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坡的哪一方面最值得我们学习?
豪放,在逆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
2、[转载]为什么说苏东坡是按摩专家?
提起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文学大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读一些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时,从字里行间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位天才一生的流离与坎坷,还可以看出苏轼对于中医养生也很精通,尤其是对于按摩,不仅有自己的实践,还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流传到后世。
苏东坡的诗作中有一句“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诗句,说明了诗人对于腹部的按摩很有自己的心得,而且通过按摩使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调整,自己很是享受这种按摩带来的舒适感觉,所以才会在诗歌中吟诵。丹田在中医中通常指肚脐附近的部位,如果按穴位来说,丹田位于肚脐下一寸三分处,在按摩使用时,通常不用一个点,而是以肚脐为中心的一片区域。丹田被古代养生家们认为是人体各系统的中枢所在,是各条经络、五脏六腑、身体内外上下相联系的焦点,经常按摩丹田,可以畅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良好运行。苏东坡的经验是不拘时间、地点,有空就以手摩丹田,开始几天看不出效果,百日之后会感觉身轻体健,比服药的效果要好百倍。
苏东坡将自己对于中医养生的研究写成了《医药杂说》一书,后被编入《苏沈良方》,其中专门对于按摩健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我们现在常提到的搓脚心,苏东坡在书中不仅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自己一生也坚持早晚进行脚心的按摩。这里的脚心也就是经络中的涌泉穴,是肾经的原穴,对于巩固人体的先天之本有极大的益处,苏东坡也说自己能够始终精力旺盛与坚持搓脚心很有关系。
3、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
苏东坡曾经给朋友写了一个从战国流传下来的养生方子,在苏东坡看来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养生方子里面提到了四种方法。第一就是无事以当贵。意思就是说在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比养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寝以当富。在苏东坡看来早睡是一种财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个就是安步以当车。也就是说少坐车,要多步行。最后就是晓食以当肉。意思就是说晚一点吃饭,饿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这样就能够非常有食欲。要知道苏东坡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穷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条、四条对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苏东坡对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苏东坡看来,雨水是可以泡茶,长期服用这样的水是能够有长生之效。所以在苏东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这些都是用来接雨的。
最后就是喝茶,苏东坡对喝茶也有新的认识。在苏东坡看来,喝茶虽然可以解腻消烦,但是不能泡浓茶,要不然会损伤脾胃。所以说他觉得饭后喝浓茶只是用来漱口,而且漱口茶没有必要用那些高档茶。
4、养生调息对慢性病有好处吗?
苏东坡在《上皇帝书》中,描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如果调息得当的话,可以祛除疾病、增强体质,使身体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松,从而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所以说,现代人根据苏东坡这一养生的理论,许多人都开始学习养生调息法。
5、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大文豪,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曾被杭州人称为“ 老市长”的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对养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写养生的,体现了他运动养生、食物养生、环境养生等系统的养生观。后人将沈括与苏轼写的《良方》与《苏学七方》合编成的《苏沈良方》,至今仍被医界沿用。他创制的“东坡肉”更是养生菜谱的一张金名片;他为官杭州时,疏浚西湖,构筑苏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态结构,至今仍为全国人民环境养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风月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处事达观,常寄情祖国美丽的江山风月。虽贬官湖北黄州,面对昔日古战场,仍不忘游景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为 《前赤壁赋》之引文,写出了苏东坡在黄州赤鼻矶月夜泛舟,清风明月下的超然之乐与不患得失的宽广胸怀。苏东坡晚年更以游历美好山水以愉情。
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年节,未失斜川游。春江渌夫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徊,舍舟登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
写出了苏东坡在贬官期间无事,驾舟出游,在碧波轻荡的春江之上,任凭小舟随鸣叫的海鸥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涡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诗歌相酬,陶醉于 大自然美景,纵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渊明,也未必有此乐。
