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腰椎 > 腰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腰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发布时间:2020-10-16 21:57:54

1、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术后如何

1. 术后用药。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至少1天;脱水药(如甘露醇)可用,不超过3天,但对于老年人、心肾功能欠佳的患者应慎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龙)可用3-5天,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可用消炎镇痛类药物,如芬必得、布洛芬、COX-2抑制剂氯诺昔康等;可用活血化瘀类药物。糖尿病患者术后更应监测、控制血糖。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后3天可继续应用阿斯匹林类药物。
2. 术后饮食。由于手术为局麻,术后即可饮食。一般饮食无特殊禁忌,但术后3周内禁止喝酒,最好不要进食鱼、虾、蟹、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糖尿病患者,术后应继续糖尿病饮食,有效控制血糖。
3. 术后康复。为减少术后肿胀反应,建议手术结束时医生在患者手术部位放置引流管,术后24-48小时拔除。术后3天内患者应卧床,尽量在床上大小便,尽量不做坐起、站立、行走的动作,必要时应戴腰围活动。吃饭时可斜靠床上,应戴腰围。卧床期间,应适当做勾脚、抬腿的动作,每次20-30下,每天2-3次,若老年人有困难,家里人或陪护人员可协助完成,也可帮患者适当按摩下肢或腰部。手术3天后可适当活动,如上厕所、坐于床边吃饭、下地行走等,但必须戴腰围。手术3天后至术后7天应多卧床,在床上行功能锻炼,同前多做勾脚、直腿抬高训练,较前逐渐增加次数和频率。术后第3天可抽血复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若结果正常,一般于术后5-7天出院。出院后3周内应适当下地活动、多卧床,3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戴腰围3个月,3个月后在坐车、干活时应配戴腰围。
4. 关于“术后反复期”。部分患者在术后3-4周左右,原有症状会再次出现,甚至加重,一般可能原因为:术后活动增多;未按医嘱佩戴腰围;未服用活血化瘀、镇痛药物等。出现“术后反复期”症状后,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或来医院就诊。根据患者情况,医生可给予消炎镇痛、活血化瘀药物,多数是可以缓解或恢复的,必要时可行骶管封闭或静脉点滴脱水、消肿、止痛、激素类药物。如果卧床时症状即异常明显或症状持续加重,就应该复查核磁,看是否出现感染、终板炎、血肿形成,也可能是脱出的髓核组织未摘除干净或间盘内残余组织再次脱出至椎管内,此时治疗方案要有所更改,治疗周期也会延长。
5. 关于“影像学变化滞后现象”。多数患者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但短期内复查核磁、CT等变化不大,即所谓的“影像学变化滞后现象”。 原因可能为椎间孔镜手术为有限减压手术,加上术后的水肿反应,所以在普通的X片、CT或核磁片上变化不明显,但在关节突、侧隐窝或椎间孔的位置做CT重建可看出变化。一般在术后半年到一年以后,复查CT或核磁可看到明显变化。
6. 出院后用药。术后建议使用消炎镇痛药、活血化淤药、神经营养药3个月,以利于顺利渡过反复期、减少术后症状。若方便,术后3月内每2周门诊复查1次,或与医生电话沟通。
7. 出院后康复训练。应该循序渐进,遵医嘱进行。如果条件许可,可转入康复科进行按摩、理疗、热敷等相关治疗。康复锻炼也可以自己进行:坚持每日做仰头、挺腰的“燕飞”动作(宜缓慢、舒缓),每次20-30下,每天2-3次;少低头、少弯腰,不要久坐久站,不要弯腰抬重东西。不得从事长期弯腰或长时间蹲着的工作或活动,如不得长时间上网、长时间打牌、开长会、拔草等。出院后也不可绝对卧床,而没有任何锻炼。手术后3个月内应与医生保持联系,以便于指导用药和康复锻炼。
8. 复查、随访。手术后应该在第3个月、半年和1年的时候,来医院复查、随访,来院时携带术前的影像学资料,不方便时可与医生电话沟通。随访内容包括简单的询问、查体、影像学检查等,每次内容不一,根据每个患者情况具体制定。

