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腰肌 > 核心由腹外斜腹直肌腰方肌

核心由腹外斜腹直肌腰方肌

发布时间:2020-10-26 18:42:35

1、腹肌可以干什么?

没有什么部位比坚实的腹肌更吸引人了。它代表着健美、苗条,还有性的诱惑!腹横肌的作用是保持躯干稳定并在站立、举重物、打喷嚏、咳嗽、大笑的时候保持内脏的稳定。这部分肌肉经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我们做任何运动都有腹横肌的参与,尤其是做大肌肉群运动时,例如下蹲、硬拉与卧推。

1.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2.后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4.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5.白线 为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的薄弱处,可形成脐疝。

6.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为腹股沟直疝

2、腹膜外肾手术入路

一、腰部斜切口 腰部斜切口操作较简单,但切口位置低,对肾脏上极暴露不够满意,此切口适用于单纯肾切除术,肾盂切开取石术和输尿管上段手术。 1病人取侧卧位,腰部垫高或手术台腰桥升高,腹与背侧置沙袋以维持固定姿势,便于手术操作 2.在12肋骨下方Icm处,沿能棘肌外缘作与肋骨平行的切口,斜向脐部达骼呢上方 3.切开背阔肌与腹外斜肌时,注意保护够腹下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 4.切开腰肋韧带和腹内斜肌时,注意保护助下神经。 5.缝合切口时,因各层肌切断时,以不同的方向回缩,要注意将切口两侧肌肉按原方向缝合,避免交错或留下肌层缺口。 (二)并发症 1.神经损伤 因助下神经沿12肋骨下方达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到腹直肌鞘外缘处进/。腹直肌,穿过腹直肌前鞘;最后以前皮支终于皮肤。肋下神经在腰腹龄均发出外侧皮支分布于皮肤。骼腹下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行于腹外斜肌健馍与腹内斜肌之间,分布于腹壁下部及阴囊皮肤。腰部斜切口在切开腰腹壁各层肌肉组织时,操作不当可损伤或结扎上述神经,引起腰部及下肢部皮肤麻木或灼痛,给病人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有时可发生局部皮肤烫伤。神经损伤后可应用维生素B;。等药物治疗,疼痛部位可行局封疗法。腰腹壁皮肤麻木感3~6个月可恢复,但局部发板活动不便长时期难以消失。预防神经损伤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熟悉解剖关系和操作要细心。进行腰部斜切口时,从骰棘肌外缘开始,到达12肋骨中点后应斜行向下方达够贿,在切开背阔肌与腹外斜肌对,注意其后下方的骸腹下神经与骼腹股沟神经,切开腰肋韧带和腹内斜肌时注意保护 肋下神经。手术完毕缝合肌肉时,注意不要将神经缝扎。 2.腰亦与腰痛 腰部斜切口的缺点是切开腰背部肌肉多,切断的肌肉断端回缩大,在缝合切口时,各层肌肉的断端对合不准确,或形成交错缝合,遗留部分肌肉断端未缝合,造成肌肉缺口,术后病人常感腰部疼痛与不适,肌肉缝合不良造成的薄弱区可形成腰疵,需要再次手术修补。 3.腹膜损伤 在肾周围粘连较重时,注意沿肾筋膜后层向内侧分离,并将腹膜推向外侧可避免损伤腹膜。一旦腹膜玻切开时,应立即修补,防止渗血和液体污染腹腔。 二、十二肋切口 十二肋切口因需切除肋骨,操作复杂和时间延长,常可损伤胸膜,目前应用较少。但此切口显露较好,适用于肾脏复杂手术和肾上腺手术,需先处理肾蒂的肾脏手术更为适宜。 (一)手术要点 1.侧卧位,沿十二肋骨中线作切口并向腹壁延长(图4-5),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再切开背阔肌及后下锯肌,切开骨膜,游离十二肋骨,在肋骨角内侧剪断肋骨。 2.沿肋骨床尖端切开骨膜及腰背筋膜,用手指在骨膜下作钝性分离,推开胸膜及股肌。 3.将腹膜向前推开,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拱肌。 (二)并发症 1.切口疼痛 在剪除12肋骨时,残端留的过长或骨断端粗糙,术后常因局部肌肉组织被刺伤,形成籁痕、活动时疼痛。术后切口疼可用局部封闭或物理疗法,术中处理12肋骨时,残端不要过长,断端要用骨挫挫平滑,对周围组织不产生刺激。 2.神经损伤后可产生腰腹部皮肤麻*或均客 术中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时,注意保护肋下神经。 3.胸膜损伤 在剥离12肋骨或切开骨膜时,常损伤胸膜。胸膜被切开后,气体进入胸腔,呼气时可听到气体被挤出的隆瞠响声,应立即用盐水纱布盖压胸膜破裂处,将胸膜稍加游离,用丝线将胸膜裂口缝合,缝合最后一针时,麻醉人员将肺部充气涨满,把胸腔内空气挤出。如果胸腔气体多,可插入细导尿管将胸腔气体抽出。术毕或术后发现胸腔气体仍多时,可行胸腔穿刺负压吸引。为了预防胸膜损伤,在肋骨床切开骨膜时,注意12肋骨前下缘的隔肌为一层薄的肌束,在其上方可见白色光滑的胸膜反折部,剪断一部分隔肌脚,胸膜反折部可向上收缩,避免损伤。 三、十一肋间切口 十一肋间切口,不切除肋骨,只一小段切开11肋与12 肋的肋间肌,主要是切开腹壁肌肉的切口,此切口较腰部斜切口与十二肋切口为高,暴露好,损伤胸膜的可能性较少。操作也较易掌握。十一肋间切口适用干肾脏的各种手术,肾蒂淋巴管结扎木、根治性肾切除术及肾上腺手术,是肾脏与肾上腺手术最常用的切口。 (二)并发症 1 胸膜损伤 手术操作时术者最好站在腹侧,自己压迫肾筋膜,两手能协调一致。注意刀缝要与体表一致垂直,刀尖刚刚超过切口全层,膈肌被 切开之后,胸膜随之下陷,若刀尖与体表倾斜或刀尖过浅,等于由浅入深的切开,都有可能伤及贴附于胸壁的胸膜,而刀尖过深则可能伤及已下陷的胸膜,做此切开最好停用电刀以勉肌肉颤抖而伤及胸膜。 