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都可以调理什么?
?
2、怎么判断中医的水平,和知道他到底是不是骗子,我是外行,不懂他们到底说的是真是假,谢谢
一、爱心。
好的中医不能说是心怀大爱,但至少要对患者一视同仁,对身边的每个人都要有爱心,不能有所偏见。用爱心开出来的方子,自带疗愈作用。
二、高度。
中医几千年,最大的成就其实是包容,所有外来的医学,都能够被中医包容进来。所以优秀的中医,一定要站在全人类健康的高度,去看待身边的患者。健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话题,健康的密码需要人类长期努力去追寻的,中医也应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了解更多的信息。
像现在非常流行的基因医学,中医师也应该了解。基因其实就是我们讲的体质,每个人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这个人的先天基础,这与中医里的体质养生观不谋而合。
三、全面。
这是衡量一位中医技能方面的重要指标。古时的中医师,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包括五运六气,经络穴位,子午流注等,都要明白。
中医,是不应该分科的, 真正优秀的中医,应该儿科,妇科,内科,外伤什么的都能看。而且开药方的时候,不会局限于中药,而是应该有饮食建议,穴位搭配等等,这些都掌握了才能算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中医!
3、你好,看你在得了头风怎么治的回答,想详细询问一下,请问头风是什么样子,起因和造成痛楚的原因。
头风病是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偏头痛和部分肌紧张性头痛等。
经久难愈之头痛。《医林绳墨·头痛》:“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因素有痰火,风寒袭入则热郁而头痛经久难愈。其症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为热郁,用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头风痛在一侧者,名偏头风。两太阳连脑痛者,名夹脑风。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 头风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中医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活动息息相关。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疗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然”的阶段,但这些问题一旦解答清楚了,就必定是突破,有可能把中医学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对中医的脉象、针灸、病理、生理等采用诸如光、电、同位素、波纹断层、音谱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系统研究,更有运用现代诸多的高新科技对中医药的临床进行新一轮的研究[4]。正如国外有学者一再指出的那样,中医理论包含若干诺贝尔奖级的问题,中国要获诺贝尔奖,最有希望的是中医药,中医将日益国际化。
生活环境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辐射的增强,处于刘河间所谓之“天以常火”的状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论》言:“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自然环境的改变,气候的异常,势必影响人们的体质。鲁明源认为,由于阳气骚动,人常处于一种阳盛火旺的状态,易于形成阳热体质。此种体质的人性格急躁易怒,容易失眠,均是头风病的危险因素。且阳热有余易从火化,一则气火相携上扰清窍,一则耗伤阴血,致使肝失所养,均可导致头风病发作。
季节因素 中医学重视季节对头风病的影响。肝与春季相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肝者通于春气”。春天是自然阳气生发的季节,若注意养生,顺应春阳之气,则肝气得以正常疏泄,否则肝气抑郁而变乱于内,诸病由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春气温升,人之气血也随之有向上的趋势,若温升太过则又成为致病的原因,即《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之“故春气者病在头”,从而导致头痛发作。
春季多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将风、木、肝、筋等一一对应,紧密联系,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正常的春风能萌生万物,然风太甚则为风邪。《内经》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风伤肝”之说,可见肝脏最易受到风邪的侵犯。风性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每易上扰清窍,或上达头面,阻碍清阳之气而见头痛。且头痛症状变化较快,突发突止,或全头窜痛,游走不定,类似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久而不愈,休作无时者即为头风。
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也反作用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心理压力增加并由此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心理压力使人易于发生头痛,并使头痛时间延长,甚至头痛也常作为心理障碍的一个伴随症状出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2],这可能与患者的5?HT代谢或5?HT的结合点或受体功能变化有关,主要是由心理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
2 情志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外感六淫致病已渐退其次,人们承受的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重,情志刺激、精神因素已成为现代人致病的重要因素,头风病亦不例外。诸多情志变化中又以恼怒、忧思最为常见。
肝为刚脏,主疏泄,使人体气血调和畅达,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健康。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张山雷认为:“肝气乃病理之大门”。人的不良情志变化最易影响到肝而引起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甚则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导致诸多病证。
“七情伤人,唯怒为甚。”(《东医宝鉴》)忧愤恼怒,怒郁伤肝,郁而化火,气火俱逆于上以犯清府,可致头痛发生;火热耗伤肝肾之阴,可致“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失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二者均可导致肝体失养,肝阳逆动而扰上窍,气血逆乱,头痛自生。肝郁或肝虚,气不畅达,血行无力则络脉瘀滞,气滞则津停,聚而成痰,如此则痰瘀痹阻清窍,清阳不升,浊气瘀积伏于脑络,亦见头痛。而头痛患者多伴有心烦易怒,两方面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使病情更加复杂。
在生存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思虑、牵挂的事情越来越多。《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则气结矣。”情志不畅,致头颈部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肖熙教授[3]认为,内伤头痛常因思虑过度而诱发,其基本病理为肝肾阴血不足,血虚脉络失养,阴虚阳亢所致。 3 性别因素
中医学强调因人治宜,故有必要就头痛发病的性别特点进行讨论。
