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腰肌 > 膈肌松腰

膈肌松腰

发布时间:2020-08-13 07:30:02

1、谁能告诉我锻炼膈肌的具体方法!

一、发声者是否获得了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精神控制能力。二、发声者是否建立了较坚实的发声基础,具备了对发声器官主动支配能力。三、声音的表现力是否以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与表情统一的境界。四、练声前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
关于发声训练的原则是每一个练声者必须首先注意的。训练的原则包括:一、练声要在具体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二、要结合练声者的具体发声条件。三、要结合有声语言艺术和普通话语音特点的规律,要强调以字带声,不能音声背字。四、训练的幅度要大于使用的幅度,五、训练中要做到状态积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除此,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基本功训练与实践应用紧密的联系起来。要通过练功和播音、朗诵、演讲实践两方面来提高嗓音质量和发声能力,不可以失之偏颇。
首先是练声的时间和地点问题,时间和地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练声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一般都认为早晨练声比较好,实际上练声时间的选择和练声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什么时间练可以因人而异,只要能把它作为正常作息安排的一部分,天天去练,不间断就可以了。如果在睡眠过后练声需要注意到:要经过一些轻缓的运动,先把身体活动开,特别要使大脑由抑止转入兴奋状态。关于练声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嗓子的承受能力和练声的效果来定。对于初学者来说,时间尽宜短,比如说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可以了;次数呢,宜多,每天练上三到四次为好,逐渐地随着嗓子承受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加强时间和减少次数。另外每次练声不必强求时间划一,也就是说不用我每次都练四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这里跟什么有关系呢,和感觉有关系,感觉比较好的时候,效果明显的时候时间可以适当的延长。相反呢,感觉不好,一时不见效果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另辟时间再练。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做有助于稳定练声时的心态,对提高练声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练声的地点,应该选择在噪音比较小混响短,也就是没有明显回音的地方,比如田野,河边,播音室等等,在这些地方练声都是可以的。由于发声环境影响听觉反馈,所以最好不要频繁地更换练声地点。天气不好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应该选择在适当的室内场地练声。

练声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常规练习和特殊练习两个部分。所谓常规练习就是每天都要进行的,针对发声各方面控制能力的发展所编排的练习。所谓特殊练习呢,是针对发声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所进行的练习。

谈谈练声的具体内容。把它分成四节来讲。
第一节锻炼膈肌、腹肌和咽壁;
第二节磨练口齿;
第三节改善音色;
第四节扩展音域和调节响度。
先讲第一节锻炼膈肌、腹肌和咽壁。锻炼膈肌、腹肌和咽壁的目的是使它们有力而灵活,在发声当中提供稳定充足的动力,保证声道的畅通。具体锻炼要领和方法是这样的,首先是膈肌咽壁的锻炼,可以通过发HEI音合并进行,也就是说膈肌和咽壁的锻炼在这里是合并进行的。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深吸气以后,用这一口气发出两三个扎实的HEI音,不断重复坚持数日。做一次,深吸一口气,发出两三个扎实的HEI音,“HEI HEI HEI”“HEI HEI HEI”“HEI HEI HEI”这是第一步。在做好第一步的基础上要增加弹发次数,进入第二步,一直到一口气能够弹发七八次。这里需要注意,在弹发的过程当中,这个,气的力度应该均匀,声音要保持一定的音高和音量,音色也要始终一致。做一下,“HEI HEI HEI HEI HEI HEI HEI”“HEI HEI HEI HEI HEI HEI HEI”,这样来做。第三步,第二步练习坚持数日以后就可以获得自动进气的感觉,这以后呢,要由慢到快,稳健轻巧的连续弹发HEI音,最后达到要慢就慢要快就快的程度。我来做一下“HEI HEI HEI HEI HEI HEI ……”