2 胸部并发症 术中损伤胸漠修补不牢或又行撕裂 ,术后可发生气胸,肺炎、胸膜炎或脓胸。 3 肋骨骨折 在暴露手太野时,拉钩用力过大可造 成肋骨骨折。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术后常有骨折处疼痛。11肋间切口一定要将膈肌脚工切断,胸膜上缩,切口显露方满意。如果肋间切口长度不够,单靠拉钩进行暴露,可能造成肋骨骨折。 4.切口原梁如常有发生 【病例l】女,34 岁,因左肾积水住院经术前准备,在气管内麻醉下行左肾切除术,采用11肋间切口,手术经过顺利,术毕方齐现胸膜破裂,缝最后一针时插入导尿管排气。术后回病房,4小时后病人感气急,呼吸费力,血压较低,患侧呼吸音听不到,立即给助间穿刺抽气,抽气约1800ml。病人气急缓解,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第7天病人感胸闷、气急,胸透发现左胸腔积液,给予胸腔穿刺抽出黄色液体200M1。静脉点滴抗生素控制感染,住院31天出院。 四、腰 背 切 口 腰背切口亦称腰背部胸膜外切口,需切除第 12、11、10肋骨的一小段约 2crn。适用腰短肥胖的病人的巨大肾肿瘤和肾上腺手术。 1 侧卧位,气管内麻醉。 2.皮肤切口从第9肋间起,沿既棘肌外线垂亘 3.切开背阔肌和后下锯肌,显露第 10、11、12肋骨,切开上述三肋骨的骨膜并剥离,切除三肋骨各一小段,并切断其附着于三肋骨的腰肋韧带,注意勿损伤胸膜。切口继续向外切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切开肾筋漠,显露肾吸。 (二)并发起 腰背切口主要并发征是胸膜损伤,胸膜损伤后的处理,前面已有叙述。由于胸膜的损伤,术后胸部并发症常有发生,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五、腹壁腹膜外切口 腹壁腹膜外切口,常采用上腹部横切口,亦可采用上腹腹直肌旁切口。此切口适用于位置较低的肾脏,如肾结石手术、小儿胚胎瘤切除术,上段输尿管手术。但肾脏位置 较高或粘连较重者,操作有一定的困难。 (一)手术要点 1.平卧位,切口从第11肋骨尖开始到脐上2、3cm。 2.沿切口切断腹壁肌肉和腹直肌前鞘,切开腹横肌和腹横筋股后,用手指推开腹膜外脂肪,腹膜和肾筋膜,向内侧拉开腹直肌,横切腹直肌后鞘。 3.肾筋馍后层向内侧游离,将腹膜向内侧牵开,切开肾筋膜,游离肾脏。 4.需要扩大切口时,可横断一侧或两侧腹直肌,必要时切开腹膜进入腹腔。 (二)并发症 腹壁腹膜外切口主要的并发症是腹膜损伤和肠管损伤。在肾周围有粘连时,腹膜或肠管常粘连在腹直肌后鞘上,在切开腹直肌后鞘时,一定要小心的用血管钳提起来,感到后鞘很厚时,再另换地方,试行钳夹,切开时应慢慢切开,切忌用力过大。当发现腹膜或肠管切破时,立即修补,因切口一般较小,修补后无严重后果。切口感染也常有发生,特别在肾脏有炎症病变或感染严重,术中可污染创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给予有效抗生素,局部清洁换药,即能控制感染。切口感染严重愈后常可发生腹壁薄弱而形成腹壁切口疝。 六、经腹腔切口 经腹腔切口多采用上腹正中切口或上腹部横切口。适用肾脏体积较大的肾肿瘤,便于处理肾蒂,对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者,或需探查两侧肾脏时,经腹腔切口优于其他切口。 (一)手术要点 1.平卧位,上腹正中切口。 2.进入腹腔后,在升结肠外侧纵行切开后腹膜,将结肠推向内侧,显露右肾。在降结肠外侧切开后腹膜,将肠管牵向内侧,显露左肾。 3.术毕,腹膜后腔放置引流,仔细缝合腹膜。 4.术中根据需要可扩大切口,形成各种联合切口。 (二)并发症 经腹腔切口并发症主要是脏器损伤,在肾周围粘连重时更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多见,均应对症处理。肠梗阻是严重的并发症,较少发生,术毕应注意冲洗腹腔,将肠管排列理顺,防上有扭曲或折叠。 七、胸腹联合切口 胸膜联合切口适用于巨大肾肿瘤,根治性肾切除木,多在经腰及经腹手术困难时采用。 (一)手术要点 1.气管内麻醉,半斜仰卧位。 3.沿切口切开胸腹壁皮肤及各层肌肉。 4.切开肋间肌,切断肋软骨,并切断同侧腹直肌。 5.打开胸膜腔,切开隔肌并扩大切开腹膜腔,显露肾脏。 (二)并发症。 1.胸部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胸膜炎及脓胸等常有发生,因为胸腔开放后易造成污染,腹腔渗血渗液可通过隔肌切开处进人胸腔,从而造成感染。术中应注意胸腔保护免受污染,隔肌切开缝合处要严密,术毕胸腹腔均应放置引流。术后应用高效抗素预防感染。 2.腹部并发症主要是切口或腹腔感染,脏器损伤也偶有发生。 八、背部直切口 背部直切口具有不切断肌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盂形成、开放性肾活检、单纯肾切除术等肾脏手术,特别是双侧同时手术; (一) 手术要点 1.单侧手术时采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双侧同时手术时采取俯卧位。 2.切口从12肋上缘开始,沿骶棘肌外侧缘垂直向下达髂嵴。 3.切开皮肤,分离骰棘肌和腰方肌旁的腰背筋膜,向上切断腰肋韧带,手术野显露〕较好,注意保护胸膜和肋下神经。 4.术毕缝合腰背筋膜及皮肤。 5.手术需要时,可切断12肋或11肋及10肋一小段,扩大切口。 (二)并发症 1.背部直切口术后可有下腹部刺疼及麻木不适,系神经损伤所致,因为直切口是纵向切开与肋下神经、骼腹下神经等的斜行走向相交,术中应注意保护减少并发症。谢叔良(1986)报告中提出背部直切口神经损伤的原因,是由于在麻醉下体位过度屈曲时,神经肌肉过度伸张,再将其向两侧猛烈牵拉,极易造成损伤。 2.胸膜损伤,多在腰肋韧带切开时,损伤其下面的胸膜,或拉钩将胸膜撕裂。术中应注意保护和避免损伤胸膛,损伤后的处理,前面已有叙述。 3.俯卧位时,病人常有胸闷、气急,应调正好体位,架空胸、腹部,以免受压。 4.切口常有感染,术中应注意无菌操作。 5.背部直切日虽有很多优点,但暴露差,手术适用范围受到限制,虽可扩大切口利于手术野显露,但并发症增多,选择另外的入路可能更为有利。

