带半月板在检查时不知道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手术清除游离体是简单而又快捷的事情。没有意外的话,采用关节镜手术,术后4天出院,不影响走路,膝关节会短期无力,不过慢慢就好了,而且也不会有任何并发症,费用1万上下。
2、如果膝关节受过伤,影响到膝盖的活动度,那么可以判断韧带或者半月板可能受损,一样可以采用关节镜手术,修复半月板或者韧带,并且清理游离体,不过术后要1周才能出院,而且恢复期要长一些,费用从1万到2万不等,视病情而定。
PS:本人做过关节镜手术,不过病情比较严重,韧带重建,术后8天出院,2个月扔拐,3个月正常生活了。同病房的很多人做半月板修复、游离体清除等小手术,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尽快手术,像你这种手术术后没几天就和正常人一样了,没任何影响的,只要切忌半年内不要做对抗运动,1年后就又生龙活虎了,不要担心。
祝你母亲健康长寿,祝你快乐.

5、椎间盘内窥镜微创手术有什么后遗症

熟练的手术者施行的手术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机会并不多
文献上能够看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有以下这些:
手术中发生的,大出血
手术后出现的,椎间盘感染,椎间盘炎
脊神经损伤
术后慢性腰痛
椎间不稳定等

6、本人急需一些去野外生存,探险的基本求生技能,越多越好,谢谢!

级别:新手
7月15日 12:17 1. 野外险情的预防和处置

(1)如何避免雷击

野外活动中存在遭受雷击的危险性。但是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地降低这种危险性:①预知打雷和雷击。先看到乱积云变大,不久即变成雷云,赶紧到安全地方躲一躲。收音机中有刺耳的杂音、忽下大粒雨滴也是打雷的预兆。②跑 向低地。③远离高树或密叶树林。④远离铁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装入塑料袋中。⑤如在水域活动,要赶紧上岸。⑥不要聚集在一起,应分散开。⑦小屋内、汽车内、岩背阴处或凹处也是很好的躲避之处,但注意不要靠墙。

(2)应对落石、雪崩

由高处掉落的一块小石头有时也会严重伤人,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在山间行走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落石标志,要仔细观察,分辨浮石,一般讲在多石头的地方,浮石的颜色比周围石头新;通过易发生落石区域时,应戴好安全帽或用厚衣服蒙住头,快速通过;尽量提早发现落石,及时避让,避免意外伤害;行走中不小心踏落石头时,要立刻喊出声,通知下面的同伴。

雪崩的威胁非常大。因此,进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时,首先要向当地住户打听哪些地方有潜在危险,以避开经常发生雪崩的地区。由地貌特征也能判断雪崩常发地区,如山坡上有雪崩大槽,山坡上方有悬浮的冰川,山脊上有雪檐等。雪崩前,有雪块、冰片落下,这时要确认冰落的方向,然后再决定逃离方向。一旦来不及逃脱而卷入雪崩,手脚要快速地像游泳一样运动,尽量使头部浮在雪上,同时抛出身上携带的一些物品作为标识物,以便别人知道你被雪埋的具体位置,及时营救。

(3)迷路时

在山野,尤其是在深山密林中行走时,稍不留神就会发生迷路,这时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①回到认识的地方。平时在行进的休息间歇要多注意周围的风景和标志,一旦迷失方向,最好回到自己认识的地方,用罗盘和地图确定所处的位置及目的地方位,重新开始行走。折返时不要直走下坡路,因为下坡路视野小,方向不易确认,这是很危险的。②做好山路标志。在山野行进时要注意曾经走过的人留下的用塑料带、树枝或石头作的记号。走在前面开路的人,遇到特殊状况时,要做标志通知后面的人。③如果迷路时天色已晚或从山崖落下受伤,动弹不得,无法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时应做深呼吸,保持镇静,不要冒然离开,在原地露宿,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想办

法发出求救信号静待救援。

(4)溺水时

在江河湖海中遇到复杂水情而无法驾驭时,千万不要慌张着急,想办法让自己浮在水面上,保持浮姿,任水冲流,并注意水波流向,再一点一点由水平方向往岸边移动。在拯救溺水者时,首先考虑用竹竿、树枝、绳索拖拉,或者用大木头、塑料桶等能很好地浮于水面的物体作为浮具实施间接救护,实在无法解决问题了才入水施行直接救护。如果被救上岸的溺水者神志不清,就要采取急救措施,施行心肺复苏术(CPR)。

