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不逮的曾国藩

养生不逮的曾国藩

发布时间:2021-02-26 20:01:28

1、曾国藩小时候怎么可以熬夜通宵背书?古人不是很注重养生的么?

都是忽悠,夸大其词,有助于名人效应。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在于识别。

2、曾国藩曾说,这个人的才能胜我十倍,如果没有

一提到曾国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清朝晚期的顶梁柱,若是没有他所创建的湘军,估计清朝难以延续那么久,很可能被太平军灭掉。曾国藩本是个书生,中进士后在翰林院工作,一步步升迁为两江总督,最终成为朝廷重臣。有一位晚清将领,死前留下一部兵书,他的才华令曾国藩自愧不如,认为此人的能力胜他十倍。

他就是胡林翼,祖父曾做过四品官,可想而知家境肯定不错,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九岁的时候,就与在朝为官的陶澍的女儿定了娃娃亲,十年后两人成婚。不愁吃不愁喝的胡林翼,一心沉浸在书籍之中,尤其喜欢研究兵法谋略,并乐此不疲。


道光十六年,年仅24岁的胡林翼考中进士,几年后到贵州做知府。其实当时他有更好的选择,即使不能到京城做官,也可以通过岳父的关系,到江南较为繁华的地方做县令或知府,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想磨炼自己,立志造福一方百姓。

太平军围攻湖南时,曾国藩带兵抵抗,起初被打的晕同转向,甚至多次遭遇到危险,若不是部下死死抱住,他就跳水自杀了。为了改变被吊打的局面,除了调整战术之外 ,还到处招揽人才,胡林翼就是在这时候被曾国藩发现,成为湘军的一名将领。

公元1856年,胡林翼因功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在他的带领下,湘军与太平军多次激战,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收复包括武昌在内的许多之前被夺走的城池。此后不久,胡林翼与石达开交手,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但这次还是败在胡林翼的手中,而是损失惨重。

当时安庆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能把它攻克,消灭太平军指日可待,曾国藩就把此重任交给了胡林翼,相信他能够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胡林翼布置好作战计划,对安庆发起了进攻,在作战中他身先士卒,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安庆拿下,曾国藩大喜不已,向朝廷为他请功,皇帝下旨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可惜天妒英才,刚攻克安庆城没几天,胡林翼突然去世,关于他的死因有一种说法流传最广。有一天,胡林翼到江边巡查,看到一艘外国战舰呼啸而过,不论从速度还是上面的武器装备,都不是清朝的战船能比的,这让他愤然不已,当场就吐了一口鲜血,当天晚上就去世了,除了之前骄人的战绩外,胡林翼还留下了《胡氏兵法》一书。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其才胜我十倍。”

3、谁知道曾国藩的18条《挺经》?

曾国藩《挺经》十八卷:
卷一 内圣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卷二 砺志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卷三 家范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卷四 明强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福。
卷五 坚忍 子长尚黄老,进游侠,班孟坚讥之,盖实录也。好游侠,故数称坚忍卓绝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横、侯赢、田光及此篇之述贯高皆是。尚黄老,故数称脱屣富贵、厌世弃俗之人。如本纪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吴太伯第一,列传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赞称张、陈与太伯、季札异,亦谓其不能遗外势利、弃屣天下耳
卷六 刚柔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公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卷七 英才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卷八 廉矩 翰臣方伯廉正之风,令人钦仰。身后萧索,无以自庇,不特廉吏不可为,亦殊觉善不可为。其生平好学不倦,方欲立言以质后世。弟昨赙之百金,挽以联云:“豫章平寇,桑梓保民,休讶书生立功,皆从廿年积累立德立言而出;翠竹泪斑,苍梧魂返,莫疑命妇死烈,亦犹万古臣子死忠死孝之常。”登高之呼,亦颇有意。位在客卿,虑无应者,徒用累歔。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盖自古而叹之也。
卷九 勤敬 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魏叔子以孟子所言“仁术”,“术”字最有道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的解也。又言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卷十 诡道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尝望其成立,尝望其发达,则人之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卷十一 久战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 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战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卷十二 廪实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卷十三 峻法 世风既薄,人人各挟不靖之志,平居造作谣言,幸四方有事而欲为乱,稍待之以宽仁,愈嚣然自肆,白昼劫掠都市,视官长蔑如也。不治以严刑峻法,则鼠子纷起,将来无复措手之处。是以壹意残忍,冀回颓风于万一。书生岂解好杀,要以时势所迫,非是则无以锄强暴而安我孱弱之民。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扰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卷十四 外王 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卧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时事如此,忧患方深。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反诸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诸己哉!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合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卷十五 忠疑 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故冶长无愧于其师,孟博不惭于其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耳。足下朴诚淳信,守己无求,无亡之灾,翩其相戾,顾衾对影,何悔何嫌。正宜益懋醇修,未可因是而增疑虑,稍渝素衷也。国藩滥竽此间,卒亦非善。肮脏之习,本不达于时趋,而逡循之修,亦难跻于先进。独是蜎守介介,期不深负知己之望,所知惟此之兢兢耳。
卷十六 荷道 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如久雨初晴,登高山而望旷野;如楼俯大江,独坐明窗净几之下,而可以远眺;如英雄侠士,裼裘而来,绝无龌龊猥鄙之态。此三者皆光明俊伟之象,文中有此气象者,大抵得于天授,不尽关乎学术。自孟子、韩子而外,惟贾生及陆敬舆、苏子瞻得此气象最多,阳明之文亦有光明俊伟之象,虽辞旨不甚渊雅,而其轩爽洞达,如与晓事人语,表里粲然,中边俱彻,固自不可几及也。
卷十八 盈虚 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4、连曾国藩抓到他,都不得不连夜将其处决的人,他是谁?

