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道家)体现什么养生思想?什么是养生之道
清心寡欲、无为、随心随意
2、老庄思想中的养生思想有哪些?
【虚与静】
以静制动 动中取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他认为万物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得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他间接指出,人世间嚣嚣攘攘,最后还是以回到清静的状态为宜。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涵,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子想阐明的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人生哲学。
如何保持“虚静”?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二得“涤除玄览”。塞兑闭门,通俗地说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涤除玄览,则有“清除心中一切杂念”的意思。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学问。
【柔与水】
柔能克刚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应用在人生,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因为柔性的东西,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老子用草木来诠释他的想法,他说草木在欣欣向荣时,形质是柔脆的,可以迎风摇曳,强雨不摧,花残叶落时,就变成枯干坚硬;人也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于这种观念。老子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坚之强,却也没有可以胜过它的。我们看看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两岸的断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细流千年来的切刻之痕吗?东海岸的海蚀天险,也是海用时间吻烙的戳记,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觑。
在老子的观念中,柔弱并非软弱无力的意思,其中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老子的柔弱主张,也有“处下”、“不争”、“利物”的人生观点,及谦虚容物、海纳江河的内涵。
【有与无】
有中也无 无中也有
在老子的观念中,有与无是相随相生的,无是相对于存在的观念。
许多念都在相对的前提中产生,于是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意思是说,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观念产生后,就有丑的概念出现,但对于比美更美的事物,原来的美也会变成丑。
“相对”的哲理见证天下没有“绝对”的美丑,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扰中,只会与最好的人比较,忘了与比自己不幸或与更差的人去比。
有与无事实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顿不如意时,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飞黄腾达时,别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实。这么一来,人生才不会因阻碍不通而丧失自我。
“有”、“无”之观,建构了老子“道”的哲学。这样的道是“无”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道”,说明了万物对立统一与周而复始的循环原理。
【谦下与不争】
为而不争 天长地久
老子说,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的人,可以勇;俭的人,可以广;不敢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下”与“不争”,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导原则,也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因此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善处于下流;上善若水,则是由于它善利于万物而不争。老子点出了他的“宽心学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生是老子之学说,也是他寻求心理平稳的法则。
而谦下与不争,是一条自然且无法更改的法则。争名、争利、争钱、争权是人类的四大业障,也是人类烦恼的主要来源,“不争”则是灭绝烦恼的法宝。
【道法自然】
返璞归真 顺应自然
如果我们能用一句话解释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贴切。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处于“包容”的状态,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应付这样的人生历程,老子说出了他的看法:负阴而抱阳。
人的一生中会有难易、有无、长短、高低、前后、智愚、富穷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恒不变的习题。认同悲欢离合是人世间无可避免的常态,才能从中寻觅出可以解除困顿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自己并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为苦所扰,那正代表有纾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们别去相信世界唯独自己最悲的哲学,在自然的法则中,每个人都有他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于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将它解释成“转自然”,用顺应自然的方式,将逆境扭转成顺境。
老子《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是全世界共同重视的智慧宝典。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任何一本哲学著作可以与它相提并论,无怪乎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名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观点并不是否定与退化的观点,而是心理学家所谓的人性“自觉”,通过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灵,实现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那是点灯的历程,点一盏返璞归真、自然素朴的心灯。
参考中华国学网文章《老子的养生智慧:自然与不争是消除烦恼的良药》
3、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包括哪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及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理论观点。这里仅就周易、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一简介:①周易养生理论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经》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不息,循环不止。
《易经》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得知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在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之后,又提出人生的知变、应变、适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养生、防病的规范。
②杂家养生理论
先秦杂家学派出现稍晚,约在战国时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全书160篇,涉及养生的约50多篇,内容丰富。主要的养生观点有:“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等。
③《管子》养生理论
《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还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观点。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主张存精以养生及虚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别强调精神乐观,认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于自然的规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贵柔”等主张,对养生学也有很大影响。
“形神兼养”,老子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庄子认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在养形方面,则主张以形达郁。
⑤儒家养生理论的诞生
儒家学派创始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养生观,首先强调精神调摄。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应遵循“礼”的原则。
同时,儒家养生思想强调重视身体护养和注意饮食卫生。
4、老子提出了什么养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
5、在养生方面孔子,老子,华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养生方面就别提孔子了,他专长的是克己复礼。华子,谁啊?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养生方面有一套的,具体可分三个方面讲,第一人与社会方面,老子主张无为处世,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蓬累而行,就是见机行事不妄为的意思,这个层面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击,第二个方面是人与人的方便,老子主张人与人要真诚要简单,免去繁文礼节可以节约时间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面是个人修炼,内丹修炼,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三个方面做好则可称为得道
6、《老子》中与养生有关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真经》、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7、在养生方面,孔子主张?老子主张,子华子主张?
