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腰椎 > 腰椎穿刺消毒

腰椎穿刺消毒

发布时间:2020-10-14 20:32:43

1、腰穿有什么危险?谢谢!

腰穿
腰椎穿刺术的简称

(一)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

2.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用于诊断脑膜白血病,并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脑膜白血病。

(二)操作方法

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立于术者对面,用一手搂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搂住双下肢

2、腰椎穿刺术的穿刺方法

正确答案:C 解析:一般选腰椎3~4椎间隙最适合穿刺,穿刺部位皮肤软组织脊柱有感染为腰穿的禁忌证 。术中患者采取侧卧、背部齐床沿、头向前屈、膝关节屈曲、双手抱紧膝部的姿势 。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呕吐或眩晕等,因此嘱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以缓解症状 。

3、腰椎穿刺有哪些项目

腰椎穿刺既可用于诊断又可用于治疗。为了安全有效地实施这项操作,医师需了解腰椎穿刺的禁忌证、相关的解剖学和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危险的方法。虽然腰椎穿刺极少发生危险,但一旦发生,可以很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了解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可将危险发生率降至最低。
腰椎穿刺器械
商品化腰椎穿刺包内包括进行腰椎穿刺的必需器件:一支带针芯的腰穿针、皮肤消毒液、手术巾、收集管和一个测压计。首选22-gauge穿刺针,因为穿刺孔较小可减少发生CSF渗漏的危险。一般说来,婴儿使用1.5英寸(3.8 cm)的针,儿童使用2.5英寸(6.3 cm)的针,成人使用3.5英寸(8.9 cm)的针。
体位
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坐位。为获得准确的开放压并减少穿刺后头痛的危险,侧卧位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体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医师要学会在患者左侧、右侧卧位以及直立位时进行该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势一旦确定后,医师应指导患者采取胎儿体位或“像猫一样”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间的间隙。当患者为坐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垂直,当患者为侧卧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平行。
界标
在两侧髂脊上缘之间划一条线,与经过L4棘突的中线相交。在L3与L4或L4与L5之间的间隙进针,因为这些位置点位于脊髓终末段的下方。医师应在消毒皮肤和注射局麻药之前摸清界标,因为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标模糊不清。使用皮肤标记笔标出正确的位置。
穿刺前准备
医师带上消毒手套后,用适当的消毒剂(聚维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肤,从中心开始,一圈一圈向外扩大。然后覆盖消毒巾。
止痛和镇静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适合使用最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如果时间允许,医师可在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为其局部使用麻醉药乳膏。在皮肤消毒并铺上消毒巾后,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也可以使用全身镇静药和止痛药。
腰椎穿刺
医师再一次摸清界标后,在中线位置、下一个棘突的上缘插入带针芯的穿刺针,针头朝向头部,约呈15度,似乎是向着患者脐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后头痛,最新资料提示,采用“铅笔头样”针头可降低头痛的发生危险,因为这种针头可使硬脊膜囊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如果使用较常用的斜面针头,针头的斜面应位于矢状面,这样也可以使与脊柱轴平行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
如果进针位置正确,穿刺针应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内椎静脉丛、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并位于马尾神经根之间。当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时,医师可感觉到一种突破感。此时,应将针芯拔出2 mm,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并碰到骨,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但不要退出皮肤,调整好方向后再次进针。针头一旦进入蛛网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时有创伤,CSF可能稍带血色。收集CSF时,CSF应清澈无血,除非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脑脊液流出不畅,可将针头旋转90度,因为针头开口处可能被神经根堵塞。

4、腰椎穿刺的流程,作用,要求及危害

体位

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坐位。为获得准确的开放压并减少穿刺后头痛的危险,侧卧位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体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医师要学会在患者左侧、右侧卧位以及直立位时进行该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势一旦确定后,医师应指导患者采取胎儿体位或“像猫一样”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间的间隙。当患者为坐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垂直,当患者为侧卧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平行。
界标

在两侧髂脊上缘之间划一条线,与经过L4棘突的中线相交。在L3与L4或L4与L5之间的间隙进针,因为这些位置点位于脊髓终末段的下方。医师应在消毒皮肤和注射局麻药之前摸清界标,因为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标模糊不清。使用皮肤标记笔标出正确的位置。
穿刺前准备