“和”“安”养生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有一句话这么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少则得,多则惑,”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苏东坡才华横溢,好仗义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权贵。自他中年后,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后被贬官湖北黄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并善于在困难挫折之际,恬淡虚无,乐观自处,且善用养生法宝“和”“安”二字贯于行。记载他与沈括合著的有关医药论述 《苏沈良方:问养生》中认为:养生以“和”“安”二字为至上。“ 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安” 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因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理备矣。”也即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适随和、头脑冷静,才能适应客观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经受得住社会生活事件的变故和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求得身体健康。苏东坡正是以此精神对待仕途的跌荡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尽管有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他还是保持着健康的体魄,过着快乐的人生。
《东坡志林》 的保健四味药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记述说,有人向他请教养生药方,苏东坡说:“ 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他提笔写下的四味药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第一味药:无事以当贵
人不要为杂事烦恼。人活于世,一定是杂事纷繁,个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单位事、社会事,不善处者,事事累体累心,久之,必然影响人体健康,缩短人的寿命。因此,务必要学会抓大事,尽量减少扰神的杂事;如果一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着处理,切忌过多的因事烦心。相信如果天塌下来,一定会有比我个子高的人顶着。
第二味药:早寝以当富
说的是让人不要熬夜。可见当时苏东坡对人体生物钟现象已经有所研究,“早寝”作为四味药之一,可见他已经发现熬夜对人体健康的破坏性 影响之大。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最接地气的解释就是让人们不要熬夜。因为睡眠是养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体生物钟控制的,而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就来了。
第三味药:安步以当车
劝人多步行。说明处于宋代的苏东坡已经发现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活动减少而带来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现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当车”的观点。就当代而言,家家有汽车,满地跑小车,人体活动量大大减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之理?所以苏东坡“安步以当车”的观点,还是能对当前的常见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第四味药:晚食以当肉
提醒人饥饿了再吃饭。因为胃进食后一般是四小时排空,进食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饥饿了再进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类几千年来养成的一日 三餐用餐规律,是符合人体生理机能需要的。苏东坡特别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也就是说,饥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补益。
食物养生与环境养生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 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烹调,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体形的作用,此与现代营养学提出的荤素搭配,科学膳食的理论是一致的,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苏东坡的食物养生观点。
同时,他还认为人类的居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人类居住之处的周围要广植竹木以绿化美化环境,可起到调节情绪,静心安神的作用,体现了苏东坡的环境养生观点。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此间哪有扬州鹤。”此诗大意是:吃饭可以没有肉,但住处不可没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没有竹令人卑俗。人瘦还可以发胖,人俗不可医治。旁人笑我这样说,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痴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间还有人能驾鹤升仙吗?
6、为何苏东坡传中写到苏轼的瑜伽 炼丹和国画等内容???急
林语堂在所著《苏东坡传》“瑜伽与炼丹”一章中诬称苏东坡练瑜伽,对瑜伽、佛教、印度极尽献媚。淋漓尽致地展露其逆向民族主义者的嘴脸。
苏东坡注重养生,所习方法皆出于道家。苏东坡关于养生、炼丹的著作甚多,无一字言及瑜伽。林语堂不学无术,对文中所讲之养生、炼丹、瑜伽、禅定一无所知,闭上眼睛、厚起脸皮、昧了良心胡说八道。林语堂《苏东坡传》瑜伽与炼丹章节,有待商榷。
7、苏东坡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他到老年仍保持身体健康。
苏轼在著作中记述,他身体健康、腰腿壮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用煮熟的芡实,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飞。
苏东坡研究的芡实吃法颇为奇异:
时常取刚煮的芡实,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数十粒,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苏轼还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别名鸡头米、鸡头苞等。芡实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也是常用的药食两用药材。