朗诵的运气发声训练

运气发声是学习朗诵的基础练习。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正确的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鸣控制、声音弹性与色彩变化。在实践练习中,主要是指导学生①进行气息深(吸得深)、匀(呼得匀)、通(气通畅)、活(用灵活),稳定、持久、自如的基本功训练;②进行口腔控制打(打开牙关)、提(提起颧肌)、挺(挺起软腭)、放(放松下巴)和吐字归音字头(要叼住、弹出)、字腹(要拉开、立起)、字尾(要归音、到位)“枣核型”的基本功训练;③进行声音纯正朴实、明朗大方、圆润集中、刚柔井济、纵收自如、色彩丰富、感染力强、优美动听的基本功训练; ④进行用气发声状态积极、松驰、集中的基本功训练。通过学习和训练,要使自己的用气发声状态达到:“气息下沉,喉部放松,不挤不僵,声音贯通;字音轻弹,如珠如流;气随情动,声随情走。”的要求。

说到朗诵或歌唱用气发声,人们很喜欢用传统的说法“运用丹田之气”,好多同学可能会理解成“要把‘丹田’的气从口腔中发出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丹田”是我国传统气功理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意念”,并非有一个具体实在的“穴位”或部位。笔者的经验,如果朗诵者在用气时能把控制呼吸的着力点,意守在“丹田”的位置确能起着放松上半身的发声器官的效果,使声音持久而有韧性。

第一章 气息控制训练

声音的发出是与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的。肺部呼出的气息通过气管,振动了喉头内的声带,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声波经过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共鸣得到了扩大和美化,再经过口腔唇、齿、舌、牙、腭的协调动作,不同的声音就产生了,这就是朗诵发声的简单原理。

“气者音之帅也”。没有气息,声带就不能颤动发声。呼出的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大小及共鸣状况,与呼出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大小都有直接关系。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也就是说,只有气息得到控制,才能控制声音。因此,在诸多发声控制训练中,气息控制训练是学习发声中最重要的根本一环。

朗诵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对气息控制的要求——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一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二要保持较稳定的气息压力,三要呼气时间长,四要对气息的控制收纵自如,五要学会短时无声吸气;要能掌握“深、匀、通、活,稳定、持久、自如”的气息控制本领。在实际播音创作中,气息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作发声的动力,它还是一种极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与“声发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声音才能随情而变化。例如:气势汹汹、气息奄奄、气冲霄汉;有气无力、气急败坏、忍气吞声、气贯长虹、怒气冲天等等:这些成语涉及到情感的复杂变化,如果用一种声音形式,一种气息状态去表达,那是不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息控制是由情及声,由内及外的贯穿性技巧。要想使声音能自如地表情达意,必须学会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第一节 气息基本状态练习

进行基本状态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和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动作要领,形成新的、符合于朗诵发声要求的呼吸方式。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进行练习;第二,要在破与立的过程中重视量的积累,否则多年养成的习惯是难以改掉的;第三,从训练的角度讲,只知道理不行;只有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在反复的练习中稳定了这种感觉,才能掌握并使用。

一、吸气

在做吸气练习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肩胸放松是很重要的,要做到“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宋体会:

①以衣襟中间的钮扣为标记,把气缓缓吸到最下面一颗钮扣的位置。

②坐在椅子的前沿,上身略向前倾,“沿着后背”将气缓缓吸人体内。这种方法排除了单纯的胸部用力吸气的可能,容易获得两肋打开的实际感觉。

③闻花,远处飘来一股花香,闻一闻是什么花的味呢?此时,气会吸得深入、自然。用这种方法体会降膈和开肋。

④调整意念,觉得气是从全身的毛细孔吸人体内的。这会使你的两肋较充分展开;

⑤抬起重物和“倒拔垂杨柳”。在抬起重物和“倒拔垂杨柳”时,总要深汲一口气,憋住一股劲儿.此时,腰部、腹部和感觉的胸腹联合呼吸时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近。

⑥“半打”哈欠。不张大嘴地打哈欠,进行最后一刻的感觉和胸腹联合呼吸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近。