太平天国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李秀成被曾国藩抓到后,很快就被处决了。当时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抓到了很多将领都会押送京城,由京城的人进行处置,可是为何抓到李秀成却直接把他杀害了呢?

在洪秀全死了之后,李秀成就成了太平天国的最高权力者,也就是最后支撑太平天国的重要核心人物。太平天国顺应时代的潮流,渐渐的势力退去,被曾国藩攻入金陵城,然后大肆屠杀太平天国起义的人。而李秀成在保护洪秀全的儿子逃走的时候,不慎摔到马下受了伤,只好隐藏在金陵城中养伤。后来李秀成被人发现,被抓到了曾国藩的面前。

就这样李秀成和曾国藩见面了,但是见面之后两个人商谈了什么,其他人一概不知。当时曾国藩手里握有几十万的湘军大权,而李秀成也是太平天国的最高权利人,两个正处在权力巅峰的人见面谈话中难免会提到一些清政府不想听的言论。当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权也曾经劝过曾国藩,联合李秀成一起反抗清朝自立为王,被曾国藩拒绝了。

后来曾国藩很快就将李秀成杀掉了,人们猜测李秀成没有被押解进京,这么快被杀掉,肯定与当时和曾国藩的那次谈话有关。如若将李秀成压到京城之后,难保李秀成不会说出什么对曾国藩不利的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潜在的危险,曾国藩于是当机立断杀了李秀成。当然也有人说,曾国藩是怕太平天国的人来劫狱而尽快将李秀成杀掉,我觉得也算是有道理吧。

5、曾国藩后人很少做官 为什么

对于曾国藩大家在熟悉不过了,我们知道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并且开办中中国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实力工厂。把当官和经商都做到很厉害的人物,在自己的子孙后代中当官和经商的人特别少。

曾国藩曾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民心所向才是大事,正是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什么曾国藩能够从一介书生,成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就是因为他懂得,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快速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或许我们需要曾国藩的家书才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为什么曾国藩的后人当官和经商的很少。我们回观曾国藩家书,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曾国藩家书中虽为日常生活琐碎。但是每一份家书中都流露着,对于家族给予的厚望,这种厚望该怎么样的做人做事。简单但是不失规矩。

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业精之法在于专,读书应有恒心;读书贵在有常,学习贵在有恒。定要坚持‘看、读、写、作’。”读书学习工作要专注、有恒心。读书最珍贵为常读,学习最为珍贵在恒心。一定坚持看、读、写、做。这样才能够不荒废。

我们能够知道,正是曾国藩这样不断的要求,在家书中不断唠叨,曾国藩后人们,这种思维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以一个读书人的要求去要求自己。何曾想过要当官和经商呢?喜欢,记得点关注,我们这里去读读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

6、清朝时的曾国藩,为什么活了62岁就死了呢?

曾国藩死于:“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相信各位朋友,读书时代上历史课时不是睡觉,都会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晚清名臣,甚至可以说是一己之力挽救了腐朽的满清。


满清之所以把曾国藩捧高,这是他们的政治手段,树立一个忠臣的榜样,给世人做课本来学习。

那么被歌颂为“圣人”的曾国藩,擅长于养生之道,为何又短短62岁便挂掉了呢?

咱们先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养生之道,究竟有没有问题。

“养身之法,约有一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曾国藩家书·修身篇》


上文摘自曾国藩写给他四弟曾国葆的家书,这就是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一,眠食有恒。

这是说睡眠饮食要规律。

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需要睡眠。曾经苏联科学家做过一个犯人不睡眠的实验,要么猝死,要么精神失常了。

睡眠是如此重要,那么,怎么样的睡眠才对身体最好呢?