2. 野外伤病的急救

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中,常会遇到一些意外受伤和突发疾病,掌握一些常用的伤病急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1)感到身体不适时

身体不舒服,感到头昏脑胀时,应放松心情,躺卧下来,解开束缚身体的衣物或包袱。告诉同行者自己的症状是发冷还是发热、何处发痛?然后再考虑处理办法。如果脸色发红,呼吸急促,不出汗,这很可能是中暑,应将不适者抬到树荫下休息,并将头部垫高,身体平卧,保持安静,注意降温,同时可服用人丹、十滴水、淡盐开水等。有呕吐症状时,要取俯卧姿势,右手放在下巴下作枕头,放松身体,呕吐后应漱口,并安静休息,如症状加重,则赶快送医院。打喷嚏、发寒、头痛是感冒初期的症状,使用普通感冒药,多休息即可治愈,如果在野外露营时患感冒,应注意多吃温热食物,保暖,早睡,让身体出汗,症状就会有好转,如果迟迟不退烧,可服用解热剂。腹痛的原因很多,依部位判断,左下腹部发痛,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身体受凉,服用正露丸这类药品,并注意保暖腹部,放松静躺休息即可痊愈;右下腹部发痛,有阑尾炎的危险,可先服用止痛剂,并迅速送医院治疗;胃部发痛、发烧、恶心时,可服用肠胃药治疗。

(2)被昆虫叮咬或蜇伤

一般情况下,被蚊子、跳蚤、臭虫等叮咬,野蜂、毛毛虫等蜇伤,蜈蚣、蚂蟥等咬伤,涂上风油精、万金油,或口水、肥皂,即能起到消炎、止痒作用;被野蜂蜇伤后,会产生剧痛、眼花恶心等症状,如果发现蜂尾部的毒腺及螫针还留在伤口上,应该用小镊子或小钳子拔除,不要用手掐。随后用醋酸涂擦伤口,消肿止痛,也可用野菊花叶、夏枯草捣烂敷伤口;遭到蚂蟥叮咬时,不要使劲往外拉,以免拉断而将蚂蟥的吸盘留在伤口内,引起伤口发炎、溃烂。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手掌在旁边拍击,蚂蟥受到惊吓会自动调下来,也可用风油精、食盐洒在蚂蟥身上,或用烟头烫;人的皮肤受到毛毛虫身上毒毛的侵害,会感到辣、痒、痛,并伴有红肿症状。这时应小心地将毛毛虫从身上清除,再用胶布粘在皮肤上,揭下时可以将毒毛去除。还可以采些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草药捣烂后涂擦或外敷。如果全身出现皮疹,可服用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由于毒蝎子、毒蜈蚣等的毒性比较大,遭到袭击后应采用对付蛇伤的方法处理。

(3)被蛇咬伤

①如何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从外表看,无毒蛇的头部呈椭圆形,尾部细长,体表花纹多不明显,如火赤练蛇、乌风蛇等,毒蛇的头部呈三角形,一般头大颈细,尾短而突然变细,表皮花纹比较鲜艳,如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但眼镜蛇、银环蛇的头部不呈三角形);从伤口看,由于毒蛇都有毒牙,伤口上会留有两颗毒牙的大牙印,而无毒蛇留下的伤口是一排整齐的牙印;从时间看,如果咬伤后15分钟内出现红肿并疼痛,则有可能是被毒蛇咬了。②被毒蛇咬伤后的急救。咬伤后不要剧烈奔跑,以减慢人体对蛇毒的吸收和蛇毒在人体内的传播速度,减轻全身反应;记住伤口的形态,详细告知急救的医务人员,如果把蛇打死,则带上死蛇,以便医务人员及时、正确地给以治疗;被毒蛇咬伤后,应立即用柔软的绳或带结扎在伤口上方,以阻断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少毒液吸收,防止毒素扩散;应急排毒。立即用冷茶、冷开水或泉水冲洗伤口,有条件的话可用生理盐水、肥皂水、双氧水、千分之一的过锰酸钾溶液、四千分之一的呋喃西林溶液冲洗。施行刀刺排毒,用清洁的小苗刀、痧刀、三棱针或其它干净的利器挑破伤口,不要太深,以划破两个毒牙痕间的皮肤为原则,或在伤口周围的皮肤上,用小苗刀挑数孔,刀口如米粒大小,这样就可防止伤口闭塞,使毒液外流,刀刺后应马上清洗伤口,从上而下向伤口不断挤压15分钟左右,挤出毒液。如果伤口里的毒液不能畅通外流,可用吸吮排毒法,采用拔火罐、针筒前端套一条橡皮管来抽吸毒液,无工具时可直接用嘴吸吮,但必须注意安全,边吸边吐,每次都用清水漱口。内服、外敷药物,具体用什么蛇药,应根据当时当地能立即采到为原则,灵活运用。③避免被蛇咬,在山野中行走时,不要随便将手插入树洞或岩石空隙等蛇在白天的休息之处,手中持一小棍或树枝,行走时“打草惊蛇”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避免被蛇咬的方法。