医师带上消毒手套后,用适当的消毒剂(聚维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肤,从中心开始,一圈一圈向外扩大。然后覆盖消毒巾。
止痛和镇静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适合使用最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如果时间允许,医师可在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为其局部使用麻醉药乳膏。在皮肤消毒并铺上消毒巾后,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也可以使用全身镇静药和止痛药。
腰椎穿刺

医师再一次摸清界标后,在中线位置、下一个棘突的上缘插入带针芯的穿刺针,针头朝向头部,约呈15度,似乎是向着患者脐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后头痛,最新资料提示,采用“铅笔头样”针头可降低头痛的发生危险,因为这种针头可使硬脊膜囊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如果使用较常用的斜面针头,针头的斜面应位于矢状面,这样也可以使与脊柱轴平行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
如果进针位置正确,穿刺针应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内椎静脉丛、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并位于马尾神经根之间。当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时,医师可感觉到一种突破感。此时,应将针芯拔出2 mm,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并碰到骨,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但不要退出皮肤,调整好方向后再次进针。针头一旦进入蛛网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时有创伤,CSF可能稍带血色。收集CSF时,CSF应清澈无血,除非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脑脊液流出不畅,可将针头旋转90度,因为针头开口处可能被神经根堵塞。
开放压

只有侧卧位患者可以测量开放压。用一根软管将测压计与穿刺针的针座相连。这项操作应在收集任何样本前完成。当液柱不再上升后,读出测量值。您有可能看到因心脏或呼吸运动引起的液面搏动。
样本收集

应让CSF滴入收集管内,不应进行抽吸,因为即使是很小的负压,也很易导致出血。收集的液量应限制在最小需要量,通常为3~4 ml。如果患者接受开放压测定,医师应将旋转阀转向患者,让测压计内的CSF流入收集管内,进行CSF样本收集。收集了足量样本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

5、做腰椎穿刺的过程是怎样?

通常取弯腰侧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为主)椎间隙穿刺。局部常规消毒及麻醉后,戴橡皮手套,用20号穿刺针(小儿用21-22号)沿棘突方向缓慢刺入,进针过程中针尖遇到骨质时,应将针退至皮下待纠正角度后再进行穿刺。成人进针约4-6cm(小儿约3-4cm)时,即可穿破硬脊膜而达蛛膜网下腔,抽出针芯流出脑脊液,测压和缓慢放液后(不超过2-3ml),再放入针芯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稍加压止血,敷以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术后平卧4-6小时。若初压超过2.94kPa(300mm水柱)时则不宜放液,仅取测压管内的脑脊液送细胞计数及蛋白定量即可。
1.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挽住双下肢国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昼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以骼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与盖洞贴,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北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0.69-1.764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试验。即在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然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则为梗阴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压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颅内压增高者,禁作此试验。
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操作法留标本。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后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难则平卧)4-6h,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6、说说做腰椎穿刺的过程是怎样的?

体位 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坐位。为获得准确的开放压并减少穿刺后头痛的危险,侧卧位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体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医师要学会在患者左侧、右侧卧位以及直立位时进行该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势一旦确定后,医师应指导患者采取胎儿体位或“像猫一样”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间的间隙。当患者为坐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垂直,当患者为侧卧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平行。 界标 在两侧髂脊上缘之间划一条线,与经过L4棘突的中线相交。在L3与L4或L4与L5之间的间隙进针,因为这些位置点位于脊髓终末段的下方。医师应在消毒皮肤和注射局麻药之前摸清界标,因为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标模糊不清。使用皮肤标记笔标出正确的位置。 穿刺前准备 医师带上消毒手套后,用适当的消毒剂(聚维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肤,从中心开始,一圈一圈向外扩大。然后覆盖消毒巾。 止痛和镇静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适合使用最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如果时间允许,医师可在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为其局部使用麻醉药乳膏。在皮肤消毒并铺上消毒巾后,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也可以使用全身镇静药和止痛药。 腰椎穿刺 医师再一次摸清界标后,在中线位置、下一个棘突的上缘插入带针芯的穿刺针,针头朝向头部,约呈15度,似乎是向着患者脐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后头痛,最新资料提示,采用“铅笔头样”针头可降低头痛的发生危险,因为这种针头可使硬脊膜囊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如果使用较常用的斜面针头,针头的斜面应位于矢状面,这样也可以使与脊柱轴平行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 如果进针位置正确,穿刺针应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内椎静脉丛、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并位于马尾神经根之间。当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时,医师可感觉到一种突破感。此时,应将针芯拔出2 mm,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并碰到骨,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但不要退出皮肤,调整好方向后再次进针。针头一旦进入蛛网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时有创伤,CSF可能稍带血色。收集CSF时,CSF应清澈无血,除非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脑脊液流出不畅,可将针头旋转90度,因为针头开口处可能被神经根堵塞。 开放压 只有侧卧位患者可以测量开放压。用一根软管将测压计与穿刺针的针座相连。这项操作应在收集任何样本前完成。当液柱不再上升后,读出测量值。您有可能看到因心脏或呼吸运动引起的液面搏动。 样本收集 应让CSF滴入收集管内,不应进行抽吸,因为即使是很小的负压,也很易导致出血。收集的液量应限制在最小需要量,通常为3~4 ml。如果患者接受开放压测定,医师应将旋转阀转向患者,让测压计内的CSF流入收集管内,进行CSF样本收集。收集了足量样本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