2、怎样理解脊柱微创手术(椎间孔镜技术)?完全不同于介入技术。

脊柱微创手术技术(椎间孔镜技术):如同关节镜,腹腔镜,胸腔镜技术一样利用管道镜下通过 屏幕直接观看病变组织而取出病变组织的技术。介入技术:(一)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原理:溶解椎间盘髓核的蛋白多糖,使椎间盘体积小而减轻或者解除神经压迫。(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PLD)(三)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原理:利用激光能量,达到自动汽化椎间盘部分髓核,以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从而降低椎间盘突出对脊髓神经的压迫,达到治疗目的。(四)温控热波椎间盘修补术(IDET)(五)等离子消融术原理:利用70度热凝使髓核内的胶原纤维气化、收缩和固化,使间盘总体积缩小,从而降低盘内压力,减轻间盘组织对神经根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六)臭氧消融术原理:氧化髓核细胞,从而使突出的髓核回缩,盘内压力降低,缓解对椎间盘痛觉感受器和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达到治疗目的。(七)射频靶点技术原理:利用一个高频率交替变化的电场而产生高频振荡而摩擦产热,致使细胞变性凝固,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达到损毁靶点区组织的一种治疗技术。

3、了腰椎间盘3一4节孔镜微创手术请问我能向

向以前一样剧烈运动还是什么?腰突做完手术的复发率非常高。你在不提高自身机体的情况下在像以前一样不注重腰部保养复发几率非常高。医生一般情况下都会告知。平时多注意保暖,不要负重,不能做剧烈运动。

4、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多久恢复

你好,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手术之后恢复得好的话半个月可能就会好,但这个一定要注意多躺着休息

5、目前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是什么?

首先这个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作为一种技术,在脊柱微创这个领域还没有最先进这种说法。
比较而言,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发展较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诞生了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侧路椎间盘镜、椎间孔镜(PELD)、后路椎间盘镜(MED)、激光(PLDD)、针镜及后来的椎板间镜、二代椎间孔镜、射频纤维针镜、纤维椎间孔镜等。2010年颈椎间盘镜也问世了,虽然时间有先后,这不能说明什么技术是先进的、什么技术不先进这个问题,只是人们在实际中对技术的理解和总结不同而已,不能说颈椎间盘镜就是最先进的技术。
PLD技术是盲切,不能针对突出物实行摘除,只能经盘内进行所谓减压。即使如此,其疗效还是不错的,目前使用这种技术的还大有人在。特别是在颈椎间盘镜没有问世的时候,PLD是颈椎间盘突出的唯一微创治疗技术。
和PLD相似的技术还有侧路椎间盘镜、激光、射频等。激光、射频和所谓臭氧、溶盘等也许算不得微创技术,但为了比较,还是一并列上。早年的杨式镜也是从PLD转化而来,虽然加了支同轴内窥镜,其操作原理也没有什么两样。
德国胡兰德在杨氏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大了手术器械通道,操作上采用椎间孔入路的方式,这就是后来的椎间孔镜。以提斯技术为代表的椎间孔镜能够摘除突出的髓核,应该说在杨氏镜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但过于粗大的内窥镜直径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进入椎间孔必须先进行椎间关节的打磨,多数人认为这是危险和不必的。其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的能力也较弱,鲜见成功的报导。
MED即后路椎间盘镜克服了椎间孔镜的弱点,从椎板间入路进行操作能成功的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处理脱垂游离的髓核也较为简单。由于其较大的手术切口(大约20mm)和术中出血难以有效解决等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二代椎间孔镜在提斯椎间孔镜的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了内窥镜直径,进入椎间孔不必打磨椎间关节的特征使得这款内窥镜更受欢迎。其配套电动手术工具也较原始的提斯椎间孔镜有了很大进步,对钙化的髓核、狭窄的椎间孔的处理也相当容易了许多。由此衍生的颈椎间盘镜为脊柱微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MED伤害较大的特点不为非专业的脊柱科医生喜爱,专业的脊柱科大夫更钟爱可以灵活掌握的传统小切口技术。这项技术特点启发了开发人员,新型椎板间镜应运而生了。灵活的椎板间镜在手术切口上可以运用自如。改进后的后路技术即椎板间镜技术既可以采用经皮穿刺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小切口并支持脊柱其他微创技术和镜下内固定等,操作简单安全。这种灵活的技术应该是目前脊柱微创发展的方向,即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吧。
值得一替的是,针镜技术目前发展迅速。这种模块化设计的产品使用方便灵活,具有上述技术的所有有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中国特色的技术必将大放异彩。
至于射频、激光、臭氧、溶盘等,前文有所提及,这项技术还算不得真正的微创技术。其不能准确针对病灶治疗或者不能成功处理病灶的特点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溶盘甚至是一种即将淘汰的技术。但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损伤较小,在非专业的脊柱医生和基层医生中仍然享有市场。但过份商业化的神化这项技术是有害无益的。

与腰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