3、这种算腹肌吗?

腹肌是人体结缔组织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后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为腹股沟直疝。

4、这算腹肌么

腹肌是人体结缔组织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后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为腹股沟直疝。

5、腹肌最多可以拥有多少块

腹部肌群(腰部肌群就不涉及了)包含表层有腹直肌、腹外斜肌,里层有腹横肌、腹内斜肌4块肌肉,在最外层的腹直肌,是我们最直观的肌群,最多可以练成8块块状。

腹肌最强大的训练就是举腿(各类举腿),大量举腿对腹部肌群刺激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下腹部肌群。每次3组,每组10-16次。

所以腹直肌只是属于腹肌的一部分。腹直肌(大家认为的腹肌)只有一块,但通过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6块,8块腹肌,但有些人只有4块,5块,甚至达到10块(不知真假),这就取决于腱划了。

拓展资料:

腹肌是人体结缔组织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当它们收缩时,可以使躯干弯曲及旋转,并可以防止骨盆前倾。

腹部肌肉对于腰椎的活动和稳定性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控制骨盆与脊柱的活动。软弱无力的腹肌可能导致骨盆前倾和腰椎生理弯曲增加,并增加腰背痛的几率。

参考:网络“腹肌”

6、腹肌分为哪些?

腹肌分类

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后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7、腹部的肌肉都包括那几块