(4)损伤出血的急救法

在野外,有时因意外而造成身体某部位损伤出血,小的出血无需特殊处理可以自行愈合,而严重出血常会危及生命,须采用紧急的止血措施。如果是一点伤口,用手指或清洁布块直接压在伤口上面即可止血,血渗透布块应反复替换,直到出血减弱,这时才用消毒纱布盖好,绷带固定。如果是切伤或砍伤,血流不止,这是动脉出血,危险性很大,必须用止血带止血,但注意止血带扎紧后应有间隔的松开再扎紧,以免被捆扎处以下的肢体血液循环完全中断而引起肢体坏死。另外还可用清洁的纱布或止血棉等止血剂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绷带固定。

(5)骨折及扭伤

野外生存生活实践中,脚滑倒或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很容易发生骨折、脱臼或扭伤。发生骨折或扭伤时,首先应保持安静休息,不要勉强走动,使伤口恶化。接着可用河水、冰、雪等冷却患部,千万不要按摩。然后用木板或代替物夹住患部,用绷带加压固定。抬高患部,超过心脏。最后送往医院,搬运时应小心谨慎,一般可采用两人做手椅、单人背负、两人搀扶、担架搬运的方法。对于脊椎受伤的患者,一定要放在平坦而坚固的担架上固定后送往医院,身体不能弯曲,否则可能会造成脊髓损伤而导致瘫痪。

3. 求救信号的发放与识别

遇难时获救的首要前提是与外界取得联系,使他人知道你的处境。SOS(Save Our Soul)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可以在地上写出或通过无线电发报,也可用旗语通讯方式打出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发出代码。另外,几乎任何重复三次的行动都象征着寻求援助。如点燃三堆火,制造三股浓烟,发出三声响亮的口哨、枪响或三次火光闪耀。如果使用声音或灯光信号,在每组发送三次信号后,间隔1分钟时间,然后再重复。

(1)烟、火信号

燃放三堆烟、火是国际通行的求救信号。将火堆摆成三角形,间隔相同最为理想,可方便点燃。在白天,烟雾是良好的定位器,所以火堆要添加胶片、青树叶等散发烟雾的材料,浓烟升空后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对比,易受人注意。在夜间或深绿色的丛林中亮色浓烟十分醒目。添加绿草、树叶、苔藓和蕨类植物都会产生浓烟。黑色烟雾在雪地或沙漠中最醒目,橡胶和汽油可产生黑烟。

信号火种不可能整天燃烧,但应随时准备妥当,使燃料保持干燥、易于燃烧,一旦有任何飞机路过,就尽快点燃救助。白桦树皮是十分理想的燃料。为了尽快点火,可以利用汽油,但不可直接倾倒于燃料上。要用一些布料做灯芯带,在汽油中浸泡,然后放在燃料堆上,将汽油罐移至安全地点后才能点燃。切记在周围准备一些青绿的树皮、油料或橡胶,以放出浓烟。

(2)地对空信号

寻找一大片开阔地,设置易被空中救援人员观察发现的信号,信号的规格以每个长10米,宽3米,各信号之间间隔3米为宜。“I”——有伤势严重的病人需立即转移或需要医生;“F”——需要食物和饮用水;“II”——需要药品;“LL”——一切都好;“X”——不能行动;“→”——按这一路线运动。

(3)其他信号

①光信号。利用阳光和一个反射镜或玻璃、金属铂片等任何明亮的材料即可反射出信号光。持续的反射将产生长线和圆点,这是莫尔斯代码的一种。②旗语信号。左右挥动表示需救援,要求先向左长划,再向右短划。

4. 组织实施时的安全措施

在组织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训练过程中,作为组织实施者应有考虑周详的安全措施。

(1)作好缜密完整的训练计划和充分的物质准备,包括活动目的、路线、日期、分工、纪律、装备、物品、学生档案、如何总结等,并让每位学生彻底了解。

(2)健康管理。长距离和高难度的教学训练,出发前应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对那些平时运动较少的学生,更需认真检查,如有不适宜的情况,则应停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3)组织必要的体能、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培训。

