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入秋季节养生

入秋季节养生

发布时间:2021-06-09 02:25:41

1、快入秋了,该怎样养生?饮食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入秋后如何饮食保健
多吃水果预防秋燥
入秋之后,空气中的水分子逐渐减少,容易让人产生口干舌燥的感觉。一些人还会感到鼻腔似烟道般干燥,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粘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最敏感,时常有干裂的感觉,这就是中医常说的“燥”,有“燥”就要“养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元气充足,身体强壮;元气不足,身体衰弱;元气消亡,生命便结束了。对于人来说,如元气不伤,虽病重而不死,如元气大伤,虽轻病也难保痊愈,所以善养生者,必知养气。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和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
秋季进补之前,脾胃应有一个调整适应的阶段。可先补食一些既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奶制品、豆类均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效。
生活有规律多吃高蛋白
首先生活上要有规律。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做户外有氧活动。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还可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二、入秋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1.忌常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一种补品会影响身体内的营养平衡。
2.忌越贵越好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档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品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导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4.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5.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6.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分为偏寒和偏热两大类。
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分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7.忌以药代食
不要胡乱进补。中医认为秋天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应该注意日常进补时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的滥补,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8.忌过度贴秋膘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正是贴秋膘的时候。但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为了迎接冬天的到来,人体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和要控制体重的人不宜“贴秋膘”,反而要注意节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免体重增长过快。
9.忌重“进”轻“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

2、秋天是养生的重要季节,在秋天需要注意哪几个养生原则?

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秋天已经到来。都知道秋天是养生进补的好时节,那么在秋天需要注意哪几个养生原则呢?

秋天要注意补水

我们知道秋天是很干燥的,不仅人们容易口干口渴,还会出现皮肤干燥,有些人会起皮,此外有些人会觉得眼球干涩,进而眼部也感到酸痛。对于一些体质较为敏感的人来说,还容易发生肺部和呼吸道的疾病。所以入秋以后,人们要注意由内而外的补水,不仅要多吃水分多的蔬菜水果,平时也要多喝水,在护肤品使用方面选择滋润程度较高的。对于容易产生肺部和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不仅要多喝水,出门时最好还要带上口罩。

秋天要注意睡眠

有句话说春困秋乏夏无力。虽然秋天天气转凉比夏天让人感觉更加舒服,但还是不可避免的让人觉得十分困倦。这与气候的转换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个人的体质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入秋以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切记不能经常熬夜,或者过度消耗精力。不但晚上要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中午也可以午休三四十分钟,养精蓄锐。

秋天要注意运动

秋天是非常适合运动的季节,夏天过于炎热,冬天则过于寒冷,秋天不冷不热刚刚好。在秋天的时候多多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冬季生病的可能性,对人的健康十分有好处。

3、秋季如何养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这天除了贴秋膘、啃秋、戴楸叶、喝红豆汤,中国各地还各有不同的习俗。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养生


立秋养生从四个方面做起


立秋


1、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2、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3、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4、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养生


食疗


生地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4、春夏秋冬怎么养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应的养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锻炼应以恢复身体机能为主。这是因为,长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经过冬季之后,一旦身体没有完全放松就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损伤。其次,切忌盲目追求运动量。盲目加大运动量会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发感冒。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大,14点到20点是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可以饮用一杯温开水,以帮助身体及时补充水分。

2、夏季:夏季补水要适量,建议运动前半小时喝两杯水。如果是户外运动,一定要带上水瓶,还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盐,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饮水时,一次不能饮用太多,应尽量通过增加喝水频次来补充水分。二是尽量选择室内运动,如游泳、瑜伽等。这些室内运动不仅可以避免中暑,还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秋季: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

4、冬季:冬季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拓展资料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从中医讲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的季节对人,对生物也不一样,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进补,本处所说的“补”,主要包涵有修补、补充、补益和滋补的意思。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补各有侧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

1、春三月,此谓发陈,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2、夏三月,此谓蕃秀,阳气旺盛,万物繁茂。

3、秋三月,此谓容平,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开始静止收获。

4、冬三月,此谓闭藏,阴气极盛,万物生理功能低下,阳气、精气内藏等。

参考资料 人民网 春夏秋冬 四季锻炼小常识

5、秋冬季节养生有什么小常识

秋冬养生最全最实用秘籍

养生即养身与养心——转载自公众号暴走树先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奇,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解: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秋冬护肾

