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

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6 19:59:50

1、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出自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笔下。意思为“到都江堰看水,到青城山问道”,这里的“道”包括道家思想及其养生理念。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非常准确、传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已成为都江堰市的旅游宣传口号。

(1)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扩展资料: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青城山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2、青城山的道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被列为道教第五洞天。青城山全山的道教建筑古迹非常多,存留下来的完好的道教宫观就有数十座,由此可见道教在青城山的兴盛程度。

除了道教建筑外,青城山的其他道家文化还有很多,例如道教名人、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和道教武术等。青城山的道家文化不仅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在2000年,青城山就是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山的道教开始于东汉。自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道教就开始在青城山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3、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与天师道结合了。在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促使天师道传统遂与上清道结合了。杜光庭在天台山时是陶弘景的第七传弟子,他对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后,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邓紫阳于江西创建起来。在之前的北宋时期,虚靖天师张继先来青城山修习此派并开创地祇宗。唐宋时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炼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来。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其中,清微派约形成于北宋,流行于元代。《清微师派表》把元君即东晋著名女冠魏华存与张陵、庄旭、许逊同视为清微派祖师。

实际上,此派之兴当得力于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朱洞元、南毕道、黄舜申等人。此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宋代盛行的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即所谓内炼正气,合天神之灵。

宋元以后,内丹崛起,崔希范、谭峭、陈抟、张伯端等皆在青城山炼道,还有李钰得黄房公金丹之道,陈致虚得赵缘督传北宋丹法。张随居在青城山著有《参同契注》3卷;黄甫坦精医道养生,为宋显仁太后成功治愈眼疾;丈人观道士唐道丰为成都知府辛谏议治愈风疾等。

黄舜申为此派集大成者,得到宋理宗召见,后来元代又封他为雷渊广福普化真人。

清微派的雷部诸神多为三目。显然来自蜀地原始鬼道的信仰。其中青城赵公山的赵公明地位甚高,主持3个帅班。该派主张内炼精神气为本,符咒术为用,接近于神宵派,但所用符不同。

在北宋形成的道教派别还有丹鼎派南宗,此派也称为紫阳派。在北宋,天台山道士张伯端来到青城山,得到青城山老仙的传授,著《悟真篇》,创立了此派,因张伯端号紫阳,所以又名“紫阳派”。

丹鼎派南宗在修炼方法上,主张先“命”、“后性”,与北宗不同。后来在元代,该派并入了全真道。

在南宋年间,虚靖天师张继先来到青城山,再兴正一派于常道观。同时,在道教中后来与天师道齐名的全真道逐步建立了起来。

全真道,也称全真派或称律宗,与正一道同为元代以后道教两大派。在1167年的,王重阳于山东宁海全真庵聚徒讲道创立此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圆融”、“知心见性”和“独全其真”。

在教规上,全真道与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娶妻室,不入荤腥,投师住庵为出家道士,养身习静,脱欲界,积功德。全真道分为七派,青城山所传为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

至元代,全真教更加兴盛起来。据记载,全真教著名道士邱处机曾在陇州龙门山修道。元太祖曾遣使召他,次年邱处机与弟子18人同往西域,太祖召见后赐予他“神仙”的称号,封他的爵位为“大宗师”,命他掌管天下道教。

后来,元世祖命提举李道谦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李道谦是著名的全真道士,自号“天乐道人”,赐号“玄明文靖天乐真人”,全真道于此时开始传入了青城山。

至明代,伏龙观道士吴碧于善辩雷篆。“五雷天心正法”本传自青城通慧真人朱洞元,当时高道张三丰也曾来青城山访道求真,并留下碑刻,可惜所题之碑刻毁于动乱。

历经明末战乱,青城山道士又逃走。清康熙八年有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以此地为神仙都会,于静坐谈玄之余兼理务,使青城山破败的局面焕然一新。

