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的养生机理和练功要领是什么?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精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因而太极图呈浑为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故观其形,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常;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这样看来,以“太极”哲学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了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状态,这就是太极拳命名的含义所在。
(1)养生机理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气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张景岳云: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恰如《累门.上古天真论》所说:“提挈大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但正在于此。
(2)练功要领
l)神静、意导
练习太极拳,要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使头脑静下来,全神贯注,用意识指导动作。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
2)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内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则自能拔背,使气沉于丹田。
3)沉肩坠肘、体松
身体宜放松,不得紧张,故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坠即是阶肘,腰脖要松,不宜僵直板滞。体松则经脉畅达,气血周流。
4)全身协调、浑然一体
太极拳要求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只有手、足、腰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方可上下相随,流畅自然。外动于形,内动于气,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内外相合,则能达到意到、形到、气到的效果。
5)以腰为轴”
太极拳中,腰是各种动作的中轴,宜始终保持中正直立,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则两腿有力,正直则重心稳固。
6)连绵自如
太极拳动作要轻柔自然、连绵不断,不得用僵硬之拙劲,宜用意不用力。动作连绵,则气流通畅:轻柔自然,则意气相合,百脉周流。
7)呼吸均匀。
太极拳要求意、气、形的统一和谐调,呼吸深长均匀十分重要,呼吸深长则动作轻柔。一般说来,吸气时,动作为合;呼气时,动作为开。呼吸均匀,气沉丹田,则必无血脉偾胀之弊。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点,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较简便易学的,就是“简化太极拳”,俗称“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称为:(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2、太极拳 是养生还是技击
太极拳养生五大好处 坚持锻炼可延年益寿
一、益于中医疾病
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疗效。
二、改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三、加强大脑的调节能力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练习太极拳,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协调毫不紊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加强了大脑的调节能力。
四、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
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淤血现象。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促进了冠脉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
3、问个问题 就是养生的太极拳和技击的区别在
养生太极拳和技击太极拳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就像中医开方理法方药结合一样,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拳架,养生,技击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有一句话说“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打”。
当然,从太极拳拳架到太极拳技击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忽雷太极拳拳谱里面对这一点就总结得非常好——从圆到方,从慢到快,从大到小,从繁到简。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有意识的锻炼,以及系统的技击对战训练,太极拳才可以在擂台上有比较好的实战根基。
其中有两个需要提一下,一个是陈式太极拳的炮锤。从表面上看,炮锤刚猛有力,似乎就是技击太极拳。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炮锤是在已经具备了实战根基的基础上,对发劲、攻击的一个锻炼,并不是说单凭炮锤就可以实战了。实战的转变依然需要遵循上面提到忽雷太极拳的十六个字。第二点是现在的简化太极拳。简化太极拳是用于表演的,本人曾经带艺投师于拳师D门下,学习简化太极拳一段时间。给我的体验是,简化太极拳除了表演美观以外,在养生或者技击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4、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有哪些基本功需要练习??
