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原则是什么 怎么养生正确饮食 四季养生的原则
中医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内经》上说,人体要顺天时,即顺五运六气的变化,其秘决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人体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体养生一定要注意从春季开始。春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特别要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关键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春季饮食,要点是以平补为原则。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秋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冬季 “寒”, 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的特点。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尽量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
(1)夏至如何顺天时以养生扩展资料:
养生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养生的最佳时机。医学上认为,春养于肝,夏养于心,秋养于肺,冬养于肾,所以春天进补,重在养肝。春季喝汤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养。偏于气虚的人,可多选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煲汤,如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等。
偏于气阴不足的人,可选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来煲汤,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鸭肉、兔肉、蛙肉、龟肉、甲鱼等。另外,春季饮食还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荠菜、芹菜、菠菜、马兰头、枸杞子、香椿头、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
夏季
夏天,酷热天气使人体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体液,并消耗了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很容易感觉到身体乏力和口渴。这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通常会影响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会感到,笺虚或气阴两虚。根据药乡购中医“虚则补气”的原则,夏天饮食也应该注意进补。夏天进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如鸭子炖冬瓜就是夏天食补之佳品。另外,如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2、老人四季养生有哪些预防的?
【四季养生的要点】
人体四季如何养生?中医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内经》上说,人体要顺天时,即顺五运六气的变化,其秘决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人体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体养生一定要注意从春季开始。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特别要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关键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春天气温适中,湿度也适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觉晓”。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饭半小时后应适当小憩,一般以半小时或四十分钟为宜;房间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锻炼身体,根据自己年龄、体质,选择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项目。
春季养生秘决在注意保持体内的阳气。
中医认为,养阳重在养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每天保持有个好心情。
春季饮食,要点是以平补为原则。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香菜、生姜、葱等。晚春暴热袭人,易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润肝明目的食物,如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莴笋、茄子、黄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鲜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为好。
【夏季】暑气伤身 适度运动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具有清热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西红柿等。夏季西瓜、西红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通过饮食调配,既可补充人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营养损失,又能有效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益于调节体温、消除疲劳。
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
【秋季】旧病易发,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诸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
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此外,秋季要注意顺应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建议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目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冬季】寒气袭人 敛阴护阳活气血 重在补肾
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的特点。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此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
中医认为,“冬者,天地闭藏”,即是说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种动植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因此,冬季养生应注重敛阴护阳:尽量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坚持适当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应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进补的好季节,进补要顺应自然,注意养阳。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冬季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提高机体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参酒一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将牛肉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可益气止渴、滋养脾胃。
3、礼记·月令的译文