1.孔子的养生观
孔子是<<论语>>的作者,春秋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活到73岁,在古代算是长寿的人了,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养生专家.
他的主要养生观是:
仁者寿:开创了我国伦理养生的先河.
不时,不食:强调吃食令菜(四季菜).开创了四季养生的先河.
推出少、壮、老三个阶段的养生准则.
少年养生,戒之在色,因为少年时候气血未定.
壮年养生,戒之在斗,就是不要太拼命.
老年养生,戒之在得,因为气学已衰,就要知足了.
2.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的祖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寿星.
老子长寿秘诀在神养.
他主张静静无为,强调无欲静养;主张知足长乐.
老子尤其主张道发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相融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
3.子华子的养生观
一、全生为上,六欲得宜。子华子将养生所达到的程度,分为"全生"、"亏生""死""迫生"四等。全生是健康长寿之意,因此"全生"是养生的目的,必须做到七情六欲的平衡,如果只有部分的平衡就叫"亏生"。"亏生"就不可能达到长寿的目的。所以要求人们注重六欲七情的调养,尤其不要"愁身伤生以忧之"。保持精神愉快,是达到"全生"的首务。
二、塞流则病,主运主瀹。子华子认为正常生理"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所以,主以"动"养生,以疏通气血为养的观点,并举"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来强调说明保持气血流畅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气血的顺畅,脏腑功能的强健形成良性循环而促进养生。运动可以疏通气血,疏通气血才能达到养正气的作用,他认为"运"、"动"可使生命"长久",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专家。生命在于运动,勤动手、动脚、动脑是名人长寿的原因,也同样是普通人长寿的保障。
8、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与养生思想学说老子的身体观与病因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课题,是将身体摆在形上的层次, 肯定的是人身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内涵,强调其相互感通的哲理关系。将病因摆在 形下的层次,降落在具象的身体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与社会致病的 种种因素,肇因于人体与天地关系间的失常,有形的身躯联结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欲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人体不足以抵抗 各种外邪的侵袭,导致病患丛生。这种天人关系的瓦解与破坏,正是有限形体的 最大病源,招来无穷的祸患。要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还是要进行形下与形上的 会通,回到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上,顺应与运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则地的方式, 重新进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张祖仁说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存在体证。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学的宇宙论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决定与自己 生命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这是一种对生命存有的文 化医疗,关心的不是个体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与灾难,而是从宇宙法则的终极关 怀,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这种医疗的观念,从人类 生理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灵层面自我调适来 维护与保养机体的正常运作。 老子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从生命的精神层面入手,关心的不是身体的生 理现象,而是法乎自然的运行规律,以精神内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欲的追求,不 是采用物质的医疗方式,是透过精神对形体的积极作用,达到除疾康复的医疗目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对身体有着相当独特的见解,是扩充说明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认为“心”与“志”是身体感官的意志作用,与“目” 是同个位阶,造成人名利与欲望追求,在不断精神外求的过程中,积累着各式各 样的病因,带来生命存在的各种灾难挑战。以“虚”与“弱”的生命功夫,来阻 断横生的欲望与内侵的邪念,回到藏体于内的“腹”与“骨”,是一种纯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与心知的支配与指使,回到身体内在的自然本质处,以浑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竞争与追逐,其医疗方法是建立在“实”与“强” 上,扩充生理本性的深厚体质。 张祖仁说“实其腹”与“强其骨”是促进生命的反身而诚与返璞归真,“腹” 与“骨”象征着身体合道的观照性生命,用来涤除感官与心知的欲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欲的本性上,展现出与世无争的清明澹泊,可以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 这也是一种对治“知”与“欲”的医疗手段,以“无知”与“无欲”来克服人们 各种有知有欲的病因,从现实的滥用机智与自作聪明中超拔出来,领悟了“无” 的实现原理,以“实”与“强”来彰显“无”的作用,此作用在于“为无为”, 即以无为而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为,在“无知”、“无欲”与“无为”下, 获得“无不治”的医疗效果。这是一种探本溯源的医疗方法。 老子的诊疗方法,就是从“有欲”提升到“无欲”的身体状态,追求的是 人合乎于道的生命形态,以人内在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回复原本清净圆满的心性, 破除后天种种心知与欲望的病因,展现出法天贵真的归根本质。老子对身体的医 疗是相当重视,有着整套治身的功夫,如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 十章)张祖仁说这一连串的问句,追问着生命自我医疗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体魂魄合离的问题,谈形与灵合、魄与魂合的生命现象,强调二者能否“抱一” 与“无离”,也就是精神与肉体要调和一致,使人体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阴阳, 在符合天理与阴阳的运作法则下,达到与道“无离”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体气息运行的问题,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的问题,要求心不使 气,回到听任生理本能的自然,达到“专气致柔”的“婴儿”境界,如赤子一般 无思无虑与无造无作。第三句涉及到身体心灵修持的问题,要求能洗心洁净,破 除人间形形色色机巧的形式,从俗务尘华中超脱出来,达到“无疵”的“玄览” 境界。第四句的“爱国治民”谈的是功成身退的问题,以“无知”来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见,以身退而不居,达到无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体感官应 对的问题,“天门”泛指人体的一切官能,、“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静,勿争雄长,勿轻举妄动。第六句是指身体智慧开启的问题,认为人智慧本体 的修证,是无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达”的大澈大悟。 这种对生命的医疗方法,在于肯定人体道德的“善”,以“善”来安顿身体的自处之道。“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老子以“水”来比喻“善” 的作用,如谓“上善若水”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于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思想与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义。
9、老子的主张有哪些?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据考证,老子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书的史官。由于这样的原因,老子不仅熟谙典章制度,对政治上的兴亡治乱也多有见闻。
