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腹肌一共有几块?
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2.后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4.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5.白线 为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的薄弱处,可形成脐疝。
6.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为腹股沟直疝
2、腹内斜肌及其腱膜不参与形成?
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2.后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4.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5.白线 为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的薄弱处,可形成脐疝。
6.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3、哪些肌肉可以导致骨盆侧倾?
附着于骨盆周围参与骨盆稳定作用等的肌肉病变都可致骨盆侧倾,如:腰部肌肉、组成大腿股部肌肉的骨直肌、股四头肌、股外侧肌群及臀部肌肉包括臀大、中肌等病变皆可致骨盆侧倾。
4、如何强化核心肌群 应该怎么锻炼
核心肌群涵盖了我们的腹、背部以及臀部,大约是肩关节以下至髋关节以上的部位,包括腹部:腹直肌、腹横肌、腹内、腹外斜肌、髂腰肌,背部:多裂肌、腰方肌、和极重要的竖脊肌,以及臀部的:臀屈肌、臀大肌。核心大略可以分为腹部,背部,臀部,那么就照着这个顺序,介绍一些常见的,在家里也可以实行的简单动作。
一、腹部的核心训练
腹部卷体(Crunch),是一个简单常见的腹直肌运动。你可以躺在一个软垫上,膝盖弯曲,双手抱住头或是放在大腿上。接着利用核心的力量,将肩膀 与上背部「卷」离地面约30度,并稍微在最高点停留,挤压一下自己的腹肌。接着一样利用核心的力量,缓慢的将身体放回地面。记住这个动作是将身体卷起来,不要打着直着上半身,避免其它的部位压力过大。
腹横肌属于深层的核心肌群,也是肌肉发力的起始点。多数人使用仰卧起坐的方式训练,其实都是训练到腹直肌较多。最好的腹横肌训练,其实是用呼吸的方式,让腹部收缩,并不做身体屈伸的动作。平躺或坐在软垫上,吐气让腹部内凹停留个3-5秒,缓慢吸饱气之后反复这个动作,这也是瑜珈中常见的动作。
二、下背部及臀部的训练
下背部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脊椎,常常会腰算背痛也是因为这个部位的肌肉不够有力,所以绝对不能只练前面的腹肌而不管后面的下背肌!
棒式撑体(Plank) 也是简单的核心运动,主要训练到了脊椎两侧的竖脊肌。趴在一个软垫上,手肘置于身体两侧。接着利用腿部和核心的力量,将身体从地面抬起,利用前臂和脚趾支 撑身体的重量。臀部约和肩膀一样高,保持着背部平直,肌肉收缩的状态,可以视自己的能力决定撑起的时间,力竭之后缓慢将身体放回垫子上,重复这个循环。
超人运动(Superman),是个简单可以在家做的运动,主要也是训练到了竖脊肌。趴在一张软垫上,双手向前伸展,挺起背部,使双手双脚离开地面,在最高点稍微停留一两秒,仅以腹部着地,接着缓慢利用下背部核心的力量将手脚放回原位,反复这个动作。
三、臀部锻炼
臀部很难单独被训练到,大部分动作都会跟腿部有所关连。如果没有经常上健身房的习惯,那么在家你可以试试蹲下站起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有点类似杠铃深 蹲,但是为了有效加强对臀部的刺激,所以脚会站的比肩膀稍宽,脚尖微向外,以及尽量蹲的低一点。为了要平衡身体的重心,可以将手臂向前伸直,蹲下的过程像 是往后往下坐一样,尽量不要让膝盖超过脚尖以免让压力都放在膝盖上面。过程中保持着背部出力打直不要拱着腰做,蹲下站起的过程也是尽量缓慢运行。
5、拉伸腹斜肌(外侧核心肌肉、臀部和肩膀)如何练习?
<
6、腹肌可以干什么?
