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运用扳法治疗颈椎病?
扳法主要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这种手法如运用得当,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此类手法动作要求严格,使用时必须谨慎,一定要在生理活动的范围之内进行。
(1)颈椎定位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拇指顶住患病棘突或偏歪棘突,另一手托住患者面颊,令患者低头45 度,再向患侧旋转45 度,同时令一助手用双手缓缓用力压住患者头顶,保持45 度低头位,医者扶面颊之手用力向患侧旋转30度左右。顶棘突之手拇指用力向对侧推按,如听到“喀”的一声,或有拇指下的棘突跳动感,说明复位成功。
(2)颈椎快速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扶握后枕部,一手扶握下颌部,两手在轻提下,环转摇晃颈部6 ~ 7 次。待感到患者颈部肌肉已完全放松后,两手突然交错用力,快速旋转颈部,同时两手马上放松,让其颈部的活动自动停止。这种扳法要待患者颈部完全放松后方可用力,初学者应谨慎使用。
(3)颈椎拔伸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扶握枕后,另一手以肘部托起患者下颌,然后用力轻轻拔伸颈部,并环转摇晃颈椎5 ~ 7 次,再在拔伸的基础上旋转颈椎,当感到有阻力时,在有控制的情况下突然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多个椎体的“喀喀”声,左右各旋转一次。此手法比较稳妥,因为拔伸时颈椎处于一种失稳状态,这时不易损伤脊髓。
(4)寰枢椎旋转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头部伸出床边,助手用双手扶按患者双肩,医生坐在患者头前,一手托扶患者枕后,一手扶握下颌部,在拔伸下环转摇晃颈椎6 ~ 7 次。然后做前屈后伸活动各一次,先向健侧旋转颈椎,再向患侧旋转颈椎。这一扳法主要用于寰枢椎半脱位,操作手法要轻巧,不可超过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
2、腰椎侧弯的治疗方法
腰椎侧弯只是一种侧弯的类型,AIS里边的Lenke5型、Lenke6型,不能把它作为特别的侧弯拿出来说。
但对于老年人,对老年的侧弯里边,有较常见的是腰椎侧弯。退变性腰椎侧弯是另一种类型,不是青少年的类型了。老年的退变性侧弯,它是因为椎间盘的非对称性的退变,导致的椎间隙的不对称,高度的改变导致的侧弯。一般这种病在五六十岁后,因为椎间盘退变而引起。所以多半不是因为畸形,不是因为外观不好看来看病,大部分是因为腰痛、腿痛,有着明显的症状来就诊的。所以,这种类型和青少年的脊柱畸形外观不好来看病,是完全不同的。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旋转扳拿法是什么?
让病人正坐于方凳上,一助手将其下肢固定。以左侧腰椎间盘突出为例,术者位于患者左侧,取半蹲位,左臂从患者左侧腋下穿过,手扣住患者颈后部,使其头略前倾,右手拇指按于左侧脊椎旁侧筋膜处,然后左臂用力使患者上身尽量前屈至最大耐受限度(最好达90°),继而使其上身弯向左侧并向左后方旋转至最大限度,在左侧弯转的过程中,右手用力要稳、准、透地扳向右椎棘突,听到腰部有弹响声,可使患者恢复正常坐位,然后嘱病人上床分别取仰、俯卧位,用整理手法结束该法治疗。隔5日1次,以3次为宜。
4、叙述 腰部斜扳法的操作方法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单来说就是腰部肌肉因过度劳累而损伤。在以往,导致腰肌过劳损害的人群多为老年人。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过大的工作量和紧张的学习,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腰肌劳损。
引起腰肌劳损的原因
1、久坐
久坐使腰部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弯腰,这会加重腰部肌肉的紧张度。而长时间紧张状态不仅导致腰部肌肉易于疲惫,出现酸胀感和疼痛不适感,并且使得腰部的支撑力和稳定性降低,轻易受到损伤而产生急性腰痛发作,形成腰肌劳损。
2、不良姿态
不正确的姿态和体位是引发腰肌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或经常腰部持续负重可引起腰部筋肉的慢性积存性损伤。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造成腰部慢性损伤。
3、腰肌痉挛或萎缩
腰肌痉挛常发生于严重劳损的病例或急性发作时,并可出现脊柱侧弯及疼痛的加重腰肌劳损的病因,常见于一侧骶棘肌或腰背筋膜的劳损,按之较硬,并有结索状物触及。
4、环境的影响
风寒湿邪的侵袭,可阻碍局部气血运行,致使影响腰背部肌肉、筋膜与韧带紧绷、痉挛而变性而引起腰痛,从而导致腰肌劳损的产生
5、按摩手法扳法和背法的动作要领有哪些?