1、避寒防病

以室内活动为主,适当减少外出活动。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清晨少在寒风中锻炼。

2、御寒锻炼

每天户外活动一小时左右,再加以适当的冷浴。

冷浴可以选择:

冷水浴面,先用湿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干后用手摩擦面部至红。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后要以手按摩足底涌泉穴。

室温不宜过高,保持在16~18℃为宜,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3、保持心情舒畅

进行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心情舒畅,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听舒缓的歌曲。

4、科学进补

补气:食用人参、山药、陈皮、大枣等。

补血:食用当归、熟地、首乌等。

补阳: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补阴:食用银耳、百合、枸杞等。

5、重视食疗

秋冬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养胃护气应晨起服热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气候干燥,应重视人体津液的保护,宜适当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阴、润肺、防燥食品;涂抹护肤霜。

2、保肺:及时添加衣服;调理饮食,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加强耐寒锻炼;经常饮水,补水养肺;适当进补,补脾益肺;预防便秘;保持心情舒畅。

3、保心:常饮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时不空腹上班,锻炼。

4、保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饮酒、喝浓茶;晚间睡卧不要贪凉。

减轻困乏

1.节食欲

2.忌怒气

3.常梳发

4.多擦面

5.呼浊气

6.咽唾液

7.齿数磕:牙齿多活动,相互磕一磕,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牙齿健康。

8.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有补气、提神、养心的作用。

9.目运转:经常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脑解乏。

10.耳常弹:多用手揉搓耳朵,多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

11.脊背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护:保持体温,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气强身。

1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15.肢节摇:甩手、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16.足心搓:按摩脚心,可消浊通络,解除疲劳。

1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益智补气。

18.净体肤:用手揉搓身体,可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秋冬养生粥

1、麦门冬粥

耶麦门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干咳燥咳、口干、口渴及失眠、身热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补虚。适用于中老年人视物模糊、腰酸腿软等症状。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水煮成粥。

功效:润肠通便、益五脏、壮筋骨。适用于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记忆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适量白糖,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用于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

5、胡萝卜粥

取新鲜胡萝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补脾、助消化。适用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6、苹果粥

苹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润肺、健胃、解暑。适用于气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结、高血压等病症。

7、红枣糯米粥

山药、苡仁、荸荠、大枣、糯米同煮,加适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适用于预防秋季风热型感冒。

9、鲜藕粥

粳米250克,鲜藕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热生津、开胃进食、凉血止血。适用于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许。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时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热利尿、止渴。适用于糖尿病及血虚患者。

11、银耳粥

干银耳10克、粳米250克。将银耳水发洗净,撕碎与米同煮为粥。

功效:润肺止咳、益气补肾。适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鲜百合、杏仁与粳米共煮,加白糖适量,温服。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病后虚热、干咳劳咳。

13、莲子粥

将莲子发胀后在水中将表皮擦去,抽出莲心放入清水中煮烂,再与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虚带下、遗精尿频、心烦失眠、健忘多梦。

14、羊肉粥

鲜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葱、姜、食盐,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熟烂即可。

功效:益气血、暖脾。适用于脾胃虚寒、秋冬手脚不温者。

15、八宝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银耳50克、大枣9枚、香菇9个、莲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适量。

银耳、香菇用开水浸泡,水冷却后去其蒂,滤干。将大米、玉米、大枣、莲子、枸杞子洗净,与银耳、香菇一同放入锅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强食欲、补充体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烧开,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胀开,倒入牛奶继续煮,加冰糖适量,煮到小米烂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养肾气、补虚损、清虚热。适用于缺钙、消化不良、体质虚寒等。

养生八大穴

1、风池穴

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换左手捏风池25下;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功效:治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指、食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换左手。

功效:主治头痛、感冒、鼻炎、齿痛、咽喉肿痛、中风、便秘、经闭等。

4、内关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用右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呕吐、失眠、癫痫、癔病等,且能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5、殷门穴

在大腿后侧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手拇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等。

6、后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再换左手掐捏揉右手后溪50下;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功效:主治头项强痛、耳聋、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环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

按摩方法: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8、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

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养生“状元”食品

1、第一菜:莲藕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质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脆嫩、汁多,适合凉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2、第一坚果:花生

功效: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产妇乳少、大便燥结等。

最佳吃法:连皮煮着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对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补:山药

