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先养脑

养生先养脑

发布时间:2021-03-17 03:01:44

1、医生说的养生先养头,老了不发愁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头部是我们人体比较重要的部位,全身的经络都源于头部,中医认为是五脏之血。那么医生说的养生先养头,老了不发愁的科学依据是因为头部是最重要的,而且只要头部出了问题,整个人都是比较不好的,头部的按摩也可以缓解肢体劳累。和高血压等问题。

总的来说,坚持对头部进行按摩,可使督脉、磅胰经等循行于头部的经给气血通畅.活跃大脑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量,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 同时头皮也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小宇宙,有我们身体内脏的投影区,通过头疗可改善头部血液供应,疏通经络,防止面容衰老,所以,头疗一定要经常做!起到清脑提神、强身健体、乌秀发、改善面色的作用。

头部有四条主要经络,分别为督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这四条经络分别对应着大脑、脾肾、肝脏、心脏。此外头部分布了包括经外奇穴间接调理着全身的人体器官,不但对失眠,头疼有非常好的效果,更关键的是预防脑部疾病:脑中风,脑梗,脑血栓,脑出血等等、特定穴和反射区等近200个穴位,这些穴点和穴区完成了头部与周身的脏腑器官的联系;

所以,当头皮不健康的时候,就会出现头疼,头晕,头皮痛,脱发,面部衰老等症状! 同时头皮也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小宇宙,有我们身体内脏的投影区,这些穴点和穴区完成了头部与周身的脏腑器官的联系;我们在头部进行这四条经络和近200个穴位的疏通。

因此老人说的话都是比较有学问的,平时多按摩一下头部,对心血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所以养生先养头,老了不发愁的俗语是比较有学问的。

2、养生头疗的功效是什么?

头疗的好处,促进阳气上升,百脉调合。提升人体抵抗力,防百止邪毒入侵,预防感冒,神经衰弱,高血压,面部神经麻痹及神经性头痛等疾度病。快速释放头部压力,缓解疲劳。享受优质睡眠,改善血液循环,你进脑细胞运动,刺激回垂体平衡激素分泌,增强智力,延缓衰老。预防耳鸣,目眩,滋养头发答,乌发防止脱发。

3、怎样养脑呀?

脑为神之腑 神强必多寿 中医养脑培神法 中医认为,脑为神之本,神强必多寿,对如何健脑、养脑、培神,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法: 养神健脑 古代养生家认为,“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散,故不可不谨养也。”如何养神?首先是“以不伤为本”。要避免对精神的各种伤害,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刺激。第二是“心欲常静”。这里所说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者,静动也,非不动也。”司马迁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又说,“大用则竭。”合理用脑有助于健脑全神,提高智能。第三是避免精神郁闷不舒。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不浅。”我们在精神上不要郁闷紧张,也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要胸怀开阔,心平气和,乐观从容。 起居有常 名医张隐庵指出:“起居有常,养其神也。”意思是说,起居作息有一定规律,可以健脑。要做到劳逸适度,按时休息。睡眠不足肯定影响脑神,但睡眠时间过长也不对。养生家认为:“凡睡至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若“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不利于健脑,有损于健康。 节欲固精 肾与脑密切相关。脑的活动,依赖于肾精的充养。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这说明能节欲,才能固精,能固精才能健脑全神,推迟大脑的衰老。反之,“多欲则志昏”,从而导致早衰体羸,百病丛生。适当控制性生活对养脑健神也很重要。 吐纳养生 所谓“吐纳养生”,即是指呼吸精气。“吐”是用口吐出浊气(二氧化碳),“纳”是用鼻吸入清气(氧气)。《内经》指出:“服天气而通神明”,意思是说,脑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吸收清净新鲜的空气,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能使人意志舒畅,思维清晰,增长才智,从而达到健脑全神的效果。操作时注意呼吸时逐渐稍稍用力,呼吸就会自然得到调整。 运动促神 《养生延命录》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说明养生之道要动静结合。事实上,人们早就习惯于在思考问题时,踱来踱去地自由散步,藉以促进血脉流通,加强脑的机能,提高思索能力。有的老者,手托两个核桃或铁球运转,不仅锻炼肢体使之灵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手心的劳宫穴与“心主神明”相关联,从而起到健脑全神的作用。除此之外,打打太极拳,练练五禽戏、八段锦……均可以锻炼身心,增长智力。 食补益脑 “饮食者,养其形”,饮食营养对于提高脑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唐代孙思邈大力提倡食补食疗之后,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老老恒言》主张将健脑食品与米相配合,做粥以食用。如龙眼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4、什么是养生先养神?

