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夏秋冬应该如何养生,全套知识。
春季养生法
春季,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冰雹消融,春风送暖,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这是春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减衣”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着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软保暖,体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当心“春寒伤人”,室温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时也要盖稍厚一点的被子以不出汗为原则。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气温回升,春风轻拂,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民间称之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顺从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遵守春季养生原则:要晚睡早起,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头发,放松形体,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鲜空气,使思想意识、灵气生发不息。
三、要慎避风邪 中医认为,“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由于春季多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风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调摄精神,应合于春天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使其志生。”即通过调节情态,使体内的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春应于肝,在志为怒,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因此在精神修养上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而且还可伤心、伤胃、伤脑,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讳的一种情绪。
五、要勤于运动 春季是运动锻炼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暖风拂面,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行气活血。由于寒冷的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空外活动很少,因而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韧带长时间不活动,更是萎缩不展,收缩无力。进入春季后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旅游、练气功、钓鱼等。这些户外活动,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气中游离飘动的负离子,它们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们不仅应该从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天气渐暖,室外活动增多了。皮肤病专家认为,阳光、空气及环境气候均能引起皮肤的可见性改变。为了避免皮肤老化,春季尽可能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户外活动应先涂上防晒油、润肤剂,并注意补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饮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饭前宜饮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肿胀,进而发展成眼袋。饮水以矿泉水和鲜果汁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饮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气候转暖,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容易出现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脑、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由于早春时节寒冷,干燥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而发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
夏季养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早早起床接受阳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气,对机体大有裨益。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易醒的特点,更易出现疲劳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更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并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虽然短暂,但它有利于补足必需的睡眠时间,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经机能恢复,体力增强,疲劳消除,增强机体的防护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劳动。
二、要防暑取凉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
三、要防晒护肤 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由于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如防晒的膏、霜、蜜脂类,可消除皮肤早衰之虑,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仅可以保护皮肤,而且可以提神醒脑,还给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绪欢畅 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要做到“华英成秀”,即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
五、要动静结合 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饱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又有良好透气性的棉织物为好,便于身体散热。夏日外出旅游,尤其是海滨和山区,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旷神怡,又可达到疗养、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要饮食卫生 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和其它疾病。为此,夏季的饮食,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保障身体的需求。同时,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霉、西红柿、黄瓜、绿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饮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开使用,不可混杂,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杀菌又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调味解暑。总之宜注重饮食卫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温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即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养生法
秋季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气温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此时,阳气渐收,阳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阴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另外适当早起,适当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活动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二、要适当“秋冻” 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进行一点锻炼,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的变化。“秋冻”就是说“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秋季应顺应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但是“秋冻”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进入深秋时就应注意保暖,若气温骤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静养神 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秋雨易使人感到萧条、凄凉,勾起忧郁的心绪。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这时候最好多听一听音乐,或静下来读一本好书,或与好朋友聊天,或到户外散步,这些都能排解苦闷的情绪。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收敛神气,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四、要适当运动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收”的阶段,即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的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应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练气功等。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在严冬来临之前,体质会有明显提高,大大增强抗寒耐冻的能力。
五、要护肤保健 秋季随着天气的变冷,人的肌肤不能马上适应这种变化,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在眼睛周围。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除了要多饮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类等外,还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荷尔蒙的分泌与自律神经的平衡可因心绪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皮肤上。因而皮肤的变化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药物、按摩、化妆、面膜等美容护肤保健方法,不仅适用于秋季,其他季节也可采用,只是在秋季更应重视罢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则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发作。尤其是老年人,体温中枢的调节功能减弱,对外界寒热的刺激反应较迟钝,若不及时增减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于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咽炎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复发。
七、要性事有节 在性生活方面,中医认为在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这点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将由旺盛而趋向逐步减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渐衰,是自然的趋势。中老年人节欲,以养肾精,可延缓衰老的过程,达到长寿目的。
冬季养生法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并主张冬季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因此,“无扰乎阳”便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冻保暖的措施。中医学强调要“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c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以太阳生气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因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及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三、 要动静结合 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早晨的阳光升起后,要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会引起感冒。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例如,慢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四、 要情绪稳定 冬季“养藏”的原则,体现在心理活动方面,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样,不要太过发泄。《内经》说:“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为宜。水温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太低则易患感冒。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此外,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时,室温20~23度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间,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情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掌握性生活的频度,对养生保健有一定意义。如春季性生活次数可稍多;夏、秋季则适当节制;冬季则要节欲。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减少性生活的次数,才能达到保养“阳气”,养精蓄锐的效果
2、冬季的节气应该如何养生?
