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腰椎 >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方剂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方剂

发布时间:2021-07-15 18:02:29

1、有谁有可以治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方

你好,以患腰椎间盘突出注意做到“十不”即:不久坐、不久站、不负重、不弯腰(急性期)、不抱小孩、不穿高跟鞋、不低头、不坐矮板凳、不劳累、不着凉(腰部).两护即:护腰(冬季用纸样薄的塑料泡沫料等围腰、保暖并吸潮湿)护背(穿毛背心和棉背心等). 腰椎间盘突出有何表现?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怀疑出现腰椎间盘突出。 ①有腰部以上在外伤后出现腰部疼痛或单侧下肢疼痛。 ②腰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腰部偏一侧,腿疼多为一侧由腰部向远端的放射性疼,可伴有麻木感。 ③单侧鞍区(骑自行车与车座接触的部位)或一侧(双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或内侧疼痛或麻木,或疼痛和麻木同时存在。 ④腰或腿疼痛,在卧床休息后多可缓解,下床活动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疼痛。 ⑤行走时疼痛加重,不能完全站直行走,多数病人需用手扶腰部疼痛一侧,咳嗽、打喷嚏或提重物时疼痛突然加重。 1、卧位,应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2、下床 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直,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 另一侧下肢再移下,手扶庆头站起。 3、坐位 坐位进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 4、起座 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别着急,冷静的处理,建议用中医的治疗方法、用中药外涂治疗、绿色安全.中医拯骨水该中药制剂,不含化学添加剂和激素,中药外涂是真正的绿色疗法。---可以采用中医外用的药水 外涂渗透治疗!可以加我咨询。

2、求一颈腰椎间盘突出中药方

很多人都受到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发作起来是疼痛难耐的,这种痛苦只会让人坐立不安,睡不着觉。患上腰椎间盘突出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精心护理,慢慢的进行调养。但是很多人在疼痛的时候回选择去医院开点西药进行止痛,但是效果只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四种能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方。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应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而立法。实证治疗以祛邪通络为主,分别采用疏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通络之法;虚证则以补益肝肾为要;对病久正虚邪恋者,又当攻补兼施,方不致误。
1.肝肾亏损型
主证:腰背酸痛,喜揉喜按,遇劳加重,卧则减轻时发时止,经久不愈;或胫酸足跟痛,头晕耳鸣;偏于肝肾阴虚者,伴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偏于肾阳不足者,伴少腹拘急疼痛,下肢浮肿,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制成丸剂内服。
加减:偏阴虚者加六味地黄丸;偏阳虚加金匮肾气丸。
2.气滞血瘀型
主证:腰背疼痛如锥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难以转侧;舌淡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活血逐瘀,通络止痛。
方药: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3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上方加五灵脂9克,蒲黄9克,枳壳6克。腰痛剧烈者,加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兼风寒者加桂枝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瘀血化热,加丹皮12克,知母12克;兼肾虚,加川断15克,杜仲15克。
3.风寒闭阻型
主证:腰腿重着而痛,痛处局限,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患侧下肢冷凉麻木,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冲)。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腰腿冷痛,加桂枝10克,制草乌10克;兼血瘀,加赤芍12克,红花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下肢麻木,加鸡血藤15克,桑枝10克。
4.湿热壅滞型
主证:腰腿沉重困痛,痛有热感,遇热或潮湿加重患侧下肢麻木;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