腹肌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后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8、求人体解剖学比较全面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要有答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d7d940fe04a1b0717fd5dd30.html 1.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19.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止于耻骨梳及耻骨结节,称为腹股沟镰。
20.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构成小骨
盆上口的界线的一部分。另一个是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缘,称弓状线。
21.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2.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的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止耻骨联合。
23.腹直肌鞘: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24.腹股沟(海氏)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位于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海氏)三角。
25.三边孔和四边孔:是位于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之间的两个间隙。肱三头肌长头内侧的间隙为三边孔,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的间隙称四边孔,有旋肱后动脉及腋神经通过。
26.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1.为什么当足跖屈内翻位时,易发生损伤?
答: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连结而成。距骨上面前宽后窄,故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踝关节较稳定。当跖屈时,由于较窄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窝内,关节不稳定,活动度大。另外,踝关节内侧韧带坚韧,外侧韧带较弱,所以当足跖屈内翻位时,易发生损伤。
2.颅底内面有哪些沟、管、裂、孔?各通行什么结构?
答:筛孔——嗅神经。
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眼上静脉。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内动脉。
圆孔——上颌神经。
卵圆孔——下颌神经。
棘孔——脑膜中动脉。
脑膜中动脉沟——脑膜中动脉。
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
内耳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迷路动脉。
上矢状窦沟、横窦沟、乙状窦沟——同名静脉窦。
颈静脉孔——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枕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处。椎动、静脉,副神经,脊髓前、后动脉。
3.关节有哪些基本构造?
答:⑴关节面:至少两个,一般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凹,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
⑵关节囊: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可产生滑液。
⑶关节腔: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4.关节的辅助结构有哪些?
答:⑴韧带,有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⑵关节盘和关节唇。
⑶滑膜襞和滑膜囊。
5.椎体之间如何连接的?
答:⑴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样弹性的胶状物质,柔软而富弹性,周围部为纤维环,为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富于坚韧性。
⑵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宽而厚,可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⑶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窄而薄,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
6.脊柱侧面观可见哪些弯曲?
答: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7.胸廓上、下口怎样围成的?
答:上口:胸骨柄上缘、第1肋、第一胸椎椎体围成。下口:第12胸椎、第12.11肋、肋弓和剑突围成。
8.颞下颌关节怎样组成的?有何特点?
答: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关节囊松弛,囊外有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9.何谓坐骨大孔、坐骨小孔?
答: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的孔称坐骨小孔。
10.肌的辅助装置有哪些?
答:浅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
11.咀嚼肌有哪些?
答: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12.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有哪些?
答:吸气: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前锯肌、膈肌。
呼气:肋间内肌、膈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13.试述膈肌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通行结构。
答: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1.上消化道:临床工作中,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2.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3.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所组成。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梨状隐窝:在咽的喉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此部位是异物常易嵌顿停留的部分。
5.咽隐窝:在鼻咽部,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向外侧的纵行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6.回盲瓣:回盲口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被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的流入大肠,并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7.Meckel憩室:距回肠末端0.3cm范围的回肠壁上,约2%的成人有2-5cm的囊状突起,自肠壁向外突出,口径略细于回肠,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8.McBurney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Houston瓣:为直肠壶腹的内面的三个直肠横襞,由粘膜和环行肌构成,其中中间的最大而明显,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定位标志。
10.肛窦:是肛管内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处,窦内往往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11.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底部连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肛皮线),齿状线以上的肛管内为粘膜,以下为皮肤,其上、下的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神经支配等都不同。
12.肛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及肛提肌的耻
骨直肠肌共同构成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为肛直肠环,对肛管起着极重要的括约作用。
13.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之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小网膜:是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左侧部从肝门至胃小弯,也称肝胃韧带,其内含有胃左、右血管、淋巴和神经等。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者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等重要结构。
15.网膜孔(Winslow孔):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为网膜孔,通过网膜孔可进入胃后方的网膜囊。
1. 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在咽部,多停留于何处?
答:易停留于喉咽的梨状隐窝,这是咽在喉口两侧的一深窝,是异物易停留之处。
2. 人体有哪些唾液腺,它们的导管各开口于何处?
答:腮腺——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所对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3. 试述食管的狭窄。
答:食管有三个狭窄,① 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 ② 位于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③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
4.胆汁在何处产生?正常情况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肠腔的?
答:在肝脏由肝细胞产生,经由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内储存。进食后,胆囊收缩,由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内。
