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传统体育养生 老子

传统体育养生 老子

发布时间:2021-03-04 02:29:44

1、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要领是什么?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人们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不断摸索、长期实践、多年积累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指导人们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法则。
一、 松静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静”,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针对练功的各个环节提出来的,姿势、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状态都要舒展、自然。“松静自然”不仅是确保练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则,而且也是防止练功出现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关于松静

1. 身心放松的重要意义

身心放松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医学中用于防治因情绪紧张而产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谓放松,就是在保持稳定姿势的情况下,或在缓慢的动作过程中,习练者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里的皮肤、肌肉、关节,以致脏腑和大脑等部位都处于松弛状态。身心放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内气血的自然循环,减少机体的负担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础代谢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机体的兴奋程度,减少内、外环境对大脑皮质的干扰,有利于诱导大脑入静,能加速进入自我调整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

放松不仅有助于身体的调节,而且对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经常处于慈善、和蔼和面带微笑的喜悦状态,他的内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达、平静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转化。相反,表情紧张的状态,将导致身体状态的恶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中的放松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2. 放松训练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牵挂的事情

在练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求练功者既要把长期积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说,心要平和,要松弛。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做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要求习练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又要注意道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

(2) 学会由“身”到“心”的放松

根据身心相互影响的道理,一般放松应由身体开始再转入“心”的放松。也就是说,形体的放松为心态的平和创造了条件。身体放松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松,不能僵直,不能绷紧。只有这样,才能为“心”的放松创造条件。

(3) 只有心的放松才能达到入静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际关系简单,物欲较少,调和“一心”较容易。现代人则不同,每天除了处理许多繁杂的事物外,还要接受很多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欲刺激也随处都可发生,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诱惑。激烈的竞争、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浮躁、疲惫不堪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入静就非常困难了。为此,要依照“调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经常保持愉悦、祥和、知足的心态。在练功实践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扰,使自己的心态逐渐回归到无私、无欲、豁达、开朗的境界。

(4) 借助形体训练使意念获得放松

如果一时难以实现“心”的放松,可以借助形体在紧张和放松的反复训练中体验“松”的感觉,学会放松。这个放松的感觉需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惬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松下来。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办法使自己的身体由上到下松弛下来,还可以反复默念一些有助于放松的词语,如吸气、静、呼气和松等。这种方法运用熟练后,会有效地帮助练功者快速入静。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确的姿势,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可以使人体在紧张中求得放松。常言道:“形正则气顺体松”。

(二) 关于自然

1.“自然”的内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万物之规律,“自然”是贯彻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全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来的思想家,都对自然法则作过深刻的阐述。《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道”和“德”对万物生长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无条件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自然为本”不仅蕴涵着深层次的道理,而且还道出了顺其自然的修炼法则。

2.“自然”体现出一招一式的匀、细、绵、长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无论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适不拿劲。如放松时要面带微笑,做动作时要求动作圆匀、缓慢,这是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又如运用意念时,要似有似无,绵绵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顺,做到匀、细、绵、长。所以“自然”是获得较好的练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讲求人与自然界二者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条件主动锻炼,而不损害心态平衡和生态平衡。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生长都应顺应四时阴阳。《黄帝内经》详尽地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代理。这是因为,春夏阳气渐升至大盛,是为秋冬的收藏做准备;秋冬阴气渐升至大盛,是为春夏的生长做准备。故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身心要顺应四季自然规律和变化。

二、 动静相兼

动静相兼是指“动”与“静”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动”是指“动功”,“静”指的是“静功”。“动功”和“静功”是各有特点且又有密切联系的两类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一) 动静相兼的内涵

动静相兼,是练习形式上的动与静的紧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与形体的活动及安静,二者是相对的,行动则神易静,静及又能生动。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般来讲,动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润滑关节和强壮肢体有良好的功效,而静对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和安定情绪等有独特的作用。只有两者结合,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体强健,体质增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指联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动作、穴位、经络、气息的运行上,排除一切杂念,达到相对的“静”。虽然形体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但要体会体内气机的运动,如气血的流通、脏腑的活动等,即静中有动的感觉。