《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体,强筋骨,耳聪目明。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欢喝粥类食物,米粥的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特别是放些有滋补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会更好,芡实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药就味道更好了,滋补的功效也会更强。
大家都知道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8、向苏东坡学什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最初,是这首深情凄美的词将我带进了苏东坡的世界:他以一人之力开创一个时代的诗、书、词、文、画之先河;以一腔热血体恤人间冷暖、普济黎民苍生;以一往情深诠释对三位红颜的至死不渝。他从社会底层走出,成为社会精英,他的智慧和人格不但被无数文人墨客景仰,更为后世百姓深切怀念,就连势不两立的政敌都赞誉有加。
这样的人很容易会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虽然,我们穷一生之力都难以学到他的十分之一。我最欣赏苏东坡的阳光心态。你看,他从四川眉州这样一个小地方走了来,从京城到异地甚至被贬到了偏远荒蛮的海南岛,命运大起大落,一会儿位置显赫,一会儿又跌至谷底,特别是最后几十年,不断遭遇迫害打击,但他却一直自信、快乐、坦荡、充实。读书累了,放下,种田去;种田累了,放下,喝酒去;酒宴倦了,睡觉去;睡觉倦了,看册水去。苏东坡将生命融入山水,寻获山水之乐,而山水,也使他获得了一种回归生命本原的纯粹的平和、安然与愉悦。他曾写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有85个字,以其极精炼和传神的笔墨,描绘了清寂空明的景色,表现了他恬淡悠闲的坦荡情怀。在降职被贬的日子里仍然有如此闲情逸致,不能不说苏东坡是一个高人。他自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把与之交往的每个人都当成好人,这样纯真的天性遭来一辈子命运多舛的厄运。然而,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他照样吃得香,吃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吃的东坡肉百世流芳。照样睡得安,即使被人陷害关在大牢里将定死罪,半夜三更也是鼾声如雷,让神宗皇帝得出结论,看来学士心底坦然,于是从轻发落。苏东坡的这种积极乐观、随遇而安是真正发自内心,是一种身心投入,他寄情山水、快意诗词,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当然没有苏东坡的才气,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心态。那么,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不幸和挫折,都将不会影响我们选择快乐的生活。
其实是他的幽默。提及苏东坡,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仪态儒雅、气度雍容、满腹诗书的作者形象,而很少会想到一个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苏东坡,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他生活化的一面。实际上,苏东坡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幽默的人心灵宁静,可以认真地、超脱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文人去拜访苏东坡,携带他写的诗一卷,请苏东坡指教。那人自己高声朗育,抑扬顿挫,铿镪有力,显然是颇为自得。然后问苏东坡:“大人,拙作如何?”苏东坡说:“百分。”那个高兴不已,这时苏东坡又说:“诵读之美七十分,诗句之美三十分。”
苏东坡出口成章,而且轻松幽默,这种风格也反映在他的诗文里。他在被贬到黄州的日子,写了不少自嘲的诗句,如《初到黄州》中就有“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他以这种自嘲的幽默方式,排谴心中的苦闷,自然也冲淡了字里行间的苦味。他说:“造物亦戏剧,愿君付一笑。”他接受了不由自己控制的命运,但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从而达到“游于自然”,“忘情物我”的境界。而幽默,正是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方法。幽默人生态度的前提是对世事的大彻大悟和大智大勇。苏东坡的笑是那样温存,他用幽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幽默的人是幸福的,我们要做幸福的人。
苏东坡还是一个真正懂爱的人,他一生为情所重,也自多情宽厚。这样的男子一世深情为世所稀,女人爱极了他的如海深情。他那潇洒神韵,开阔胸襟,卓越才华不仅招来同性的敬重仰慕,也令同时代的女人倾慕不已。但苏东坡没有纵情声色,放浪形骸。他只是对这些女子十分随和而已,他也给她们写抒情诗,但从来不写像他朋友黄庭坚写的那种艳情诗。就算在筵席上与色艺双全的歌妓一唱一和,也从无纳妾藏娇的心思。甚至还劝服歌妓琴操遁入空门修道为尼!苏东坡结发妻子王弗兰心蕙质,善识人,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苏东坡的良师益友。婚后两人感情甚笃,不料十一年后王弗病逝于京师,苏东坡一路扶柩,遵父命将她葬于四川先母墓旁,在坟茔所处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松涛呜咽,那是苏东坡对发妻的泣血相思。王弗逝世十年,他为她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词中抹煞生死界线的痴语,真正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令人不忍回味。王弗逝后三年,她的表妹王闰之以才貌双绝、进士之女、小苏东坡十一岁之身嫁于他。据考证,王闰之初见苏东坡时方十岁,苏东坡少年英俊、才华横溢。我一直深信闰之那时便爱上了他的,而闰之嫁与东坡也正是王弗的遗愿,很容易让人怀想闰之迟迟不嫁是因为她早就爱上了东坡。柔情似水的王闰之与穷达多变的苏东坡二十五年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她去世时,苏东坡亲写祭文,当众许以“惟有同穴,尚蹈此言”之诺,她死后百日,又请大画家李公麟作十张罗汉像,在和尚诵经超度时,把这些足以传世的画像献给了爱妻的亡魂。苏东坡与王闰之的爱情是血浓于水、一往而深的亲情。在闰之病故后,苏轼不再娶,只留朝云随侍。他五十八岁被贬惠州,仆婢星散,只有朝云义无反顾只身陪他远走岭南。朝云善解人意,多才多艺,善沏东坡最爱的“密云龙”茶,自幼貌美,不喜化妆,却美得出色,秦观称她是巫山女神,东坡叫她“天女维摩”。患难中两人相濡以沫,生死与共。可惜她因瘴雾先他而去,年仅三十四岁,苏东坡沉痛将她安葬于惠州西湖楼禅寺东南,筑六如亭为念,上刻六十岁的坡翁亲手写的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重情、多情但不滥情,苏东坡是一个真正懂爱的人。
?苏东坡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诚如斯言,如果我们用一颗喜乐的、真诚的心去看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将会收获到更多的幸福和爱。苏东坡或许不是一个成功的政客,但却是一个成功的人,穿越千年时光仍旧获得人们深爱和崇敬。
9、概括苏东坡的才华和成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