5.胰头癌患者常出现黄疸、肠梗阻等症状,请用解剖知识解释为什么?
答:胆汁由肝脏产生,排出过程中经过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总管在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经肝胰壶腹进入十二指肠。胰头癌时,癌肿压迫胆总管,致使胆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形成黄疸。由于十二指肠与胰头的毗邻关系,有时可压迫十二指肠造成肠梗阻。
6.患者突然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巩膜黄染急诊来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为进一步确诊,医生采用胆道造影检查法,此法需将导管从口腔送至十二指肠大乳头处,向胆总管注造影剂。请问:
①此导管需经哪些器官、哪些生理狭窄(具体部位)才能到达十二指肠大乳头?
②若对此患者行胆总管手术切开取石,选择经右侧腹直肌切口,请问:此切口由浅入深,需依次经过哪些结构(用箭头表示)才能暴露胆总管?切胆总管时需注意周围哪些结构、它们与胆总管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①经口腔——咽峡——咽——食管(食管的三个狭窄:起始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穿膈肌食管裂孔处)——胃(贲门,幽门)——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降部、大乳头。
②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层腹膜——切开十二指肠韧带,暴露胆总管。切开胆总管时需注意其左侧有肝固有动脉,其左后方有肝门静脉。
7.腹膜炎症或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多采取半卧位,为什么?
答:使有害液体流至下腹部,腹膜有吸收的功能,因下腹部腹膜吸收能力较弱,以减少腹膜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8.怀疑胃后壁穿孔患者手术时,医生欲探察胃后壁,最简单易行的入路切开什么腹膜结构才能见到胃后壁?
答:切开胃结肠韧带或横结肠系膜进入网膜囊,其前壁即为胃后壁。
9.腹膜腔积液时患者仰卧位和坐位时各自最易停留于何处?
答:仰卧位时,最易停留在肝肾陷窝。
坐位时,最易停留在直肠子宫陷凹(女),直肠膀胱陷凹(男)。
1.上呼吸道:在临床应用中称鼻、咽、喉三者为上呼吸道。
2.Little区:在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区称Little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表浅,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
3.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一些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鼻粘膜相移行,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4.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
5.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是膜间部;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是软骨间部。
6.气管杈:气管在胸骨角平面(现对第四胸椎体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分杈处称气管杈。
7.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两肺各有10个肺段。
8.、胸膜与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层的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壁胸膜贴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浆膜囊独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9.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这部分的胸膜腔称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10.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
1.鼻腔外侧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答: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突向鼻腔的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各有裂隙空间,分别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另外还有上鼻甲上方的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形的蝶筛隐窝。以上各结构扩展了鼻粘膜的面积,有利于对吸入空气的加温与湿润。
2.何谓Little区(即kiesselbach区)?
答:是鼻中隔前下份的易出血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位置浅表,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90%左右的鼻衄均发生在此区。
3.气管切开术常在何处进行?
答: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进行。
4.气管异物多坠入哪侧主支气管,为什么?
答: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因为右主支气管比左主支气管粗而短,且走向较左主支气管陡直。
5.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人右肺上叶前段脓肿,自然咳脓痰经哪些途径?
答:右肺上叶前段脓肿脓痰自然咳出经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右肺上叶支气管→右主支气管→气管→喉→咽→口腔→体外。
1.肾蒂:出入肾的所有结构(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右肾蒂较左肾蒂短。
2.肾区: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
3.肾盂:在肾窦内,由2-3个肾大盏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约呈漏斗状的结构,称肾盂。
4.肾段:一个肾段动脉所分布的那部分肾组织称为一个肾段。每个肾分为5个肾段。
5.输尿管间襞:膀胱内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它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称为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1.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的功能。
答: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其中:肾为生成尿液的器官,并具有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等内分泌功能;输尿管为输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为尿液排出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功能)。
2.试述肾的额状切面上可见到哪些构造?
答:在肾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肾髓质由15-20个锥形的肾锥体组成,肾锥体的尖朝向肾窦,称肾乳头,乳头的顶端有许多小孔,称乳头孔,肾形成的尿液由肾乳头孔流入肾小盏,2-3个肾小盏汇合形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合成一个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3.试述肾的被膜及其意义。
答:肾的表面自内向外有三层被膜包绕,①纤维囊:为贴附于肾实质表面的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在正常情况下易与肾实质分离,病理情况下,则与肾实质发生粘连。肾破裂或肾部分切除时,需缝合此膜。②脂肪囊:为纤维囊外周的脂肪组织。脂肪囊对肾起弹性垫的保护作用。③肾筋膜:位于脂肪囊的外周,由腹膜外组织发育而来。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肾筋膜的上方和外侧,两层互相融合,下方两层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在内侧,前层与对侧前层相连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融合。肾筋膜向深面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4.肾蒂内各结构自前向后、自上而下的顺序如何?
答:自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5.试述输尿管的分部及狭窄。
答:输尿管按行程可分为:腹部、盆部及壁内部。全程有3个狭窄,上狭窄位于输尿管与肾盂移行处;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为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部。这些狭窄是输尿管结石滞留的常见部位。
1.卵圆窝(心脏):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孔,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Koch 三角: 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侧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
三角形区,称Koch三角,其前部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
3.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为
二尖瓣复合体
4.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为心
的正常起搏点。
5.His束:起自房室结前端,穿中心纤维体,至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分出左束支纤维,
最后分为左、右束支。
6.冠状窦:位于心脏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收集心脏大部分的静脉
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静脉。
7.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它是
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9、为什么练不出腹肌,腹肌你真正了解吗