太极拳的基本功为:1、肩臂功;2、腰功;3、腿功。
练习太极拳基本的注意事项:1、动作姿势要正确;2、技术动作要规范;3、运动量坚持循序渐进;4、专业人士指导。
基本功的叙述:
一、肩臂功。
1、耸肩沉肩:
①垂手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上耸提;③双肩同时向下松坠,如此上耸下沉多次轮换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复原状。
要求:身体自然直立,肩关节放松,上耸下沉轻松自然,节奏明快、均匀。
2、开肩合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裹合;③恢复原状;④双肩同时向后展开;⑤恢复原状。以上5个动作连贯反复进行(也可按拍子做)。
要求:头容正直,双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活动,不可上耸。
3、前后转肩:
前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回环转动。要求:双肩放松,转动快而均匀。
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后回环转动。
要求:同前转肩。
左右交叉前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一先一后向前转动;③向前转动二个八拍之后,双肩再一先一后地向后转动。
要求:同前、后转肩。
4、掤臂挤圆:
①弓步站立,双手在体前相交(如右弓步,则右手在外,掌心对里;左腕附于右腕里侧,左手心向外。如左弓步,则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于左腕上,右手心向外)。
②以意识引带双手向前作挤势,后腿微用力蹬,腰略发劲,双臂以掤圆之势向前挤迫。
③放松,重心略向后移,但仍为弓步;双臂放松稍向后收回,但双腕仍相贴近。如此按②③反复运动。
要求:不要用拙力,双臂前挤与弓步蹬腿、塌腰协调,挤迫与放松收回要柔韧而富有弹性,双肩松沉,不可抬肘。
二、腰功。
1、俯腰(高血压、眩晕等患者不宜做):
前俯:
①并步站立,双手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
②上身俯腰前屈,双手贴地;③直体挺腰双手上举。按以上①②③,反复运动;④还原。
要求:双腿挺膝伸直站稳;上体尽量挺胸塌腰;前俯时要抬头,头顶不可下垂。
侧俯:
①并步直体站立,双手5指交叉(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②上身左(右)转腰约450,双脚不动;③上身向左(右)侧俯腰前屈,双手贴向地面;④上身回至动作①再向另一侧俯腰弯曲。以上4个动作反复做。⑤立正还原。
要求:同前俯。
2、转腰:
①双脚开立,双手叉腰;②以腰为轴,从左向前向右再向后或反向环绕,即做“腰部回旋”式动作。
要求:动作幅度尽可能大,双脚不能移动。
3、扭腰:
①双手叉腰,开步站立;②向左(右)扭腰,同时重心略向左(右)移,左(右)膝略曲,另一腿稍蹬直;③向右(左)扭腰,同时重心移回右(左)侧,右(左)膝略屈曲坐实,另一腿稍蹬直。以上动作②③反复轮换做。④还原。
要求:双脚基本不动。
三、腿功。
1、压腿:
正压:
①面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并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向上跷,双手10指交组,按在膝盖上;③上身前俯下压,然后恢复上体直立,前俯下压与直体反复运动;④还原休息。双腿轮换锻炼。
侧压:
①侧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丁字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伸直,将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上跷,近肋木内侧之臂垂于裆前,外侧之臂屈肘上举,手心朝上;③上体侧屈下压,用上举之手去碰或握住被压腿的脚尖,然后还原。双腿轮换练习。
压腿的要求:①双腿挺膝伸直;②挺胸、直背、塌腰、收胯,被压腿的脚尖向上跷;③压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仆步压:
①左(或右)仆步下蹲,双手按于大腿近膝端。②重心下落,平铺腿压直,然后重心略上提,再下压;如果反复数次以后,换成另一侧的仆步,同样反复做动作②③后起立。
要求:①仆步步型要正确,上体正直;②臀部不要外翻突出,上体不要前俯;③平铺腿要伸直,脚掌缘不可外翻,下蹲腿脚跟应着地站实。
2、耗腿:
一腿直立,将另一腿抬高搁在体前肋木(或桌子、椅背等高物体上),静置数分钟,双腿轮换。要求:双腿不可屈膝、上体自然正直。
3、扳腿:
前俯扳脚:
①左(右)腿屈膝下蹲,右(左)腿前伸,脚尖上跷,脚跟着地,双手扳住右(左)脚前掌;②双臂屈肘,上体前俯,尽量贴靠向右膝盖,然后还原。