二、呼气

作呼气练习时心里应自然松弛,不能为了延长使用时间而憋气、紧喉。

用练习吸气的方法吸气至“八成”满……

①以叹气方法呼出,并不带出任何语音,体会喉部如何放松。

②缓缓持续地发出“ai”的声音。

③均匀、缓慢地吹去桌面上的尘土;吹歪蜡烛火苗,使其既不直也不灭。

④发出纯净的、音高自然一致的“a”的延长音。

⑤数数儿以每秒二个的速度数: I、2、3、4……”。

⑥数葫芦。清晰地发出“一口气数不了二十个葫芦, 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三个葫芦,四个葫芦……”

三、四声的用气练习

就声音形成而言,汉语语势变化的基础是四声。因此,进行四声的气息控制练习是相当重要的。要领如下:

阴平宇高而平,可以“铺满地面”的感觉发音;

阳乎宇取中而升,可以“下一层楼梯”的感觉发音;

上声字先降而后升,降时要“托”住气,升时“上楼梯”;

去声字取调高而降到底,要“托住下楼梯”。

1.同声韵夸张(音程长,声调全)

巴拔把爸 搭答打大 非肥匪费 些鞋写泄 出除椅处 汪王枉忘

2.四声组合练习

①顺序组合一一阴、阳、上、去

兵强马壮 阶级友爱 山穷水尽 山明水秀 山盟海誓 千锤百炼 飞檐走壁

风调雨顺 心怀匣测 心直口快 心明眼亮 瓜田李下 发凡起例 光明磊落

妖魔鬼怪 优柔寡断 安常处顺 阴谋诡计 花团锦簇 鸡鸣狗盗 鸡鸣犬吠

妻离子散 呼朋引类 金迷纸醉 积年累月 孤云野鹤 孤行己见 轻袭缓带

胸无点墨 高文典册 膏梁子弟 深谋远虑 窗明几净 思前想后 身强体健

身强体健 心毒手辣 翻然改进 翻然悔悟 知情感义

②逆序组合一一去、上、阳、阴

逆水行舟 妙手回春 热火朝天 兔死狐悲 驷马难追 信以为真 背井离乡

遍体鳞伤 步履维艰 万古流芳 倒果为因 地广人稀 调虎离山 奋起直追

叫苦连天 救死按伤 具体面微 刻骨铭心 量体裁衣 镂骨铭心 墨守成规

木已成舟 暮鼓晨钟 弄假成真 弄巧成拙 破釜沉舟 剩水残山’视死如归

四海为家 痛改前非 万古长青 万里长征 万马齐暗 物腐虫生 下笔成章

象齿焚身 袖手旁观 耀武扬威 异口同声 众寡悬殊

第二节 呼吸肌的锻炼

呼吸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是呼吸得以控制并达到“自动化”运动的物质条件。象腹肌、膈肌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肌肉。应该列为锻炼的重点。

一、腹肌的锻炼

3.仰卧起坐一—仰卧,双手枕干头下.屈身坐起。持续练习,逐步提高。起码应达到男可连续做40次,女可连续做30次的标准。

2。端坐举腿一—端坐在椅子的前部(不能倚靠椅背),双腿伸直并拢,脚跟离地举起,无力放下后休息数秒再重复上述动作。

3.负重挺腹一—仰卧床上,将几本厚书放在腹部,腹肌力量向“丹田”位置集中,吸气顶起,呼气放下。

4.“丹田绕脐”——用双手推拿按摩,把腹肌力量集中于丹田,以肚脐为中心、左绕数圈。右绕数圈,反复进行。

二、膈肌的锻炼

1.锻炼腹肌的传统方法是“狗喘气”,即开口松喉,展开下肋,用笑的感觉(不出声)使腹肌作有节律的颤动。由于这种练习使气流在喉部急速摩擦,容易造成对发声器官的不良影响,因此被后人认为是得不偿失的练习方法。经过改良的办法有二:一是变开口为闭口。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喉部一次直接挡气变为鼻孔和喉的两次挡气,从而减轻了气流对喉部的摩擦。另外气流经过鼻道时可以适当提高吸入空气的湿度.这样也减少了对喉部的刺激.避免了嗓音发干、发涩;二是变无声为有声。在呼气的同时。弹发“hei”音。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气流对声音的摩擦,而且可以通过声音来鉴定练习的效果。

