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道教 跪 养生

道教 跪 养生

发布时间:2021-03-02 05:01:09

1、道教养生术主要有哪些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百记载寥寥,也就是小说中的先秦练气士,不过没那么神拉 。从史料以及人物传记上记载的养生与武功结合的应该是在唐初的孙思邈,度也就是药王,他是个道士,活了100多岁呢。知再有到宋朝初年的陈传老祖也是个内家高手,不过还是传说多些。可是自明代之后就把这个道发扬光大了,杰出人物很多比如清朝的太极宗师杨露禅,号称大白天下无敌手,外号杨无敌.还有形意拳高手,形意拳脱胎专于五禽戏,传说是华佗创的,当然只是传说,不会是他的,是道家的养生的法门,所以说你问属的这个时期应该是明清时期啦。

2、道教的养生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在众多的道教养生方法抄中,可分为两个方面:
1、修炼精神层面:内视、坐忘、存思、守一之法;百
2、锻炼形体层面:导引、太极、行气、服度食之术。
综合的来看,道教养生法主知要有胎息行气、守一存神、导引按摩、动道功静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

3、道教如何跪拜

一。1、两脚自然并扰,两手自然放于两腿侧,下颌微收,舌顶上天堂,含胸拔背,存息绵绵;

2、先轻盈迈出左脚,后跨右脚,三步走到浦团前,两脚显外八字。拱手,弯腰(拱手时不论男女皆为右手轻握,左手抱住右拳,拱手时高不过眉,低不过膝。)拱手在胸间上下移动。

3、松开手,护住中丹田,右手先自然向右、向下画弧,同时躬身、屈膝、下蹲,右手掌放于蒲团上,左手掌向左、向下画弧与右手背十字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掌心内,又膝靠于蒲团外侧,然后将头轻慢地与双手之合谷穴靠近三次,谓之三叩。(切忌双膝跪至蒲团前方边缘,这样叩头时,臀部高于头部,既不雅观恭敬,体内真气也不流畅,不合“道在养生”之旨。其实,上香、叩头的过程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

4、松开左手回到中丹田,右手撑著蒲团,慢慢起身,收气于中丹田,双手打拱。

5、如此重复三次,称之为三跪九叩。这种叩拜方式也是道教的最高礼仪。

二。三礼三叩
道教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是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
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左环绕,同时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二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双手背上,头叩下后身如伏蟾一样。
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
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动做自始至终要慢、
圆、连,无有间断停留。
如此三礼三叩毕.是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4、道教有什么养生理论?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5、道教的养生方式有哪几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

6、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道教的拜跪手大体成抱拳状,先一鞠再下跪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后脑与臀部成一直线,俯下后点三下头再站起来抱拳一鞠,是为一跪三叩首,碰到初一,十五及各圣诞之时行三跪九叩礼。佛教只要双手合十手指朝上就可以了。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佛教:佛家不用抱拳,双手合十,跪于地上,右手掌心向上,随后左掌心也向上,压于右手上 额头轻叩于手心即可。

(6)道教 跪 养生扩展资料:

如同佛教当中的跪拜一样,道教当中也讲究三叩首的礼节然而,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跪拜三下,而是有着一套很深的学问。

整洁、庄重,收脚于拜凳前一步,凝神静气之后上前一步,稽揖,双手抱拳抬起齐眉后,下沉至胸,行鞠躬礼;然后,两腿同时下弯,左收于前胸。

抽出右手掌心向下,轻压在拜凳前部分中间位置,再抽出左手,轻压在右手的上面,头即同时下叩,此为一叩首;抬直头再叩为二叩首,连续一次为三叩首;三次叩首之后,收左手至胸前。

然后起身,收回右手,与左手相合成稽首作揖状,抬至齐眉后,行鞠躬礼,退一步回原地并脚站立,再行鞠躬礼,即可抽身。这就是道教当中的“一拜三叩首”之礼。

7、请问道教真有“下跪养生”的说法吗?

哗众取宠而已,不信你看皇宫太监有几个长寿的!!
-----当然,某动作或某礼仪是另外一回事,大中华是礼仪之邦,不能否认礼仪,也不是承认其养生礼仪中的下跪有养生作用!

8、道教养生内容有几种?