季春三月,太阳在西方的第三个星宿,天将黑时,七星在南方天中,天快亮时,牵牛星在南方天中。其日为春,属于天干之甲乙。主宰是大皞,神名句芒。动物以“鳞”当令。音是清浊中和的角音,十二律与姑洗相应(即气候与姑洗辰律相谐通)。数木(三)加土(五)为八。口味为酸,嗅味为膻。祭祀以户为对象,祭品以脾脏最珍贵。
田野里的土老鼠变成鹌鹑。这时阴晴不定,可看见彩虹。池塘里开始生了浮萍。
天子居住在明堂东部青阳的南室,乘的是有鸾铃的车子,驾的是青色的大马,车上插的是青色的绘有龙纹的旗,穿的是青色的衣服,冠饰和所佩的玉,都是青色的。食品是麦和羊。使用的器物,镂刻的花纹粗疏,而且是由直线组成的图案。这个月,天子要贡献黄色的礼服给先帝,命令掌管船只的官吏翻看船底,要五翻五正地检查,然后报告天子船具齐备,天子才开始乘船。要贡献鲔鱼在宗庙,为麦子祈求饱满。在这个月,生长正盛,阳气发泄,苞芽都已萌出,萌芽全都伸展,此时不可以有所收纳。天子要布德行惠,命令主管官吏打开仓廪,赐予贫穷,赈济断绝;打开府库,发放财货,周济天下。要勉励诸侯,聘用名士,礼遇有贤能的人。这个月,命令司空之官说:“雨季快要来临,地下水开始往地上涌。赶快巡视各地,看看原野的形势,必须修整的堤防马上赶修,淤塞的沟渠立即疏导,并开通道路,使路路相通,没有障碍。同时,捕捉鸟兽用的器具和有毒的药物,都不许带出城门。”这一个月,要命令看管田野山林的官吏禁止砍伐桑柘树木。在斑鸠振动翅膀,戴胜降落桑树的时候,就要准备养蚕的用具。后妃要斋戒,面向东亲自躬身采桑,要禁止妇女过分打扮,减少妇女的杂事,以专心采桑养蚕。到养蚕结束时,要分配蚕茧,根据缫丝的多少来确定成绩,以此来供给做郊庙祭祀的礼服,不要有所怠惰。这个月,命工人的领班,让百工检查材料库里的储藏,例如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杆、脂胶丹漆等,都要品质良好的。然后各种工匠从事制作,而监工的,每日发出号令提醒他们:“一切应按照制造程序,不得投机取巧,并且不可徒具美观讨人欢喜。”这个月末,择定吉日,举行联合大舞会。天子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参观。同时,在这个月,将许多好的种牛、种马都找来,把母牛、母马散放在牧场上,让其交配。生下了小牛、小马以及纯色的备作祭祀用的牛羊,全要记载其数量。于是全国举行傩祭,在各个城门砍碎牲体以驱除邪恶之气,以结束春之季节。在季春三月施行冬季的政令,就会寒气时常发作,草木萧条,国家有大的恐慌。施行夏季的政令,会使民众多有疾疫,到天时而不下雨,高地的农作物颗粒无收。施行秋季的政令,就会天气多有阴沉,淫雨提前到来,有兵革战事在各地并起。 仲夏之月,太阳的位置在东井宿;傍晚亢星,清晓危星,现方天中。日属丙丁行。炎帝为其主宰,祝融为神官。虫为羽类。音属徵,律应十二律之蕤宾。其七为数。味主苦,嗅主焦。祀灶,祭品以肺为上。节气交到小暑,螳螂生长,百舌鸟开始鸣叫,但蛤蟆却不做声了。
天子应时而居于明堂之左室,出则顺应夏火之色,车马、旗帜以及服饰都用大红色,食物以鸡和豆食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仲夏养幼小,顺时到了仲夏就养壮佼。这个月,命乐师修整各式的小鼓、大鼓,清理所有的弦乐器、管乐器,修整那些文舞、武舞的道具,调和许多吹的管乐并揩抹钟磬和柷敔等物。防备大雩祭于上帝时使用。于是命典礼的官替老百姓向那山川百源祷告,举行大雩之祭,用隆盛的音乐。同时又命各地方官民举行雩祭,祭祷于古昔有功德在民间的百官卿士,而祈求好的收成。这时农官献上刚熟的黍。这个月,天子乃配以小鸡,首先献于寝庙,并且进樱桃果实。命令人民不要刈割蓝草来染布。也不要烧灰来煮布,亦不要在这阳气最盛之月晒布;同时顺着阳气的发散,不要关闭门闾,也不要搜索关市。重囚给予缓刑,增加其食品。散在外面的母牛、母马此时已怀孕,得把公马系在另外的地方,并公布训练马匹的办法。这个月,到了夏至,是一年里最长的一天。阳气到达极点,阴气接着起来,恰成阴、阳互争的局面。阳气生物,阴气杀物,阴、阳互争的时候,亦是万物死、生之界。这时大人们必须斋戒,在家里亦不可裸露身体,安静而不可急躁;停止声色娱乐,不再讲究口味,节嗜欲而平心静气;百官也各静谋所事,毋动刑罚;来稳定阴、阳的分野。这时,鹿将脱角,而夏蝉开始鸣叫,半夏草生,扶桑花开得最为茂盛。这个月,不要在南方用火。可以住在高爽明亮的地方,可以向远处眺望,可以攀登山丘,可以住在台榭上。倘于仲夏之月行冬令,则天下雨雹,冻坏了田里的谷物,并且道路不通,盗贼横行;行春令,则五谷不能按时成熟,各种害虫发作,导致当地的饥荒。倘行秋令,则草木都跟着零落,果实早熟,人民为时疫所伤害。 季夏六月,太阳的位置在柳宿;傍晚火星,黎明奎星,现于南方天中。日属丙丁行。炎帝是其主宰,祝融为神官。其代表虫为羽类,其代表音是徵,律应在林钟。以七为数。味主苦,嗅主焦。祀祭在灶,祭品以肺为先。
这个时候,暖风开始吹了,蟋蟀还只是躲在墙罅里,雏鹰开始学习飞,腐草堆里生出萤火虫。天子应时而居于明堂的右室,出则顺应夏火之色,车马、旗帜以及服饰都用大红色,食物以鸡和豆食为主,用的器皿是高而粗糙的。命渔师打蛟捕鼍,登龟、捉鼋。命看管湖荡的人缴收可用的蒲草。
这一个月,命令那监督山林之官征集各地经常应缴的刍秣,用以饲养祭祀的牺牲。并使人民各自努力采刈,来供应祭祀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只以及宗庙社稷之用,而为人民祈求福利之用。神农这一个月,命令主管女工的官吏负责彩绘染色,黼黻、文章,配合必须按照旧有的方法,不能有些许的差错。黑、黄、青、红无不品质优良,没有虚假。以供给做郊庙祭祀的礼服、旗帜,用来区别贵贱等级的不同。这一个月,是树木长得最茂盛的时候,就命虞人前往林区巡查,不许有盗采滥伐的事情发生。同时不可铲地挖沟,也不可会合诸侯或兴兵动众。因为地上有这些大规模的行动,会摇荡养生的气息。亦不可乱发悖时的命令,来妨害土神的工作。由于这时水潦方盛,土神正在水潦的协助下竭力培养万物,如果举大事而摇荡土气,妨害土神的工作,就要受到上天的责罚。这个月,泥土非常润湿,天气又很热,时刻下着大雨,如果先割掉野草,让其晒干,等到大雨来时,淹没那些野草,烈日晒、水潦,就像热汤一样,草根泡在那样的热汤里,使得斩草除根的工作甚为便利。因为这是属于土的月份,所以应对土壤施肥,并修整耕地。若在夏末施行春令,则谷实散落,境内多患风寒咳嗽,人民多迁徙流散。行秋令,则高地、低地经常遭水淹,庄稼不得成熟,还常有失女之灾。行冬令,则热天而时有风寒,鹰隼之鸟,早就开始搏杀,而边境也时常被敌寇侵掠。 孟秋之月,太阳在巨爵座附近;黄昏鬼宿星出现在南方天中,拂晓星出现在南方天中。其日庚辛,依五行属金。少皞帝为主宰,其神为蓐收。当令动物是兽类。五音比于商,律应在夷则。其数金四土五为九。口味辛辣,嗅味腥臊。祭祀对象为门神,祭品以肝最珍贵。
七月凉风吹来,白露初降,寒蝉哀鸣,鹰隼祭鸟,开始在长空搏击杀鸟。
天子应时居于太寝西堂南偏,出则乘戎辂车,驾白骆马,挂白色旗帜,穿白色衣服,佩戴白色玉佩,食品以芝麻和狗为主。用的器皿深而平直有边角。
立秋定在这个月里。在立秋的前三日,太史谒见天子,报告说:“某日立秋,为金德当令。”天子便开始斋戒。到了立秋那一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同往西郊举行迎秋之礼。礼毕回来,乃在朝中赏赐军队长官和战士。秋为金行,寓有肃杀之气,天子顺此时气,于是命军队的长官,挑选战士,磨淬刀枪,提调精锐的干将,全权付与曾有战功的人,使他出征不义的人,责罚暴虐、悖慢之人,辨清好歹,然后远方的人民始能闻风敬服。
这个月,要命令司法官吏研修法制,修缮牢狱,置备镣铐,禁止奸邪,慎察罪恶,及时拘捕犯人;命令治狱官吏检查受刑后有创伤、折断的囚犯;判决刑讼,必须正直公平;杀戮有罪,要严格定刑。这个时节,天地气象开始整肃,不可以宽缓懈怠。
这个月,农官报告百谷收成,天子品尝时鲜的东西,必先进于寝庙。这时,命令百官开始行收敛之政。修补堤防,细检堵塞之处,以防备水潦之泛滥。修理宫室,增补墙垣,补葺城郭。
在这个月里,不要封诸侯、设立大官,不要割让土地、派出大使,出赠币帛。
若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太重,甲虫害稼,无收成,有盗贼之警。行春令,则天干不雨,而阳气乘之又来,使五谷不能结实。行夏令,那么境内时有火灾,寒热亦失去调节,人民多患疟疾。 仲秋八月:太阳在室女座附近;黄昏牵牛星,清晓觜宿星,出现在南方天中。其日庚辛,依五行属金。少皞帝为主宰,其神为蓐收。当令动物是兽类。五音比于商,十二律与南吕相应(即天气与南吕酉律相谐通)。其数金四土五为九。口味辛辣,嗅味腥臊。祭祀对象为门神,祭品以肝最珍贵。
八月飓风迅至,鸿雁自北同南,燕子也都南归,群鸟开始储存食物。
天子应时居于太寝西堂南偏,出则乘戎辂车,驾白骆马,挂白色旗帜,穿白色衣服,佩戴白色玉佩。食品以芝麻和狗为主,用的器皿深而平直有角。
这个月,顺天时而养护衰老的人,用几杖扶助其坐立,并赐以麋粥,调节其饮食。这时命司服之官,集中所有的祭服而整饬之。上衣用缋画,下裳用刺绣,其花纹以及大小、长短,都有一定的制度。其他日用的衣服尺寸、冠带样式,亦皆须依循以往的情形。同时又命司狱之官,重申戒令,使属下之人谨慎用刑,或斩或杀,必求至当,不可使有丝毫枉曲;倘有枉曲不当之处,司法者就要反受其罪。
这个月要派遣大宰大祝察看祭祀用的牺牲,看其毛色是否纯一;肢体是否完整;所吃的草谷等饲料是否足够;还要看它肥瘦的情形及颜色之为黄或黑;然后预计祭祀的种类及用牲的种类,二者一定相;量度其大小、长短,以期合乎标准。亦即,必使其体型、肥瘠、物色、小大、长短,五者皆合,始可献于上帝享用。此时,天子举行傩祭,以通达秋气。并品尝新熟的芝麻,配以犬,先进于寝庙。
这个月,可以修筑城郭,建置都邑、挖掘洞窖,修葺仓廪。要命令主管官吏督促民众收藏谷物,加紧储存蔬菜,积聚粮食。鼓励种植麦子,不要误失时令,有失时令,就要论罪无疑。
这个月,白天和黑夜时刻相等,不再有雷声了,昆虫增添洞口的泥土预备蛰藏;这时肃杀之气渐渐加深,而阳气一天比一天减少,水也日渐干涸。当这日夜平分之时,正好校正度量衡的尺寸长短及重量与容量等器具。
这个月,应该宽减关口的稽查与市廛的租税,来招徕各地的商人和旅客,收进他们携来的财物,使人民日用充裕。因为四方的人来赶集,远方的人都来观光,则财用不致缺乏,政府经费充裕,则任何公益的事都可办成了。凡是举行劳民动众的事,不可违反天道,必须顺时行事,并且要找到相适当的时期举行类似的大事。