下面详细讲一下带有“hei”音的“狗喘气”的练习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深吸气后,用此一口气,发出两个扎实的“hei”音。不断重复,坚持数日。

第二步:在做好第一步的基础上,增加弹发次数,至一口气发七、八次。弹发过程中给气的力量应该均匀,声音保持一定音高,音量、音色也要始终—致。

第三步:第二步坚持练习数日后,就会获得“自动,,进气的感觉。此后要由慢到快,稳健、轻巧地连续弹发“hei”音,最后达到要慢即慢、要快即快的程度。

第四步:在做好第三步的基础上,做改变音高、音量和音色的练习。

在开始做这个练习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感到下肋,膈肌和腹部的动作不能协调一致,也会感到动作与声音“不同步”,练久了还会腰酸腹痛。这些都是常现象。如能按照上述步骤坚持练习,就能获得动作与声音的和谐与统一。膈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也会在练习中得到明显的提高。

2.吸好气,弹发“I、2、3、4”再吸气,弹发“2、2、3、4”,如喊广播操—样的状态。

3.吸好气,弹发“ha”音,先馒后快,如同京剧老生大笑一样的状态。

4.反复弹发“ya” 、“ye” 、“ha” 、“hei”、“huo”、“hou”。

第三节 气息的综合适用练习 :

朗诵创作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不会掌握控制气息的基本方法,或不按作品内容调节气息,那么作品中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会失去依托,有声语盲的表现力就会被创弱。运用中,首先遇到的是补换气息的问题。补是补充,一日气的使用长度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休止地用下去,因此要补;换是转换,补充气息不能依前而就,自始至终状态如一,因此要换。这里的一个主要原则是依情取气,即依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决定换气的位置(气口)、方式、进气量等等。突出了感情的需要和作用,才可能获得“自动化”的、本能的呼吸状态。

气息的补换是在语言的停顿处进行的。补换的基本方式为偷气、抢气、就气三种。进气量要依表达需要而定。

先用下面的练习来体会:

①阿毛是你的小弟弟,只有四岁。这天你放学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厨房做饭……

a.阿毛在屋里玩,你放下书包说“阿毛,你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b.阿毛没在屋,你边找边喊“阿毛,阿毛……”

c.阿毛经常到邻院去玩,你隔墙减“阿毛、阿毛……”

d.跑到院外,忽远忽近地喊“阿毛、阿毛……”。忽然看到远处的大河,脑子里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喊“阿毛、阿毛……”。转身向家里跑,边跑边喊“妈妈,妈妈;阿毛不见了。”

②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彩;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慨。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甘甜的乳计、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纯洁的清泉,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学会了动作要领并不等于掌握了正确的呼吸,实际运用之中也不仅是个补换问题。呼吸控制能力的发展、生理规律和朗诵需要的统一:要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发声实践才能运用自如。