腹肌介于胸廓下部和盆骨之间,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前外侧群位于腹前外侧壁,包括位于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前外侧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


(一)腹肌前外侧群
1.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鞘内,是上宽下窄的。
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因为每人肌划的不同造就了每人不同的估计,或只有6块腹肌的人。从体表观察,腱划处呈横行浅沟。
2.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位于最浅层。
肌束斜向前内下方,小部分止于髂嵴,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经常锻炼这个位置可以有效的减掉肚子两旁的赘肉。
3.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
分前、后两层包绕腹直肌,参与形成腹直肌鞘,终于白线。与深层的腹横肌腱膜共同构成腹股沟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
4.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6肋内面、胸腰筋膜、
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内,至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
直肌鞘后层,终于白线。该肌除其腱膜下缘参与构成腹股沟镰外,与腹内斜肌均有少量肌束
下降人阴囊,形成提睾肌。
腹肌前外侧群的作用构成腹壁,保护和支持腹腔脏器使脊柱做前屈、侧屈和旋转等运
动;与膈联合收缩,增加腹内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分娩等活动。

10、腹肌在什么人体部位

腹肌分类

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

⑴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⑶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和呕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转等。

后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

作用:使脊柱侧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5厘米以下,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鞘的后层,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筋膜

包括浅筋膜、深筋膜和腹内筋膜。

⑴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二层。浅层含有脂肪,称脂肪层;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⑵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内筋膜 附贴在腹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和所覆盖的肌相同。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在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的内面。

白线

为两侧三层腹壁阔肌腱膜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其上方起自剑突,下抵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的薄弱处,可形成脐疝。

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厘米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下降入阴囊,为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者则为腹股沟直疝。

 

与核心由腹外斜腹直肌腰方肌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