冬天里的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立冬节气,太阳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如何增强对寒冷的抗御能力?不外乎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其方法与衣食住行无不相关。调整饮食增加热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环境,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0℃左右时,糖转化为脂肪的速度加快,随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减少散热,故应多吃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从而温养全身组织,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强壮,有利于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减少疾病的发生。
小雪
每年11月22日、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下雪后,使大地披上洁白的素装。但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还有时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为“米雪”。
小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开始进入冬季管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
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此时为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10毫米。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大雪期间要注意保暖,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饮酒。
冬至
每年的阳历12月21~23日之间是冬至,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农事上,“冬至”后应集中力量,趁农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并积肥造肥,为来年春种做好准备。及时消灭过冬虫卵。在华南地区,要施好肥,防止冻伤。冬天夜长温度低,要饲喂好牛马等大型牲畜,应加喂一次夜料,让牲畜常晒太阳,以增强耕畜的抗寒能力。
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注意防寒保暖。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小寒
每年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是小寒。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北纬)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北纬)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处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刻,这时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节。冬季锻炼身体,最好早睡晚起,锻炼的时间最好在日出后,气温略高时才开始。由于天气寒冷,体表的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降低,所以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准备动作做好,可避免锻炼时发生肌肉损伤。
大寒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大寒节气里,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做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除此以外,各地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
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
知识点经纬度
经纬度是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组成一个坐标系统,又称为地理坐标系统。它是人们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一个假设球面坐标系统,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经线也称子午线,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任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点。每一根经线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值,称为经度。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不同的经线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偏东的地方时要比较早,偏西的地方时要迟。
纬线是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任何一根纬线都是圆形而且两两平行。纬线的长度是赤道的周长乘以纬线的纬度的余弦,所以赤道最长,离赤道越远的纬线,周长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0。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秋冬季我们该如何养生?
秋冬养生最全最实用秘籍
养生即养身与养心——转载自公众号暴走树先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奇,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解: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秋冬护肾
1、避寒防病
以室内活动为主,适当减少外出活动。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清晨少在寒风中锻炼。
2、御寒锻炼
每天户外活动一小时左右,再加以适当的冷浴。
冷浴可以选择:
冷水浴面,先用湿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干后用手摩擦面部至红。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后要以手按摩足底涌泉穴。
室温不宜过高,保持在16~18℃为宜,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3、保持心情舒畅
进行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心情舒畅,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听舒缓的歌曲。
4、科学进补
补气:食用人参、山药、陈皮、大枣等。
补血:食用当归、熟地、首乌等。
补阳: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补阴:食用银耳、百合、枸杞等。
5、重视食疗
秋冬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养胃护气应晨起服热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气候干燥,应重视人体津液的保护,宜适当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阴、润肺、防燥食品;涂抹护肤霜。
2、保肺:及时添加衣服;调理饮食,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加强耐寒锻炼;经常饮水,补水养肺;适当进补,补脾益肺;预防便秘;保持心情舒畅。
3、保心:常饮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时不空腹上班,锻炼。
4、保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饮酒、喝浓茶;晚间睡卧不要贪凉。
减轻困乏
1.节食欲
2.忌怒气
3.常梳发
4.多擦面
5.呼浊气
6.咽唾液
7.齿数磕:牙齿多活动,相互磕一磕,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牙齿健康。
8.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有补气、提神、养心的作用。
9.目运转:经常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脑解乏。