“形神合一”是养生防病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古代养生学家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保养的关键。神,这里主要指精神思维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思虑过度,或情绪不畅,‘会耗伤精气,引起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脏器损伤而发病。故有“养生先养神”之说。养神,指精神情绪常宜安静,使精、气、形得到休养生息。

由于精神思维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谓“静”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静神就是动中求静。如气功中的静功锻炼,艺术活动中的琴棋书画等,使人精神愉快,贯注专一,起到良好的养神的效果。所以,养神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或调节作用。

适时调神,是根据自然界的时间节律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自然界四时之气的变化,包括消长盛衰、生长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动也应与这种变化一致。春天阳气回转,冰雪消融,花开柳绿,一派生机。此时应格外珍惜时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应使神志伸展舒畅,不宜抑郁,以顺应春天生发之势。夏天艳阳普照,万物繁茂,地气蒸腾,雨水充足。此时应使神志充实欢愉,不可过怒,对事物充满爱心,让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顺应夏天成长之势。秋天,阴气渐长,秋风劲急,万物成熟,果实待收。此时应使神气收敛,神志安宁,不可过分伤感,以避肃杀之气,顺应秋天收成之势。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盛,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此时应使神志平静,不可过分发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时再行活动,以顺应冬天潜藏之势。一日之中的时间节律也类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为冬。人体的活动和精神状态要随四时变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应当情绪振奋,精神清爽;日中应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日落精神应保持安静,不可过于波动;夜半应入睡休息,不可强使兴奋。这样,才能使神志变化与自然节律、生理节律同步,保证机体健康。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5、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此话怎讲?

古人言“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这话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必须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认为道德修养和长寿之间有一点距离。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一个品德受损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诽谤他人,也许他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阴谋,每天都害怕被他人发现,他的精力极度紧张和恐惧,这样的人怎么能活得健康长寿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态度可以使身体分泌有益的荷尔蒙,并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调节到最适当的水平。同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稳定和快乐。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医学专家和医生都把道德修养作为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行兼于百行。会百行周备,虽绝药饵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寿自遣。” 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品德不论服什么药,还是去祈求,都不会益寿延年。古人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培养与他们的品德之间的密切关系。每个品德高尚的人都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方面,他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么,不要求自己或他人,并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并不自私。他们可以制定总体计划并考虑他人。他们能做好事,积累美德,愿意付出。最后,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冷静冷漠,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他们带来健康的身体和长寿。

6、为什么说养生要先养心? 这种说法靠谱吗?你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非常靠谱,从中医的养生学角度来讲,平心静气首先不会让我们伤及五脏六腑,对内脏有着很好的调养疗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医的五行理论,每个元素都对应着相应的内脏器官,也对应着我们的五种情绪,无论哪种情绪,太过的话都会伤及我们相对应的脏器,所以,说养生先养心是很有道理的。除此之外,养心的好处,也有以下几点:

1、锻炼沉稳的性格

经常保持平心静气,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性格,不至于让我们的情绪有大起大落,忽高忽低,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人际交往方面,有一个好人缘,给别人留下一种容易接近和相处的印象,一定程度上的,对我们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对家人健康有利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锻炼好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帮助我们与自己的家人和谐的相处,家是事温馨的港湾,是我们劳累了一整天,能得到最大缓解的地方,家庭和谐会很大程度上的促进我们和家人的健康,所以修身养性也间接的对家人的健康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从宏观上来看,大部分的养生功法都含有锻炼自己平心静气的部分,比如说太极拳,瑜伽,道家养生功法等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上乘养生功法,都强调着要养心,可见养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重中之重。