(二)“动功与静功”

“静功”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论述,这是对静功方法的具体描述。静功功法的类型归纳起来有吐纳、行气、打坐、禅定、炼丹、静坐等。静功的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外静内动,强调意和气的训练。就是说,身体的外部形态表现为安静不动,而体内的气血在意念的驱使下按一定的规则有序地运行着,故古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动功”是指有形体运动的功法。动工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故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人的动作千变万化,因此,自古以来的动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强调动静结合。这是因为,从人体生命整体观来看,人的生命运动应遵循精神和肉体统一的整体的生命运动规律。具体讲,人体是“形”“气”“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之处其位,守其脏,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说,养生之要在于“将养其神,和弱其风,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俯仰”(《道原训》)。就“形”“气”“神”而言,动功和静功在习练功效上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倡导动静相兼,以实现生命运动整体优化的目的。

动静相兼,要更具习练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和练功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调整动力和静动的比重。有的人应以动功为主,有的人应以静功为主。就是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练功阶段,有时侧重于动功,有时则应侧重于静功。究竟怎样选择,一方面考老师指导,另一方面靠自己的体验进行调整。

三、 练养结合

练养结合,是指练功和自我调养结合起来。练功对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只顾练功,不注意调养,就违背了练养结合的原则,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关于练功

关于练功,应明白练功的目的、练功的方法以及与练功相关的问题。

第一,功法选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功法很多,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如静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对于身体强壮者,可选择站桩,站桩消耗体力大,气机发动快。站桩又有直立站桩和屈膝站桩两种,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采用。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选择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盘坐(散盘、单盘、双盘)。对于腿脚较硬的老年人,可先从端坐练起,待上身姿势掌握好以后,再进入散盘或其他盘姿势;对于体力尚好、腿脚还能坚持单盘的练习者,可从单盘开始,慢慢过渡到双盘;对于站立或坐着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种择功方法不是绝对的,关键要依据个人的情况。对于年轻人来讲,还是从屈膝站桩或双盘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为好。

第二,功法强度的选择。尤其动功,要根据体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强度练习,否则影响健康。第三,时间长短的选择。对于体力差的人,适宜选择时间不长的功法。

第四,练功环境的选择。选择好的练功环境,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有利于气机发动,功效显现快。练功环境应选择在地势平坦、空气清新、绿荫草坪等环境幽静的地方。切忌在人声喧闹、河岸湖边、楼顶阳台、风口山坡等地练功。

(二) 关于调养

关于调养,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养生一词,原是广义的。养生又称摄生,乃养护保养性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自古以来,因不知护养或护养不当而伤身的事例很多,故从老子、庄子起,均反复阐述养生之旨。史载,古代寿星彭祖认为“致寿之道无它,第莫伤之而已”,指出“忧愁悲哀伤人,寒暖失常伤人,喜乐过度伤人,愤怒不解伤人,远思强记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七个伤身的因素。晋朝葛洪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原则。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养生也是一样,以“适度”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和体力房事的适度等,这些看起来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是说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七情过度(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就能损伤五脏,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饮食五味的适度,是说要注意饮食。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过量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饮食过量可以致病,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十过于偏嗜(食物种类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饮食过冷过热也不适宜,要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提倡“饮食有节”,主张“寒温适中”,反对“以酒为浆”。

体力房事的适度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适度,二是房事要适度。《黄帝内经》示人“行劳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东汉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要贯彻动静结合与适度的原则。房事的适度为历来养生家和医家所重视。精者身之本,要保养肾精,反对“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过度会造成肝、脾、肾三脏的亏损,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适度不是让人“绝欲”,而是“节阴阳而调刚柔”,要“顺应自然”切莫纵欲。