(4)组织者与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直接商定参加普通意外伤害保险或特种意外伤害保险事宜,从而使组织者和参与者获得较大的风险保障。

(5)组织队伍。将队伍分成5~12人一组,安排有经验、有责任感的教师或学生担任组长,整个队伍不可拉得太长,应经常保持前后呼应的状态,要约定一些联络信号。还应安排有责任感、对活动计划十分了解、有经验的人担任留守。配备医务人员。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遇到安全问题时,至关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如果你冷静地把你能做的安全措施都做好了,很有可能会转危为安。否则,把时间用于无谓的害怕和恐惧上,可能会带来本不应有的灾难。另外,本文所述及的是一些处置安全问题的基本常识,是否能灵活运用,在遇险时采取最为适当措施,就要看临场经验和意志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措施只是临时的应急办法,最终要请医务人员或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7、济南武警总医院的基本信息

简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始建于1950年,
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 医院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拥有核磁共振机、多排螺旋CT、数字胃肠机、C型臂X线机、数字式摄片机、东芝8000彩超、电子胃镜、经颅彩色多普勒机、多功能麻醉机,椎间盘镜、腹腔镜、关节镜、胸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高、精、尖医疗设备,确保了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医院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内引外联、多种渠道培养的途径,使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医学人才成为医院专家群的骨干力量。现有高级职称人员72名,中级职称人员122人。有12名专家因有特殊贡献被国家和军队年终奖享受特殊律贴。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增强了医院的科研力量,近年来,医院的医疗成果先后荣获国际金奖2项、国际银奖2项、武警部队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2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74项,获国家专利28项,发表医学论文819篇,名列武警部队前茅。
现代化的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医疗技术的长足进步。该先后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血管支架术、脑血管疾病造影、融栓、支架介入治疗技术、体内伽玛刀治疗肿瘤技术、腹腔镜诊疗技术、鼻内窥镜治疗技术、颅脑肿瘤外科技术、内窥镜下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骨性畸形矫治术等多项高新技术,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眼科、肿瘤科是重点科室,在行业内及人民群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医院拥有现代化的舒适、优雅的检查场所。医院的功能科室候诊环境明亮舒适,设备配套先进、洁净明亮、布局合理。此外还配备高质量的消毒供应室,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医院党委“一班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把握时代的脉搏,适应医疗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狠抓以深化改革、质量建院、科技兴院、更新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工程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理念,大兴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良好格局。
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和就医权利,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让来院的患者随时、随处感受到人性化服务带来的方便。门诊各楼层都设有导诊员,医疗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住院患者实行全程优质服务。特别是急救中心24小时向群众提供免费接诊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

8、控制手臂力量的神经是什么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9、治疗腰间盘突出最好的药

该病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尤其对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管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考虑进行脊柱微创技术治疗,尤其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而对于部分病情严重无微创技术治理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考虑开放手术治疗

对于初次发作或者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休息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的患者,由于全身疾病或者局部皮肤疾病不能实行手术者,不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包括:
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4周,腰围保护,适当下地活动;
使用消炎镇痛药物治疗;

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治疗;

牵引治疗,其中骨盆牵引最常用;
理疗针灸,按摩(专业医生指导下)运动治疗,医疗体操等。。

10、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工具制作技术,生活情况和用火,穿着

元谋人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见彩图元谋人牙齿化石)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北京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同时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北京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明德-里斯间冰期,据铀系法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及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和意义 1918年,中国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一处含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引导下,在龙骨山北坡又找到一处更大、更丰富的含化石地点,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第 1地点”。1921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并定为人属。由于这一发现,1927年在周口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发掘,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当年又发现 1颗人的左下恒臼齿。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对先后发现的 3颗牙齿进行了研究,给这一从未见到过的古人类定了个拉丁语化的学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译“北京中国猿人”,原意应为“北京中国人”)。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1870~1946)则给了它一个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现在已把他的“属”、“种”和爪哇人合并,另建立了一个“亚种”,改称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1929年,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独自主持下,于12月2日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消息的公布,震动了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见爪哇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的遗骨已经问世,但这些发现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在持进化论的学者当中,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这些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共有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这些珍贵的标本,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全部在几个美国人手里弄得下落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口店的发掘得到恢复。多次发掘,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还从靠顶部的堆积中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此外,又从1937年前发现的碎骨中认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胫骨。如果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同时,发现了不下10万件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北京人遗址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的材料中,是最丰富也是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地层堆积和年代 北京人遗址的堆积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为含化石的堆积,依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可分为13层,主要由洞内崩坍的石灰岩碎块和流水带入洞内的粘土、粉砂等残积物构成。在堆积物中还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烬。较大的灰烬层有4个,第4层的灰烬最厚处超过6米。从第13层以上发现动物化石,这一层还出土了几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类活动。