7、夏秋季节,养生先养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养生必须先养心,心烦心慌,身体得不到滋养就会出现疾病,心定下来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一、养生必养心这是从古至今的一种观念,追求心灵的内在平和与和谐。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我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对身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精神因素对身体的健康影响非常大,甚至有可能超过生理因素。良好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不良的情绪会增加患疾病的几率,甚至发生癌变。

二、夏秋季节是养生的时候,那么养生必须先养心。随着季节逐渐转凉,在临床上就迎来了疾病的高发期,也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包括心梗、冠心病、脑中风等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同,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患者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直接死亡。所以临床医生们大致认为,养生先要养好心,这里所说的心不仅仅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还要保护好我们的心脑血管。

三、在夏秋季节时可以多吃那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因为那个时候正是各种蔬果成熟的时候。这些食物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是有帮助的,既能满足身体的机能,同时对心脑血管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片,不仅能够增加饱腹感,还能起到通便的作用,例如火龙果、芹菜、韭菜、苹果、葡萄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多吃大豆类的食物,大豆类的食物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经常吃还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危险性,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尽量少吃腌制类、辛辣类的食物,戒烟戒酒,错增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更好的养好我们的心。

8、如何调养大脑?

大脑是人体中起着最重要的角色扮演,基本上所做的事情都是由大脑控制的,倘若是有一天,大脑说累了,想休息一下,试问,生活还会规律吗。没有了大脑的支配,岂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乱套。但是日常生活中又是时时刻刻都需要用到大脑,那么能不能够在平时就多注意保养,比如从饮食方面进行补充。

想拥有健康的体质,请先保养大脑。脑为元神之府,养生从人体最宝贵的器官开始。脑是所有经络中的阳经会聚的地方是生命的枢机,脑髓充则神全,神全则气行,气行则有生机、感觉和运动。吃出聪明的脑、练出好用的脑、养出健康的脑。特别是脑力工作者,应十分注重补脑和健脑工作,那么应吃些什么能有效的帮助缓解脑疲劳,保护大脑:

1、核桃

核桃健脑益智。每日2-3个核桃为宜,持之以恒,方可起到营养大脑、增强记忆、消除脑疲劳等作用。

2、鸡蛋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鸡蛋黄含有丰富的卵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卵黄素,对神经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有增强记忆力、健脑益智的功效。

3、香蕉

香蕉营养丰富、热量低,含有称为“智慧之盐”的磷,香蕉又是色氨酸和维生素B6的超级来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特别是钾离子的含量较高,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就含有451毫克的钾,常吃有健脑的作用。

4、牛奶

牛奶是优质蛋白质、核黄素、钾、钙、磷、维生素B12、维生素D的极佳来源,这些营养素可为大脑提供所需的多种营养。

5、鱼肉

鱼肉脂肪中含有对神经系统具备保护作用的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健脑。吃鱼还有助于加强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9、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养生先养心是从哪六个方面入手?

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天人相应
《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中医传统养生保健的具体内涵
养生范围广阔,内容众多。就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及娱乐养生等内容简述如下。
精神养生
其是指通过主动地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合一的养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有“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一些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脑中激素的释放增多,强化神经活动,有助于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高度重视,凡养生有道之人,均将其列为摄生首务。诚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调志摄神
人的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但若情志放纵偏激,极易影响人体气机,轻则引起功能失调,重则导致疾病发生,故而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避免产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绪状态,可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心理压力过重,可以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容易出现精神疲乏,失眠多梦,烘热冒汗,烦躁不宁,情志抑郁,食欲减退,性欲冷漠,心悸怔忡,若经久不已,甚至可诱发癌症。古今养生家所倡导的情志转移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均为畅志舒情、愉悦心神的有效方法。但愿诸君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这是普通的心理状态。要养生保健,就必须节制欲望,诚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若能如此,可谓养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话说:“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因欲壑难填,终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脏腑组织以及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而损害身心健康。《道德经》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与养生先养脑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