总之,无论精神意志、饮食五味,还是体力房事的过度都能致病。从养生来讲,重在适度和调节,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的道理。这是因为,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作用(诸如过度、不节、偏嗜、妄为、放纵、强力、长期不止等),使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超越正常范围的活动,或过度消耗,都能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出现病理现象。

练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健康标准,为此练功不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习练的强度和调养运用。把养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促进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效果。

(三) 顺应自然保养生机

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的意思,即所谓“和与阴阳,调于四十”“因时之序”“顺四时适寒温”。这是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自觉顺应。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就告诉练功者,练功时,应注意四时环境的变化。

关于顺应自然要有正确的认识,即有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两种。为说明问题,以人体适应外部环境温度变化为例:被动适应是指练功者的情态倍的地适应自然界冷暖的变化而增减衣服;主动适应是指通过自身御寒机能的提高来抗寒,天冷了,就主动调动机体去适应寒冷的天气,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给人体带来不同的两种生命状态。我们倡导主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它能尽快的将人体引导到生命运动素质优化的良性状态。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都是为了保养生机,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渐进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操练,动作虽然简单,但要纯熟掌握,需通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达到。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设想几天之内就能运用自如,必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们倡导打好基础,习练功法一步一个脚印,勤于动脑,善于总结,不骄不躁,这是确保功效早日显现的重要保证。

(一) 动作、呼吸、意念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首先,学练动作时要循序渐进。就是说,要在弄清每一动作姿势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练习,动作要做到规范自如。

当整套动作能基本掌握后,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得当,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状态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匀、细、绵、长,流畅自如。要想达到这种要求,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

当姿势掌握的比较自然,呼吸也基本达到要求后,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动作和呼吸运作过程中意念运用的活动。初学时,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练到一定程度,意念应放轻,到习练纯熟时,意念要轻到感觉不到的程度(俗称“无意念”)。也就是说,意念的训练要坚持两点,一是意念与动作、呼吸密切配合,动作、呼吸、意念同练,不要顾此失彼;二是运用程度由重到轻,由轻到无。

(二) 功效显现要有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

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者有的特别注意练功的效果,总希望功效出现越早越好,程度越明显越好。这种急躁情绪是要不得的,这种心态会使心绪烦乱,影响气机发动和气血运行,有碍功效显现。因此,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应心绪安定、不急不躁,这样反而有利功效增显。为此,建议习练者不要天天做比较,最好练功一段时间之后,作一次总结,体会一下功效增进情况,这是纠正急躁、引导习练者走上循序渐进轨道的好方法。

(三) 练功时间安排和练功强度也应逐步增加

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练功强度和习练时间,不能超越自己体能的限度,过急地安排练功时间和强度。

五、 持之以恒

同是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习练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别很大,是什么原因?原因可以举出很多,如修炼不当、杂念太多、外部干扰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诸多因素中最易出现而又难以克服的毛病。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因地因时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扰的影响。对于不能持之以恒的练功者,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持之以恒是发自习练者内心的行为表现,一旦习练者自己偏离习练的法则,或操之过急,或时练时停,或巧取捷径,习练将半途而废。总之,坚持练功要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练功目的的前提下,调整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点点滴滴功效的累积效应。

(一) 持之以恒有利良性生命状态的形成

在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生理状态的基本特征是大脑皮质活动的有序化,我们称这种状态为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对人体的生理状态是有影响的,即经常练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状态都展现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习练得到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艰苦锻炼,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提倡练功后看效果,而不是练功前为自己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宏大目标,要牢牢树立起持之以恒的信念,下定决心,一招一式地学习,一日复一日地习练。如果能这样,在经过长时间锻炼后,就会发现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锻炼,良性生命状态是难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