功效:利于脾胃消化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药粥能更好的发挥滋补效果。

4、第一饮:黄酒

功效: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以35℃~45℃为佳。

最佳搭配:搭配乌梅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鱼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炖、凉拌,做汤均可。墨鱼做汤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缓解咽喉干、痒、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风湿病及关节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史上最实用秋冬养生指南,快快分享、转发给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亲朋好友们,一起养生吧!(源网络,若侵删)

6、入秋后我们该如何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的气候都不同,所以,养生方法也不相同。初夏秋冬都有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关于秋季养生之道是什么呢?秋季的养生不仅仅只是饮食,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注意。现在我来教你几种入秋后日常养生方法。

1.秋季养生之道—— 秋后萝卜赛人参

萝卜具有吸气、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散淤、解毒、利尿功效,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因此民间有“秋后萝卜赛人参”的说法。

2.秋季养生之道—— 秋来食鸭养生


鸭为水禽,性寒凉,营养学家认为,当年的新鸭养到秋季后,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适合秋季进补养生。

3.秋季养生之道—— 养阴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饮用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在1~2杯。

4.秋季养生之道—— 朝喝盐水晚喝蜜

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防止血压升高的效果。盐中含有大量的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而蜂蜜中钾含量较高,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5.秋季养生之道—— 秋分睡好子午觉解秋乏


秋分应该睡好子午觉,这不但可以保持精力充沛,减轻“秋乏”,也是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调养的重要方法。秋燥越来越明显,会出现咽部、鼻腔、口唇干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结等不适,睡好子午觉、多喝水等均是缓解秋燥的有效手段。另外,还可适当做些皮肤保养,如涂润肤乳等。

6.秋季养生之道—— 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秋冬季洗澡的时间不要太长、太勤,这样会使皮肤表层的油脂失去保护,让皮肤更加的干燥瘙痒,导致表皮变弱,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皮肤感染。建议盆浴时间20分钟最好,淋浴的话3至5分钟即可。很多人很喜欢热水澡,但水温过高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让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的干燥。建议洗澡水温在24度至29度最佳。

7.秋季养生之道—— 穿衣注意保暖

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

8.秋季养生之道——要适当运动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收”的阶段,即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的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应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练气功等。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在严冬来临之前,体质会有明显提高、大大增强抗寒耐冻的能力。

7、立秋养生:立秋怎么养生?

立秋怎么养生?
1、谨防秋燥。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后基本上是以温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
2、调理脾胃。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3、养阴补虚。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如果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热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就属于血虚体质。可以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葚做粥,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点。如果颧面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就是阴虚的体质。可将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在熬粥的时候放几味。
4、调节心情,谨防秋燥。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后基本上是以温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变。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 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易霉变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需要注意的是,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果时间较长,在没有确认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牛奶变质一定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调病”。立秋后,办公室的空调照旧,但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立秋养生的一些注意事项,立秋是又热转凉的季节,昼夜温差大,大家要注意及时添置衣服,小心着凉。

8、入秋,我们该怎么养生?

秋季养生,要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个方面:

1、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是,秋天养“收”的时候,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

2、秋季进补、调养保健身体是十分必要的,进补宜“清补”。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

3、秋季运动还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4、中医理论认为,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悲伤容易伤肺。反过来,肺气虚了,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产生悲伤的情绪。所以,秋天自我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舒畅,切忌悲观伤感。

5、秋季多干燥,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等不适。所以,要经常舌头在嘴里搅动,以刺激唾液的产生,然后分成3次咽下,并有意识地将其送入丹田。

6、秋天的饮食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萝卜、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熬生地粥,以滋阴润燥。另外,吃百合、秋梨等也可润肺。

7、酸味能收敛肺气,辛味则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适当多吃酸味的果蔬。

(8)入秋季节养生扩展资料:

秋季养生误区

1、无病乱补要不得

无病乱补,不仅增加金钱的使用,又使自身身体受到损害,得不偿失。

2、虚实不分不可行

“虚者补之”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如果不是虚症病人,却用补药,就有可能会伤害身体,甚至危害生命。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若不分辨寒热,直接乱投药膳,就容易导致“雪上加霜”。

3、多多益善不科学

一般人的观点是:“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但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如服用过量维生素C,可能导致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的症状。

4、凡补必肉行不通

动物性食物不仅味美可口,而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这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然而,肉类不易被消化、吸收。如果老年人吃多了肉,就会不堪重负。其实,饮食清淡也可以补,蔬菜类尤其重要。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与入秋季节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