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样子有哪些特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重的病人,因为疼痛,自然而然要采取一种保护性姿势,样子很特别:一侧肩部耸起,臀部上撅,患侧下肢跛行。脱去衣服,观察病人的背腰部,可见正中的脊柱沟不像正常呈一条直线,而是带有弯曲。病人向前,向两侧弯腰的活动幅度变小,或几乎不能做这些活动,活动即会引起症状加重。
疼痛一侧的腰部常有明显的压痛点,最常见的位置在相当于大肠俞和关元俞的穴位。根据突出的部位不同而局限于其中一点或两点。用拇指按压这个点,可引起下肢的疼痛和麻木。
病程长者,可见疼痛一侧的小腿肌肉萎缩,周径变细。如果仔细检查,用大头针尖轻刺或用棉签轻触患侧小腿及足部的皮肤,并与对侧相对照,可以发现痛觉或触觉减退。
另外一个简单常用又颇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叫直腿抬高试验。病人平卧在床上,膝关节保持伸直位慢慢抬高,一般人能抬高到与床面成80°~90°的角度,如抬高不到这个角度而发生坐骨神经痛,就是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坐骨神经的根部。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原因如病人年龄较大、关节活动度减少,直腿抬高就不一定能达到80°~90°。所以要与对侧相对照。
2、L5/S1椎间盘突出【L5/S1椎间盘突出(中央型)】
您好!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腰椎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腰骶神经根所引起的以腰腿疼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本病是多发生青壮年。腰痛是最早的表现,病变发展可出现经臀部并/或向下肢后方、小腿及足部放射痛。病情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往往因劳累和受凉诱发,咳嗽或打喷嚏而加重,卧床休息会减轻,此现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疼痛的特点。本病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I影像可明确诊断。
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非手术疗法,包括卧硬板床休息、腰背肌功能锻炼、配戴腰围、牵引、推拿、理疗、封闭、针灸、拔火罐及中西药物内服外用等。另一类是手术疗法,即开刀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其对神经根的压迫。此外,还有一类介入治疗方法,如髓核化学溶解术,由医生向突出的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使髓核溶解,代替开刀,达到治疗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强调综合治疗,急性期应以缓解神经根水肿和减轻疼痛为主,恢复期要加强腰腹部肌肉的功能训练,避免受凉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复发。
建议您目前休息一下,去当地正规医院系统诊疗,关于如何保养,请进入我的网站查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一文,祝健康快乐!
(眭承志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椎间盘的生物学特点有哪些?
当人体站立时,一个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它上面的体重要大得多。Hachemson(1960 年)查出人在坐位时,一个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躯干重3 倍。人在跳跃时,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比人静止时大两倍,即为体重的6 倍。脊柱屈伸、侧弯时,椎间盘一部分受到牵拉张力,另一部分受到挤压。当躯干在骨盆上扭转时,椎间盘还会受到剪力,所以脊柱屈曲加旋转时,可使腰椎间盘同时受到张力、压力和剪力的作用。
(1)正常椎间盘受到上面的压力一般不会破裂,压力加大常常引起软骨板和椎体破裂或骨折。椎间盘的纤维环与椎板成30 度角,每层纤维环之间成120 度角,所以椎间盘承受较大压力而不破裂。
(2)脊柱屈曲加旋转时受力是损伤椎间盘的主要原因。正常椎间盘扭转16 度才会发生损伤。
(3)实验证明,要有260N/mm 的平面剪力才能使椎间盘破裂,而临床上极少见到如此大的剪力。
(4)椎间盘内是半流体胶状物,在密封下受力,只有变形而不变容量。正常椎间盘蠕动到最后变形,时间长则黏度弹性增高,吸收震荡力也较强。反之,退行性椎间盘的黏度弹性变化,也就失去吸收震荡的能力,也会失去把压力平均分布至椎板及纤维环的能力。
(5)人在跳跃时,震荡力从脚传到脑,基本上被椎体和椎间盘所吸收。体重轻的年轻人,滞后力大,即吸收震荡力强;体重大的和年龄大的人,其椎间盘滞后力就小。震荡力反复作用于同一个椎间盘,其滞后力就会变小,也就容易发生椎间盘破裂。因此有些特殊职业或工种的人,如汽车司机、骑摩托车者,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较高。
(6)椎间盘的疲劳容纳度很小,有学者试验脊椎前屈位的轴心压力反复1000 次,可引起椎间盘破裂。完全破裂者都是其后方,一部分为椎间盘向双侧后外方突出,纤维环由内向外破裂,也有少部分向正后方破裂突出。这就可说明临床上见到的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7)椎间盘的压力测量:用腰椎穿刺针刺入第三、四腰椎之间,当手持20kg 重物站立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约三倍于此人的体重;当重物减到1/2 时(即10kg),而腰向前屈曲,其椎间盘所受压力增加到19 倍于体重。反过来说,若人仰卧,椎间盘所受的压力比站立位时减少50% ~ 80%,因此,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严格卧床休息,有利于疾病康复。
4、腰椎间盘突出早期有哪些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早期会体现出什么样的症状表现呢?您此时此刻是否就存在着这些症状呢?下面一同来看看,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症状吧。 早期腰椎病人的症状特点如下: 1、可表现在腰疼部位,多位于下腰部偏一侧,腿疼多为一侧,由臀部向远端的放射性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伴有麻木感。 2、单侧鞍区或一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或内侧疼痛或麻木,或疼痛、麻木同时存在。 3、腰痛:多数表现为腰部持续性钝痛、牵扯样痛,久坐、久站时发作,平卧时减轻;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休息,此症多是椎间盘纤维破裂。 4、下肢发冷:突出椎间盘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5、在行走时疼痛加重,不能完全站直行走,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需用手扶腰部疼痛一侧,咳嗽、打喷嚏或提重物时,疼痛会突然加重。 6、腰部以上在外伤之后,会出现腰部疼痛或单侧下肢疼痛。 7、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由臀部开始痛,当咳嗽、打喷嚏及用力大小便时,下肢传电般的放射痛就会加重。此外,腿痛要重于腰背痛。 8、麻木:神经根,受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压迫,血流不足,缺血缺氧,会在小腿或脚面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 朋友们不妨可以比较一下,现在的自己是否也存在着如上的症状呢?
