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瘫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障碍在临床多表现为尖足、剪刀步、屈膝、屈髋等症状。
临床上,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坚持手术治疗+康复治疗。那么,对于髂腰肌肌张力增高造成髋关节屈曲的痉挛型脑瘫患者来说该怎么通过锻炼来缓解呢?
髂腰肌肌张力增高造成髋关节屈曲主要是由于髂腰肌和腰大肌肌张力增高导致髋关节屈曲。患者表现为站立时重力线在髋关节前方通过,难以维持立位平衡。
被动运动
作用:既可避免腰椎前突,又可充分牵拉髋关节
方式:
1、患儿仰卧位于球上
2、治疗者将患儿两侧膝关节置于自己身体两侧,使患儿双下肢分开
3、通过骨盆的重力对髋关节周围肌肉进行牵拉
主动运动
适用人群:具有站立功能的患儿
作用:通过锻炼达到促通患儿髋关节活动能力的目的
方式:
1、在患儿面前放置一个大球
2、治疗者控制住球后,使患儿主动仿佛推球
3、在推球过程中注意患儿的髋关节会重复屈曲和伸展
关键点控制训练
作用:促使患儿的躯干和髋关节产生协调性伸展
方式:
1、患儿取站立位
2、治疗者拿玩具从侧方递给患儿,玩具的高度要高于患儿头部
3、用语言鼓励患儿抓起玩具
4、注意维持患儿上肢外展、外旋位和抬头动作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赵海康主任提醒:脑瘫孩子的训练一定要在开始训练之前咨询专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不懈的锻炼,但是切记一定要循序渐进!
2、盆骨前倾能不能练大腿内收肌 髂腰肌紧张
可以 注意肌力平衡 强化臀
3、脊髓损伤的主要表现?
脊髓损伤的主要表现分为以下几点:
(1)感知觉障碍
(2)运动障碍
(3)括约肌功能障碍
(4)不完全性脊髓道损伤 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版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①脊髓前部损权伤 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觉消失。
4、Gower's征的检查方法和意义?
检查方法:令患者蹲位或卧位起立,患有骨盆带肌力弱的患者,自蹲位起立时常需用手支膝而后缓慢挺起腰部。随着肌肉力弱程度的加重可进一步表现为,先用手支扶小腿并逐渐上移至股部,将身体重力支于手臂,而后挺起腰部而直立;或先将腿分开,双手扶地,而后逐渐将下肢作为支撑点,逐渐抬起腰部,直至完全不能自蹲位起立。进行卧位检查时,患者先需侧转身体,而后取俯蹲位支床、扶膝才能挺直腰部。卧位检查应用于发病早期儿童的检查。
意义:Gowers征阳性提示骨盆带肌、伸髋、伸膝肌群,特别是髂腰肌、臀部肌、股四头肌力弱,可用以诊断各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同时,Gowers征还用于描述坐骨神经压迫征时背伸拇趾在坐骨神经通路范围内出现的疼痛,以及脊髓痨早期瞳孔缩小这两类与骨盆带肌力弱毫无联系。
5、腰肌痨损
什么是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主要症状是腰部酸痛,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疤痕或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各种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施行手术治疗。
什么原因引起腰肌劳损
腰部肌肉长期紧张,形成损伤性炎症。此外,可因急性腰部外伤治疗不当,迁延形成慢性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有什么症状
1.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4.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5.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也无明显腰肌痉挛,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腰肌劳损需要做哪些检查
X线检查:多无异常,少数和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如何治疗
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如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
3.理疗、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主要为消炎止痛药及舒筋活血的中 药。
5.封闭疗法: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5-10ml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0.5-1ml作痛点封闭,效果良好。
6.手术治疗,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施行手术治疗。
腰肌劳损的原因及预防