10.耳常弹:多用手揉搓耳朵,多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
11.脊背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护:保持体温,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气强身。
1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15.肢节摇:甩手、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16.足心搓:按摩脚心,可消浊通络,解除疲劳。
1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益智补气。
18.净体肤:用手揉搓身体,可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秋冬养生粥
1、麦门冬粥
耶麦门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干咳燥咳、口干、口渴及失眠、身热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补虚。适用于中老年人视物模糊、腰酸腿软等症状。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水煮成粥。
功效:润肠通便、益五脏、壮筋骨。适用于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记忆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适量白糖,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用于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
5、胡萝卜粥
取新鲜胡萝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补脾、助消化。适用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6、苹果粥
苹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润肺、健胃、解暑。适用于气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结、高血压等病症。
7、红枣糯米粥
山药、苡仁、荸荠、大枣、糯米同煮,加适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适用于预防秋季风热型感冒。
9、鲜藕粥
粳米250克,鲜藕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热生津、开胃进食、凉血止血。适用于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许。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时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热利尿、止渴。适用于糖尿病及血虚患者。
11、银耳粥
干银耳10克、粳米250克。将银耳水发洗净,撕碎与米同煮为粥。
功效:润肺止咳、益气补肾。适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鲜百合、杏仁与粳米共煮,加白糖适量,温服。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病后虚热、干咳劳咳。
13、莲子粥
将莲子发胀后在水中将表皮擦去,抽出莲心放入清水中煮烂,再与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虚带下、遗精尿频、心烦失眠、健忘多梦。
14、羊肉粥
鲜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葱、姜、食盐,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熟烂即可。
功效:益气血、暖脾。适用于脾胃虚寒、秋冬手脚不温者。
15、八宝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银耳50克、大枣9枚、香菇9个、莲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适量。
银耳、香菇用开水浸泡,水冷却后去其蒂,滤干。将大米、玉米、大枣、莲子、枸杞子洗净,与银耳、香菇一同放入锅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强食欲、补充体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烧开,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胀开,倒入牛奶继续煮,加冰糖适量,煮到小米烂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养肾气、补虚损、清虚热。适用于缺钙、消化不良、体质虚寒等。
养生八大穴
1、风池穴
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换左手捏风池25下;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功效:治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指、食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换左手。
功效:主治头痛、感冒、鼻炎、齿痛、咽喉肿痛、中风、便秘、经闭等。
4、内关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用右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呕吐、失眠、癫痫、癔病等,且能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5、殷门穴
在大腿后侧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手拇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等。
6、后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再换左手掐捏揉右手后溪50下;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功效:主治头项强痛、耳聋、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环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
按摩方法: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8、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
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养生“状元”食品
1、第一菜:莲藕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质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脆嫩、汁多,适合凉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2、第一坚果:花生
功效: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产妇乳少、大便燥结等。
最佳吃法:连皮煮着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对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补:山药
功效:利于脾胃消化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药粥能更好的发挥滋补效果。
4、第一饮:黄酒
功效: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以35℃~45℃为佳。
最佳搭配:搭配乌梅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鱼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炖、凉拌,做汤均可。墨鱼做汤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缓解咽喉干、痒、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风湿病及关节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史上最实用秋冬养生指南,快快分享、转发给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亲朋好友们,一起养生吧!(源网络,若侵删)
4、冬季应该怎样的养生保健啊
冬季相对温差比较大,所以对于那些体质偏弱的朋友,此时身体极为会出现各种小毛病,如:冻疮、感冒、咳嗽、气管炎等,那大家现在就必须要掌握合适的养生技巧来有效应对这样的寒冷季节,从而让身体去适应和调节到最佳平衡状态。那么,冬季如何养生保健身体呢?