子午觉睡眠对身体最好。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


所以他们提倡,在子时,阴气极盛,阳气初升之时睡觉,更能维持阴阳平衡。即晚上11点——1点这个时间段睡着,更有利于身体。

同时,配合午时阳气极盛,阴气初升(中午11点——1点),那时候小睡一会更养精神。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说的就是饮食问题。

读《黄帝内经》知道,五色五味归五脏,但是过度饮食,就会造成相应的伤害,如下图:


(括号里是食物的颜色)

养生界有一句话,叫吃七分饱,千万不可过食,过食的话,很多疾病就跟着来了。

二,惩忿(制怒)

控制自己的怒气,怒极伤肝,又极容易失去理智。有句话说得好:我发起火来,连我自己都害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与人体五脏六腑关联极深,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曾国藩的这个制怒,不仅仅指控制怒气,而是泛指控制所有情绪。

三,节欲

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有身体,就需要吃喝住,文明要传承,就需要繁衍后代。

所以,这些欲望都是必须的,但不可太过,尤其是色欲,色是刮骨钢刀,纵情色欲会把身体掏空变虚弱,甚至导致百病丛生。


曾国藩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他曾经留恋青楼女子,快意放纵,也有去到朋友家,看到朋友的妻子漂亮非常,多次偷瞄她。

回到家后,他又立马痛心疾首的批评自己,在日记里写下:“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于是,每当他犯了色欲,他回到家后,都要记录在日记里狠狠的批评自己。

此后,曾国藩一直竭尽精力去看书学习思考,直到把精力耗尽,才不会起欲念。

四,临睡洗脚

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女孩子睡前搞点艾叶泡脚,长久后更是能治愈宫寒。好处多多,不用言说。


五,饭后散步

俗话都说了,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曾国藩每次饭后散三千步,既有运动量,又能开阔心情,是养生的好法子。

上面既然分析了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没问题,那为何他又不能长寿呢?

削命第一刀:军务劳碌

1853年,42岁的曾国藩在湖南老家组建湘军团。

一年后,曾国藩的湘军练成,出发讨伐太平天国,在岳州初战失利时,悲愤得差点投河自尽。

这里他就没有闲心管悲愤这两把夺命之刀了。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此后的十多年军旅生涯,曾国藩都呕心沥血,根本没时间管养生。

削命第二刀:疾病缠身

曾国藩一生身体多病,曾经患有牛皮癣、失眠、耳鸣、眼疾等,他两个儿子和弟弟们也是经常得病,但是奇怪的他认为,得病不能吃药。

他认为,病从心生,只要调伏好心,病自然就好了。

他特别崇尚苏轼的道家养生法,甚至写信叮嘱两个儿子不要吃药:“余教尔从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浅,却得自然之妙,尔以后不轻服药,自然日就壮健矣。”


(左起: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除了劝两个弟弟不吃药,他还经常劝人不要吃药。1864年,他弟弟曾国荃得了肝病,他竟然写信叫弟弟将万事看空,不要生气,不要烦恼,就会渐渐好了。

削命必杀刀:千夫所指!

1870年4、5月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绑架事件,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患瘟疫而大批死亡,共死亡了三、四十名孤儿,教堂将死亡儿童埋在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每天引得几百个丢失了儿童的家长前去察看。

1870年6月20日,匪徒武兰珍被天津居民擒获,供出儿童失踪与教民王三及望海楼天主堂有关,顿时群情激愤,舆论大哇。此时,民间有谣言“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等等,舆论进一步被点燃,民间反洋鬼子情绪特高。

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教堂对质,发现犯人所说的不属实,并无相关人王三和物。但是,群情激愤之下,并不管那么多,他们和教徒发生了冲突互殴。

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到场后,不问缘由,直接向刘杰开枪,并打伤其随从。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


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到大沽口威胁。

法国要求处死陈国瑞将军以及天津知府和知县,满清马上派出曾国藩交涉。

1870年6月10日,曾国藩一到天津,立马发布了《谕天津士民》,严词斥责天津人民,经调查,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

曾国藩为堵住法国人之口,处死为首的16人,缓刑4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另外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9万两白银,派崇厚去法国''谢罪''。

处理结果一出来,全国哇然,民怨沸腾,人们纷纷大骂曾国藩是卖国贼,千夫所指之下,曾国藩身败名裂。

他的精神被人们斥责得毫无生机,极度郁闷,又极度情绪低沉,他甚至想“惟望速死”,他在致友人书中说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迅速死去。

这就是千夫所指的后果!后世的袁世凯不顾人民的意愿,强行称帝,也被千夫所指,不出一年即死去。

可见千夫所指的威力。

曾国藩并非如满清所吹嘘的“圣人”,中国圣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7、曾国藩老是说养生,但为什么活的岁数不大,,,

人活多久是相抄对的 曾国藩的寿命对于他本袭人来说已经是长寿了 如果他本人不是很严格的自百律的话 他可能早就英年早逝了 应为他本身的身体就先天不度足 再加上他身居高位而不被信任的 却屡担重任 身家性命时问刻危在旦夕 心力憔悴是催他早逝答的最主要原因

8、大家对曾国藩的看法

世后评价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9、曾国潘当年这么擅长养生,为何只活了62岁?

军务劳碌 ,1853年,copy42岁的曾国藩在湖南老家组建湘军团。一年后,曾国藩的湘军练成,出发讨伐太平天国,在岳州初战失利时,悲愤得差点投河自尽,

曾国藩一生身体多病,曾经患有牛皮癣、失眠、耳鸣、眼疾等,他两个儿子和弟弟们也是经常得病,但是奇怪的他认为,得病不能吃药。
他认为,病从心生,只要调伏好心,病自然就好了。
种种原因导致曾国藩仅活了62岁。

与养生不逮的曾国藩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