仲秋行春令,则一秋无雨,草木又复开花,国内常有火警的恐惧。行夏令,那么国内干旱,昆虫不蛰藏入土,五谷又复发芽,败坏谷实。行冬令,则常起风灾,时又打雷闪电,草木早死。 季秋九月,太阳在天蝎星座附近,黄昏虚星,清晓鹑火星,出现在南方天中。其日庚辛,依五行属金。少皞帝为主宰,其神为蓐收。当令动物是兽类。五音比于商,十二律与无射相应。其数金四土五为九。口味辛辣,嗅味腥臊。祭祀对象为门神,祭品以肝最珍贵。
鸿雁来到南方,麻雀人海变为蛤。这月,菊开黄花,豺祭兽而杀兽。
天子应时居于太寝西堂南偏,出则乘戎辂车,驾白骆马,挂白色旗帜,穿白色衣服,佩戴白色玉佩。食物以芝麻和犬为主,用的器皿深而平直有边角。
这个月,严明各种号令,命令大小百官都从事于收缴的工作,以配合天地即将入藏的季候,不可再有宣出的行为。同时命令冢宰,于农作物全数收齐之后,登记五谷收入总簿,并以藉田的收获储藏于神仓,但要特别谨慎和严肃。
这个月,霜开始降落,要使百工休整停止工作。命令主管官吏说:“寒气袭来,民众体力不能忍耐,就让他们都回到家里去”。在第一个丁日,命令乐正到国学教授吹奏乐器。
这个月,举行人飨五帝及遍祀群神的“尝祭”。所使用的祭牲完备,收以告于天子。天子乃命诸侯和畿内的县官,颁布新年的朔日。同时,诸侯国内税率之轻重,贡献物品之多寡,应依其距离的远近与土地大小的情形而制定其等差,并用以祭神、祭祖,不得由个人妄作主张。
这个月,天子举行田猎而教人民以战阵,使用各种兵器,以及公布驭马、养马的规则。命令戎仆及御者将七种马车都驾起来,车上竖起旗帜,后依职位的高低而分派车辆,整队排列于猎场的屏障之外。司徒把鞭子插在腰间,朝着北面发誓。这时,天子披戴盔甲,执弓挟矢,首先发射。命主祭者向四方祭禽与兽。
这个月,草木枯黄凋落,就可以砍伐烧成木炭。冬眠的动物都藏在洞穴中,用泥土封住洞口。这个时节,要加紧处理刑狱,不要留下有罪之人。要收缴不适当的俸禄和不适当的供养。
这个月,晚稻登场,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进之于寝庙,孝敬祖宗。
若在秋季施行夏令,内有灾,冬藏的东西都将败坏,并且人民常患伤风鼻塞。行冬令,则国内多盗贼,边境时受侵扰,且为敌人所侵占。行春令,则暖风到来,人民感到困倦,而且时有战争,不得安宁。 孟冬十月,太阳在宝瓶座附近,黄昏危星,清晓七星,出现在南方天中。其日壬癸,依五行属水。颛顼帝为主宰,其神为玄冥。当令动物是以龟为首的甲壳类。五音比于羽,十二律与应钟相应。其数水一加土五为六。口味咸,臭味如腐水。祭祀以往来的道路为对象,祭品以肾最珍贵。
河水开始结冰,大地开始冻结,野鸡入淮而化为大蛤,虹则藏而不见。
天子应时居玄堂之西偏,出则乘玄辂车,驾铁骊马,挂黑色旗帜,穿黑色衣服,佩戴黑色玉佩,食物以黍子和猪为主。用的器皿中宽而上窄。
这个月里定立冬。在立冬的前三天,太史谒见天子报告说:“某日立冬,为水德当令。”天子便开始斋戒。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同往北郊举行迎冬之礼。礼毕回来,乃在朝中赏赐为国捐躯者,周济为国捐躯者的妻子和儿女。
这个月,命太卜之官祷龟和策,并查龟所显示的“兆”和策所布列的“卦”,视其为吉或凶。于是检举朝里是否有逢迎上意或朋比为奸的人,使其不能有所蒙蔽。
这个月,天子开始穿裘皮衣服。命令主管官吏说:“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互不通达,闭塞成冬天。”命令百官谨慎从事仓廪的覆盖收藏。命令司巡查各类堆积,不可有没有收敛的财物庄稼。要修筑城郭,戒备门闾,修理栓锁,当心钥匙,巩固疆界,守备边境,修缮要塞,注意关口,封锁小路。要整顿丧事的规格,辨别衣裳,审看棺椁的厚薄和营造坟墓的高低、大小、厚薄的程度和贵贱的等级。
这个月,命令百工之长呈验工作成绩,陈列祭器,考察其样式法度。不准以淫巧讨好在上者的欢心,必以功夫细致为佳。制作的器物都刻着工匠的姓名,用以考验其真功夫。如果成绩不合,必处以应得之罪,而追究其责任。
这个月举行大饮烝之礼。天子向天宗祈求来年,祷祠于公社门闾和先祖五祀诸神。并行大宴会,慰劳农民的辛苦,而且让其休息。同时,天子命诸将帅讲习武功,操练射御并较量勇力。
这个月,要命令主管湖泊的官吏水虞和渔师收取水泉池泽的赋税,不可有敢于侵害民众利益而使民众抱怨天子,如有这样的官吏,就要论罪行罚不能赦免。
孟冬如行春令,则冻闭不得完密,而地气随而发泄,人民也多流散。行夏令,则国内时时起风暴,到冬天仍不寒冷,蛰虫又复出土。行秋令,则雪霜都下得不及时,并有刀兵之警,国土时被侵削。 仲冬十一月:太阳在仙女座及飞鸟座附近;黄昏壁宿星,清晓轸宿星,出现在南方天中。其日壬癸,依五行属水。颛顼帝主宰,其神为玄冥。当令的动物是以龟为首的甲壳类。五音比于羽,十二律与黄钟相应(即气候与黄钟乐律相谐通)。其数水一加土五为六。口味咸,臭味如腐水。祭祀以行神为对象,祭品以肾最珍贵。
水面结成硬冰,地面也冻裂,山乌鹖旦瑟缩不鸣,老虎开始交尾。
天子应时居于北堂之太室,出则乘玄辂车,驾铁骊马,挂黑色旗帜,穿黑色衣服,佩戴黑色佩玉,食物以黍子和猪为主,用的器皿中宽而上窄。命诸主管人员说:“凡属土地之事,不可兴作;有盖藏的地方以及房屋宫室都不可揭开其覆盖,也不可发动群众。如果揭开盖藏,发动群众,则地气即将泄漏。”那就是“发天地之藏”,因而诸多蛰虫皆因泄气而死,毒气泄出传染于人,则成瘟疫以致死亡。应名之为“畅月”。
这个月,命宫中的太监头目重申宫里的法令,稽查门闾的开阖。房室内的封闭情形,一定要达到严密的程度。同时,减少妇女们的劳动,不要从事奢华的工作,以保养阴气。哪怕是高贵的戚属或亲昵的嬖人,都需遵从这禁令。命令酿酒的大酋,监督酿造过程的六个项目:第一,选择秫米一定要纯净。第二,混和麴蘖一定要适度。第三,清洗烧煮一定要清洁。第四,使用的泉水一定要甘甜。第五,装贮的瓮一定要完好。第六,酿造的火候一定要充分。这六项由大酋负责监察,不可有一点差误。天子命典礼的官分别祭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以及井泉的神祇。
这个月,农众有不加收藏积聚的谷物,有马牛牲畜放在外面时,就任人取获,不加追究。山林薮泽中有可以收获的蔬菜果实,可以田猎的禽兽,主管山林的官吏就要指引民众收获猎取,有互相侵犯争夺的,就要论罪不赦。
这个月,白昼时间最短,正是阴阳互为消长的时节,各种生物因而动荡,将要发芽。君子要斋戒,居住深密的地方,休息身体,摒除声色的娱乐,禁止一切嗜好欲望,稳定身心,不妄动作,听候阴阳之消长。这时节,芸草始生,马薤抽芽,蝗蚓卷曲于土中,麋角脱落,水泉流动。白天最短,可伐木,取竹箭。
这个月里,可以罢免无事的官吏,去除无用的器具。要关闭宫阙和门闾,修筑牢狱,用以顺助天地封闭收藏的气势。
若仲冬行夏令,那么国内将有大旱,雾气沉沉,时或打雷。行秋令,是雨雪交加,瓜瓠不得结实,国内有大战役发生。行春令,那么蝗虫毁坏庄稼,水泉枯涸,人民多患皮肤病。 季冬十二月,太阳在金牛座附近;黄昏娄星,破晓氐星,出现在南方天中。其日壬癸,依五行属水。颛顼帝主宰,其神为玄冥。当令的动物是以龟为首的甲壳类。五音比于羽,十二律与大吕相应(即气候与大吕丑律相谐通)。其数水一加土五为六。口味咸,臭味如腐水。祭祀以行神为对象,祭品以肾最珍贵。
鸿雁飞向北国,喜鹊开始做巢,野鸡鸣叫,家鸡抱蛋。
天子应时居于北堂东偏,出则乘玄辂车,驾铁骊马,挂黑色旗帜,穿黑色衣服,佩戴黑色玉佩,食物以黍子和猪为主。用的器皿中宽而上窄。命典礼举行大傩,磔牲于国门之旁,并且制土牛来送寒气。鹰鸟变得凶猛而矫捷。于是结束一年中之山川神鬼的祭祀。
这个月,命掌渔的官打鱼,天子亲自前往,并在尝鱼之前,先供献于宗庙。这时天寒地冻,凡是有水的地方皆凝结很厚的冰,天子乃命取冰,用窖藏之。待至仲春之月,献羔开冰,同时又命农官布告人民,挑出五谷的种子,计度耦耕之事,修缮耒耜,备办耕田的用具。命令乐师举行一次大演奏。并命监管山林川泽的官,收缴人民应供之薪柴,以充祭天、祭祖以及各种祭祀所用的薪燎。
到了这个月,日月星辰都运行了一周匝,一年的日数即将告终,然后就是新年的开始。专任农民,不使他们更有别的劳役。这时,天子和公卿大夫整饬国家的法典,讨论四时的政纲,使能适合来年的运用。命太史之官序次大小诸侯,而使其如数献上牺牲,以供给皇天上帝和社稷之祭。并命同姓之国,供给祭祀宗庙所用的牺牲。又命小宰序次卿大夫的禄田以及百姓土田多寡之数,让其供给祭祀山林、名川所用的牺牲。总之,在一年中祭祀皇天上帝、社稷宗庙以及山林名川所用的物品,天下九州之人,都需竭力奉献。
在季冬十二月施行秋季的政令,就会使白露提前降落,各种甲壳动物兴妖作怪,四境民众都躲入城堡。施行春季的政令,就会使怀孕中的动物多有夭折伤亡,国民多患难治的疾病,这就叫做“逆”。施行夏季的政令,就会使水涝毁坏国家,到时候不降雪,冰冻消解融化。
4、现在哪些做法不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1人体之阴阳,随着自然变化渐生渐藏。
要深入理解中医养生,应该首先了解中医里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是对阴阳这个概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为了解释清楚,我们用大家最熟悉的自然现象来加以说明。如晴天的时候阳光明媚,大大的太阳在天上,则相较于阴天来说就是“阳”。阳的属性是向外扩张的,天热时人们的汗孔都是张开的,使汗液外泄,带走体内的热气。可是阴天下雨和下雪的时候,大家都冷得缩起来了。所以,向外张是阳,向内收是阴。