注意饮食
初冬气温下降,万物封藏,生机衰退,此时正是进补的大好季节。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而且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药补不如食补”。冬季,在饮食调配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厚味食物,如炖肉、炖鱼、火锅等。
人在冬天怕冷,除了外界寒冷的气候条件外,还与机体内某些无机盐的缺乏有关。在蔬菜尤其是蔬菜的老叶、黄叶、根及皮内均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因此在食用时不要去掉这些有益的部分。人体缺铁使人觉得怕冷,这时可吃含铁丰富的食品,如肝脏、瘦肉、蛋黄、黑木耳、黑芝麻、香血糯、海参等。新鲜蔬菜与肉类掺杂起来吃则防寒的效果更好。冬季由于天气干燥,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这时应多吃润肺生津、滋润多汁的食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等,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多晒太阳
在冬天,寒邪最为猖狂,它又最喜欢在暗地里伤人。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这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赋予光明、温养万物。没有阳气,人体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体质会越来越弱,变得越来越怕冷。人也会变得沉闷做事拖拖拉拉的。您要是发现自己最近处于这种状态,就要注意了,那是您的阳气不足了。所以中医教导我们在冬天要注意封藏,以养阳气。
人与自然之气相通,适当晒太阳是最好的补益方式。而冬天的自然规律是阴盛阳衰,所以应多晒太阳以强壮阳气、温通经络。阳气攒足了,心中暖阳阳的,不仅把心中的阴暗驱散了,连病邪也赶走了。这个方法便是列子推崇的“负日之暄”,就是背日光而坐的意思。因为头为诸阳之会,不宜直接对着太阳,以免阳气过旺,所以后背最合适。以背部对着阳光,闭上眼睛做几十个腹式呼吸,就是入冬补阳第一大法。
注重养肾
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
调节情志
冬天要善于调节情志养神,调节情志关键在于掌握冬令之气“闭藏”的特点,精神调养应使“神藏于内”。所谓神藏于内,是指重视和保持情绪的安宁,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平静的心态,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对人体脏腑有着良好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种“神补”。
适当运动
初冬虽然已经开始让人感到寒冷,但是,适当的体育运动对我们身体却是大有益处的,当然,冬季运动和夏季运动应有所差别,因为天气寒冷,如果选择太过激烈的对抗运动,则很容易受伤,这样不但起不到锻炼身体的好处,还会因此而影响到工作,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冬季要选择一些有氧运动,以锻炼心肺功能。增强自身体质类的运动,如长跑、健身操、游泳、滑冰等。
进入冬季,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会变得精神萎靡不振、忧愁消极。想要预防这种情况,首先不要总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应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还可多和朋友聊天,这样会使人忘掉忧愁,变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另外,应该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新鲜空气既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也能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烦人的秋愁。
早睡晚起
天气变冷人的阳气也会跟着逐渐收敛,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依然没有充足的睡眠不但会导致人精神萎靡,还会使得自己身体代谢功能出现异常。所以在冬季我们应该适当延长1到2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只有充足的睡眠才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疲劳,提高身体的抵御能力。
谨慎起居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应开小气窗通风。人体细胞白天分泌高浓度的环磷酸腺苷,可以增强细胞功能;晚上则分泌高浓度的环磷酸鸟苷,具有减弱、抑制细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对虚弱、患病的人要加强监护,观察呼吸、脉搏是否正常,以利及时采取措施救治。
另外,脑血管疾病在初冬发病率较高,发病多在长时间睡眠之后,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流速变慢、血栓容易形成,因此起床时不宜过猛过急,可适当再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冬季吃什么能养生
萝卜
萝卜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C,一定量的钙、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质、铁及其它维生素,还含有木质素、胆碱、氧化酶素、甘酶、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中医学认为,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小便不利等症。可见萝卜对调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秋后萝卜赛人参”之说,对秋冬季节常见的消化不良、风热型感冒、扁桃体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菜花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每200克新鲜菜花,可为成年人提供一天饮食所需的维生素a75%以上。其维生素c的含量更为突出,每100克可达80毫克,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高3~4倍,比柑橘高两倍。
