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腰肌 > 腰大肌与膈肌

腰大肌与膈肌

发布时间:2020-08-11 01:25:27

1、解剖学上膈肌里面都是什么?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 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属于轴下肌

2、隔和膈肌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位置不同、作用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膈

膈,人或哺乳动物体腔中分隔胸腹两腔的膜状肌肉。亦称“膈膜”、“横膈膜”。

2、膈肌

是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纤维结构,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

二、位置不同

1、膈

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膈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

2、膈肌

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周围为肌腹,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

三、作用性不同

1、膈

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

2、膈肌

收缩时膈顶下降,协助吸气作用,舒张时膈顶恢复原位,协助呼气作用。

3、腰大肌和腰小肌是两侧都有吗?

应该是对称的。
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及横突。向下两肌相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腰小肌起于胸椎12及腰1椎体侧面作用分别是前屈、外旋髋关节,紧张髂筋膜。

4、腰肌的位置示意图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于腰椎两侧的长肌,它大部分位于腰椎椎体与横突之间的陷沟内,肌纤维以羽状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较细、中段较粗的类似纺锤状的条形肌肉。

功能与锻炼:腰大肌与髂肌一起合称为髂腰肌。髂腰肌对大腿的前摆起重要作用。常采用正踢腿、负重高抬腿跑、悬垂举腿、仰卧起坐等辅助练习发展髂腰肌的力量。

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T12~L4)支配。功能与锻炼:腰大肌与髂肌一起合称为髂腰肌。髂腰肌对大腿的前摆起重要作用。常采用正踢腿、负重高抬腿跑、悬垂举腿、仰卧起坐等辅助练习发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T12~L4)支配。

腰肌的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4)腰大肌与膈肌扩展资料:

腰肌劳损的临床表现:

1、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4、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5、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也无明显腰肌痉挛,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5、膈肌是平滑肌还是骨骼肌?

隔肌是骨骼肌。

膈肌(diaphragm)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纤维结构。其周围为肌腹,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占所有呼吸肌功能的60%~80%。膈肌可分三部分:胸骨部起于创突后面,较薄弱;肋骨部起于6肋内面;腰部起于第2~3腰椎前面和第1腰椎横突。

骨骼肌是横纹肌的一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隔肌是骨骼肌。

(5)腰大肌与膈肌扩展资料:

骨骼肌由成束状排列的肌细胞构成的。各细胞长度不一,细胞间紧密排列,长短互补。各细胞外面都包有纤细的网状膜,叫肌内膜;各肌束又被胶质纤维和弹力纤维混合成的结缔组织膜包裹,叫肌束膜;在每块肌肉的外面,又包有1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叫肌外膜。各膜的结缔组织彼此连续,分布到肌肉的血管、神经都沿结缔组织膜进入。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6、膈肌的作用

浅谈膈肌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庞老师在《气功医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文里谈到“搞气功的人一定要敢于进入新领域、敢于去探索新领域的知识,要解决人们的无知、疾病和残忍……。要学习解剖知识,知道人体器官和大体位置,好对着病的部位发气……”搞气功医疗的不懂得解剖学,不懂得内脏的情况是不行的。我们学西医知识,解剖知识,中医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练功效果和治病效果。这其中,素有“人体的小太阳”之称的膈肌的作用及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广大功友应该重点掌握的。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由此可见,膈肌在人体内是何等的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从气功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膈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是从膈肌生态学基础来看,它对我们气功锻炼里的“呼吸松腰法”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膈肌的后下缘与第二、三腰椎相连,当吸气时命门与腰椎部位是向后向下运动的。此时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时,默念“腰要松”或“腰松开”(特别是在三心并站庄时),形体内外,特别是腰部与平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二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一切有形的实体物,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平日或者说我们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当这些食物(混元气)进入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后,此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都会毫不懈怠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职去进行工作,把吃进的食物认真进行消化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营养部分输送给其他脏腑器官组织,把其糟粕输送给排泄系统。此时整个消化系统应该是气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据“气随意注,意到气到”的道理去精神内守。意注膈肌将会进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进入气功态,精神内守,意注膈肌的运动,把自己的呼吸慢慢变得深、细、匀、长,同时吸气时想命门,想两肾,呼气时想心脏,想两肺。就这样随着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识也随着一下一下地运动,再去认真地体察胸腹腔内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就会感到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觉。而庞老师曾经说过“什么部位的气足了,什么部位就特别舒服”。我想此时胸腹腔里的感觉,不正是庞老师所说的“气足”吗?而且这种感觉如果体察的时间长,慢慢还会扩散到全身内外——心境是宁静的,愉悦的;形体是正直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无内无外的境界。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真正含义。
写到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养意识、涵养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体察膈肌运动的感觉和感受以及当时的心境带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处理好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内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始终保持混元气充足,始终保持青壮年时期的活力,那么这个人哪里还会有病呢?这样一来,人应该说就离活到125岁~175岁的自然寿命不远了。由此可见,练气功的根本还是修养意识,涵养道德