2、膈肌呼吸生活中可以一直做吗

肺呼吸功能包括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哮喘和慢阻肺患者主要为 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由膈肌和肋间肌在呼吸中枢的协调下完 成。正常人,膈肌负担65%的肺通气功能,而某些哮喘患者的膈肌只 能完成30%的少砧呼吸功。由此可见,强化膈肌功能对改善哮噑患者 的呼吸功能极为重要。膈肌居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呈拱形结构,膈肌的中心腱是浮动 的,唯与肋间部膈肌(附着于肋骨边缘并终止于中心腱)和脚部膈肌 (分左、右两个膈脚,起始于上2 ~3腰椎,其纤维终止于中心腱)连 接,因此吸气时,肋间部和脚部的膈肌收缩,中心腱的冈顶受牵拉面 变平,并向下、向前推移腹腔脏器,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同时由于 肋间部膈肌收缩,其所附着的6 ~ 10肋骨也向外、向上旋转,导致胸 廓下部的横径也增大。正常人的吸气运动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 程,即吸气过程形成的膈肌收缩逐渐松弛,胸廓扩张回位。重度肺气 肿或呼吸困难患者完成一次呼吸(主要是吸气)比健康人费劲得多。 因为重度肺气肿患者的膈肌拱形顶结构变扁平,收缩无力,能S消耗 也明显增多,因此容易发生呼吸肌疲劳,呼吸衰竭。中、重度持续的哮喘患者和慢阻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气 肿

3、膈肌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浅谈膈肌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庞老师在《气功医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文里谈到“搞气功的人一定要敢于进入新领域、敢于去探索新领域的知识,要解决人们的无知、疾病和残忍……。要学习解剖知识,知道人体器官和大体位置,好对着病的部位发气……”搞气功医疗的不懂得解剖学,不懂得内脏的情况是不行的。我们学西医知识,解剖知识,中医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练功效果和治病效果。这其中,素有“人体的小太阳”之称的膈肌的作用及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广大功友应该重点掌握的。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由此可见,膈肌在人体内是何等的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从气功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膈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是从膈肌生态学基础来看,它对我们气功锻炼里的“呼吸松腰法”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膈肌的后下缘与第二、三腰椎相连,当吸气时命门与腰椎部位是向后向下运动的。此时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时,默念“腰要松”或“腰松开”(特别是在三心并站庄时),形体内外,特别是腰部与平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二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一切有形的实体物,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平日或者说我们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当这些食物(混元气)进入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后,此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都会毫不懈怠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职去进行工作,把吃进的食物认真进行消化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营养部分输送给其他脏腑器官组织,把其糟粕输送给排泄系统。此时整个消化系统应该是气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据“气随意注,意到气到”的道理去精神内守。意注膈肌将会进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进入气功态,精神内守,意注膈肌的运动,把自己的呼吸慢慢变得深、细、匀、长,同时吸气时想命门,想两肾,呼气时想心脏,想两肺。就这样随着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识也随着一下一下地运动,再去认真地体察胸腹腔内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就会感到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觉。而庞老师曾经说过“什么部位的气足了,什么部位就特别舒服”。我想此时胸腹腔里的感觉,不正是庞老师所说的“气足”吗?而且这种感觉如果体察的时间长,慢慢还会扩散到全身内外——心境是宁静的,愉悦的;形体是正直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无内无外的境界。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真正含义。
写到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养意识、涵养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体察膈肌运动的感觉和感受以及当时的心境带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处理好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内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始终保持混元气充足,始终保持青壮年时期的活力,那么这个人哪里还会有病呢?这样一来,人应该说就离活到125岁~175岁的自然寿命不远了。由此可见,练气功的根本还是修养意识,涵养道德