红薯
系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小白菜
中医认为,小白菜养胃和中,味苦微寒,通畅利胃。小白菜富含维生素c和钙质,还含铁、磷、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等。还有洋白菜,即卷心菜,性味苦平,能益心肾,健脾胃,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止痛、促进愈合的作用。
芹菜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平肝健胃,味甘辛无毒,富含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多饮食,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并有祛痰作用。芹菜可与香干、肉丝等炒食,色彩鲜艳,味道清香。
菠菜
菠菜胡萝卜素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蔬菜,抗坏血酸虽低于辣椒却高于西红柿,菠菜所含的具有止血作用的维生素K是叶菜中最高的;丰富的核黄素,又有防止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菠菜熟吃更有营养。吃法比较随意,可以爆炒或做汤。
莴笋
莴笋肉质细嫩,生吃热炒均相宜。秋冬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含的钾是钠的27倍,而且含有的维生素还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莴笋饮食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参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形成,参与骨骼的生长。除此之外,冬季患咳嗽的人,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咳。
使其从日常的简单饮食到起居等方面,使之都和以前所做的有很大差异,所以大家在换季时一定要积极顺应这样的现有气候,特别在饮食上要多食用增加热量的食物,并且要积极的多到户外晒太阳,积极参加户外运动等,使其都能很好的度过冬季,并有效的做好养生目的。——汉高机械
5、春夏秋冬怎么养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应的养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锻炼应以恢复身体机能为主。这是因为,长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经过冬季之后,一旦身体没有完全放松就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损伤。其次,切忌盲目追求运动量。盲目加大运动量会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发感冒。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大,14点到20点是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可以饮用一杯温开水,以帮助身体及时补充水分。
2、夏季:夏季补水要适量,建议运动前半小时喝两杯水。如果是户外运动,一定要带上水瓶,还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盐,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饮水时,一次不能饮用太多,应尽量通过增加喝水频次来补充水分。二是尽量选择室内运动,如游泳、瑜伽等。这些室内运动不仅可以避免中暑,还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秋季: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
4、冬季:冬季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拓展资料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从中医讲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的季节对人,对生物也不一样,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进补,本处所说的“补”,主要包涵有修补、补充、补益和滋补的意思。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补各有侧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
1、春三月,此谓发陈,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2、夏三月,此谓蕃秀,阳气旺盛,万物繁茂。
3、秋三月,此谓容平,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开始静止收获。
4、冬三月,此谓闭藏,阴气极盛,万物生理功能低下,阳气、精气内藏等。
参考资料 人民网 春夏秋冬 四季锻炼小常识6、冬季该如何养生
以下此给大家列出四大养生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通过起居方面养生,这里包括睡觉,活动时间和穿衣的适度:秋冬季,时光为昼短夜长,人体睡觉时间上的安排应遵从阳起阳落的规矩,把自己的作息时间也应调整为早睡迟起,从而达到稳固阳气,吸敛阴精的效果。在外出活动时间上也是最好回避上午的霜威,当日入中天,体内温饱后趋阳而动。所居住的室内温度在有人的时候保持室温恒定,人外出后可开窗换气。人体生活在大环境和体内微环境中,这些和我们系系相关,而且这些我们自己也能控制好。在阳光照射下,人身肌肤,血气,得以暖和御寒和免疫能力自然会增强。衣物上的保暖不多说,冷暖自知也能自控。在房事这块,量宜少,才能达到保肾固精的目的。
2,饮食摄养:饮食上,我们应注重养阴的原则,食物温度不宜生冷,食性宜温和。在广谱大众所能触及食物有很多:木耳、核桃偏养肾阴,枸杞,银耳偏养肺阴,红枣生血正气,生姜能驱寒生暖。帮助我们“藏阳”的食品当然就数羊肉,牛肉了。大家都不防去实践体念一番。还有就是多补充维生素C也能提高免疫系统的能力,有力阻挡严寒带来的细菌病毒对我们健康的危害。
3,精神养生:严冬枯萎萧败之像常会使人触景生情,在思想上会生消极和抑郁情绪。对此,在外出沐浴阳光时,可呼朋唤友,一杯热茶,一番互相关心和调侃语言过后,心境自然豁达开朗。
4,烫脚:脚步穴位很多,也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反射区。医学上也有关足看病一说。这也是我们寻找健康养生之路的一好入口。热水烫脚是捷径也易做到。每晚入睡前记着泡一下就行。
7、每个季节应该怎样养生?
