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常用的止咳化痰药?
清肺药
前胡:4.5~9克。微寒,适用于外感初起,风热咳嗽,有降气祛痰之功。
牛蒡子:4.5~9克。微寒,虽止咳化痰、疏散风热、消除咽痒痛效甚佳,但便溏者不宜用。
贝母:4.5~9克。微寒,象贝母宜于外感咳嗽,川贝母宜于内伤咳嗽,有润肺清火、化燥痰的功效。但川贝母不宜于外感咳嗽早期,恐抑遏排痰。
蝉衣:3~6克。微寒,用于风热咳嗽,对音哑有效。
白前:4.5~9克。微寒,用于痰多,肺气壅塞不利的咳嗽。
桑白皮:4.5~9克。甘寒,用于肺热咳嗽。因其可泻肺利水,故亦可用于利尿消肿。
枇杷叶:6~12克。苦平,用于清肃肺胃之热而治热咳喘急,清胃热而止呕。须刷毛包煎。
温肺药
杏仁:4.~9克。微温,苦杏仁化痰,润肠,并可平喘,用以治实证咳嗽。甜杏仁偏于滋养,多用于虚证咳嗽。
紫菀:4.5~9克。微温,祛痰,兼用于肺虚久咳,有清肺之功。
款冬花:4.5~9克。微温,降气平喘,常与紫菀合用。
旋复花:4.5~9克。微温,降气,化痰,平喘,兼能平噫气呕逆。须包煎。
化痰药
苏子:4.5~9克。微温,化痰,定喘。
莱菔子:4.5~9克。微温,一切咳嗽因痰属实者都可用,并可宽中消食。
半夏:4.5~9克。性温,专治湿痰,并能镇咳止呕,和胃安神,用途甚广。
桔梗:2.4~6克。微温,清咽祛痰排脓,并能载药上行,宣利肺气。
天竹黄:3~9克。微寒,为凉性化痰药,常用于痰热惊搐,中风痰壅。
镇咳药
百部:4.5~9克。微寒,润肺止咳,若用于外感新咳者,须配以宣肺解表药,且有杀虫作用。
五味子:1.5~4.5克。微温,因为它的酸性有收涩之功,对表里无邪,属肺肾虚寒的病人更宜,还可敛汗、止泻、治遗精等。
2、请问化痰和祛痰的药有什么区别?
两者药物的区别如下:
1、两者作用机理不同
化痰是指通过药物的作用将比较稠厚的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体外。
祛痰则是利用药物的作用来加速气管粘膜的纤毛运动来达到排痰的目的。
2、主要药物不同
化痰指祛除痰浊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痰而导致的多种上疾患。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贝母等。
祛痰的药物有:氯化铵、愈创甘油醚、羧甲司坦、盐酸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片、二母宁嗽丸、理肺口服液、橘红片、百合固金丸、氨溴特罗口服溶液。
3、药物作用方式不同
化痰常用方法:
(1)雾化吸入。如氨溴索或溴已新雾化吸入。
(2)口服药物。如溴已新、鲜竹沥。
(3)静脉输液。如氨溴索、痰热清。
化痰常常配合使痰液容易引流的其它方法:如震动排痰仪器、拍背、吸痰。
祛痰常用方法:
(1)恶心性和刺激性祛痰药:如氯化铵、愈创甘油醚属恶心性祛痰药,口服后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增加,从而使黏痰稀释便于咯出。
(2)痰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可分解痰液中的黏性成分,使痰液液化,黏滞性降低而易咯出。
(3)黏液调节剂:如盐酸溴己新和羧甲司坦,作用于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产生细胞,使分泌物黏滞性降低,痰液变稀而易咯出。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化痰
网络-祛痰药
3、化痰药有哪些?
可选用祛痰剂:
如复方甘草合剂、10%氯化胺溶液、吐根糖浆、敌咳糖浆等
鲜竹沥水、复方竹沥水、痰咳净、复方川贝枇杷止咳糖浆
4、化痰药有什么种类及功效?
苏子:copy4.5~9克。微温,化痰,定喘。
莱菔子:4.5~9克。微温,一切咳嗽因痰属实者都可用,并可宽中消食。
半夏:4.5~9克。性温,专治湿痰,并能镇咳止呕,和胃安神,用途甚广。
桔梗:2.4~6克。微温,清咽祛痰排脓,并能载药上行,宣利肺气。
天竹黄:3~9克。微寒,为凉性化痰药,常用于痰热惊搐,中风痰壅。
5、化痰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化痰来的中成药:1、鲜竹自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1匙。可选祛痰剂如复方甘草合剂、10%氯化胺溶液、吐根糖浆、敌咳糖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