“阴阳”的最初含义 , 是针对太阳的向背而言。渐渐地,有智慧的古人就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不难理解,春夏秋冬既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阴阳消长的状态。“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在的时段,“夏”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秋”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处的时段,“冬”是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由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因春夏秋冬的变化而生长收藏。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从夏至到立秋,均为四十五日。“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到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到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会随着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而相应的渐生渐藏。养生,顺应自然,才是王道。
2了解自己的体质,获取自我“专属”的养生法。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先天禀赋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人和人的体质也不尽相同。正如17世纪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复杂而多元化的,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不单单是一个生物体(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会因为周围的人事关系的变化促使自我情绪的改变,这些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精神和情绪,甚至身体健康状况。
其次,从自然角度来看,人又是一个自然人。比如:新疆人和杭州人就大不一样,新疆的风沙、日照、风土人情与生活在吴侬软语、烟雨蒙蒙的杭州截然不同,这就必然造就出不同的人生;而在内蒙古大草原,奔马驰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造就了游牧民族彪悍的个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比如,炎热的夏天同在开着空调的室内,有的人感觉温度正好,而有的人却要披上衣物,其原因或许是后者属阳虚体质;正好相反,有的人怕热,空调温度要调的低一些才舒服,平时性子急,喜欢吃凉的东西,这可能因为其阳气比较足。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体质不同,反应各异。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质,并由此得到自我“专属”的养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指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万物之灵长。如果我们能够多留意一下天气的变化,慢慢感应和捕捉到自己身体微小变化的讯号,采用相应的方法调养治疗,方能体悟到中医养生理念之精华。
唐代学者王冰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养生如果能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也就自然能有利于身体康养,逐渐提高自愈能力。
5、春夏如何养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极,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重养阳由于春季生发之气属少阳,夏季长养之气属太阳,所以生、长之气均属阳;秋季收敛之气属少阴,冬季闭藏之气属太阴,所以收、藏之气均属阴。因此,“春夏养阳”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在春夏季节,要保养、增长、调节人体生、长之气的能量,以与自然生、长之气相适应。“秋冬养阴”,就是要求人们在秋冬季节,要保养、增长、调节人体收、藏之气的能量,以与自然收、藏之气相适应,这样才能符合养生之道,从而沐到却病延年、延缓衰老过程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适应自然变化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如天寒增添衣被,天热裁减衣被等所谓防寒、防暑的措施等,实际上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内容。中医常说阴阳,局外人雾里看花大致已经习惯,但了解一些它的基本轮廓,也有必要。打个比喻:一支蜡烛点燃着,烛膏和灯芯属阴,烛光和热能为阳;一辆急驶中的汽车,车械和汽油为阴,展示的车速和力量则属阳。人体也一样,躯体、脏器、体液为阴,生命的活力、脏器的功能则为阳。它是物质和功能间的关系,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明代张景岳说得最贴切透彻:“道产阴阳,原同一气”,这是合二为一;“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是分则为二。说明了它可分而不可离的道理。盛夏时节,自然界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古人认为是阳气充旺的缘故,人类养生也应顺时维护保养本能上已经萌动着的阳气,从而来增强体质,或修复自身。《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绿荫蓊勃,庄稼成熟,人体也一样,全身细胞随着大自然阳气的鼓荡而生长旺盛,连头发也不易脱落,想必都有体会,一年四季当中,夏天洗头是掉发最少的,一发可知全身,内脏器官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阳气生发对人体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见了。地球运转了亿万年,近一二十年来大自然面临着人类的最大挑战,大到核子裂变的地动山摇,小到不可胜数的车辆、机器、空调的不间断的轰鸣和排污,亘古屹立的冰川为之融化,飓风、海啸、暴雨、地震、荒漠接踵而至,长此以往,我真不敢遐想我们的后辈骨肉将如何再苟且寄生在这颗危机四伏的地球上。其实,今天活着的人都有责任,不能只顾自己,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凡事要顺从自然规律,不能用尽手段来阻遏和背逆气候的更迭,滥用空调就是显著的一例:现今不少市民,出门冷气车,工作八小时蜷缩在空调下拨弄电脑,晚上拥着鸭绒被昏睡,与春夏当令的阳气生发背道而驰,人体数千年来积渐形成的生物钟本能,被非时之寒颠倒得昏头转向,面目全非,抗病能力随之下降,于是感冒发热、肺部感染、腰颈椎病、心脑血管病变与日俱增,以前隆冬的疾病都提前来到了夏天,可以预言,受寒将成为伏暑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这是夏不养阳的恶果所遗。唐代学者王冰注疏《内经》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要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春夏养阳”除了生活起居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突出一点就是避免过度的寒冷刺激,它有利于阳气的生发,有利于正气的内存,王冰说要“敬顺天时”,我说还该加点敬畏心态,大自然不可侮,当火烛小心。 接受冬病夏治治疗的患者,在三伏天30天内要在饮食等生活上有所注意:(1)要远离空调,因皮肤会遇冷而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2)少吃冷饮,冷饮一方面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而影响治疗效果。(3)睡眠充足,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反应。(4)适度锻炼,可增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鼓舞阳气的发生,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5)注意饮食营养,可选服些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的药膳,避免烟酒、辛辣、海腥发物。春夏季节由于人的阳气发散于外,内脏的阳气相对空虚,适当用些补阳之品。对人体颇有裨益,譬如春季有些阳气不足的人们容易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身体困倦乏力,嗜睡等症。另外阳气不足还可导致卫外防御力下降,易患摩冒,到了夏季还容易出现肠胃系统的疾病。所以‘内经·素问》中指出的春夏养阳是非常有科学性的。秋冬季节阳气又逐渐潜藏于体内,阳热之气复又回到体内,阳热之气熏妁阴液,造成体内阴液相对不足。此时苦不注重阴血的培育,就会造成明阳平衡失调。出现病症。所以素体阴虚的人到秋冬季节易患秋燥,寒包火邪所引起,但根本原因还是机体阴虚而致;寒包火证则属体内阴虚阳盛。