<
8、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春季养生法
春季,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冰雹消融,春风送暖,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这是春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减衣”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着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软保暖,体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当心“春寒伤人”,室温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时也要盖稍厚一点的被子以不出汗为原则。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气温回升,春风轻拂,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民间称之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顺从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遵守春季养生原则:要晚睡早起,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头发,放松形体,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鲜空气,使思想意识、灵气生发不息。
三、要慎避风邪 中医认为,“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由于春季多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风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调摄精神,应合于春天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使其志生。”即通过调节情态,使体内的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春应于肝,在志为怒,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因此在精神修养上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而且还可伤心、伤胃、伤脑,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讳的一种情绪。
五、要勤于运动 春季是运动锻炼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暖风拂面,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行气活血。由于寒冷的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空外活动很少,因而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韧带长时间不活动,更是萎缩不展,收缩无力。进入春季后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旅游、练气功、钓鱼等。这些户外活动,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气中游离飘动的负离子,它们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们不仅应该从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天气渐暖,室外活动增多了。皮肤病专家认为,阳光、空气及环境气候均能引起皮肤的可见性改变。为了避免皮肤老化,春季尽可能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户外活动应先涂上防晒油、润肤剂,并注意补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饮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饭前宜饮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肿胀,进而发展成眼袋。饮水以矿泉水和鲜果汁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饮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气候转暖,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容易出现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脑、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由于早春时节寒冷,干燥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而发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
夏季养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早早起床接受阳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气,对机体大有裨益。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易醒的特点,更易出现疲劳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更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并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虽然短暂,但它有利于补足必需的睡眠时间,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经机能恢复,体力增强,疲劳消除,增强机体的防护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劳动。
二、要防暑取凉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
三、要防晒护肤 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由于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如防晒的膏、霜、蜜脂类,可消除皮肤早衰之虑,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仅可以保护皮肤,而且可以提神醒脑,还给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绪欢畅 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要做到“华英成秀”,即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
五、要动静结合 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饱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又有良好透气性的棉织物为好,便于身体散热。夏日外出旅游,尤其是海滨和山区,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旷神怡,又可达到疗养、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要饮食卫生 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和其它疾病。为此,夏季的饮食,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保障身体的需求。同时,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霉、西红柿、黄瓜、绿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饮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开使用,不可混杂,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杀菌又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调味解暑。总之宜注重饮食卫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温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即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养生法
秋季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气温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此时,阳气渐收,阳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阴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另外适当早起,适当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活动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二、要适当“秋冻” 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进行一点锻炼,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的变化。“秋冻”就是说“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秋季应顺应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但是“秋冻”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进入深秋时就应注意保暖,若气温骤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静养神 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秋雨易使人感到萧条、凄凉,勾起忧郁的心绪。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这时候最好多听一听音乐,或静下来读一本好书,或与好朋友聊天,或到户外散步,这些都能排解苦闷的情绪。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收敛神气,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四、要适当运动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收”的阶段,即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的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应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练气功等。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在严冬来临之前,体质会有明显提高,大大增强抗寒耐冻的能力。
五、要护肤保健 秋季随着天气的变冷,人的肌肤不能马上适应这种变化,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在眼睛周围。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除了要多饮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类等外,还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荷尔蒙的分泌与自律神经的平衡可因心绪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皮肤上。因而皮肤的变化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药物、按摩、化妆、面膜等美容护肤保健方法,不仅适用于秋季,其他季节也可采用,只是在秋季更应重视罢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则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发作。尤其是老年人,体温中枢的调节功能减弱,对外界寒热的刺激反应较迟钝,若不及时增减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于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咽炎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复发。
七、要性事有节 在性生活方面,中医认为在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这点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将由旺盛而趋向逐步减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渐衰,是自然的趋势。中老年人节欲,以养肾精,可延缓衰老的过程,达到长寿目的。
冬季养生法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并主张冬季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因此,“无扰乎阳”便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冻保暖的措施。中医学强调要“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c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以太阳生气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因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及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三、 要动静结合 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早晨的阳光升起后,要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会引起感冒。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例如,慢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四、 要情绪稳定 冬季“养藏”的原则,体现在心理活动方面,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样,不要太过发泄。《内经》说:“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为宜。水温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太低则易患感冒。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此外,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时,室温20~23度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间,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情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掌握性生活的频度,对养生保健有一定意义。如春季性生活次数可稍多;夏、秋季则适当节制;冬季则要节欲。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减少性生活的次数,才能达到保养“阳气”,养精蓄锐的效果——汉高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