要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并以此进行意志磨练。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是强身健体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的极好时机。可以想见,一个意志坚强的习练者,必然会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能较快地体验到功法的真谛。这一切,定会能很好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变化,尽快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 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我们讲的“循序渐进”这个原则,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绪,不要过激过猛,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练功法,适度而行。这里的“持之以恒”是针对练功效果的形成过程。练功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体魄强健是有过程的,也就是说,新的生命状态形成有一个过程。所以既要倡导循序渐进,又要注意持之以恒。

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与常年有恒的意志,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刻苦耐劳,不急不躁。长期锻炼,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培养人们勤学、自觉、刻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与意志品质。

以上五个方面概述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事实上,用现代体育观来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锻炼对人的整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是全面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抗御各种疾病的灵丹妙药与延年益寿的有力武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健身与人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生动地反映了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健身养生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个人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向社会承担的义务,自觉地投身到科学的传统养生锻炼中去。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要领

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虽然繁多,但基本要领是相同的,主要有身体端正(调身)、呼吸深长匀细(调息)和心神宁静(调心),有人称其为练功要旨,也有人称为三大要素。三者之间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主导调身和调息。

一、 身体端正——调身

身体端正要领在于调身。所谓调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体控制在受意识支配的一定姿势和一定的动作范围之内,通过练习以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使机体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势千变万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种基本形态,古人称“四威仪”,并要求“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些也是养生所要求的。调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体运动,同时强调呼吸和意识的配合,这种功法利于改变身体形态,使身体强壮。调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练形中调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导引动功及站桩时降低功架,一般适宜青少年及体质好无残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练形调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适宜老年人及体质弱者,以达到养身延年的目的。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锻炼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需要量的积累,因此,在身体能承受的情况下,可强大运动量,由舒服练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强壮。

二、 呼吸深长匀细——调息

呼吸深长匀细指的是调息,它主要是指对呼吸的控制要缓慢。通过特定的身型或动作及意念的配合,练人的元气,从而达到内气鼓荡、精气流畅,正如中医所讲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气血流畅,百病皆无,进而周天运行,气达全身。练功时调息多数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下进行练习。

调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产生特殊的变化。调息也可以支持调身,这是因为练形调身过程中需要氧气和其他物质,这些都离不开呼吸的作用。调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于呼吸肌肉的锻炼。

所谓练呼吸调息,即练功者通过调控呼吸修炼,以达到培育人身正气、清心安神和息烦调节情绪的目的。如何进行调息,《素问》中说:“所有来自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故曰返本还原,久饵之,令深根蒂也。”这就是说有肾病的人,应在早晨3~5点钟面向南,专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后引颈咽气,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坚持,就能使肾病康复。这里的呼吸方法并非专治肾病,而是在时间上有所强调而已。因为早晨3~5点钟正是肺经最盛的时间,肺主气,肾主纳气、练肺补肾之用。调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种,大体可以归纳为一下八种类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顺腹式、逆腹式潜呼吸和脐呼吸。

(三) 提纲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炼呼与炼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数息和随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宁静———调心

调心,主要是通过意识调节来练心,使心静,进而练精神、练思维,在良性意识的指导下,达到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健身目的。

意识、意念的调整叫调心,这里的心,不单纯指心脏,而是指古代养生理论认为的由“心”支配的体内意识和体外意识。调心的目的就是训练大脑思维对外界的反应,并且这个反应是无意识的,如练习养生功的入静,就是为了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调心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 意想放松法:主动地以意识引导身体各部位放松,并使思想相对集中,以解除身心紧张状态。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词句,化杂念为正念,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数息法:默数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数息和随息两种。

(四) 排除杂念法;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与干扰,集中注意力。

2、什么是传统体育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2)传统体育养生 老子扩展资料: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

3、老子的体育养生思想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老子的恬淡寡(guǎ)欲,到华佗的五禽戏 、孙思邈(miǎo)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只是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那么简单。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本版将开辟专栏重点将先秦以来一些著名养生专家、中医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与养生观点予以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 黄老之学 。