腰痛 ,是一种常见病症 ,很多人有腰痛或有过腰痛的病。
有一种最为常见的腰痛 ,痛在以腰骶关节为中心约一巴掌大的地方 ,或隐隐作痛 ,或酸痛不适 ,早晨起床时减轻 ,活动后加重 ,不能久坐、久站 ,弯腰困难。到医院检查 ,照X光片、验血也大都正常。患腰痛的人虽然大都能正常生活和坚持工作 ,但时间一长 ,会影响工作效率 ,降低生活情趣。这种腰痛 ,中医常称为肾虚腰痛 ,也就是腰肌劳损的腰痛。
为什么会发生腰肌劳损的腰痛呢 ?腰部是人体的中点 ,腰骶关节是人体唯一承受身体重力的大关节 ,是腰部活动的枢纽 ,前俯、后仰、左右侧弯、转身都有牵涉 ,无论运动还是活动 ,这里的关节比全身哪个关节承受的力量都大。劳动强度大或活动量大 ,关节活动就多。关节的活动 ,都有肌肉的参与 ,所以这里的肌肉容易发生疲劳和损伤。腰肌劳损就有腰部肌肉积劳成疾的意思。有些人即使体力活动不大 ,劳动强度也不大 ,但由于姿势不对 ,脊柱处于半弯状态 ,腰背肌肉一直紧绷着 ,日积月累 ,也就产生劳损 ,进一步发展形成无菌性炎症 ,刺激神经末梢 ,引起疼痛 ,于是腰痛就发生了。
腰肌劳损的腰痛是可以预防的。怎样预防呢 ?首先要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长年坐着的人 ,腰背肌肉比较薄弱 ,容易损伤。因此 ,应有目的地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 ,如做一些的屈、后伸、左右腰部侧弯、回旋以及仰卧、起坐的动作 ,使腰部肌肉发达有力 ,韧带坚强 ,关节灵活 ,减少生病的机会。肥胖者应减肥 ,以减轻腰部的负担。其次要注意自我调节 ,劳逸结合 ,避免长期固定在一个动作上和强制的弯腰动作 ,如站久了可以蹲一蹲 ,蹲下不仅使腰腿肌肉得到放松休息 ,而且也减少了体能的消耗。
再就是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姿势 ,如从地上提取重物时 ,应屈膝下蹲 ,避免弯腰加重负担 ;拿重物时 ,身体尽可能靠近物体 ,并使其贴近腹部 ,两腿微微下蹲 ;向高处取放东西时 ,够不着不宜勉强 ;睡眠时应保持脊柱的弯曲等。避免潮湿和受寒也是很重要的。包建国
1 急性腰肌扭伤之后,治疗不及时,不正确,不彻底。
2 腰肌的慢性积累性损伤 腰部肌肉韧带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经常受到牵拉,如工作姿势不良,一侧腰肌紧张一侧松弛,致使两侧腰肌不平衡,久之则发生劳损,这些已劳损的组织,功能差,易受牵拉,常因其压迫内在神经纤维而产生腰痛。
3 肌筋膜无菌性炎症 长期弯腰或坐位工作,使腰背肌长期处于牵拉状态;或感受寒湿,使腰肌紧张,出现痉挛、缺血、水肿、粘连等;均可引起腰背部疼痛、无力。
4 先天性的脊柱畸形、下肢功能或结构性缺陷 这些均可引起腰部肌力的不平衡,最终导致腰背部组织的劳损,产生腰背痛。
此外,脊柱骨折之后,伴随韧带损伤,脊柱内在平衡系统破坏,从而引起外源性平衡系统的失调,也会产生腰肌劳损。
[症 状]
腰背部及骶部酸胀、疼痛,有无力感。休息时轻,劳累后加重,若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也有助症状减轻。病人不能久站,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频频伸腰或以拳击腰部以缓解疼痛。仰卧时腰部垫枕可使肌肉放松,保持腰椎生理前凸时则较舒适。腰部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气、潮湿环境或感受风寒后,疼痛往往加重。
[检 查]
1 X线检查。
2 血沉。
3 抗“O”。
[诊 断]
中医
1 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2 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 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西医
1 有急性腰扭伤病史,治疗不彻底,且反复发作。
2 工作劳动姿势不正确,经常弯腰活动,或者平素缺乏锻炼。
3 压痛广泛,肌肉僵硬发板,疼痛特点是休息减轻、劳累加重。
4 X线及化验检查无异常。
[治 疗]
中医
1 手法治疗。
2 中药治疗。
3 小针刀疗法。
4 针灸疗法。
西医
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比较困难。对急性腰扭伤者应彻底治疗;对慢性劳损患者,应采取包括改善劳动条件、劳动姿势的综合疗法,不能单靠药物。
1 功能锻炼 对于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法能增强脊柱的外源性平衡系统,充分发挥肌肉动力的作用。
2 理疗 中药离子导入、频谱照射、超短波等疗法,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
3 封闭疗法 对压痛点明确者,可用0.5%普鲁卡因10ml加强的松龙1ml做痛点注射。
4 止痛解痉药物 芬必得、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可在疼痛较重时选用,但不宜长期服用。
另外,平时要注意劳动姿势,改善工作条件,必要时可带腰围加以保护,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以利恢复并防再发。