西蜀观察使司臬台赵良璧遇陈于青羊宫,很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陈住持。至清代,李西月开创西派丹法,主要著述有《无根树注释》、《道窍谈》、《后天串述》、《三车密旨》等。

康熙皇帝因良璧奏闻,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悟真篇》,封陈氏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下传第十二代至易理论大师。

丹台碧洞宗的传承字派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数永元明,至理忠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为懋,希微衍自宁。”

在1955年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有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观。张至益道长是王明月的高徒,他好广交武林英杰,曾与海灯法师、川中武林高道李真果为友,同拜深通各门派内外功法的高道朱智涵为师,学习道教的秘传武功。晚年在青城山上清宫、玉清宫居住的道士李永宏,他对道家内丹真功及医理、医术十分精通。此外,青城山的高道还有刘圆常、刘理钊和邓理云等人。

其中,刘圆常医道全面,他的高徒曹明仙,承其医道和炼养功夫,成为青城山功夫卓著、医术高明、道法精微的高道,虽然已经9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曹明仙还能识各类动、植、矿物上千种,所传弟子为人治病也颇有成效。

除此以外,青城山的高道还有许多,他们的存在都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复都江堰、问道青城”的制意思是都江堰市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是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时留下的墨宝。是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青城山——山、水、树统一和谐,动静自然结合,自然天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者此乃天作之合。道教的思想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生命的延续和轮回。天地二物,阴阳二极,这是和谐,这是对立,这是统一,这是道对人处事态度的诠释:行事,中庸而为之,切勿打破世间之平衡。道,博大精深,如青城山的历史一般厚重。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要解读它,唯有青城冥悟!

5、青城山为什么适合养生

青城山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在正于澳大利亚凯恩斯(Cairns)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青城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园。

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山路旁小亭遍布,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气度非凡,现尚存二殿三院。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一千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这里苍岩壁立,云雾缭绕,绿树交映,游人至此,如置身画中,故名“天然图画”。

距天然图画西两公里处有青城主庙——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天师洞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附近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6、为什么青城山是辟谷和养生好地方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e68a847a6431333332643232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仓山”,又名“丈人山”。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如今青城赵公山道家养生堂特邀刘昕明莅临青城山传承辟谷授课,主要将辟谷文化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健康。青城山这里可以利用传统道家文化之底蕴,发扬辟谷文化,同时特邀知名专家刘昕明授课使辟谷文化提升了境界。全国名山、名水、名景、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为什么刘昕明要从北京来到四川青城山的赵公山(道家养生堂)呢?我想是刘昕明在青城山自吟诗赋找到答案,其诗赋“风光旖旎惹人醉,回首青城百眉回。养生圣地何去寻,青城能量留仙人”这就是刘昕明选择青城山发展辟谷和养生的主要原因吧!青城山与其它著名山峰相比较,更具有辟谷的底蕴和气氛,仅凭道教发源之地,即可满足人们对道家辟谷文化的追求,能更好的将传统道家辟谷文化发扬光大。环境清幽,景色怡人。应该是刘昕明选择青城山辟谷的原因二。进入青城山谷,细细体会,便可发现与众不同。‘青城山下幽’只是人们对它的一种称呼,也是最能体现青城山特点的词汇。但它具备的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幽”字,当你登入山谷便会发现,什么叫真正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赵公财神应该是吸引刘昕明选择青城山辟谷的原因三。赵公财神——中国最大的神仙。在中国民间流传的神仙人物中,要说哪个最大,当然要数位高权重的玉皇大帝了。但是,走进人间寻常百姓家,仔细一看,不管是当官的、经商的、老者少者、男人女人、人们心头装起的、屋里头拱起的都不是这个玉皇大帝,而是财神爷,是“正一玄坛护法元帅”、“金龙如意龙虎真君”赵公明。一些人拜财神为了求财,一些人却为了消灾求健康,所谓舍财免灾,就是此道理。当然刘昕明将许多地方邀请去授课给予了推脱,唯独自己愿意来到青城山的原因可能是很多,但我们没有必要去猜测。