4、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要领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人们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不断摸索、长期实践、多年积累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指导人们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法则。
一、 松静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静”,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针对练功的各个环节提出来的,姿势、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状态都要舒展、自然。“松静自然”不仅是确保练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则,而且也是防止练功出现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关于松静

1. 身心放松的重要意义

身心放松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医学中用于防治因情绪紧张而产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谓放松,就是在保持稳定姿势的情况下,或在缓慢的动作过程中,习练者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里的皮肤、肌肉、关节,以致脏腑和大脑等部位都处于松弛状态。身心放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内气血的自然循环,减少机体的负担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础代谢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机体的兴奋程度,减少内、外环境对大脑皮质的干扰,有利于诱导大脑入静,能加速进入自我调整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

放松不仅有助于身体的调节,而且对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经常处于慈善、和蔼和面带微笑的喜悦状态,他的内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达、平静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转化。相反,表情紧张的状态,将导致身体状态的恶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中的放松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2. 放松训练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牵挂的事情

在练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求练功者既要把长期积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说,心要平和,要松弛。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做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要求习练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又要注意道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

(2) 学会由“身”到“心”的放松

根据身心相互影响的道理,一般放松应由身体开始再转入“心”的放松。也就是说,形体的放松为心态的平和创造了条件。身体放松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松,不能僵直,不能绷紧。只有这样,才能为“心”的放松创造条件。

(3) 只有心的放松才能达到入静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际关系简单,物欲较少,调和“一心”较容易。现代人则不同,每天除了处理许多繁杂的事物外,还要接受很多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欲刺激也随处都可发生,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诱惑。激烈的竞争、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浮躁、疲惫不堪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入静就非常困难了。为此,要依照“调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经常保持愉悦、祥和、知足的心态。在练功实践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扰,使自己的心态逐渐回归到无私、无欲、豁达、开朗的境界。

(4) 借助形体训练使意念获得放松

如果一时难以实现“心”的放松,可以借助形体在紧张和放松的反复训练中体验“松”的感觉,学会放松。这个放松的感觉需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惬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松下来。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办法使自己的身体由上到下松弛下来,还可以反复默念一些有助于放松的词语,如吸气、静、呼气和松等。这种方法运用熟练后,会有效地帮助练功者快速入静。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确的姿势,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可以使人体在紧张中求得放松。常言道:“形正则气顺体松”。

(二) 关于自然

1.“自然”的内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万物之规律,“自然”是贯彻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全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来的思想家,都对自然法则作过深刻的阐述。《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道”和“德”对万物生长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无条件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自然为本”不仅蕴涵着深层次的道理,而且还道出了顺其自然的修炼法则。

2.“自然”体现出一招一式的匀、细、绵、长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无论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适不拿劲。如放松时要面带微笑,做动作时要求动作圆匀、缓慢,这是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又如运用意念时,要似有似无,绵绵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顺,做到匀、细、绵、长。所以“自然”是获得较好的练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讲求人与自然界二者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条件主动锻炼,而不损害心态平衡和生态平衡。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生长都应顺应四时阴阳。《黄帝内经》详尽地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代理。这是因为,春夏阳气渐升至大盛,是为秋冬的收藏做准备;秋冬阴气渐升至大盛,是为春夏的生长做准备。故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身心要顺应四季自然规律和变化。

二、 动静相兼

动静相兼是指“动”与“静”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动”是指“动功”,“静”指的是“静功”。“动功”和“静功”是各有特点且又有密切联系的两类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一) 动静相兼的内涵

动静相兼,是练习形式上的动与静的紧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与形体的活动及安静,二者是相对的,行动则神易静,静及又能生动。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般来讲,动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润滑关节和强壮肢体有良好的功效,而静对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和安定情绪等有独特的作用。只有两者结合,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体强健,体质增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指联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动作、穴位、经络、气息的运行上,排除一切杂念,达到相对的“静”。虽然形体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但要体会体内气机的运动,如气血的流通、脏腑的活动等,即静中有动的感觉。