慢性腰肌劳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运动,可因腰部负荷过重而造成腰肌的损伤。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胖子,站立时重心前移,也很容易引起腰部韧带、肌肉的劳损。腰部长时间遭受风寒,也可以引起慢性腰背部僵硬、疼痛。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彻底,也会发展成慢性腰肌劳损。劳累后加重是慢性腰肌劳损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效果可靠又简便易行的康复锻炼方法:
1.腰部前屈后伸运动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手叉腰,作好预备姿势。然后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四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 腰部回旋运动
姿势同前。腰部作顺时针及道时针方向旋转各一次,然后由慢到快,由大到小,顺、逆交替回旋各八次。
3.“拱桥式”
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反复锻炼20~40次。
4. “飞燕式”
俯卧床上,双臂放干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 20~40次。
以上方法于睡前和晨起各做一次。
(1)消除致病因素:如劳损原因为工作姿势关系,应针对原因改变条件和改善劳动体位。
(2)加强锻炼:增加有针对性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保健体操等。
(3)休息与固定:腰骶部慢性劳损病人有剧痛时可卧床休息,也可用围腰制动,或用宽腰带加以保护。工作时可配围腰,以减少腰肌牵拉,但每天必须解除腰围,作腰背肌及腰肌锻炼。
(4)改善血液循环:利用按摩、牵引、局部透热、离子导入、超短波、音频等方法,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
(5)止痛:对有局限性压痛点者,可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1ml,加1%普鲁卡因5~10ml作痛点注射,5~7天1次,3~4次为一疗程。
(6)针灸和中药:针刺、拔火罐有一定疗效,可缓解疼痛,中药以祛邪扶正为主。
(7)止痛解痉药:阿斯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在疼痛时可用,但勿长期使用,以免形成依赖或降低作用。
慢性腰肌劳损治疗困难,重在预防。
(1)保持良好的姿势并矫正各种畸形:正确的姿势应是抬头平视、收腹、挺胸、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避免颈椎和腰椎过分前凸。在儿童和青年发育期,尤其是学龄儿童保持良好姿势最重要。对于姿势不良者应及时纠正。当下肢或骨盆出现畸形或活动障碍时应纠正。
(2)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能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经常处于健康和发育良好的状态。肌力强、韧带弹性大者,发生劳损的机会少。
(3)劳动中注意体位:避免在不良的体位下劳动时间过长,改善体力劳动条件,对单一劳动姿势者应坚持工间锻炼,或采用围腰保护腰部。注意技术革新、改进操作方法。
(4)注意劳逸结合:慢性病、营养不良、肥胖者,要注意休息,加强治疗,病后初愈、妊娠期、分娩后、月经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急性腰扭伤患者应彻底治疗。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可按下列方法进行自我保健以防病治病。
①按揉肾俞、腰俞、委中、阿是穴,每穴2分钟。②两手半握拳,在腰部两侧凹陷处轻轻叩击,力量要均匀,不可用力过猛,每次叩击2分钟。③两腿齐肩宽站立,两手背放在背部,沿腰两侧骶棘肌上下按摩100次,以腰部感觉发热为度。④双手叉在腰部,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腰部放松,呼吸均匀,做前后左右旋转摇动,开始旋转幅度要小,逐渐加大,一般旋转80~100次。⑤弹拨痛点10~20次,然后轻轻揉按1~2分钟。
6、脊髓损伤一定会导致瘫痪吗_?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记。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 患者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②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 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患者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②感觉改变 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 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①运动改变 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②感觉改变 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③反射改变 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 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①运动改变