阴阳失衡,卫外功能低下,复感寒邪侵袭而致。治疗此症时,适当加用滋阴补血之品,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秋冬养阴”很有道理。 尚需说明一点,所谓冬季宜用养阴滋补,仅是对阴虚体质或久病阴虚患者而言:夏季宜用补阳药。也只是针对阳虚体质或久病阳虚者而言。对于一般体质之人,或急性病,则不应拘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应该注意“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治疗原则。 ------------------------------------------------------------------------------------------------- 《黄帝内经》有云: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很多人可能都很奇怪,秋冬已经很冷了,你还让我养阴。春夏已经很热了,你为什么还让我养阳? 在我前几篇博文中,其实已经讲到了一些春夏养阳的问题(见《为什么要“春捂”》、《春季养生重舒发》)。今天专门来着重解释下为什么春夏要养阳。 中医养生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一定遵循自然的规律,如此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百病不侵。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跟治洪水一样。大禹的父亲治洪水用堵,结果洪水冲破了堤坝,大禹用疏,洪水就治理好了。人也是如此,顺着自然规律,就是养生,逆反自然,就是自寻死路。近几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因为比较关注环境,所以这里多罗嗦一下,言归正传)。那么,春夏是怎么样的自然规律?春天,天气渐暖,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生物都开始焕发光彩。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阳气开始生发,阴气开始渐收。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夏天,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两个时段,自然要求所有的生物是把阳气舒发出来,不能憋着,我们人同样如此。“春夏养阳”,其实主要包含两个意思 。 其一,要让阳气舒发好。也就是要配合着自然环境,让自己体内的阳气生上来。那哪些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比如,适当增加运动,出点汗。多去户外走走,多呼吸新鲜空气。衣服稍微多穿点,让身体时刻保持暖和的状态。吃点辛味食物,能促使身体内部的生发。早晨早点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阳气舒发的方法。而现在很多人,却总是违背自然做事。比如不爱运动,不爱去户外,自诩自己为宅男宅女。为了漂亮,初春就早早得穿上了夏装,晚上不睡觉,白天睡不停,这些举动,都是促使阳消阴长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体质都很弱,走不动路,爬个几层楼梯就喘息不止,动不动就要生病。很多人还很奇怪,我每天生活很正常啊,大家不都这样吗,为什么身体感觉这么不好呢?是的,大家都这样,所以这样的大家体质都不好。即使现在你感觉还行,那只是你先天底子好,但是只要你继续这么折腾下去,你的身体迟早会报复你的。当然了,夏天天气太热,已经超过了我们人的常规承受力,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出汗,但是不能经常大汗。否则也会因为出汗太多而脱阳。而现代人,夏天总是吹着空调,吃着冷饮,又是把自己的阳气给憋回去了,这个是夏季养生的大忌,必须得改变。所以,春夏养阳,首先,要让阳气能舒发,这是养阳的第一个意思。 其二,要保护阳气。有人要问,这么热了,还保护什么?这个保护,是我们人自身造成的。因为天热了,人就喜欢贪凉。春天的表现是脱得太快,其实“春捂”就是告诉你春天要稍微多穿点,捂点汗出来才能养阳。而夏天,就是前面所讲的,吹着冷气,吃着冷饮。好了,外面确实很热,但是因为人自己作孽,把身体里面搞得很寒。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阳气,这个时候就要养阳了。那么怎么做呢?春天就是穿多点,多做户外运动。夏天,就是不能老吹空调,冷饮要少吃,每天要让自己出点汗。有句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姜就是驱寒的,能驱走我们体内的寒,达到保护阳气的目的。所以,夏天的时候,适当吃些热性的食物还是需要的。有很多地区流行夏天吃羊肉,因为羊肉也是养阳的,就符合“春夏养阳”的道理。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哦,我知道怎么做了。然后春天的时候拼命穿,裹得透不过气来。夏天就姜啊、羊肉吃个不停。如果这样做,你就完了。什么事都讲究适可而止,我们养阳,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与自然界平衡。你捂的太多,热性食物吃得太多,超出了与自然的平衡,照样要生病。要掌握这个平衡,做得很完美,那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我们一般人如何控制这个度呢?简单得说,春天日常穿着以微汗为宜,当然运动时多出点汗不要紧。夏天冷气不要直接对着人吹,在空调房里也是微汗为宜。吃冷饮时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两个礼拜或一个月,专门吃点热性食物。这样,基本能达到要求了。 所以,“春夏养阳”,一要配合阳气舒发,二要保护阳气,这样,才是正确的养阳法。
6、农谚是什么?急!急!急!急!急!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
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
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毛卷云)
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大块碎雨云)
有雨天边亮, 无雨顶上光
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
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星星眨眼天要变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春不种,秋无收。
枣芽发,种棉花。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水库是个宝,防旱又防涝。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饭养,稻靠肥长。
肥田长稻,瘦田长草。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麦秀寒,冻煞看牛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月着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
要知明天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晒死人。
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
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西风刹南脚,泥头晒勿白。
立夏东南百草风,几日几夜好天公。
小暑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月南风落大雨,六月南风海要枯。
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东虹日头西虹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南天霍西(闪电)火门开,北天霍西有雨来。
东霍霍(闪电),西霍霍,明朝仍旧干卜卜。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三朝雾露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早晨落雨饭后停,饭后下雨不得晴。
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
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
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正月八,二月八,小猫小狗全冻煞。(寒潮来临)
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清明有雨正黄梅,清明无雨少黄梅。
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
夏至三朝雾,出门要摸路。(多雨)