要求:①挺胸、直背、塌腰、坐胯,上体尽量前探;②初练时前俯幅度可以小些。
独立抱腿:
①左(右)腿自然直膝站立,右(左)腿屈膝上提;②左(右)手抱住小腿的下端,右(左)腿向上抽提,大腿紧贴胸部,然后立正还原,双腿轮换练习。
要求:挺胸、直背,支撑腿挺膝伸直,上提腿应尽量提高。
4、前控腿:
①右(左)手扶持肋木(或桌、靠背椅等),侧身站立,左(右)手叉腰,左(右)腿屈膝提起,大腿提平;②左(右)膝前伸使小腿伸平,脚尖绷直或上跷。控制左(右)腿在平伸的状态,直立一段时间(数分钟),轮换另一侧。
(4)太极 恢复本能 同时 技击 养生扩展资料:
练习太极拳的十大禁忌:
1、忌串门走户: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2、忌杂拳同练: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3、忌过急速成: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4、忌过火求功: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5、忌松散无力: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 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6、忌僵硬练力: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刚,松是太极之门,僵硬是太极之绊,用气滞气,用力伤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7、忌突击使招:太极拳的技击法则是:不撞不顶,逆来顺受,以力而化力,以四两拔千斤。突击使招不但不能取胜,反而容易两败俱伤。
8、忌轻浮奇舞:身沉则气沉,轻浮则气燥,平、稳、沉、实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之拳法,“圆、旋”是太极拳法运动的轨迹。是拳则有击,没有不打人之拳,太极拳是一种“巧妙力”之拳,轻浮奇舞,花花架子,好看不中用,也与养生无益。
9、忌心杂多言:练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净心调息,生津炼丹。心中杂念是练好拳的一大障碍,必须排除。其次,俗言有“屁多无病,言多无命”之说,练拳者边练边说话,是耗津耗气的罪魁祸首,也要严格控制。
10、忌神不守舍:太极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十分技巧在神气。招为术,神为势,有招无神招无力,招术神通才灵威。神力透心,神威难测,神光威严赛锐器。练太极拳一定要达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气意通。
5、太极拳高手解答
现在随便找个老头大妈的 多少都会太极 你问问他们咏春 恐怕都没几个人知道 你说太极没落吗
太极拳事实上修炼的不是拳法 而是意 以意运气 以气摧力 用意不用力 拳法本身不是用来搏击的
咏春本身就能用来搏击而出现的 其目的是短时间内提升搏击能力 算是一门技击
太极拳本身还蕴含修仙法 讲求天人合一 无欲无求 境界上要比咏春高太多
凡事有为法 无法而有法 得法而忘法 乃是太极最高境界 如果和咏春相比 最高级的咏春绝对不可能打过最高级的太极 然而太极的难度远比咏春高 所以出现了咏春热 这很正常 一个虽然厉害但是很难修炼 另一个修炼相对简单很多而且威力也不差 平常人自然会选择后者而不是前者
6、为什么说“混元太极”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
理合于易是说每个人做事之理必须合于“易”理。前已述之,易就是变易、变化。世间万事万物皆在运动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此,冯师常教导我们要多习古人之训,多读《易经》,体悟其理。师曰:“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此“理”即拳中的“易”理。我随他练功十几年,感觉到他时时“易”不离身。例如对改拳即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冯师练拳六十多年,改拳数次,拳越改越精,理越悟越明,气越行越顺,经络越练越通。恰是这一点,有人不理解。殊不知,这正是对太极大道体悟的层次递进。越悟层次就越高,知“易”与不知“易”的境界就差在理解“变易”之理上。当然低层次境界是体悟不到高层次境界的。我曾闭门研《易》六年,变易之理也略知一二,但感觉冯师对变易之理的悟性,非我辈可及也。在当今,懂太极拳且真“通”易理的“明师”确属凤毛麟角,反之,太极“名师”则俯拾皆是。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善的,拳之改动,是变易之理在练拳中的运用。不改动则反而是违背了“易”理。所以,有些人读“易”而不懂“易”,读的是死“易”,冯师读的是活“易”,高下之见,昭然若揭。