(二)“动功与静功”

“静功”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论述,这是对静功方法的具体描述。静功功法的类型归纳起来有吐纳、行气、打坐、禅定、炼丹、静坐等。静功的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外静内动,强调意和气的训练。就是说,身体的外部形态表现为安静不动,而体内的气血在意念的驱使下按一定的规则有序地运行着,故古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动功”是指有形体运动的功法。动工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故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人的动作千变万化,因此,自古以来的动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强调动静结合。这是因为,从人体生命整体观来看,人的生命运动应遵循精神和肉体统一的整体的生命运动规律。具体讲,人体是“形”“气”“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之处其位,守其脏,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说,养生之要在于“将养其神,和弱其风,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俯仰”(《道原训》)。就“形”“气”“神”而言,动功和静功在习练功效上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倡导动静相兼,以实现生命运动整体优化的目的。

动静相兼,要更具习练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和练功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调整动力和静动的比重。有的人应以动功为主,有的人应以静功为主。就是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练功阶段,有时侧重于动功,有时则应侧重于静功。究竟怎样选择,一方面考老师指导,另一方面靠自己的体验进行调整。

三、 练养结合

练养结合,是指练功和自我调养结合起来。练功对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只顾练功,不注意调养,就违背了练养结合的原则,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关于练功

关于练功,应明白练功的目的、练功的方法以及与练功相关的问题。

第一,功法选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功法很多,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如静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对于身体强壮者,可选择站桩,站桩消耗体力大,气机发动快。站桩又有直立站桩和屈膝站桩两种,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采用。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选择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盘坐(散盘、单盘、双盘)。对于腿脚较硬的老年人,可先从端坐练起,待上身姿势掌握好以后,再进入散盘或其他盘姿势;对于体力尚好、腿脚还能坚持单盘的练习者,可从单盘开始,慢慢过渡到双盘;对于站立或坐着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种择功方法不是绝对的,关键要依据个人的情况。对于年轻人来讲,还是从屈膝站桩或双盘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为好。

第二,功法强度的选择。尤其动功,要根据体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强度练习,否则影响健康。第三,时间长短的选择。对于体力差的人,适宜选择时间不长的功法。

第四,练功环境的选择。选择好的练功环境,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有利于气机发动,功效显现快。练功环境应选择在地势平坦、空气清新、绿荫草坪等环境幽静的地方。切忌在人声喧闹、河岸湖边、楼顶阳台、风口山坡等地练功。

(二) 关于调养

关于调养,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养生一词,原是广义的。养生又称摄生,乃养护保养性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自古以来,因不知护养或护养不当而伤身的事例很多,故从老子、庄子起,均反复阐述养生之旨。史载,古代寿星彭祖认为“致寿之道无它,第莫伤之而已”,指出“忧愁悲哀伤人,寒暖失常伤人,喜乐过度伤人,愤怒不解伤人,远思强记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七个伤身的因素。晋朝葛洪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原则。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养生也是一样,以“适度”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和体力房事的适度等,这些看起来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是说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七情过度(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就能损伤五脏,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饮食五味的适度,是说要注意饮食。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过量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饮食过量可以致病,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十过于偏嗜(食物种类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饮食过冷过热也不适宜,要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提倡“饮食有节”,主张“寒温适中”,反对“以酒为浆”。

体力房事的适度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适度,二是房事要适度。《黄帝内经》示人“行劳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东汉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要贯彻动静结合与适度的原则。房事的适度为历来养生家和医家所重视。精者身之本,要保养肾精,反对“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过度会造成肝、脾、肾三脏的亏损,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适度不是让人“绝欲”,而是“节阴阳而调刚柔”,要“顺应自然”切莫纵欲。

