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中与养生有关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真经》、抄《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老子养生观
至虚为无,自无穷尽;静能克制百妄动;去欲,降低欲望;去己,去除执着。
老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到事物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与转化的,度用“虚”、“静”、“去欲”、“去已”来平衡容易消耗我们身体能量的习性,以达到专中道行修的养生效果。
道家认为天地始于无属,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是说有无相生的辩证观念。
3、老子养生理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养生方面就别提孔子了,他专长的是克己复礼。华子,谁啊?复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养生方面有一套的,具体可分三个方面讲,第一人与社会方面,老子主制张无为处世,君子得时百则驾不得时蓬累而行,就是见机行事不妄为的意思,这个层面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击,第二个方面度是人与人的方便,老子主张人与人要真诚要简单,免去繁文礼节可以节约时间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面是个知人修炼,内丹修炼,就是深根固柢道长生久视之道,这三个方面做好则可称为得道
4、老子(道家)体现什么养生思想?什么是养生之道
清心寡欲、无为、随心随意
5、老子养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道的含义很广,从大的方面讲,道是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就养生来说,道便是指人生及生命活动的一种准则和典范。而人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是人体变化的过程,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才能健康长寿。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因而人体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一切顺从自然的变化,即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这种养生观点一直为中医学所推崇,被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
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体之精。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虚无、少思寡欲。这一思想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即由此而来。
静柔气功生生不息
老子还十分重视气功养生,为后世丹道养生家所重视。呼吸吐纳法源本于老子,常修此功,渐将真气自动地推向经络中去,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静柔功论体现了老子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后世据此创作出好多种气功和武术功法,如静坐功、柔气功、《易筋经》中的内壮功等。老子所说的柔、弱、静,孕育着刚、强、动等积极力量;是外柔内刚、外弱内强、外静内动;是柔中有刚、弱中有强、静中有动。保持人体生生不息的柔和之气,使生命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这是使人体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
行事谨慎回避祸害
老子说,人生的大限是一百年,有节度善护养的可活得更长。这就好比蜡烛用大芯和小芯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一样。一个人大声说话与小声说话、过多劳神与少耗精神、脾气暴躁与从不发怒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所以,要做到不因没有功业而劳心,也不追逐名利随波逐流。淡然无为,神气自然充盈。他把这些称为“不死之药”。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从出生一直到死亡,不受忧思嗜欲的损伤而能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因安逸富贵而短命夭亡的占十分之三;本可长寿因为行动不慎造成不正常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人不能全都长寿呢?善于养生的人,懂得行事谨慎,就能回避祸害。
老子的养生哲理对后世医家摄生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之生死乃一气之化,生者气之聚,死者气之散。人之生必有生之理,人之死必有死之因,生生死死自然之理也。常有富贵之人席丰履厚、增益其生,追逐声色、厚味,不知“甘脆肥浓为腐肠之药,蛾眉皓齿为伐性之斧”,皆死于声色、厚味之下。善摄生者则不然,知生有常理,守道抱德而不厚其生,知死亦常理,乐天处变不忧其死,生死不动其心,则物无足以害之。
老子的养生理论有着深刻的哲理,后人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丰富了老子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哲理思想对后世的思想界、教育界、医学界、武术界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天人合一,恬淡寡欲,少思虚无”、“知足之足”、“有节制、善护养、常运动”的思想理念和研创的气功养生方法,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仍具有指导意义。
6、论述《老子》对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影响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
(我虽不上国学经典导读,但是作为同胞,能帮一点是一点~)加油!GO!
7、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与养生思想学说老子的身体观与病因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课题,是将身体摆在形上的层次, 肯定的是人身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内涵,强调其相互感通的哲理关系。将病因摆在 形下的层次,降落在具象的身体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与社会致病的 种种因素,肇因于人体与天地关系间的失常,有形的身躯联结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欲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人体不足以抵抗 各种外邪的侵袭,导致病患丛生。这种天人关系的瓦解与破坏,正是有限形体的 最大病源,招来无穷的祸患。要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还是要进行形下与形上的 会通,回到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上,顺应与运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则地的方式, 重新进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张祖仁说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存在体证。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学的宇宙论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决定与自己 生命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这是一种对生命存有的文 化医疗,关心的不是个体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与灾难,而是从宇宙法则的终极关 怀,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这种医疗的观念,从人类 生理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灵层面自我调适来 维护与保养机体的正常运作。 老子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从生命的精神层面入手,关心的不是身体的生 理现象,而是法乎自然的运行规律,以精神内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欲的追求,不 是采用物质的医疗方式,是透过精神对形体的积极作用,达到除疾康复的医疗目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对身体有着相当独特的见解,是扩充说明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认为“心”与“志”是身体感官的意志作用,与“目” 是同个位阶,造成人名利与欲望追求,在不断精神外求的过程中,积累着各式各 样的病因,带来生命存在的各种灾难挑战。以“虚”与“弱”的生命功夫,来阻 断横生的欲望与内侵的邪念,回到藏体于内的“腹”与“骨”,是一种纯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与心知的支配与指使,回到身体内在的自然本质处,以浑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竞争与追逐,其医疗方法是建立在“实”与“强” 上,扩充生理本性的深厚体质。 张祖仁说“实其腹”与“强其骨”是促进生命的反身而诚与返璞归真,“腹” 与“骨”象征着身体合道的观照性生命,用来涤除感官与心知的欲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欲的本性上,展现出与世无争的清明澹泊,可以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 这也是一种对治“知”与“欲”的医疗手段,以“无知”与“无欲”来克服人们 各种有知有欲的病因,从现实的滥用机智与自作聪明中超拔出来,领悟了“无” 的实现原理,以“实”与“强”来彰显“无”的作用,此作用在于“为无为”, 即以无为而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为,在“无知”、“无欲”与“无为”下, 获得“无不治”的医疗效果。这是一种探本溯源的医疗方法。 老子的诊疗方法,就是从“有欲”提升到“无欲”的身体状态,追求的是 人合乎于道的生命形态,以人内在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回复原本清净圆满的心性, 破除后天种种心知与欲望的病因,展现出法天贵真的归根本质。老子对身体的医 疗是相当重视,有着整套治身的功夫,如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 十章)张祖仁说这一连串的问句,追问着生命自我医疗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体魂魄合离的问题,谈形与灵合、魄与魂合的生命现象,强调二者能否“抱一” 与“无离”,也就是精神与肉体要调和一致,使人体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阴阳, 在符合天理与阴阳的运作法则下,达到与道“无离”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体气息运行的问题,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的问题,要求心不使 气,回到听任生理本能的自然,达到“专气致柔”的“婴儿”境界,如赤子一般 无思无虑与无造无作。第三句涉及到身体心灵修持的问题,要求能洗心洁净,破 除人间形形色色机巧的形式,从俗务尘华中超脱出来,达到“无疵”的“玄览” 境界。第四句的“爱国治民”谈的是功成身退的问题,以“无知”来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见,以身退而不居,达到无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体感官应 对的问题,“天门”泛指人体的一切官能,、“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静,勿争雄长,勿轻举妄动。第六句是指身体智慧开启的问题,认为人智慧本体 的修证,是无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达”的大澈大悟。 这种对生命的医疗方法,在于肯定人体道德的“善”,以“善”来安顿身体的自处之道。“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老子以“水”来比喻“善” 的作用,如谓“上善若水”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于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万物而无取于万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思想与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义。
8、老子提出了什么养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