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干旱需戽水)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示例2——二十四节气与农谚完整版
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立着满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正月动雷雷转雪,二月动雷雨勿歇,三月动雷四开裂,四月动香秧打结。
春雾霜,夏雾雷,秋雾雨,冬雾风。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惊蛰有雷鸣,虫蛀多成群。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春分早立夏迟,清明种田正当行。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清明有雨麦子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不见风,麻豆好收成。
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谷雨天气晴,养蚕娘子要上绳。
立夏晴,蓑衣满田塍,立夏落蓑衣挂檐下。立夏东南风,四十五天张鱼网。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小满满,芒种灌。小满晴,麦穗响铃铃。
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芒种日下雨,不是淤死泥鳅,就是烂断犁扣。
小暑种芝麻,头顶一盆花。
雨落小暑头于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夏至十日麦秆青,小署不割麦自亡。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端午夏至连,高山好咱田。
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过伏不种秋,种秋也不收。
三伏有雨秋苗壮,三九有雪麦苗强。
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起燥风,日夜好天空。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回。
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
朝立秋,凉飕飕;暮立秋,热到冬。
立月六秋秋后种,七月立秋秋前种。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白露晴三日,等糠变白米。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寒露一到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
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予。
霜降不起葱,越长心越空。
立冬无雨一冬晴。
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剩;立冬落,柴米贵似灵丹药。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小雪下麦麦芒种,大雪下麦勿中用。
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糖。
冬至多风,寒冷年丰。
冬至天晴明,来年歌太平。
冬前霜多来年旱,冬后霜多晚禾直。
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
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寒潮过后天转晴,一朝西风有霜成。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地泥泞。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就这些啦
7、四季养生是什么?可以吃吗?
肺主秋,肺喜白色抄食物(带皮生吃白萝卜),辣的味道(过辣伤肺);
肾主冬,肾喜黑色食物(黑豆制品),咸的味道(过咸伤肾);
肝主春,肝喜绿色食物(尽量生吃绿色蔬菜),酸zd的味道(过酸伤肝);
心主夏,心喜红色食物(山楂、红枣、枸杞等),苦的味道(过苦伤心);
脾主长夏,脾喜黄色食物(黄豆制品),甜的味道(过甜伤脾)。
8、四季养生的要点??
【四季养生的要点】
人体四季如何养生?中医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内经》上说,人体要顺天时,即顺五运六气的变化,其秘决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人体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体养生一定要注意从春季开始。【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特别要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关键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春天气温适中,湿度也适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觉晓”。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饭半小时后应适当小憩,一般以半小时或四十分钟为宜;房间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锻炼身体,根据自己年龄、体质,选择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项目。春季养生秘决在注意保持体内的阳气。中医认为,养阳重在养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每天保持有个好心情。春季饮食,要点是以平补为原则。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香菜、生姜、葱等。晚春暴热袭人,易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润肝明目的食物,如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莴笋、茄子、黄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鲜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为好。【夏季】暑气伤身 适度运动食清淡 重在清心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具有清热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西红柿等。夏季西瓜、西红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中医认为,通过饮食调配,既可补充人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营养损失,又能有效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益于调节体温、消除疲劳。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秋季】旧病易发,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诸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此外,秋季要注意顺应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建议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目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冬季】寒气袭人 敛阴护阳活气血 重在补肾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冬季 “寒”, 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的特点。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此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中医认为,“冬者,天地闭藏”,即是说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种动植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因此,冬季养生应注重敛阴护阳:尽量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坚持适当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应注意避寒就暖。冬季是进补的好季节,进补要顺应自然,注意养阳。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冬季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提高机体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参酒一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将牛肉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可益气止渴、滋养脾胃。