4、为什么膈肌会疼?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5、膈肌的作用

浅谈膈肌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庞老师在《气功医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文里谈到“搞气功的人一定要敢于进入新领域、敢于去探索新领域的知识,要解决人们的无知、疾病和残忍……。要学习解剖知识,知道人体器官和大体位置,好对着病的部位发气……”搞气功医疗的不懂得解剖学,不懂得内脏的情况是不行的。我们学西医知识,解剖知识,中医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练功效果和治病效果。这其中,素有“人体的小太阳”之称的膈肌的作用及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广大功友应该重点掌握的。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由此可见,膈肌在人体内是何等的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从气功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膈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是从膈肌生态学基础来看,它对我们气功锻炼里的“呼吸松腰法”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膈肌的后下缘与第二、三腰椎相连,当吸气时命门与腰椎部位是向后向下运动的。此时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时,默念“腰要松”或“腰松开”(特别是在三心并站庄时),形体内外,特别是腰部与平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二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一切有形的实体物,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平日或者说我们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当这些食物(混元气)进入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后,此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都会毫不懈怠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职去进行工作,把吃进的食物认真进行消化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营养部分输送给其他脏腑器官组织,把其糟粕输送给排泄系统。此时整个消化系统应该是气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据“气随意注,意到气到”的道理去精神内守。意注膈肌将会进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进入气功态,精神内守,意注膈肌的运动,把自己的呼吸慢慢变得深、细、匀、长,同时吸气时想命门,想两肾,呼气时想心脏,想两肺。就这样随着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识也随着一下一下地运动,再去认真地体察胸腹腔内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就会感到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觉。而庞老师曾经说过“什么部位的气足了,什么部位就特别舒服”。我想此时胸腹腔里的感觉,不正是庞老师所说的“气足”吗?而且这种感觉如果体察的时间长,慢慢还会扩散到全身内外——心境是宁静的,愉悦的;形体是正直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无内无外的境界。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真正含义。
写到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养意识、涵养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体察膈肌运动的感觉和感受以及当时的心境带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处理好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内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始终保持混元气充足,始终保持青壮年时期的活力,那么这个人哪里还会有病呢?这样一来,人应该说就离活到125岁~175岁的自然寿命不远了。由此可见,练气功的根本还是修养意识,涵养道德

6、膈肌上有哪些孔和裂,各有何结构通过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n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n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n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n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7、隔和膈肌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位置不同、作用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膈

膈,人或哺乳动物体腔中分隔胸腹两腔的膜状肌肉。亦称“膈膜”、“横膈膜”。

2、膈肌

是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纤维结构,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

二、位置不同

1、膈

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膈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

2、膈肌

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周围为肌腹,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