总之,无论精神意志、饮食五味,还是体力房事的过度都能致病。从养生来讲,重在适度和调节,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的道理。这是因为,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作用(诸如过度、不节、偏嗜、妄为、放纵、强力、长期不止等),使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超越正常范围的活动,或过度消耗,都能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出现病理现象。

练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健康标准,为此练功不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习练的强度和调养运用。把养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促进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效果。

(三) 顺应自然保养生机

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的意思,即所谓“和与阴阳,调于四十”“因时之序”“顺四时适寒温”。这是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自觉顺应。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就告诉练功者,练功时,应注意四时环境的变化。

关于顺应自然要有正确的认识,即有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两种。为说明问题,以人体适应外部环境温度变化为例:被动适应是指练功者的情态倍的地适应自然界冷暖的变化而增减衣服;主动适应是指通过自身御寒机能的提高来抗寒,天冷了,就主动调动机体去适应寒冷的天气,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给人体带来不同的两种生命状态。我们倡导主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它能尽快的将人体引导到生命运动素质优化的良性状态。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都是为了保养生机,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渐进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操练,动作虽然简单,但要纯熟掌握,需通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达到。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设想几天之内就能运用自如,必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们倡导打好基础,习练功法一步一个脚印,勤于动脑,善于总结,不骄不躁,这是确保功效早日显现的重要保证。

(一) 动作、呼吸、意念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首先,学练动作时要循序渐进。就是说,要在弄清每一动作姿势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练习,动作要做到规范自如。

当整套动作能基本掌握后,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得当,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状态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匀、细、绵、长,流畅自如。要想达到这种要求,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

当姿势掌握的比较自然,呼吸也基本达到要求后,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动作和呼吸运作过程中意念运用的活动。初学时,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练到一定程度,意念应放轻,到习练纯熟时,意念要轻到感觉不到的程度(俗称“无意念”)。也就是说,意念的训练要坚持两点,一是意念与动作、呼吸密切配合,动作、呼吸、意念同练,不要顾此失彼;二是运用程度由重到轻,由轻到无。

(二) 功效显现要有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

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者有的特别注意练功的效果,总希望功效出现越早越好,程度越明显越好。这种急躁情绪是要不得的,这种心态会使心绪烦乱,影响气机发动和气血运行,有碍功效显现。因此,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应心绪安定、不急不躁,这样反而有利功效增显。为此,建议习练者不要天天做比较,最好练功一段时间之后,作一次总结,体会一下功效增进情况,这是纠正急躁、引导习练者走上循序渐进轨道的好方法。

(三) 练功时间安排和练功强度也应逐步增加

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练功强度和习练时间,不能超越自己体能的限度,过急地安排练功时间和强度。

五、 持之以恒

同是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习练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别很大,是什么原因?原因可以举出很多,如修炼不当、杂念太多、外部干扰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诸多因素中最易出现而又难以克服的毛病。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因地因时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扰的影响。对于不能持之以恒的练功者,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持之以恒是发自习练者内心的行为表现,一旦习练者自己偏离习练的法则,或操之过急,或时练时停,或巧取捷径,习练将半途而废。总之,坚持练功要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练功目的的前提下,调整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点点滴滴功效的累积效应。

(一) 持之以恒有利良性生命状态的形成

在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生理状态的基本特征是大脑皮质活动的有序化,我们称这种状态为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对人体的生理状态是有影响的,即经常练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状态都展现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习练得到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艰苦锻炼,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提倡练功后看效果,而不是练功前为自己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宏大目标,要牢牢树立起持之以恒的信念,下定决心,一招一式地学习,一日复一日地习练。如果能这样,在经过长时间锻炼后,就会发现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锻炼,良性生命状态是难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

要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并以此进行意志磨练。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是强身健体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的极好时机。可以想见,一个意志坚强的习练者,必然会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能较快地体验到功法的真谛。这一切,定会能很好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变化,尽快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 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我们讲的“循序渐进”这个原则,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绪,不要过激过猛,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练功法,适度而行。这里的“持之以恒”是针对练功效果的形成过程。练功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体魄强健是有过程的,也就是说,新的生命状态形成有一个过程。所以既要倡导循序渐进,又要注意持之以恒。