三、“混元太极”恢复了古典太极拳的练法精髓:
古典太极拳是何种练法今已无从见到,但也不是无据可考。各代太极拳前辈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练功心得——“太极拳谱”⑧⑨,我们即可从中窥见一斑。也可作为检验混元太极拳是否真的恢复了太极拳原本练法的标准。
王宗岳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混元太极从一开始就强调“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因此,无论站桩还是打拳,先强调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桩之“无极”,就是意念的空无一物,然后从丹田中生出一点灵犀,运化混元,方为真太极。拳之“无极”,是说在盘拳架中,当灵犀未动时意不在拳,而在空、虚、无中,有拳也是无拳,此谓拳之“无极”。所以,冯师强调:每次打第一遍拳时,都不能有拳的意识,是谓拳之“无极”。这不与王宗岳前辈练法相同么?再如:“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冯师不仅拳架数次改动,而且拆拳用招也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因招而异,这正是“混元太极”的奥妙所在。冯师常言: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拳架的每式可拆许多招,每招又可拆许多手,这么多变化几时学的完?关键是“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一观点,恰是宗岳前辈的精要之处。我认为:这就是太极拳之理:即练拳要明道、法、术。道为理,法为路,术为技。理正,路对,技熟,就能较快掌握混元太极的精华。当然前提是要有“明”师指点。冯师常说:太极拳练到最后是无拳可言,周身一动一太极。打拳无形,推手无劲,散手无招,见手分离。
再如“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王宗岳前辈不提倡“过”和“不及”,冯师对这一点更是强调甚严,练拳步型不许膝过足尖、裆口不许低于膝,站桩不许意念太强,推手不许努劲使力,总之,强调的是一个“顺”字,不顺则理谬。这确实是把握了前辈太极拳家的练功精髓,继承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而不是机械照搬、生吞活剥。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前辈太极拳师头顶一碗水在八仙桌下练拳,从而练就一身好功夫。姑且不论正、野史有无记载,就现实考察亦可引为笑柄——拼一块练拳场地,要多少张八仙桌呢?其次,相比于杂技演员钻圈而言,他们尚且有碰圈之时,若在如此多的八仙桌下运动,岂不碰头?若把注意力集中在头上,又岂不违背太极拳神意内敛的要求?所以,这种传说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学拳者切莫上当。
四、“混元太极”保持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灵魂 :
“混元太极”既是武术又是道功,固尔保留了中华武术的灵魂,即技击。诚然,冷兵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武术更多的功用是养生、健身和艺术欣赏。但是,武术的技击功用是不能丢掉的,否则武术就变成了体操,自身就没有生命力了。况且,当今社会也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邪恶现象还层出不穷。恶之不去,搏击就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冯师每看到一些公安干警或武警战士在同邪恶做斗争时受伤或献身的消息,他总要流露一些遗憾说:“他们如果练点武术,就不会损失那么严重,起码反应速度就会帮助他脱险”。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追随冯师练拳十五年,实感“混元太极”始终未离武术技击之魂。冯师也是以德高望重、武技精湛而著称于武术界的。其武功、武德之高,堪为楷模。因此方能被称为一代宗师。