5、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有什么特征;
在腰间往下一个横手指吧,正常是3~~~5节突出,刚开始是蛮痛,严重的睡觉和弯腰都疼。
6、颈椎间盘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为寰枢关节,无椎间盘。从第二颈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个椎间盘。每个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椎体的透明软骨板所组成,纤维环前部厚,后部较薄,其上下纤维均由软骨细胞与软骨板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球样体。不论外力从上下来,还是从左右来,它的体积均不变,压力则平均地分配到各个方面。
7、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什么
腰腿痛是腰椎间突出压迫神经引起,刺激下肢神经的结果。学习倒着走 穿好负跟鞋
2011年05月25日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卢素仙
■ 倒走是慢性、姿势性腰痛和椎间盘突出的常规康复锻炼方法,因效果良好简便易行而备受推崇,但对于倒走的科学原理,人们的了解并不太多。
与其它运动相比,倒走的本质特征,是人体重心向后移动,而重心是人体姿势的决定性因素。脊柱在人体的后背侧,只有重心也在后侧,脊柱才会挺拔。大家可自我体验,让脊柱保持最挺拔的姿势,重心一定是在脚跟的。倒走时重心向脚跟移动,脊柱趋于挺拔,身体前倾和腰椎曲度减小,既矫正了姿势,又是巩固性的康复锻炼,而且是直接针对姿势性腰痛的病因。
站立的时候也一样,双脚前脚掌踩一本厚书,只要让脚跟低于脚掌,重心后移,就可以矫正姿势。只是运用了外部的强制性力量,该方法在舞蹈形体训练教学中,针对初学者较为常用。
这也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启示,鞋也具有地基功能,于是负跟矫形鞋便应运而生,简称“负跟鞋”,特点是鞋底前高后低。强制人体重心后移,矫正姿势,这又与倒走锻炼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更安全,更容易坚持,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就可以起到替代倒走的作用,最初使用的几天,脚跟会有轻微的压痛感,说明是重心明显后移了,这是倒走不容易达到的效果。负跟鞋最初的研究,也正是替代倒走锻炼。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负跟鞋品种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一些颇为牵强的产品,比如负跟拖鞋,虽然也是前高后低,但由于不利于行走且脚跟易滑动,容易导致前足和全身的紧张,不可能具有矫正姿势的作用。专业的矫形鞋均不考虑拖鞋的形式,作为矫正人体重心位置、替代倒走的负跟鞋,要求更高。鉴别的方法也简单,试验一下该产品是否能够轻松倒走,不利于倒走的,自然也就不具有替代倒走的作用。
负跟鞋的鞋底还需要有自外向内的保护性倾斜,避免踝关节损伤(崴脚)。正常人脚的压力都偏向外侧,所以鞋底外侧磨损总比内侧严重。负跟鞋强制重心后移至脚跟,会加剧这种压力的外偏现象,而脚跟的跟骨又是圆形的,稳定性差,就很容易崴脚,所以鞋底外侧必须适度加高,以减轻足底外侧压力,增强稳定性,避免损伤。这个安全性措施,也有利于双腿内收,保持好的姿势。
使用负跟鞋日常站立行走,足以替代倒走。它排除了倒走的安全性问题,也容易坚持,但容易运动过量,所以要特别控制行走速度,须缓步行走。在腰痛症状不明显的巩固期,康复感觉可能也不明显,会误以为没起作用,其实巩固期的自我感觉都是这样,不必大幅增加运动强度,矫正姿势需要保持温和锻炼,能感到足跟轻微压痛即可。巩固期是必须的,尤其是对于椎间盘突出患者,要尽可能避免复发。这些原则与倒走锻炼完全相同。
8、从结构特点上说明椎间盘突出可能发生的途径
什么意思?如果是说什么情况可以发生椎间盘突出的话,首先椎间盘是椎体之间一个弹性组织,由外层纤维环和内层充满胶原和水分的髓核,以及上下软骨终板组成,可以想象为一个豆沙包,起缓冲压力的作用。椎间盘突出是一种退变表现,就相当于人老了会有皱纹一样,通俗的说就是椎间盘老化了,当退变(老化)到一定程度,外围纤维环破裂或椎间盘受到突发巨大压力或长久较重负荷,就像挤压一个豆沙包一样,里面的馅就会往外跑,造成椎间盘突出,由于后方就是神经脊髓,通常会引起一些神经症状,发生在腰椎常见的就是脚麻、下肢放射痛等。
椎间盘突出只是椎间盘退变的一种表现,不代表椎间盘突出症,没有压迫到脊髓神经,没有临床症状的话,不必太过于担心。
9、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发不论年龄,所以现在很多老年人也会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而且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不是很明显,那么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都有哪些呢?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二: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三: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四: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