女子有不同于男子的生理特点,即经、孕、产、乳。偏头痛常因月经而诱发或加重,而肝无论在生理功能上还是经络循行上都与月经有密切关系。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而天癸至到天癸竭这一青、壮、中年阶段,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年龄阶段,也是因工作生活压力、社会环境、情志等因素致头风病的高发期。叶天士言:“女子以肝为先天”,指出肝在妇女一生中的重要地位,陈莲舫则进一步强调女子“诸疾无不关乎肝”。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灵枢·五音五味》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有余于气则肝气易郁易滞,不足于血则肝血不足,情绪也易于变化。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其阴血易亏,一则不能涵养肝木,亢逆之木气上攻清窍而致头痛,即陈莲舫所言之“女子……肝营为虚,肝气偏旺”;再则血虚清窍失养亦可导致头痛。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而“女子属阴,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怒倍于男子”,其情绪易于波动,喜悲善怒,无论是因怒而致气血上逆、壅滞清窍,抑或是因郁而致气郁、气滞,均易伤肝,致使肝气失疏,气血失其冲和,气机逆乱,头痛发作。
4、郑州百草益寿养生苑
【简介】 百草益寿养生苑
百草益寿养生苑是隶属于北京清晨集团旗下的全国连锁性企业,以“传承祖先智慧,引导正确养生”为己任,积极响应国家“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的号召,秉承“让国医国药,惠及千人万家;让上古养生之法,惠及芸芸众生”的理念,致力于为中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事业。
百草益寿养生苑汲取《易经》、《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智慧,以“扶阳”理论为基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易经研究院、北京岐黄医易养生学院等国内中医权威机构通力合作,推出神农益寿系列、慈孝堂系列、百草益肤系列及进口保健食品系列等产品。所有产品均秉承“药食同源”的理念,选取《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采用严谨的现代工艺精制而成。精益求精、纯净自然,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功效。
百草益寿养生苑内设三大服务机构:仲景辩证堂、岐黄大讲堂、国医科技疗养园
仲景辩证堂-----传承医圣张仲景“辨体识病”的医学理念,为大众制定个体化养生方案。
岐黄大讲堂-----弘扬、普及中医中药养生文化,打造中老年人的养生乐园。
国医科技疗养园------秉承“天人合一”理念,运用先进的高科技疗养仪,对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进行全面调养。
——仲景辨证堂——
中医的精髓与原则是“整体治疗,辨证施治”,这是由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的,“仲景辨证堂”之称由此而来。
仲景辩证堂就是秉承着这种因人而异的“辨体识病”理念应运而生的。它所采用的辨证方法是以扶阳理论为基础、运用五运六气学说来分析人的先天与后天体质的方法,并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每一个人独有的体质状况,量身定制个体化的养生方案。
仲景辨证堂的辨证分为三大类:一是根据五运六气来判断人的先天体质状况及未来可能产生的疾病走向,找到你的易感疾病;二是根据人体的12经络来检测当下的身体情况,分析出疾病的根源;三是通过舌诊来预测人体潜在的疾病隐患,做到提早预防。
辨证所运用的是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发的测控软件“仲景辨证检测系统”,该系统已申请国家专利。辨证师均持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师资格证书及北京岐黄医易养生学院上岗证。仲景辨证堂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中医现代化的新道路。这一举措解决了中医难以复制、难以推广的问题,是一种创新,纠正了当前中医药保健养生“千人一方”的不合理现象,是对社会、对百姓负责的一种表现。
——岐黄大讲堂——
岐黄大讲堂为北京岐黄医易养生学院在辽宁的分支机构。北京岐黄医易养生学院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普及中医文化,特在百草益寿养生苑内免费开设岐黄大讲堂;同时为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医学,培养养生保健的文化精英,现面向东北地区全面招生。
岐黄大讲堂的专家学者队伍由岐黄医易养生学院孙昱敏院长带领的专业团队组成,他们秉承着“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信念,以“复兴中医,让中医惠及天下百姓”为理想,讲解养生知识,传授“扶阳五式”、“劝世歌”,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国医科技疗养园——
国医科技疗养园是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让古代养生方法完美实现的一个养生场所,主要是针对三阳开泰养生法中的通阳调养。内设扶阳养正疗养仪、经络导引康复仪、磁能气血循环仪三种不同类型的疗养仪,遵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按照天、人、地的顺序进行排列。通过排出体内的阴邪之毒、疏通经络、补充人体磁能三个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调养。
5、中国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一门医学。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而且,正是运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
从古到今,也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引进和应用,甚至许多中医学家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李时珍。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伟大宝库,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吸收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在思想、理论、观点,甚至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
1、中医药有西医药根本无法比拟优势
(1)中医药标本兼治,西医药标本不治
中医药是整体调理,西医是对抗性治疗,对症下药的中药几乎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且有耐药性。
中医药有“简、验、便、廉”的特色,西医的科技手段有严重缺陷;“慢中郎”是对中医的误解。
在一般人印象中,诊断和治疗疾病还是要靠西医,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可以考虑去看中医,但中医最多也只能辅助西医进行调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急性病如感冒、肠炎等,还是西医治疗快,中医疗效慢;急救靠西医,中医不会急救。
(2)中医药能抵御大疫情,西医药则反映慢
中医是以不变应万变,西药则必须出现新病后,提取细菌,再培植,用于治病,这样快则半年,慢一两年三四年甚至无法研制出新药,如治艾滋病的药。而中医辩证论治效果显著。
(3)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医自己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就具备双重内涵,一个就是它的人文属性,它是一种哲学医学模式,它讲整体观,讲天人合一,讲阴阳,讲这个人要平和,阴阳的本身就是平和,和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和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内稳定保持平和完全是异曲同工。这就是它的人文科学部分。
2、否定中医是没有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并盛赞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榜样。
3、中医药价格低廉,西医药价格高昂
美国也承担不起西医药的药用,何况中国。发展西医药,是拼资金和技术,中国没优势,而发展中医药,中国有核心技术,可全世界的医药市场上叱咤风云。
三、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5)从五运六气看个体化体质养生和性格修养扩展资料
中国药医(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