9、中国古代辩证法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
我国古代对“天”、“地”、“人”有不同的理解,从“天、地”即自然界的范畴来谈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我国有“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的观点,前一观点在人类早期丛莽盖地、野兽特多,生存、生活受到威胁时起过极积作用;后一观点在人类生存环境变坏,生物资源大量减少时就十分可贵。我国早就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工业时代开始,殖民主义者的疯狂侵占及掠夺式开发,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耗猛增,并且长期以来对其索取有增无减,延续到今日,已酿成环境、资源、生态的严重危机,人们这才从争服自然的陶醉中醒来,重新开始思考: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其实我国古代早就讨论过这些问题,其中一些观点、主张和实践经验对我们造成危机的反思以及加强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 对自然界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例如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足年?”(《殷墟书契前编》)。这“帝”就是“天帝”, 就是“天神”。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民间流传世界就是“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据说武王伐纣到殷商郊邑时,士兵欢呼道:“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就是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
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1〕。有很多情况常把天、地与“气”联系在一起,这“气”不是道学中抽象的“气”,而是物质的“气”,如“天气”、“地气”。“天气”是指气候、季节,如《尚书》提到的“五气”是指雨、旸、燠、寒、风;《左传》上提到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就是生态学上所说的光、温度、水、空气等因子。“地”是指“地域”、“土地”,如“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贡》);也指地势和土壤,如“肥硗高下”(《淮南子》);还有“地气”是指土壤水蒸气,如“春解冻,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阳气始盛,土复解”(《氾胜之书》)。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显然,这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
二. 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
1.对“天人合一”争论的认识
中国古代在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内容相当丰富,特别在“天人合一”问题上有多种观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论战至今。之所以如此,其中可能与讨论者们对“天”、“地”、“合一”等概念、内涵理解〔2〕及讨论范畴不同有关,才致使问题复杂化了。对“天”不仅不同人就有不同理解,就是同一人也有多种理解,譬如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论语。八佾》),这是把“天”当“天神”;“天生德于予”,这是将道德中的“仁”与天命结合起来,“天”是义理的“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是把“天”看成产生各种自然现象的天。
在对“人”的理解上也是多种的。医生理解为有血有肉的人体;农业上将“人”看成是劳动力;但在“天人合一”讨论者常常赋予“人”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圣人”(《中庸》),一种是“人君”(《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有的还将“人”抽象为“人道”、“人性”(《中庸》)。
在“合一”上更是各异,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各物论》);孟子的“合一”是指天命、人性、道德、教化一脉相通,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董仲舒的“合一”是“天人感应”,“天”对人的主宰;张载的“合一”是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正蒙。诚明》);程氏兄弟则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重农派认为是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
以上“天人合一”议题概念虽多,但似乎可以归纳为三类:1。天对人主宰,即人服从于“天”;2。自然界的规律与人具有的规律是统一的;3。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各家各派将各自赋于的不同概念、内涵混为一谈,难怪会引起长时期的激烈争论。限于个人水平,不敢对“天人合一”进行全面的评论,仅能对其中“人与天调”一类谈点认识。
其实,“人与天调”一类最早在《周易》中已提到自然的天、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3]:“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易。文言传。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至少包含两点意思,即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
2.对古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议论
就人类对待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上我国历来有两种观点:即“人定胜天”和“人与天调”。前者公认为荀子(况)的主张,他提出“天人分相”、 “ 制天命而用”等论点,的确荀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万物都等待人去治理,“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君子而后治也。”(《荀子。礼论》)。他的学生韩非后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韩非子。解老》)“治强者王”(《饰邪》),认为只要按事物规律办事,没有办不成的。后来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也都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对“天命论”,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上一些农学家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农业实践,如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大学衍义补》);古代权威性的养花著作《花镜》也说:“审其燥湿,避其寒暑,使各顺其性,虽遐方异域,南北易地,人力亦可以夺天工”。但这里要说明一点,荀子并没直接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也没有人要战胜“天”的意思,人们常引用的原话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物理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荀子。天论》),这是说:与其慕天、颂天不如掌握、控制天的变化规律,因时制宜为生产服务;与其羡慕万物的生存,不如掌握它的规律,促进其成长,放弃人的努力而指望自然恩赐,那就不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了。显然,荀子是主张人去掌握自然规律,不是去战胜大自然、征服自然,他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是后人所说的“人定胜天”,理解成征服自然是后人的发挥。实际上他极力主张适时利用生物资源,不滥用资源,多次提出:“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百姓有余材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荀子。王制篇》)。