三、作用性不同

1、膈

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

2、膈肌

收缩时膈顶下降,协助吸气作用,舒张时膈顶恢复原位,协助呼气作用。

8、如何松腰

一、松腰的含义: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珠”,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二、松腰的简单标志:站立时腰能随着呼吸自如地外凸和回缩。
具体做法:(1) 命门外凸(2)松骶髂(3)松带脉松尾闾(4)松肋腾膜(5)松经松骨
(1) 命门往外凸
自然站立,吸气时,肚脐和命门同时往外凸,凸得越大越好,呼气时还原。腰椎能做上下蛹动和左右转动。
(2)第二步就是必须松骶髂,也就是骶髂往两边拉开,又叫骶髂外翻。此举也使整个脊柱也往后突,变动了整个脊柱生理结构。这一关节的打开,也意味着整个丹田领域的扩大。
一般人站着的时候,第四第五腰椎就是卡在骶髂里面,是很难摸到的。
从生理结构来说,骶髂关节是个假关节,藉由软骨连接、韧带把我们的骶骨耳状面跟髂骨紧密地连接在一块。所以松骶髂一松韧带,二化掉那个软骨。
因命门往后凸到一点程度,由于两个骶髂关节紧紧地卡死了,固定了骶和髂,这个时候命门再往后突已经不可能了,如果骶髂不松就很难再往后突了。
(3)第三步松带脉
腰俞一打开以后,整个腰部的气血就会越来越旺盛,腰部里面气血的畅通使腰部肌肉、经膜、韧带、腰椎的松动加快,同时也使带脉的气血变得充足活泼,使我们整个人的上下气血得到很好的调整。
骶椎的马尾神经,一直可以通到脚底心。随着腰部、骶髂、阳关、腰腧、长强、尾闾的松动,马尾神经堆下肢的支配能力就会更强,两下肢的气血就会更加旺盛,气机就会更加充实。由此下肢的关节、肌肉、经脉气血调整加快,特别是开关通窍,一些大的穴位如环跳、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丘虚,涌泉等都会前后松开,里外交融。
马尾神经从尾闾尖上出去的,所以尾闾的松动使体内的气机更灵活,更无碍,主要是它是直接连入大脑,且通到脚底心的缘故。
随着带脉和腰部越来越快的松开,命门随着腰椎的松动幅度加大,和精化气的越来越充足。当人的气血越来越旺盛,慢慢的命门内窍得到展现。命门内窍联动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深处,合着我们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的生命基础。
(4)第四步松肋腾膜
接着气走的是一般躯干的两肋,属于半表半里。两肋是成年人体唯一生产红骨髓的地方,其它骨头随年纪增大而退化,不能生产红骨髓。因红骨髓可以生血造血的,所以两肋是人的造血器官。气上冲两肋,首先是把那个肋部气血阻碍不通的地方冲开,恢复肋的造血功能。。
因为命门内窍是躯体混元气的中心,随着阳关把生精的功能一闭上后,整个精都来化气了。命门内窍气越来越充足,气就要往周身去走,供应我们的生命活动,全息的混元气上升营养大脑。因为中心气充足了,全身的气慢慢也跟着充足,它跟全身气是连在一块的。
一般肋的病灶有几个部分,首先肋本身它是扁骨,一些老人家驼着背走路,因肋是憋进去,红骨髓少了,血造的很少了,生命力衰弱了,太太为什么背驼着,看看她的肋部是瘪进去的,没多少生命力了,是气血衰了,老太太两个肋往里憋住了。中医气功说气为血帅,就是帮助那个血走,所以这个时候就反应首先冲动一个人的肋病灶,恢复肋的造血功能。
随着肋部的气血旺盛、通畅,连着肋骨的隔膜的气血慢慢充足,隔膜的功能强化。隔膜是人体的小太阳,像是人体的能量发源地一样;另外一个原因是隔膜是连接后天气(肺)和先天气(肾)。膈肌运动的收缩和放松(动力),使肺肾的混化充分,同时膈脚连着腰椎,使我们的每一个呼吸都,和腰部发生关系。
这个过程中腰部的松动越来越大了。在松肋腾肋的过程中,肝胆部(主要是肝胆经脉敷布两肋)、肺部、膈肌隔膜、肋胸关节、胸椎、胸椎脊髓的调整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相互增强,慢慢彼此连成一个整体,过程中有疼、涨、闷、酸都正常。
(5)第五步松经松骨
随着松肋腾膜的加快,人体的气血越来越旺盛,打开在第六、七肋间的大包穴。大包管理着全身的络脉之气,这样使气可以向更深层的地方渗透,接下来开始松经松骨。松经松骨,是从命门后凸开始;;等到骶髂关节的松开,经骨已开始大幅度地松动。
但是经骨的松动内容关键,是在脊柱的松动;松了脊柱,身体的其它经骨就更容易松了。脊柱的松动有几个内容:
1、脊椎之间的松开
脊柱之间的关节随之慢慢松开。在这个松开的过程中,脊柱可能会酸涨;也可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现,弯腰时要慢慢下去,无法快了。只能耐心等待经脉韧带拉开,随着慢慢弯下;这难关可能需要一两个星期就过去了。
2、脊椎和肋的关节松开
松动的时候,由于肋部分布着肝胆、心脾等气脉。这种形体的大变化,会引起脏器的气机变化;特别内脏本身有些病灶时,变化会多一些,有时胸闷、肋疼,有时咳嗽、流清涕,呼吸困难,呼吸的时候出现疼痛,有时候连及腰部。其实松开胸肋关节后,胸部空间拓展,肺活量的加大,往往很容易不知不觉的改变一个人的心量;尤其是心口鸠尾穴的打开,使人心气不再容易受阻,心情舒畅。以致使人心情稳定。

9、请问膈肌形成的特殊结构有哪些?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10、人的膈肌在哪里?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与膈肌松腰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