没有什么部位比坚实的腹肌更吸引人了。它代表着健美、苗条,还有性的诱惑!腹横肌的作用是保持躯干稳定并在站立、举重物、打喷嚏、咳嗽、大笑的时候保持内脏的稳定。这部分肌肉经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我们做任何运动都有腹横肌的参与,尤其是做大肌肉群运动时,例如下蹲、硬拉与卧推。
1.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2.后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4.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5.白线 为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的薄弱处,可形成脐疝。
6.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为腹股沟直疝
7、泰医于背部第一腰椎外侧5cm处(骶棘肌外侧)左肾切除术,应经过哪些层次结构?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腹横筋膜——肾旁脂肪——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8、器官有那些?一一列举
骨骼系统
一、中轴骨(26)
(一)椎骨
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后期发育为1块骶骨)、尾椎4块(后期发育为1块尾骨)
二、胸廓(25)
(一)胸骨(1)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颅骨 (23)
(一)脑颅骨 (8)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15)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四、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腕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62)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五)听小骨
编辑本段
肌肉系统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编辑本段
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编辑本段
韧带系统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编辑本段
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编辑本段
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编辑本段
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的血管
1.冠状动脉
①左冠状动脉
包括:前室间支、旋支
②右冠状动脉
包括:后室间支、左室后支
2.心的静脉
①心最小静脉
②心前静脉
③冠状窦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心包
1.纤维心包
2.浆膜心包
3.心包窦
(五)动脉
1.肺动脉干
①左肺动脉
②右肺动脉
2.主动脉
①升主动脉
②主动脉弓
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③头臂干
包括: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3.头颈部的动脉
①颈总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②颈外动脉
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向后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
终末支是: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③颈内动脉(入颅腔)
4.上肢的动脉
①锁骨下动脉
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②腋动脉
包括: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③肱动脉
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④桡动脉
包括: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⑤尺动脉
包括: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⑥掌浅弓、掌深弓
5.躯干的动脉
①胸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
b.脏支
包括:支气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b.脏支
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的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①髂总动脉
包括: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②髂内动脉
a.壁支
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闭孔动脉
b.脏支
包括: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③髂外动脉
包括: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7.下肢的动脉
①股动脉
包括: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②腘动脉
包括: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③胫前动脉
④胫后动脉
包括: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
⑤足背动脉
包括: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动脉、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包括:左肺上、下静脉,右肺上、下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①上腔静脉系
接纳:
a.头臂静脉(接纳: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肋间最上静脉)
b.头颈部的静脉 接纳:
I. 颈内静脉(接纳:颅骨、脑、面、浅部和颈部大部分区域的静脉)
即:颅内属支
颅外属支(接纳: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II. 颈外静脉
III.锁骨下静脉
C.上肢的静脉
包括:上肢的浅静脉(接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接纳:腋静脉)
d.胸部的静脉
包括:胸腹壁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脊柱的静脉(接纳: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
②下腔静脉系
接纳:
a.下腔静脉
b.髂总动脉 接纳:(髂内静脉、髂外静脉)
c.下肢的静脉
包括:下肢浅静脉(接纳: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下肢深静脉(接纳:腘静脉)
d.下腔静脉的属支
包括:壁支(接纳: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接纳: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e.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接纳: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编辑本段
淋巴系统
(一)淋巴组织
(二)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颈干
②左、右锁骨下干
③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肠干
4.淋巴导管
①右淋巴导管
包括: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②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
1.头部的淋巴结
①枕淋巴结
②乳突淋巴结
③腮腺淋巴结
④下颌下淋巴结
⑤颏下淋巴结
2.颈部的淋巴结
①颈前淋巴结
②颈外侧淋巴结
a.颈外侧浅淋巴结
b.颈外侧深淋巴结
包括:咽后淋巴结、颈内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上肢的淋巴结】
1.肘淋巴结
2.腋淋巴结
①外侧淋巴结
②胸肌淋巴结
③肩胛下淋巴结
④中央淋巴结
⑤尖淋巴结
【胸部的淋巴结】
1.胸壁淋巴结
①胸骨旁淋巴结
②肋间淋巴结
③膈上淋巴结
2.胸腔脏器淋巴结
①纵隔前淋巴结
②纵隔前淋巴结
③气管、支气管和肺淋巴结
包括: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
【腹部的淋巴结】
1.腹壁的淋巴结
2.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结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②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③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盆部的淋巴结】
1.髂外淋巴结
2.髂内淋巴结
3.骶淋巴结
【下肢的淋巴结】
1.腘淋巴结
2.腹股沟淋巴结
包括: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
9、什么叫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就是将「专门用的功能」进行一个正确的使用并强化。这个对专项的竞技运动员尤其重要。
功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目的。因此功能性训练可以说是有目的性的训练。功能性训练一直以来被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误认为是“专项训练”,意味着有些动作或者动作模式与各个专项相结合。实际上,将功能性训练描述为“运动综合性训练”更为恰当。
(9)腰方肌与腹斜肌扩展资料:
功能性训练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绝不抬举或承受核心或关节无法负荷的重量。戴上助握带就代表你正试着举起超过握力范围的重量,藉此专注在提升下肢力量。从健力的角度来看,这么做一点问题也没有,但从功能性训练的角度来看,使用助握带会迫使身体做出不自然的动作。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使用腰带支撑背部,或是做杠铃划船时,利用重训椅支撑上肢或头部。这样的辅助最终会造成四肢肌肉过于壮硕,导致核心无法负荷,身体的自然平衡也因而遭到破坏;树干比树枝粗壮是有其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