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②感觉感变 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 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远动改变 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②感觉改变 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示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 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①运动改变 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 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①远动改变 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2)胸髓损伤 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患者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①运动改变 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②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③反射改变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患者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②感觉改变 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③反射改变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觉改变 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②感觉改变 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②感觉改变 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5)第五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②感觉改变 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8)脊髓圆锥损伤 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 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 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 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他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 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7、小腿外侧肌力如何锻炼
小腿外侧肌力锻炼的具体方法:
1.直抬腿练习
仰卧平躺在床上,先用最大力量把腿伸直,之后抬起腿,大概抬到脚后跟离床面15厘米左右的高度(也有认为抬起5-10CM的)。注意一定要膝关节伸直,这样才能充分动员股四头肌的肌纤维,可以分别试验一下,伸直抬起来和稍微弯着一点抬起来,用力大小的区别非常大,还可以看到和摸到肌肉收缩的程度也差很多。
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力量提高了,可以改成坐位练习。就是坐在床上,坐直上身,然后再直抬腿。因为坐起来之后髋关节屈起来,髂腰肌放松了,不参与收缩,不能帮股四头肌的忙了,所以也就更累,对大腿前侧肌肉的练习也就更好了。
2.侧抬腿练习:
内侧直抬腿
我们拿练习左腿当例子。先向左边侧身躺好,右腿弯起来,把右脚踩在左腿腘窝(就是膝关节后面的窝)后面的床上,帮助支撑和保持身体的稳定。之后伸直左腿,向上(也就是向右)抬起来,到脚腕子离开床面10厘米的左右就可以了。因为人的髋关节内收角度只有20-30°,再勉强抬高的话,髋关节(胯骨轴)会疼的。这是内侧直抬腿。
外侧直抬腿
还用左腿来做外侧直抬腿。向右边侧躺好,右腿弯起来平放在床面上,帮助稳定身体。之后伸直左腿,向上(就是向右)抬起来,让两腿分开,大概到两腿分开约有两三脚的距离就可以了。同样因为髋关节的外展角度也只有20-30°,再勉强抬高髋关节(胯骨轴)还是会疼的。
3.后抬腿练习:
