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古人养生趣事

古人养生趣事

发布时间:2021-06-16 02:56:55

1、古人养生秘籍 房事怎么"做"最养人

要彻彻底底想过copy他以后,才会彻彻底底的忘记他。在决定忘记他以前,你要问问你自己,真的要忘记他吗?你要舍得才行,这一切虽苦,真的要忘记他吗?在决定忘记他以前,你要强行的消掉一切关于他的联系方式,强制性的克百制住自己去联系他。
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每当想起他时,就对自度己说“再忍一下,等我把手边的事情做好了,再联系他。”
也许等你做完了手边的事,就忘记想他了,就算没忘记想他,也可以马上找另一件事情继续自欺问欺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明白,自尊、骄傲、面子远比卑微爱情更加重要。滚娘,加油,女人只要过了自己这一关答,没什么事是办不到的。

2、古代名人的养生趣事有哪些?求解答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是曹操在《龟虽寿》诗中说的。他认为所谓“万岁”自然不靠谱,但通过正确的保养之法来延年益寿,想必是可以的。那么,曹操是如何养生的呢?古代那些长寿名人又是如何养生的?(注:名人往往有钱、有权、有闲、有地位、有资源,他们可以享用名贵药材以及大补之物,而普通民众则不行,另外,气功养生过于玄乎,一般人难以企及,所以,本文不涉及气功及药食养生) 玉泉啄齿度长年 什么叫“玉泉”和“啄齿”?前者就是唾液,后者则是叩齿。古人认为,吞咽唾液可以养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轻叩27或36次,亦有益于健康。据张华《博物志》载:“(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他还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间行其术,亦得其验”。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齿法”。 曹操曾写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齿......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而吞之,啄齿二七遍。”曹操有无去照做,赵炎无法知道,他仅活了65岁,不算高寿。但这个方法应该是有效的,曾被后世不少人借用。如苏东坡说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清代长寿皇帝乾隆,年过八旬,其养生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读书 这是南朝梁武帝的养生法门。如果说在历代皇帝中,乾隆(89岁)是长寿冠军的话,那么,85岁的梁武帝就是亚军,史称其80岁还能骑射弓马、上阵征战,丝毫不输与廉颇、黄忠等古之老将。 所谓多读书,取其“聚精会神”之意,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研究证明,勤于读书能促进“脑运动”,有点象“气功”入静一样,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动血液循环,能使全身保持协调统一,延缓衰老,预防痴呆症。 梁武帝读书,那是手不释卷的,“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读书不但多,而且精。陆游曾说“病中书卷作良医”“读书有味身忘老”,大概就是跟梁武帝学的。有趣的是,陆游也活了85岁,跟梁武帝一样。 梁武帝还有一招,就是少近女色。他后宫里有那么多美丽的大小老婆,却4次舍身人寺当和尚,真的是一心向佛吗?未必,恐怕“老骥伏枥”,志在长寿吧。据说他刚过50岁即停了房事,顺应“养心莫善于欢”之理。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这倒让我想起明清文人的那句戏言:“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梁武帝在治国理政上或许昏庸可笑,但在养生上绝非“愚夫”。 常听音乐练书法 李隆基(79岁)杨玉环夫妇,不光是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是痴迷音乐的听众。《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关于练书法的养生作用,赵炎在以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有专家曾做预测,若无“安史之乱”,唐明皇很可能会活过九十岁,而杨玉环的寿命想必也不会定格在38岁。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音乐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这在我国很早的文字记载中就出现了。战国时公孙尼有《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张景岳有《类经附翼》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经常听听音乐,练练书法,颇有些小资生活的情调,但别忘了,这也关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闲视之! 不拘小节懂幽默 这方面的名人长寿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时代的贺知章,享年84岁,其典型性格特征,就是旷达豪放,不拘小节,还自号“四明狂客”。另一位诗人顾况,活了88岁,特别喜欢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声在外了。《幽闲鼓吹》载:顾况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作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清代的纪晓岚,电视剧里称他为“纪大烟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岁,也算高寿了。老纪在生活中坏习惯很多,如嗜烟、嗜肉、好女色等等,还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面。但纪晓岚也有正确的养生观,《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不少与养生有关的故事。他认为,养生不能照搬书中的方法,须因人而异、辩证施为;做人要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也对养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老纪之“心常泰”三字,可谓深解养生妙旨。中医理论认为,不拘小节之人,必定心胸宽广而安泰,善于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顺而快乐。伴随快乐,活得开心,焉能不长寿?(来源:网络)

3、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养生,古代人是如何养生的?