当然,在最早的古代草木特别茂密,野兽特别多的情况下,当人类生存和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时,提出“人定胜天”或“征服自然”观点在那个历史阶段也是对的,确实对人类战胜各种灾害、危险,发展农、牧业经济起过积极作用。不过在后来资源减少,环境状况变坏时,仍坚持“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甚至“向自然索取,是我们的任务”这样一些观点就不恰当了。
至于涉及实际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或“人与天调”思想源于《周易》,后来阴阳五行家及重农派大力发展,提出“圣王务时而寄政”,政令、刑德要与“四时之序协调”(《管子。五行》),要求君主“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吕氏春秋。十二纪》),很强调天、地、人的统一,如“力地而勤于时,国必富”(《管子。小问篇》)。特别在农业上将天、地、人统一的思想大加推崇、应用,基本成了指导农业生产的根本思想,“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篇》)。对我国农业影响最大的农书《齐民要术》明确地指出:“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天、地、人统一的观点也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生态体系,比国外提出的体系更早更科学〔1〕。即使侧重哲理“天人合一” 主张的核心人物孔子、孟子在对待实际的自然上也是主张爱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例如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孔子也认为不按适宜时间伐木、杀兽,是不孝的行为。
由此可见,“人与天调”,天、地、人统一的思想在中国影响是多么的深远。特别在今天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广泛污染,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减薄,气候反常,灾害增多,荒漠化不断扩大,生物资源减少,生态平衡失调等情况下,主张人与大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思想更显得可贵。
三. 利用生物资源的主张和策略
今天,由于人口增多和人类活动增强,生物资源数量日渐减少,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永续利用资源”的呼声高涨起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各国当今和面向未来的战略和对策,得到了各国的响应。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多年已产生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加以实践。
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明确告诫人们,生物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在自然资源日渐减少时,将野生生物变为家植、家养,发展了农、牧业,无疑对减轻过度利用自然生物资源压力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此处无须多议)。除此之外,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特别是野生生物资源,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的经验至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4〕。
1. 善待各生物,维护生态平衡:
早在两千多年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荀子已提到:“人善治之,……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养食者,不可胜数也”,指出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关系(“相养食”)来维持彼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只有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生物才会“不可胜数”。他又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滂滂如河海,暴暴如丘山.” (《荀子。富国》)。也就说生物资源得到外界生态条件的保证和人们对其合理的维护,生物资源就会如江河滚滚,源源不断供人利用。这也恐怕是最早十分明确提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2. 维护生态环境,依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
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生物都有自己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只有在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加以利用才能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淮南子。主述训》有段文字对这一观点表述得十分明白:“畈不掩群,不取麛夭;不凅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且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鶽不挚,罗网不得张于豀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满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逸周书。文传》也有类似的论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已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总之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掌握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利用就能永续利用。
3. 建立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和制度:
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国家当权者对各类自然资源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4]。据说夏朝就有“禹之禁”,禁止在不宜时间捕鱼(见《逸周书。大聚篇》)。到周朝设置了分工相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迹人”是管理田猎禁令的;“渔人”是管理捕鱼政令,“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管子。轻重篇》)。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
也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宝贵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经验,并竭力推行和宣扬这些观点和措施,使我国保存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今天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生态危机时,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对待自然界的优良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发展我国经济,保护全球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望采纳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