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佛教养生觉醒培训

佛教养生觉醒培训

发布时间:2021-06-18 05:27:10

1、九华山佛教禅修养生培训班是招收皈依弟子吗?我不是皈依弟子能参加吗?

【招生对象】:60岁以上,渴望通过修身养心copy获得身心健康的中老年人士。

【课程特色】:博大而圆融的佛教思想,开拓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开启了我们生命与智慧的源泉,引导我们回归宁静、安详、自在的心灵家园。

【教学方式】:一天的佛门学习,四天的祈福旅游。学游相结合,让你感受学习佛教养生最基本的核心所在。

【上课地点】:九华山佛学院

2、道家、儒家、佛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还有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谢了。

儒家的现实观是以自我的约束为基本点,《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至善”其实就是“仁”的表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也就是说强调什么是至善。具体怎么体现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人要明白正确高尚的道义,要明白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人的意义在于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就是儒家乃至后来理学的中心思想。
“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从产生的过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产生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说“道”是“无不为”。所以,道家不是说“无为”而是说“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放弃,而是说按规律、按逻辑自然发展和变化,不去强求。
道家思维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是非常客观地思索着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讲要复归于婴孩,返朴,无为,庄子讲要齐物、自然。这个道,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佛法是为象佛祖那样以正知正见正觉正行认识世界,成就真正的“觉”,最终达到超脱六道轮回。佛教思想中则以自我为主体,基本思路是如何解脱,而不是自然如何表现。其中的标志是任何思想和行为的错误都由个人的因缘和欲望而来,也就是向内求,从内修,以自我的心来观察,思维有极大的自由性,极大的变化、伸缩和无限。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烦恼,但不是让我们脱离社会。只有正确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烦恼产生。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3、佛教 养生

佛告贤者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中风当用牛湩。我时晨朝入维耶离百。至大姓梵志门下住。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贤者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佛身小中风当用牛湩。故我到此。维摩诘言。止止。度唯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数。众恶已断诸善普会。当有何病。默往阿难问。勿谤如来慎莫复语。无使大尊神妙之天得闻此也。他方佛国诸会菩萨且得闻焉。且夫阿难。转轮圣王用本德故尚得自在。岂况一切施德于人。而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无量答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为羞耻。莫使外道异学闻此粗言。何闻我师。自疾不能救。安能救诸疾人所欲。疾行莫复宣言。当知阿难。如来法版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诸世间。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数众行已除。其病有以。时我世尊。大自惭惧。得无权近佛而过听。即闻空中声曰。是阿难如居士之所言。但为佛兴于五浊之世故。以是像开解一切贪贫之行。便行阿难。取湩莫惭。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4、佛教养生是什么?中国谁在做佛教养生?佛教养生和中医养生的区别是什么?

你好,佛教百养生和中医养生就是科学与本质结合。
佛教就是回归自然度,回归本质。
我的见解如下:
1.佛教养生就是让我们修自己是善心,让我们心平气和,不问急不躁,答也就是修心。禅定。
2.中国有个叫午火先生的人在做佛教养生做版的非常好。
3.佛教养生和中医养生区别就是权:佛教养心,中医吃药。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5、从古至今佛家饮茶的礼仪

在寺庙中,僧人不仅独自饮茶,而且有时还举行茶会和茶宴,以茶会友,把茶作为联络感情的纽带。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这就是茶的来源。
而据佛教养生资料记载,学习饮茶已经成为佛家弟子所必修的课程,据此可以看出饮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佛教养生饮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1、饮茶是一种生活制度
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做祭品。饮茶不仅用做祭品,还是用来联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纽带,一般寺院都有召集众弟子一块儿饮茶的习惯,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一块儿讨论佛经,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种用途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可以提供给他们的香客使用,这样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2、佛门有一套饮茶制度
在佛门的饮茶活动中,有相应的礼仪、地点和专门负责饮茶之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饮茶制度。佛家称饮茶的地方为“茶堂”,在这里可供僧人及香客品茶;负责饮茶的僧人有明确的分工,而且有专门的头衔,“茶头”专门负责烧水泡茶、为来客献茶,“施僧人”在寺院门口站立,为来寺院的香客敬献茶水,但是所敬之茶也会因为来宾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说,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3、佛门有自己的茶文化
佛教养生饮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他们把这看成了自己修禅静坐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文化。佛家弟子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斗茶”的爱好,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于唐代,在宋代最为兴盛。宋代还出现了很多斗茶高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斗茶僧人福全,他的斗茶技术神乎其技,令人惊叹于他的才思之敏捷,一些历史资料中对此有所记载,至今仍被很多僧人津津乐道。

6、请问,“道教养生”“佛教养生”“儒家养生”有什么区别和不同?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道教本没有养生一知说,庄子的养生主也是后人伪托的.但后来道教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其中就包括:烧丹炼汞采阴补阳制药求仙,符书画敕驱神捉鬼等等.这个养生有点邪祟味道.特别是宋明两朝道的皇帝.主要是服食仙药.还有一个流派推崇享受身体.注重物质生活.也有点养生味道.

佛教也没有养生一说,所有的都是修心行善.甚至是要舍身投虎,割肉饲鹰的.强调身体是皮囊.

儒家强调身体发回肤受之父母.所以也有了点养答生的意思.

到后来三教同堂久了,都混为一谈了.各教都有如修习各种功夫,服食各种丸药的强生手段.

7、佛教养生,人是如何长寿的

佛教的养生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养生不一样,譬如:
一、人心的“善恶”影响寿命的长短。
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分别对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人的善恶观念影响寿命长短的结论。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善良的人往往更加长寿。
1、长寿需要断除妄念
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减少,并能健康长寿。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2、长寿还需慈悲为怀
佛教从第一福的要诀出发,认为人世间的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宅心仁厚,宽以待人一定会有好报。长寿的人,一定是对人类和动物充满慈爱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二、内外修其身。
佛门修身法坐禅形定。在家修习的佛弟子,修禅的时间没有僧尼这么讲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时辰里修禅为好。在吃饭前后半小时不宜修禅;久习禅修可以坐禅,2~4小时为度,不宜过长。另外散步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舒缓筋骨,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三、饮食起居遵循规律。
顺其自然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也是息息相关的。人如果违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打破正常的生物节律,就会导致疾病,加速衰老。要想健康长寿,当须依自然规律科学生活才是。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2:00~早4: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

与佛教养生觉醒培训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