古时候的人们就致力于养生,其目的就是在于修养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在老年也无病无灾,心态平稳。古时候人们养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现代的许多养生方式也都是从古代留下来的,凝结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首先较为常见的就是在饮食上下功夫,吃一些药膳。我国古代要都是使用的中草药,中草药不像西药那样,对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大,中草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的服用,有强身健体的效果。例如,有人将中草药加入其它食材,组合做成汤食用,有养生的功能。古时名医李时珍还发明出许多种药粥,他认为,这些药粥适合老年人食用,对老年人的脾胃,身体都有很好的滋补作用,百利而无一害,应当长期食用。

除了所用药材相对简单,制作方法相对容易的药粥之外,古时候达官显贵会请有名的医者为自己调配较为复杂,药材相对昂贵的养生丹丸。有些丹丸的使用疗效被夸得天花乱坠,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些养生所使用的丹丸,所使用的药材都是相对较为温和的,即使是老年人使用,也不会有很大副作用的,主要就是不求作用,但求平稳。只是达官显贵的一种安心的方式罢了。

除了外物的药材之外,古人养生的方式还有运动。许多老年人都会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有名的五禽戏,静功都是古时候老年人强身健体的首选。到现在,运动养生也十分受大众的欢迎。在公园中随处可见早晚晨练,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这都是一种养生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增强抵抗力,维持健康的身体。总而言之,养生需要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还有运动习惯一起配合才会有作用。

4、古代有哪些养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积累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我国古代的养生文化经典要首推《黄帝内经》,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广泛涉及不同的养生观点与理论。1.《黄帝内经》:古老的养生文化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依据《黄帝内经》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养生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养生学、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古代人怎么养生

导读: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
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
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
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
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
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
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
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
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
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
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
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
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
气、祛病延年。

6、古代名人有哪些有趣的养生故事?



古代那些长寿名人又是如何养生的?

玉泉啄齿度长年

什么叫“玉泉”和“啄齿”?前者就是唾液,后者则是叩齿。古人认为,吞咽唾液可以养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轻叩27或36次,亦有益于健康。据张华《博物志》载:“(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他还积极向术士们学习养生之术,“间行其术,亦得其验”。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齿法”。
曹操曾写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齿......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而吞之,啄齿二七遍。”曹操有无去照做,赵炎无法知道,他仅活了65岁,不算高寿。但这个方法应该是有效的,曾被后世不少人借用。如苏东坡说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清代长寿皇帝乾隆,年过八旬,其养生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读书

这是南朝梁武帝的养生法门。如果说在历代皇帝中,乾隆(89岁)是长寿冠军的话,那么,85岁的梁武帝就是亚军,史称其80岁还能骑射弓马、上阵征战,丝毫不输与廉颇、黄忠等古之老将。

所谓多读书,取其“聚精会神”之意,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研究证明,勤于读书能促进“脑运动”,有点象“气功”入静一样,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动血液循环,能使全身保持协调统一,延缓衰老,预防痴呆症。

梁武帝读书,那是手不释卷的,“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读书不但多,而且精。陆游曾说“病中书卷作良医”“读书有味身忘老”,大概就是跟梁武帝学的。有趣的是,陆游也活了85岁,跟梁武帝一样。

梁武帝还有一招,就是少近女色。他后宫里有那么多美丽的大小老婆,却4次舍身人寺当和尚,真的是一心向佛吗?未必,恐怕“老骥伏枥”,志在长寿吧。据说他刚过50岁即停了房事,顺应“养心莫善于欢”之理。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这倒让我想起明清文人的那句戏言:“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梁武帝在治国理政上或许昏庸可笑,但在养生上绝非“愚夫”。

常听音乐练书法

李隆基(79岁)杨玉环夫妇,不光是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同时也是痴迷音乐的听众。《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关于练书法的养生作用,赵炎在以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有专家曾做预测,若无“安史之乱”,唐明皇很可能会活过九十岁,而杨玉环的寿命想必也不会定格在38岁。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音乐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这在我国很早的文字记载中就出现了。战国时公孙尼有《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张景岳有《类经附翼》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经常听听音乐,练练书法,颇有些小资生活的情调,但别忘了,这也关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闲视之!

不拘小节懂幽默

这方面的名人长寿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时代的贺知章,享年84岁,其典型性格特征,就是旷达豪放636f70797a6431333332613736,不拘小节,还自号“四明狂客”。另一位诗人顾况,活了88岁,特别喜欢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声在外了。《幽闲鼓吹》载:顾况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作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清代的纪晓岚,电视剧里称他为“纪大烟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岁,也算高寿了。老纪在生活中坏习惯很多,如嗜烟、嗜肉、好女色等等,还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面。但纪晓岚也有正确的养生观,《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不少与养生有关的故事。他认为,养生不能照搬书中的方法,须因人而异、辩证施为;做人要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也对养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老纪之“心常泰”三字,可谓深解养生妙旨。中医理论认为,不拘小节之人,必定心胸宽广而安泰,善于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顺而快乐。伴随快乐,活得开心,焉能不长寿?

7、中国古人有什么样的饮食养生观?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8、中国古人的饮食养生观有哪些?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9、古人怎养生?具体方法?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与古人养生趣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