根据动物化石的性质,第11~13层的时代与遗址以南约 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点相当。后者亦为洞穴堆积,发现有石制品、灰烬、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带最早的遗存。和北京人遗址第1~3层时代大体相当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点。其中周口店第15地点出土的材料最丰富,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还有灰烬和烧骨。另外两个地点遗物不多,但在第4地点曾发现一颗人牙,从而成为周口店地区除北京人遗址、山顶洞遗址以外又一个出土人类化石的地点。这3个地点的时代,有的研究者根据存在赤鹿等时代较晚的化石的事实,认为可能已经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

对于北京人遗址时代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初,安特生和师丹斯基认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1881~1955)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等,以动物群的性质为主要依据,判明这个遗址属于比泥河湾期晚而比黄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蓝田人遗址发现后,有人提出将华北中更新世划分为早、晚两期的主张,早期以含公王岭动物群的蓝田人遗址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动物群的北京人遗址为代表(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1976年后,采用铀系法、裂变径迹法、古地磁法等多种方法,测定了北京人遗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层以上为距今70万至20万年左右,第14层以下早于距今70万年。

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这与现代人头骨的最宽处上移到脑颅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虽已比猿类增高,但低于现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达的枕骨圆枕。北京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这表明他们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的内面靠前部有明显的下颌圆枕。他们的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的纹理也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复杂得多。另外,犬齿和上内侧门齿的舌面,有由底结节伸向切缘的指状突;上内侧和外侧门齿的舌面为明显的铲形。北京人的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们同属于直立人发展阶段。北京人的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又表明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干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现代人则占二分之一;胫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点方面都已和现代人相似,这证明他们已经善于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较小管壁较厚外,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于下肢骨,说明他们的上肢已能进行与现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动。北京人的身高,从发现的一条比较完整的股骨长度推算,约为1.56~1.57米。

北京人的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原料有来自洞外河滩的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砾石,也有从两公里以外的花岗岩山坡上找来的水晶。北京人用砾石当锤子,根据石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一面打制为主,并且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他们挑选扁圆的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这类石器的尺寸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盘状、直刃、凸刃、凹刃、多边刃等形状,是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尖状器”和“雕刻器”数量不多,但制作比较精致,尺寸小,有的只有一节手指那么大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术水平。(见彩图“北京人”的尖状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时期的遗址中,还从没有听说过精致程度堪与相匹的同类石器。石锤和石砧是他们制作石器的工具。从石锤上留下的敲击痕迹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经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发现使用过的痕迹

北京人的石器

以细小石器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 -峙峪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不但在华北,而且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后在西南、东北等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北京人的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兽骨。有的研究者认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器。例如,截断的鹿角根既粗壮又坚实,可以当锤子使用,截断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从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断的地方先用火烧,使之容易截断的方法,又例如,许多鹿头骨只保留着象水瓢似的头盖,上边有清楚的打击痕迹,多数经过反复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状也相当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顺长轴劈开,把一头打击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边缘有多次打击痕迹,也可作工具使用。不过,有些学者对北京人是否制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见。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们显然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自然环境 北京人住地的北面是重叠的高山,西面和西南为低缓的群山所环绕,东南方是广大的平原,在龙骨山的东边有一条河流。北京人在这里居住的时期,气候和自然环境屡经变化。早期偏冷,可能还处于明德-里斯间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动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动物化石中占优势。中、晚期较温暖,喜暖的动物如竹鼠、硕猕猴、德氏水牛、无颈鬃豪猪等占优势。由于发掘出安氏鸵鸟和巨副驼等动物化石,证实这里有过干旱的时期,出现过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獭、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栖动物的发现,又表明这里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水域。

生活 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在灰烬中发现的敲破的烧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熟食。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着艰难的生存头争。季节变化、自然灾害、猛兽侵袭、疾病困扰,无一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威胁。从化石测知的数十个北京人个体的年龄告诉我们,他们的死亡率极高,这也可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与椎间盘镜技术管理规范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