“混元太极”在技击上极其讲究功夫的层次。其内功作为基础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四个层次。拳法上讲究三节、四象、五行、六合诸法,并且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四个层次去追求。劲法上追求明劲、暗劲、化劲、虚灵劲四个层次。拳功一体是讲练法,有分练、合练、混练、无法之法四个层次。如拳法之四象就可以先练鸡腿,因鸡腿为立身之本,故拳家无有不重视鸡腿的练习者。身之起落钻翻、步之进退顾盼,无不仰仗于鸡腿。常练鸡腿可避免双重之病。拳谚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而后可接练龙身,使内外相合,经络通畅。龙有蛰伏之能、吞吐之雄、变化之灵,若内功经络通畅则蛰起变化轻灵如羽,沉雄俯伏凝重如山,变化藏于内而敏捷行于外。再后可练熊膀和虎抱头,使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练熊膀要明三节,不明三节枉劳神。拳经云:“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同时三节又与明、暗、化三种劲法相联,因此练熊膀就可结合练劲、明劲路。虎抱头是更高层次的练法,是练神的。技击讲破法:破招、破势、破气、破神,常练虎形可使神完气足。三节、四象的练习要在拳架中逐渐体现出来,方为正道。笔者一般都是一遍拳练一形,分练之后再合练和混练,如鹰熊合练,熊虎合练,鸡龙合练,龙熊合练等,这样收效最好。但不管内功、拳法、劲法、拳功一体之法如何练,总不能离“混元”二字,也可称之为螺旋缠丝混元。要将各法融于螺旋缠丝混元圈中。可以说,螺旋缠丝混元圈是混元太极拳的精华。混元圈分为为外螺旋和内缠丝两种。以肢体之轴旋转为内缠丝,以体外之轴旋转为外螺旋。外螺旋和内缠丝皆以丹田一粒混元内气为主导。所以混元太极拳又特别强调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
在太极拳界冯师以推手而著名。但他更重视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修炼不仅是练,更重要的是“养”和“修”,故“炼”不同于“练”。要养精、养气、养血、养神、养骨、养髓,要修道、修德、修性养命。他常说:“练拳不知养,到老功不长”。
为使太极拳不失其技击灵魂,冯师在教学中总是循太极之道、依技击之理而因才、因人施教。如冯师为我拆拳时,总是将每招每式的跌、打、摔、拿、化讲清,试手也总是恰到好处。记得有一次(大约是90年)在天坛公园,他教我白鹤亮翅的侧肩靠法,我总是做不好,后来让我试一下拆手,当时我照他面部就是一个栽锤,忽觉得手臂麻了一下,身体就腾空飞出,全身平躺着摔在了地下,起来却没事。当时师兄弟在场观看的有:吕宝春、唐跃新等,当我问他们这一下是怎么出去的,他们说根本没看清,只是见老师动了一下。可见冯师的混元太极的技击功夫是多么深奥。限于篇幅,此不鏖述。
五、“混元太极”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
凡练过混元太极的人都有一个体会:越练越想练,越练越爱练,越练越会练,越练越能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一是它有循序渐进的科学练功方法;二是它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三是它保持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四是它使练功者真正地得到了身心的修炼,而不是自欺欺人;五是在体系中,有许多有趣味的练法和项目,使得练习者百练不倦、百看不厌、百悟不尽、欲罢不能。笔者深有体会:自从练混元太极拳以来,记忆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理论和技击水平又上一层楼。在我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治好了病、恢复了健康、增强了体质,增加了生活情趣。我们欣喜地看到,“混元太极”正以它豪迈的姿态迎接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它将继续造福于全人类。
7、练好太极拳同时也要练气功吧?太极拳只有练到一定境界了才有实战作用吧?
练习太极拳可以同时练习气功吗?《中华武术》杂志已请专家做了解答。我是既练太极拳,又练养生站桩功的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以资交流,并向专家请教。
一般认为太极拳是动中求静,气功是静中求动,两者相反相成,我也一贯持此看法并加以实践。但近来我在想,这两者的动与静二样吗?:首先,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太极拳动的是四肢身体,气功动的是意念引导下的内气;太极拳静的是心态平静,气功静的是肢体外表,可见两者的动与静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其次,气功静中求动是求内气运动;而太极拳动中求静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以静御动),静不是目的,它真正追求的目的,也是内气的动,心平气和(静),才能很好地运用意念(用意不用力)并在拳势的导引下达到内气运动。
由于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内气运动为目的,故具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殊途同归的功效;对于养生来说,不但可以同练,而且最好同练。为什么?