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与常年有恒的意志,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刻苦耐劳,不急不躁。长期锻炼,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培养人们勤学、自觉、刻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与意志品质。

以上五个方面概述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事实上,用现代体育观来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锻炼对人的整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是全面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抗御各种疾病的灵丹妙药与延年益寿的有力武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健身与人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生动地反映了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健身养生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个人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向社会承担的义务,自觉地投身到科学的传统养生锻炼中去。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要领

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虽然繁多,但基本要领是相同的,主要有身体端正(调身)、呼吸深长匀细(调息)和心神宁静(调心),有人称其为练功要旨,也有人称为三大要素。三者之间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主导调身和调息。

一、 身体端正——调身

身体端正要领在于调身。所谓调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体控制在受意识支配的一定姿势和一定的动作范围之内,通过练习以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使机体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势千变万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种基本形态,古人称“四威仪”,并要求“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些也是养生所要求的。调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体运动,同时强调呼吸和意识的配合,这种功法利于改变身体形态,使身体强壮。调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练形中调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导引动功及站桩时降低功架,一般适宜青少年及体质好无残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练形调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适宜老年人及体质弱者,以达到养身延年的目的。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锻炼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需要量的积累,因此,在身体能承受的情况下,可强大运动量,由舒服练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强壮。

二、 呼吸深长匀细——调息

呼吸深长匀细指的是调息,它主要是指对呼吸的控制要缓慢。通过特定的身型或动作及意念的配合,练人的元气,从而达到内气鼓荡、精气流畅,正如中医所讲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气血流畅,百病皆无,进而周天运行,气达全身。练功时调息多数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下进行练习。

调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产生特殊的变化。调息也可以支持调身,这是因为练形调身过程中需要氧气和其他物质,这些都离不开呼吸的作用。调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于呼吸肌肉的锻炼。

所谓练呼吸调息,即练功者通过调控呼吸修炼,以达到培育人身正气、清心安神和息烦调节情绪的目的。如何进行调息,《素问》中说:“所有来自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故曰返本还原,久饵之,令深根蒂也。”这就是说有肾病的人,应在早晨3~5点钟面向南,专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后引颈咽气,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坚持,就能使肾病康复。这里的呼吸方法并非专治肾病,而是在时间上有所强调而已。因为早晨3~5点钟正是肺经最盛的时间,肺主气,肾主纳气、练肺补肾之用。调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种,大体可以归纳为一下八种类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顺腹式、逆腹式潜呼吸和脐呼吸。

(三) 提纲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炼呼与炼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数息和随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宁静———调心

调心,主要是通过意识调节来练心,使心静,进而练精神、练思维,在良性意识的指导下,达到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健身目的。

意识、意念的调整叫调心,这里的心,不单纯指心脏,而是指古代养生理论认为的由“心”支配的体内意识和体外意识。调心的目的就是训练大脑思维对外界的反应,并且这个反应是无意识的,如练习养生功的入静,就是为了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调心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 意想放松法:主动地以意识引导身体各部位放松,并使思想相对集中,以解除身心紧张状态。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词句,化杂念为正念,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数息法:默数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数息和随息两种。

(四) 排除杂念法;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与干扰,集中注意力。

5、谈一谈“仁者寿”思想与传统体育养生的关系?

谈一谈“仁者寿”思想与传统体育养生的关系?相辅相成

6、传统体育养生到底是咋回事?

【中国武术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7、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对传统体育养生有何影响?

道法自然讲的是自然规律,道教是以科学见长的,在古代数学领域中国的道士领先西方学者!人的内心能顺其自然的思考,心情更加愉悦,精神状态更加灵动
身体上顺其自然,可以百脉气血通畅,身体更加健康。

与传统体育养生 老子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