综观道教的养生方式,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对于“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约在东汉时就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位,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类文献,一般有较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导引之道

导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其后,导引之法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4)吐纳之道

吐纳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长生延年。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后来的内丹功法也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在秦汉时已有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长生成仙。战国时期就已流传,魏晋和唐代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因为来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有些丹药则是有害的,过量即导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方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8)内丹之道

内丹之道指的是人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转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约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主要方法。从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种种方法,并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中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形成。西汉时就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遂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排斥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高度评价说:

“道教思想中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方式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宝贵财富。

9、道教养生?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最高理想:“长生不死,常欲乐生”,其内涵把长寿、最佳养生之道作为自己的道义。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与神俱,飞升成仙”。其含义把精神修养,形体锻炼,形神合一视为与养生观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把自然界视为“大宇宙”,大与小运转要协谐,要顺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违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人伦之乐。
道家养生方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神的核心。道家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尘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消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会有裨益的。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炼。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的调息、吐纳、内视功法、内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认为吸入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辰的精气,就可以长生。结合呼吸修炼,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经穴,用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拳术则是引导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治疗效果。
道教的养生,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最终目标。这种对于长生不老向往的思想,早在老庄著作中就有阐述。在《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等篇中,有关于神仙的描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肤光滑洁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丽婉转得如同少女。不吃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天上的飘浮的云气,驾驭着飞龙,行游在四海之外。《庄子》还说到这些神仙,大火烧着不觉得热,江河冰着不感到冷,雷电飓风打着它也不会惊慌。《战国策·楚策》中有奉献不死之药的故事,尽管它是讽刺楚王、揭露进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们祖先早就在寻求长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奥秘了。
《史记·始皇本纪》和《汉书·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热衷于寻求仙药的记载。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携带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长生药。汉武帝时,方士又以炼制黄白药作为获取长生之药的手段。

10、道教祭祀传统礼仪“三跪九叩”怎么做才正确

进入道教宫观,许多居士、信众是先拜祖师后敬香,这样并不符合道教传统礼仪。
首先应该严整衣冠(切忌显肩露腿),将随身携带物品放妥,手洗净,然后请香。在燃香之前,先点蜡烛,其意为“银灯影皎光,上映穹苍,辉煌照耀吐银虹,斋主虔诚来点献,集福迎详,集福迎详。”然后烧香,三支为一柱,意谓“三宝香”。烧香道教称为“发香”,其意为“清净道德香,上献虚皇,遥瞻法驾降祥光,祝愿弟子(信士)某某,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发香”之后,用左手香上香,因为一般称左手为吉手,右手为凶手;而且中华传统,左为大。先插一支香于炉中,其意为“道宝香”,再插左边(进香者的右边,祖师圣像的左边),其意为“经宝香”,三插右边(进香者的左边,祖师圣像的右边),其意为“师宝香”。三支香要求相距约一寸,代表寸心,且要横平竖直,切忌歪斜。最后,“化纸”,其意为“今表奏真灵,诚格天庭,谋求遂意永前程,作善降详无悋惜,福寿绵洪,福寿绵洪。”若是祭奠故人,则应烧“金砖”、“银子”或是“纸钱”、“冥币”其意为“钱宝奉先灵,诚格天庭,谋求遂意永前程,作善降详无悋惜,福寿绵洪,福寿绵洪。”
心平气和的点蜡、上香、化钱(纸)之后,再进入殿堂参拜祖师。从左门进殿堂先迈左脚,从右门进殿堂先迈右脚,勿从中门而入。

01

两脚自然并扰,两手自然放于两腿侧,下颌微收,舌顶上天堂,含胸拔背,存息绵绵;

02

先轻盈迈出左脚,后跨右脚,三步走到浦团前,两脚显外八字。拱手,弯腰(拱手时不论男女皆为右手轻握,左手抱住右拳,拱手时高不过眉,低不过膝。)拱手在胸间上下移动。
03
松开手,护住中丹田,右手先自然向右、向下画弧,同时躬身、屈膝、下蹲,右手掌放于蒲团上,左手掌向左、向下画弧与右手背十字相交,左手大拇指**右手掌心内,又膝靠于蒲团外侧,然后将头轻慢地与双手之合谷**靠近三次,谓之三叩。(切忌双膝跪至蒲团前方边缘,这样叩头时,臀部高于头部,既不雅观恭敬,体内真气也不流畅,不合“道在养生”之旨。其实,上香、叩头的过程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

04

松开左手回到中丹田,右手撑著蒲团,慢慢起身,收气于中丹田,双手打拱。

05

如此重复三次,称之为三跪九叩。这种叩拜方式也是道教的最高礼仪。
06
礼毕向敲磬的师父拱手相谢,然后退出殿堂。(退出殿堂时应先退右脚)

与道教 跪 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