因为太极拳要达到内气运转比较费时,光是练拳架从不会到精熟,在业余条件下,没有几年功夫是不行的。而练站桩身上没动作,专心松静,用意念,随呼吸导引内气在体内转,一门心思;就比较容易“得气”。当你在站桩过程中有了内气潜转的真切感受,便能帮助你在练太极拳时,通过放松用意不用力,再配以拳势呼吸,也就会比较容易捉摸到内气随拳势而流动。再反过来,由于拳势的整体性、多样性、多变性,忽左忽右;忽进忽退,这就必须要有相当于大周天的内气周身运转相配合。这样的内气周身运转,也就会促使你在站桩中,内气运转由原来的小周天任督二脉运转,扩展到遍及全身的大周天运转。但我的这种”大周天”不像传统练法那样繁琐:要记忆十二经络;有关穴位,以及来龙去脉,既不大容易弄清楚,又难操作,弄不好还要出偏等。我是采取随意用多种方式运转,既可按身体需要随便选择,又可增加趣味以免单调乏味。这种内气的随意运转处于有规律与无规律之间,总的规律是:吸升呼降,气沉丹田(升,沿督脉及四肢外侧;降,沿任脉及四肢内侧),吸蓄呼发,让内气“满身能跑”,(杨澄甫语)。其实这种内气的随意运转,近乎《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的“气以直养而无害”,是指内气的自然调养修炼,也就是通过吐纳、导引,用意念推动内气的运转和强化;
练太极拳也好,练气功也好,能明白这个理,就像是走在阳光大道上,信心十足。倘或一知半解,难免有摸黑弄堂的迷茫。
太极拳能否用于实战这个话题,已争论很久。即使在旧中国的民国初期的比武中,太极拳也是败多胜少,当时的太极拳家向恺然先生说:“在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太极拳,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此番南京考试(注:指中央国术馆南京国考)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者不如练外家拳容易致用也。”向先生还评论了太极拳的得失,他说:“练太极拳者,每有存心轻视外家拳之习气,论拳理,太极拳自较外家拳精细,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只是玩的,只是健身的一种途径(健身体操),而不能应用到实战中去;笔者早年也曾对太极拳的实战功效产生过疑惑,但随个人不断修炼和体悟,逐渐加深了认识,现就个人经验分析一下为何太极拳在益于养生的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实战功能。
太极拳实际上具备一套完整的技击训练体系,完整的太极拳修炼应包含自我训练及实战训练两个部分,自我训练包括站桩、盘架、推手(包括程序化的单推、双推、大捋及沾手和接手)、功力(包括静态与动态训练)、发力、抗击打训练等。以上每种训练方式,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分别培养了技击实战中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养,个人可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进行有选择的训练。有必要指出的是,单靠盘架和程序化推手的训练是不能成为实战高手的。
在自我训练有一定基础后,便可进行技击实战训练,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自我训练与技击实战训练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训练,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自我训练是实战技击训练的基础,而实战技击训练是在对方不断变化的情形下,自己随机应变,逐步培养充分发挥个人拳学素养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与对方的距离感、时间差、角度、速度、步法的灵活变化、灵敏性与本能、击打发放的力度等,是在动态当中,针对于实战状态的综合训练,如缺少此过程,就很难发挥出太极拳的技击威力了。
笔者曾系统接触过形意、八卦、大成、少林、太极、无极等多派武学,在实践中,深切体验到其拳理皆是相通的。从前贤们的理论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太极拳的拳理,是慎密而奥妙的,太极拳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实战紧密相关,直接服务于实战。只不过太极拳在历代延传过程中,由于老师的保守或个人资质领悟能力的不同,致使不同的人对太极拳实质的把握也是千差万别,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历代除极少数拳家外,很少有人能充分体悟其内涵。
笔者幼年即嗜武学,尤其对太极一门情有独钟,为探求太极真谛,也曾不计艰辛,遍访明者求其点滴真意,经多年探索体悟,对太极的技击内涵颇有所得。可以说太极拳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珍异宝,但若一味炫耀已成为历史的前辈的高超武技,不思进取,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免使此瑰宝在我辈手中遗失,那将是中华武学的巨大损失,我辈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而愧对后人。因此我辈总结前辈宝贵的武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之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故笔者大力呼吁:“武界应团结互助,共同为挖掘保护太极拳精髓而尽力。”
近来,传出一种狂妄的叫嚣声,说传统中华武术根本与散打无法相提并论,只是一种花拳锈腿,根本不能用于实战当中。观持此种论调的人,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传统武术的真谛,仅凭一些表皮的功夫和一点道听途说,便主观臆断,自认为掌握住真理。传统武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应作为一门严谨的学术看待,而钻研学术,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冷静思考,亲身体验,并且富于实战,只有这样学术才可有真正发展。
8、太极拳八大技击用法
太极拳的八种劲:
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
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
挤(对下盘的外掤劲)
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
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
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
肘(以肘尖击人)
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9、练太极有什么好处?
太极本是先外武术而后内功继综合性的一种内家功法外式术!能者无限用,非者毫无于格斗用!
10、太极养生具体是怎么养生的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