扳法
[定义]又称搬法,可以在人体几个部位应用,如肩、髓、腰、颈等。
[动作]是用一手压住人体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动其他部位,两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关节旋转或伸展。扳法也属于被动运动按摩手法,常用治疗四肢关节的功能障碍及脊椎小关节的交锁与错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认为是正骨干法的一种。扳法不是一个大幅度的被动运动,在施术时必须将要扳动的关节极度伸展或旋转,在保持这一位置的基础上,再做一个稍微加大幅度的运作。扳动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了解正常关节活动范围,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据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侧扳、后扳、斜扳等几种。
[应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连,帮助复位,滑刮关节,缓解痉挛,消除疼痛,牵伸肌肉、韧带之作用。
背法
[定义]一种常用于治疗急性腹扭伤、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的按摩方法。
[动作]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两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以臀部着力顶住患者腰部,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做左右方向的摆动和上下方向的抖动,使腰部有牵动感。在施术时要注意肘部勾紧不要滑脱,嘱患者不要打挺。
[应用]本法可使腰记载住及其两侧伸肌过伸,促使扭错只小关节复位,并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对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6、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是什么?
用于推拿治疗的各种手法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各具特点。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灵活选用各种一般手法和特殊手法。
(1)急性期。处于急性发作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推拿手法不宜太重。常用的手法有滚法、揉法、推法、按法等,主要目的在于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症状。治疗后应卧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
(2)治疗期。患者发病1 ~ 2 周后,是治疗的主要阶段。除选用滚法、揉法、点法等一般手法放松腰背部组织,舒筋活络、缓解疼痛以外,多结合徒手牵引及各种扳法等特殊治疗手法,以促进突出物回纳,纠正后关节紊乱,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
(3)缓解期。对于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间较长,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马尾神经症状的患者,如适当选用滚、揉、点、按及腰部斜扳等手法,能起到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复发相结合的作用。
7、腰椎骨髓神经
【牵引疗法】 1、腰椎牵引:通过滑轮床头进行牵引。采用特制的胸部、骨盆牵引带对抗牵引,一般牵引重量每侧约为10~20千克,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 2、俯卧牵引法:令患者双手握住床头,医生双手握住患者足踝部,提起下肢反复抖动数次,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用大力量拔伸牵引一次。对侧下肢同时进行。最后同时提起双下肢使双侧骨盆反复抖动数次。 【运动疗法】 1、坐姿定位旋转法:患者端坐,助手固定骨盆。术者坐在患者背侧,一手扶在患者肩部,另一手顶推患椎棘突偏歪侧,令患者弯腰,主动配合医生肩部的手作腰部旋转,旋至最大限度时,医者用拇指顶推偏歪棘突,此时,可听到“咔嚓”声,接着取端坐位,做被动弯腰动作数次。 2、卧位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嘱患者位于上面的大腿尽量弯曲,下面的大腿伸直,医者肘部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置于患者的臀部。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有力的推压.可听到“咔嚓”声。 【推拿疗法】 1、循经点揉法:沿足太阳膀胱经,医生双手大拇指由上至下,在各关节突附近点揉,遇有结节条索状物时,应重点点揉。此法可解除腰背部软组织痉挛和疼痛。 2、晃腰推拿法: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生双手置于脊柱两旁骶棘肌表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节奏的揉推骶棘肌,同时使腰段脊柱左右晃动,达到放松的目的。 【针灸疗法】 按照经络学说选取相应腧穴,主取肾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足三里、阳陵泉、昆仑、三阴交等。针刺手法宜平补平泻。或以泻为主,或以补为主,临征应辨证应用。 【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1、症状严重且反复发作,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或并发神经根粘连、肌肉萎缩明显者。 2、中央型巨大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坏死游离者,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 3、合并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中医药疗法】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成几个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1、症见腰痛绵绵酸软,久治不愈,喜按喜揉,遇劳尤甚,常伴小腹拘急,面色自光白,畏寒肢冷,少气乏力,且舌质淡苔薄润,脉沉弱时为肾阳虚型。适宜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治疗。 可用金匮肾气汤加减。 2、症见腰脊酸痛,肢冷无力,按有定处,得寒痛剧,遇热痛减,溲清长,且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紧时为寒湿型。适宜用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方法治疗。 可用乌头麻辛桂姜汤。 3、症见腰腿疼痛加剧,痛有定处,俯仰不便,转侧不能,日轻夜重,烦躁口干。且舌质紫暗有淤斑,脉沉涩时为血淤型。适宜用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方法治疗。 可用身痛逐淤汤加减。 【预防与调理】 1、日常预防。经常患有腰痛的患者更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体育锻炼。在搬抬重物时不要用力过猛,也不可抬过重的东西。 2、病期调理。患有本病的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体力劳动,不可使用软床,应卧硬板床,还应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