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鉴别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可据此与腰椎间盘突出及静脉性跛行进行鉴别诊断。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患者下肢的疼痛与下肢动脉闭塞所致的疼痛不同,其疼痛表现为麻木感、放射感,部分患者还伴有腰部不适的症状,且下肢动脉触诊可触及足背动脉波动,基本可排除血管因素;而静脉性跛行患者表现为下肢肿胀,且伴有浅静脉曲张。
2、怎样从步态辨别疾病?
(1)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肢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2)走路时,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这种步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前进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戏称“鸭行步”。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称“跨越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群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面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可见于股神经麻痹、跟键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7)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划一半圆前走一步。由于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称“偏瘫步态”。
此外,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髓型颈椎病以及脊髓痨等患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患者。
3、腰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如何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均是导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它们在临床上是具有一定联系而又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它们的共同点是均有间盘退变突出或膨出。腰间盘突出的后果也是会导致腰椎管容积空间减少的。两者的不同点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不单纯是间盘改变,而且还有关节突、韧带等其他结构的退变、老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容纳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腰椎管空间狭窄而致神经受压出现症状,腰椎管狭窄一般为多个阶段的狭窄,它的病程一般也较腰间盘突出症为长。
两者的临床表现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腰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而腰椎管狭窄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前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腰腿痛,腿疼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而后者很少有下肢放射痛,其典型表现是间歇性跛行,即当病人直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下肢即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感觉,以至于不得不改变站立的姿势或停止行走,而蹲下或以其他姿势休息片刻,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这一类患者往往可骑自行车长途跋涉。由于对腰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及愈后均有明显不同,因此对两者的诊断必须分清。
4、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有什么区别?
腰椎的椎管由各个腰椎的椎孔及周围软组织构成,容纳脊髓、脊神经和马尾神经。腰椎椎管前壁为椎体、椎间盘后面及后纵韧带,椎管的后壁为椎板和黄韧带,左右外侧角的两边是椎弓根。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多种原因所致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的狭窄,导致相应部位的脊髓、马尾神经或脊神经根受压的病变,多发生于中老年,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前者临床上以下腰椎疼痛、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以及神经源性间歇性破行(直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下肢出现逐渐加重的憋胀疼痛、沉重感、乏力等感觉,以其他姿势休息片刻后A状减轻或消失)为主要特点,少有下肢放射痛,而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腿痛,腿痛以放射性疼痛为主。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及愈后均有明显不同,因此对两者的诊断必须分清,在临床上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并结合腰椎x片、CT、MRI检查结果,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5、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都是导致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见疾病。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均有间盘退变突出或膨出。
腰间盘突出的后果也是会导致腰椎管容积空间减少的。两者的不同点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不单纯是间盘改变,而且还有关节突、韧带等其他结构的 退变、老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容纳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腰椎管空间狭窄而致神经受压出现症状,腰椎管狭窄一般为多个阶段的狭窄,它的病程一 般也较腰间盘突出症为长。严重腰腿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自述先是腰痛、腰胀、腰紧束感。随后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无力 、发凉、皮肤感觉减退、肌肉萎缩。有些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路后必须下蹲或弯腰休息一会方能继续行走,严重者后期则出现下肢、腿 部肌肉萎缩、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CT、磁共振检查可以鉴别诊断。
6、可以通过步态辨别病症吗?
(1)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肢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受伤者。
(2)走路时,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后,患肢前足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及足底胀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这种步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所以每前进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戏称“鸭行步”。常见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称“跨越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群瘫痪,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面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表现躯体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可见于股神经麻痹、跟键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
(7)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划一半圆前走一步。由于这种步态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称“偏瘫步态”。
此外,还有慌乱步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脑肿瘤、头部陈旧性外伤等;醉汉步态主要见于小脑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髓型颈椎病以及脊髓痨等患者;交叉步态多见于大脑瘫、截瘫等患者。
7、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包含四个症状。
(1)间歇性跛行。患者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至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患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 线平片、脊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
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8、腰椎管狭窄导致马尾神经受压,怎么缓解?
腰椎管狭窄是马尾综合征的一种?
腰椎管狭窄,在临床中称为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种临床综合征。椎管是由多 个脊椎的椎孔连接形成的通道,对其间脊髓神经起保护作用,脊髓神经束 (神经根)经椎间孔出椎管分布至躯体和四肢形成周围神经,从而支配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
腰椎管狭窄症是因为腰椎管或椎间孔狭窄,压迫到马尾神经或神经根的一种状态, 其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坐 骨神经痛,常伴有间歇性跋行症状。椎管中央径s10mm为绝对狭窄,10~ 13mm为相对狭窄,例隐窝前后径在3mm以下为狭窄。
a.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b.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7% 8%;
c.女性高于男性。
那么该如何鉴别诊断呢?
1.脊柱脊髓肿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背痛常为首发症状,可出现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及四肢无力、截瘫等神经根、脊髓受压表现。
2.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以上、下运动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及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一般无感觉异常及大小便障碍。
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烟历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