7、膈肌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浅谈膈肌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庞老师在《气功医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文里谈到“搞气功的人一定要敢于进入新领域、敢于去探索新领域的知识,要解决人们的无知、疾病和残忍……。要学习解剖知识,知道人体器官和大体位置,好对着病的部位发气……”搞气功医疗的不懂得解剖学,不懂得内脏的情况是不行的。我们学西医知识,解剖知识,中医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练功效果和治病效果。这其中,素有“人体的小太阳”之称的膈肌的作用及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广大功友应该重点掌握的。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由此可见,膈肌在人体内是何等的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从气功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膈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是从膈肌生态学基础来看,它对我们气功锻炼里的“呼吸松腰法”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膈肌的后下缘与第二、三腰椎相连,当吸气时命门与腰椎部位是向后向下运动的。此时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时,默念“腰要松”或“腰松开”(特别是在三心并站庄时),形体内外,特别是腰部与平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二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一切有形的实体物,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平日或者说我们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当这些食物(混元气)进入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后,此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都会毫不懈怠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职去进行工作,把吃进的食物认真进行消化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营养部分输送给其他脏腑器官组织,把其糟粕输送给排泄系统。此时整个消化系统应该是气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据“气随意注,意到气到”的道理去精神内守。意注膈肌将会进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进入气功态,精神内守,意注膈肌的运动,把自己的呼吸慢慢变得深、细、匀、长,同时吸气时想命门,想两肾,呼气时想心脏,想两肺。就这样随着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识也随着一下一下地运动,再去认真地体察胸腹腔内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就会感到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觉。而庞老师曾经说过“什么部位的气足了,什么部位就特别舒服”。我想此时胸腹腔里的感觉,不正是庞老师所说的“气足”吗?而且这种感觉如果体察的时间长,慢慢还会扩散到全身内外——心境是宁静的,愉悦的;形体是正直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无内无外的境界。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真正含义。
写到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养意识、涵养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体察膈肌运动的感觉和感受以及当时的心境带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处理好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内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始终保持混元气充足,始终保持青壮年时期的活力,那么这个人哪里还会有病呢?这样一来,人应该说就离活到125岁~175岁的自然寿命不远了。由此可见,练气功的根本还是修养意识,涵养道德

8、腰大肌在身体那个位置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位于腰椎两侧的长肌,它大部分位于腰椎椎体与横突之间的陷沟内,肌纤维以羽状形式向外 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较细、中段较粗的类似纺锤状的条形肌肉。
1、起自第12胸椎体、第1~5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肌束向下与髂肌结合,形成一肌腱,穿过腹股沟韧带的肌腔隙,沿髂耻隆起的前面及髋关节囊的前内侧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转子。
2、腰大肌大部分位于T12-L4椎体与横突之间陷沟内,其上部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膈肌的后方。大部分腰大肌以肌齿形式连接在T12-L4椎体和椎间盘边缘处,外侧部分连接于T12-L4腰椎横突,向下与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经腹股沟韧带下肌腔隙,止于大腿根部内侧的股骨小转子。正中矢状面之腰大肌外缘间距为40-63mm,L3横突最长,该处的肌腹横径最宽,是腰大肌肌纤维最集中部位。T12-L4椎间孔位于肌肉附着处的后方,腰椎横突前方,腰脊神经由此发出。
3、近固定时,此肌收缩,可使大腿屈并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躯干向同侧屈,两侧肌肉收缩,则屈脊柱腰段而使躯干前屈。
4、功能与锻炼:腰大肌与髂肌一起合称为髂腰肌。髂腰肌对大腿的前摆起重要作用。常采用正踢腿、负重高抬腿跑、悬垂举腿、仰卧起坐等辅助练习发展髂腰肌的力量。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T12~L4)支配。

与腰大肌与膈肌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