3、腰椎盘突出的秘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膨出)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背骨痛”,背骨痛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於脑,滞留在背骨既“椎骨”不能运行而痛也,是一种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日久逐渐产生并发症,最终导致一系列退行性病变,有的还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由肾亏引起有很多种,如:腰痛不能腑者、腰痛不能直者、腰痛而不止者(腰扭伤)、腰腿筋骨痛、腰痛足亦痛、腰腿痛、胸背颈项手足肩胛腰膝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兼头痛等。有些患者对目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而有医生也要求患者让他来做手术,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也是完全不可接受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只会患者带更加严重的痛苦,甚至会给患者造成永远不能工作的后果或瘫痪。如颈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腰膝痛、口流唾液等,做手术能治好吗?它的病源在那儿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做手术?颈椎病的主要病源在于心隔,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致,引起颈骨痛、肩胛痛、、、、、、等等,既筋骨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既称背骨痛,是肾水亏不能上润於脑,亏损者,肾水无法远行,滞留在腰椎骨之间,久则寒,寒湿向下漫延,导致腰腿筋骨被压痛,不能走路 。所以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做手术,能治好吗?真正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首先补肾水,再加一些祛寒祛湿,然后加些止痛消炎,才能有效的治疗。再说,手术治疗创伤重、痛苦大、并发症和禁忌症多,术后恢复期长,且有复发可能。因此,多数患者不堪其苦,却只有望而却步。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渐渐失去了日常而自然体育煅烁的宝贵时机,为适应工作需要,不得不长时间的保持坐姿不变及不正确的姿态持续过久,使得保护腰椎的腰肌及恝带长时间得不到舒畅,从而导致许多的工作人员、司机、学生和某些岗位的操作人员患上了慢性腰肌劳损疾病,从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背骨痛)。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是不能做手术的,只有用中药才是患者最佳的选择。其治疗方法和药方、药理分析如下:
麦冬:滋阴清心,为常用养阴药,滋阴而不伤胃。《本经》:“主诸风湿偏痹,强骨髓。”五味子:生津滋肾,本品酸敛,湿润,常和麦冬等配伍治气阴两伤之症。《本经》:“主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补中益气常用药。黄芪:补气升阳,与党参配伍能增强补气之功效,为补气之要药,常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与方中熟地、麦冬同用可起到益气生津之功效,为方中君药之一。《日华子本草》:“助气,长筋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圣药,常用于寒湿痹痛之症。《本经》:“主寒湿痹。”山药:益气养阴,补肾益脾,补先天后天之本。熟地: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血之要药,又为滋阴之主药,与党参、黄芪、麦冬同用有协同作用。中医甚本理论有精、津、血同源,又有气血相助相生的理论,故补血益于气阴双补。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本品即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同用构成益痹汤。羌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疗肢节疼痛,肩背酸痛,与防风为本方臣药。《珍球囊》:羌活:“祛诸骨节疼痛。”茯苓:利水渗湿,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为本方君药之一。养阴生津,为方中佐药之一。甘草:调和诸药,补缓止痛,为使药,为方中诸药相互协同,标本兼顾,不仅能快速解除疼痛症状,又能通过长期服用茯得治本之目的。
以上药方不能擅自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但是使用此药方的医生,要懂此药方的配伍方法,否则药量不正确,反而会使患者更加严重,如果配法正确,患腰椎间盘突出(背骨痛)的患者,轻者一十五天,重者一个月,更严重者二个月痊愈,不复发。

4、腰椎间盘突出症什么中药药方好啊

建议: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以考虑是腰椎间盘突出。
建议:如果理疗等一些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建议选择微创治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疼痛,更好的控制病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该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对身体造成创伤;创口小、治疗时间短、治疗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费用较低。
主要多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的劳累,注意姿势,避免长久弯腰和过度负重,以免加速椎间盘的病变及加重疼痛,注意保暖防寒,适当的运动等。

5、风寒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吃什么中药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是否成立?腰椎间盘突出症之诊断需要 a.有腰痛和/下肢放射痛 b.查体突出间隙棘突间或偏一侧压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 c.受压神经根支配区感觉或运动、反射改变 d.CT检查所示突出部位与临床查体相吻合。排除肿瘤或其他病变 现在很多患者都拿有突出椎间盘的片子来找我求良方,其实其中30%以上的患者并不是椎间盘源型的腰痛,他们多因软组织损伤、炎症源性腰痛、骨质疏松症、甚至于肿瘤源性的腰痛被医生误诊为椎间盘突出。 如果你确定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那么建议你最基础的治疗是卧硬床休息,在有效的控制疼痛的基础上配合医生针对你的脊柱及椎旁软组织情况做出的功能锻炼方案,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对你的康复会有很大帮助。 至于中医方剂都是针对患者具体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情况不同而制定的具体化的药物配比,没有你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凭空开出的方剂最好不要吃,哪不是真正的中医干的事情。 我只能告诉你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常见的风寒湿痹(独活寄生汤加减)、寒湿痹阻(附子汤加减)、湿热痹阻(三仁汤加减)、气滞血瘀(复元活血汤加减)、肾阳虚证(右归丸)、肝肾阴虚(左归丸),根据辨证不同而处方完全不同 至于要加什么,减什么,具体方剂里每一味药的剂量都需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建议在当地找一名真正的中医看看再说,不是网络上求所谓的秘方

与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方剂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