7、腰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腰穿的适应症:

1)无明显颅内高压的颅内占位性病变,作腰穿以了解其压力高低和蛋白含量。
2)鉴别脑震荡,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作诊断,减压及引流治疗。
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有利于拟定治疗方案。
4)脑脊液感染性疾病,脱髓鞘性疾病和变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资料。
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出血情况。
6)脊髓病变,进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以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
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气脑造影和核素脑池扫描等。
8)用于椎管内注射药物。
9)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腰穿的禁忌症:
1)有脑疝征象者,属绝对禁忌。
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增高明显者。
3)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有感染者,腰穿易将感染带至椎管内甚至颅内。
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有感染的脑脊液漏,腰穿放出脑脊液可能会将感染吸入蛛网膜下腔。5)穿刺部位的腰椎有畸形或骨质破坏着。
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临床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合作者。
7)高颈段脊髓压迫性病变,脊髓功能处于完全消失时,腰穿术后易使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
8)未作神经系统检查,特别是未作眼底检查者,禁作腰穿。

8、腰穿后如何护理

腰穿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诊疗技术。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 腰穿也广泛应用于儿科, 而有效的护理配合和干预对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轻患儿痛苦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一般护理

1.1 姿势和体位

理想的穿刺姿势是采用自然侧卧位, 患儿双肩连线和双侧骼嵴的连线与操作台垂直, 大腿屈曲向身躯, 头颈向胸部屈曲, 这样可使脊柱达到最好的屈曲率,棘突彼此分开。对不合作者协助固定姿势, 尤其是在进针时要保持良好的体位,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术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意识、呼吸情况, 如有异常, 应报告医生, 停止穿刺, 并作相应处理。

1.2 术后护理

1.2.1 卧位

去枕平卧4 h~6 h, 视患儿情况而定, 对惯于用枕者, 在其头后放一薄枕 (3 cm~5 cm厚),使颈部肌肉松弛, 腰背处也垫一薄枕, 以防止穿刺后腰背不适。

1.2.2 病情观察

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呕吐、头痛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1.2.3 心理护理

穿刺前应该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家长的顾虑是关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长对腰穿都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害怕腰穿后孩子头脑不聪明或留下腰穿的后遗症, 因此对家长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使其改变认识, 消除顾虑, 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影响孩子配合治疗, 避免给患儿不良暗示而增加其恐惧心理。

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小儿对诊疗的紧张、恐惧尤为突出, 应对接受诊疗的小儿根据不同年龄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年长儿讲清楚检查的目的和术中配合方法, 耐心解答其疑问, 给患儿足够的心理支持, 尽可能地用肯定的语言给其解释, 表扬患儿是一个勇敢听话的乖孩子。还可以尽量让孩子多讲话,或给予喜爱的玩具等以分散其注意力。无论穿刺前后均不得与患儿讨论或暗示可能出现的不适现象, 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对3 岁以下的小儿, 因其不能理解复杂语言而应更加耐心, 态度和蔼地与其交谈, 使他们产生亲近感和依赖感。穿刺时让其家长陪伴身旁以予心理支持, 通过上述措施患儿基本能配合。