老子感到周王朝的衰亡已在所难免,于是便弃官西走,据说他西出函谷关,骑着青牛,到过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后来不知所终。
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他惟一的著作《老子》。他的思想主张,大部分也就保存在《老子》这本书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后来的人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另外又有称它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目前学术界倾向这一观点:《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亲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都是老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但比较艰深难懂。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虽然经过后人的增订补充,但《老子》一书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创见。通过《老子》这本书,可以了解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古人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称为天帝。天帝是有意志的,它有知识,能喜能怒。
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天帝”观念开始起了变化。因为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对于天帝统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怀疑,老子就是较早地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之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道”是天地万物本源的学说。
老子认为一切都在“道”中,不过在一切还没有从“道”分化出来的时候,只在一种细微原始的状态下存在。
老子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阶段。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在这些阶段中,“道”和“德”是基本的,“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些论点都表明,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这是老子最早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反映。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从观察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败、存与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双方面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
老子首先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的。
按照老子万物皆生于“道”的自然观,老子却又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一个反复的循环而已。
而且,老子还认为万物的生灭变化是没有穷尽的。
他又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接着又提出,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转化的。
《老子》一书还深刻地论证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
老子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完备的、自发的、朴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仍然有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认识论上,老子分别提倡“为学”与“为道”两种方法。《老子》中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就是要顺乎自然。
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在《老子》一书中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描绘了他所认为的理想世界的图景。
老子反对任何进步的东西,他把历史前进的产物看作是“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反对“有为”’,并且认为“有为”在实践上必然失败,即《老子》中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走以取天下”。
为了反对“有为”,老子主张“无为”。他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老子》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他就认为应该用这种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是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们。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就是空虚而不见的东西。
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他反对重税,反对强大的兵力,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认为这些都是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老子告诫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就会引起人民的变乱,以至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
老子又主张愚民政策。
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乃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老子》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这种理想社会,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这自然是不可能出现的。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它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想。
老子否认天命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地万物的生长、运行和灭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这种思想对我国古时的“神造万物”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老子提出的对立双方互相转化及物极必反等辩证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是极为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和骄傲的一份历史遗产。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幻想,还有他的哲学思想中形而上学的东西,都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认老子的成绩和历史地位,老子仍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说对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老子》一书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喜欢阅读的著作。
我国古代哲学家,研究人生的问题比较多些,而对于生活的态度、道德的修养等问题,注意的则较少。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对后来的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提倡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内容的一种政治学说。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来加强他们的权力,巩固他们的统治。
老子的道家本与张道陵创于汉末的道教互不相干,道家是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但张道陵为了吸引群众的注意和信仰,尊老子为“太上之君”,《老子》也成为了道士们诵读的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