趴在床上,伸直腿之后向后抬起腿来,到脚尖离开床面5-10厘米的位置。如果想强化大腿后侧的腘绳肌群,可以膝关节稍微弯曲30°左右,一直保持这样稍微弯腿的姿势抬起落下去练习。想整体练习和强化臀大肌的话,就把腿完全伸直的抬腿会效果更好。注意事项还是不要抬得太高,抬高之后腰部的肌肉就在帮忙了,而且练得多了可能会觉得腰部酸疼的。
小窍门是练习的时候在肚子下面垫一个软枕头,这样趴着的时候腰部就是稍稍弯着的,再做后抬腿练习的时候腰就不会累了。
4.练习的量和强度
因为直抬腿练习是克服腿的重量练习,所以强度很小,是以耐力练习为主,要重复比较多的次数才有效果,一般抬起放下30次算一组,两组之间休息30秒,4组或者6组连续练习。
力量差一点或者还有疼痛的时候,可以静力性地练习。就是抬起腿之后保持住姿势,直到没有力气的力竭为止算一次。休息三五秒再抬起来,5-10次一组,每天有3-5组就可以了。
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力量增长不觉得很吃力了,就可以找个沙袋绑在脚腕子上练习,来增加练习的强度。如果有皮筋或者专门的练习带(有弹性的宽皮筋,做力量练习的阻力用,阻力大小可以通过皮筋的松紧来调节,效果更好),可以系成一个皮筋圈,套在两脚之间练习,一样可以增加练习的难度。
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练习强度温和,膝关节也不用屈伸,安全系数非常高,是伤病手术之后常规的下肢练习,但还是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才可以做。因为象髌骨骨折、髌腱断裂、股四头肌肌腱断裂之类的损伤,向前的直抬腿不能早期就开始练;内侧副韧带的断裂早期不能练习内侧直抬腿;外侧副韧带断裂早期不能做外侧直抬腿;股二头肌的肌腱断裂早期不能做后抬腿,等等等等,还是有一些禁忌的。所以如果是伤病或者手术之后,经常不是四个方向都需要练习,而是要专门选择可以做的几个方向练习下肢的力量。
复合的直抬腿练习,同时练习全身很多部位
同样要注意的是,如果组织条件允许,就不必心存顾虑,这毕竟是膝关节不必活动,也不用负担体重的非常安全的练习。要是这个都不敢去练,以后的下地负重,上下楼梯之类需要把体重压在腿上的动作,就更不敢了。正常生活的功能当然也就根本无从恢复。
8、请问腰肌劳损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你好,腰肌劳损的主要表现是:腰背部酸痛,腰疼;多见于青壮年,以坐较多为职业的人群多发,?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腰痛;疼痛性质因人而异,酸困状或持续性钝痛,也可很激烈,疼痛往往在久坐、久站或早晨起床以后加重,活动开后好转。神经系统检查:伸踇肌肌力正常,小腿及踝足部感觉正常。影像学检查:无腰椎椎体及椎间盘明显器质性改变。
9、在肌力训练中TENS方法内容?
利用 CYBEX 进行的等速练习 基本特点是由仪器使受训练的肢体在运动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角速度相等 。 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点上都能向肌肉提供合适的阻力 。 另外 , 当肌肉疲劳时 , 肌力将逐渐减弱 , 阻力也将随之下降 不会过度负荷导致肌肉的损伤。 四、肌力训练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训练方法 合理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训练: 防止代偿性运动: 注意心血管反应 运动三步曲:准备、强度、放松 避免过度训练: 每次训练均要引起一定程度的肌肉疲劳 , 才能通过超量恢复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 但原则上以训练后的第二天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 肌力 训练方法 0-1 被动活动、肌电刺激 1-2 肌电反馈、助力活动 3 主动活动 4-5 抗阻练习:等张抗阻、等长抗阻、等速抗阻 图15 髋关节的屈曲动作 A 做髋关节的屈曲动作 , 当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较弱时 , 缝匠肌可出现代偿动作 , 即髋部屈曲时将出现下肢外展、外旋 B 控制大腿外展外旋 , 从正前方做屈髋训练,防止缝匠肌的代偿动作 图 16 髋关节的外展动作 A 臀中肌肌力弱时 , 腰大肌、髂肌出现代偿 , 在外展的同时将引起大腿的外旋 b 训练臀中肌时要将大腿置于内外旋的中间位置 , 然后再进行外展动作 五、中枢神经损伤与外周性损伤肌力练习的区别 中枢性损伤的肌力训练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瘫痪不单是肌力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对低级中枢及周围神经协调控制能力的失调 有学者认为单纯的肌力训练会干扰运动控制的协调,特别是痉挛期 但肢体的偏瘫在不同程度上总会造成肌力的减退 因此,肌力的训练在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仍不可缺少,尤其是在偏瘫的早期和恢复期 中枢性损伤的肌力训练要点 重点是加强软弱无力肌群的力量训练 痉挛期患者应避开会加重痉挛肌群的肌力训练 以多轴位、多关节、多组肌群参与的综合肌力练习,即PNF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