2 对症护理

2.1 腰穿后头痛的护理干预

腰穿手术过程中,如果穿刺针不慎穿透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都可能导致病人腰穿后头痛(PLPHA)。相当多的PLPHA病人因头痛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而这一现象目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谢淑丽等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PLPHA效果明显。主要干预措施如下:①一旦穿透硬脊膜则早期行硬膜外腔温 (30 ℃)生理盐水注射,术后输液并配合镇痛药物治疗,以使头痛缓解。置病人于“自然背位”,即侧卧,背部处于自然舒适位,髋关节及膝关节稍弯,以能支持侧卧位又能方便穿刺为准,代替以往采用的过度弯曲背位,以避免硬脊膜过于绷紧,使穿孔变大,硬脊膜穿刺后,将穿刺针抽出0.5 cm直至脑脊液完全停止流出,注射温生理盐水5 mL于硬膜外腔,以增加硬膜外腔压力,减少脑脊液的漏出。②严格无菌操作和不接触技术,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对穿刺用具及病人皮肤严格消毒,局麻药液勿混入空气或血液对可能发生假性脑膜炎的病人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应用小量磺胺类药物。③轻微的头痛卧床休息2 d~3 d即消失,采用针刺太阳、印堂、合谷等穴位,缓解头痛。④输液加速脑脊液形成。无明显改善者,穿刺点用温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10 mL~20 mL注入硬膜外间隙,使间隙内压增大,脑脊液流失减慢。

2.2 腰穿后腰背痛的护理

有研究表明,家长的不良暗示是引起儿童腰背痛的主要原因,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是引发腰背痛的重要因素,而穿刺姿势不当损伤了韧带和肌膜也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整个腰穿过程中的姿势和体位,以及穿刺前的心理护理是减少腰穿后腰背疼痛的重要措施。腰穿前向家长或年长儿说明腰穿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能因为顾虑重重而延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向他们说明脑脊液的生成过程,每天有500 mL脑脊液生成,即每小时大约能产生20 mL脑脊液,抽出2 mL脑脊液大约10 min就可产生,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旨在说明,腰穿对身体的损害是不大的,以消除家长及年长儿的思想顾虑,以便及时腰穿检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讲解腰穿的整个过程,并示范腰穿的体位,使病人摆好正确体位,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配合腰穿时允许家长陪伴,以减轻患儿紧张和陌生心理。穿刺后安置好患儿的卧位,是否去枕平卧4 h~6 h,视患儿情况而定。对惯用枕者,平卧时在其头后放一薄枕(3 cm~5 cm厚),使颈部肌肉松弛,腰背处也垫一薄枕。这是防止穿刺后腰背痛的主要措施。

2.3 腰穿置管持续引流的护理

2.3.1 术前准备

备18号硬膜外套管针、硬膜外导管、自制带调速阀的无菌引流袋(亦可用普通拾液器及无菌引流袋替代),若行颅内压监测,备三通管、监护仪。

2.3.2 术中配合

若病人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可于穿刺前半小时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颅内压降低后再行穿刺置管。对烦躁不安的患儿术前半小时可肌肉注射镇静剂如鲁米钠。协助患儿保持正确体位,通常选择腰3与腰4或腰4与腰5间隙穿刺,严格消毒穿刺区皮肤。穿刺成功后沿硬膜外套管向头侧蛛网膜下隙置入硬膜外导管,尾端接带调速阀的闭式无菌引流袋。用无菌胶带将硬膜外导管固定于背部,针眼处敷以无菌棉球。

2.3.3 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根据不同需要调节滴速,以每分钟不超过20滴为宜,过快过量引流有致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的危险。要根据需要控制脑脊液引流量,术中引流时总量在40 mL~60 mL,预防性和治疗性每日的引流量分别在150 mL和350 mL左右。需行血性脑脊液置换者可经三通管注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量应少于每次放出的脑脊液量,亦可经三通管行鞘内注射抗生素以治疗脑室内感染。避免导管扭曲、打折,以防引流管不通畅,由于导管较细易被脑脊液中破碎组织堵塞,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注意无菌操作,穿刺针眼处发红可用碘伏或乙醇棉球消毒,再更换无菌干棉球覆盖。并每日监测脑脊液常规。注意病人体位,可在头高15°~30°之间变动体位,避免压疮发生。

与腰椎穿刺消毒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