7、青城山的介绍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8、青城山与道教之间的关系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 公里 , 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 ,
名为“宝仙九室之洞天”。青城山背靠皑皑的岷山雪岭,俯临丰饶的成都平原,以大面山为主峰,重峦叠嶂,有 36 峰、 72 洞、 108
胜景。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山的得名众说不一。一说青城山诸峰环绕,峰峦叠嶂,青山四合,山形似城,故名“青城”,亦称“青城都”。另一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取“清虚以守神”、“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之意。青城山自古以山色清幽著称,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山中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溪涧纵横,山润岩湿,流泉常年不断。诗圣杜甫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诗句。宋代大诗人陆游以“云作玉峰对北起,山如翠浪尽东顷”赞誉青城山。

青城山自古有道风仙气,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建福宫)纪念。迄今山中还保存有“访宁桥”、“轩皇台”、“黄帝祠”等述其传说的旧迹。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因得神仙马鸣生传授《太清神丹经》,而仙道修成。但是,真正奠定青城山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置二十四治。鹤鸣山与青城山毗邻,张陵最早从鹤鸣山至青城山设坛传道,建立了青城治
( 一说为张陵之孙张鲁所立 ) 。今青城山中有天地日月石刻、羊马台、天师坛等遗迹。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自张陵开辟青城山仙源以来,山中仙迹不绝。三国时李阿居青城山修道,辟谷养生,号称“八百岁公”。魏晋时期,青城山有著名道士范长生。他博学多才,深谙天文术数,是当时天师道首领。成汉政权灭亡后,青城山道教一度沉寂。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从山下长生宫至山顶上清宫十余里,就有道观庵堂数十座。著名道士有李珏、赵昱、赵元阳、徐佐卿、王仙卿、殷九霞、甘道荣、赵仙甫、罗公远等。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当时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特别是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他在“云溪山居”潜心研究道学,撰著道经数十部,并搜集整理因战乱散佚的道经三千卷,编成《三洞藏》。他还对道教斋醮仪礼和音乐进行整理规范,编有《道门科范大全》八十七卷,人称“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杜光庭羽化后,葬于清都观。现白云溪畔尚有“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绘画而著名,画有《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五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八仙真形图》、《十二仙真像》等。

青城山因有张陵传道遗迹,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1294
年,龙虎山道士汪集虚受张天师委派,入蜀兴复二十四治,并于青城山建贞白庵,被敕封为青城诸山正一宗主。明代,青城山道教属正一道。明末,张献忠起兵,蜀中兵燹频仍,青城山道士多避乱而去,许多宫观建筑先后被废。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开坛收徒,传授全真龙门道法,从此,全真龙门派在此山发展。康熙四十一年,钦敕常道观“丹台碧洞”匾额,尊陈清觉为碧洞真人。此后,青城山龙门支派称为丹台碧洞宗,现已传至二十五代,其中不乏著名道士,如编《广成仪制》的陈仲远,重修常道观殿堂的彭椿仙,当代著名道教学者易心莹,川西道教科仪大师江至霖,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等。

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在道教丹道修炼流派中,青城山丹道可谓独树一帜。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称有岷山丹法,道士张盖精思于岷山石室中,而岷山第一峰即是青城山,历来是道教西蜀丹法的中心,并列青城山为可以合成仙药的名山。宋代青城山雷法盛行,神霄雷法创始人王文卿和弟子萨守坚都曾传法于青城山。南宋青城山道士朱梅靖习宝珠雷法,其传人有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青城山道士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是清微派第七至第九代宗师。



道教宫观建筑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从“道法自然”出发,青城山的建筑都依山取势,灵活布局,在隐、藏、幽、奇上下功夫,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从山麓至峰顶,栈道、丹梯、石桥时相勾连,亭阁、牌坊星罗棋布于游山道上。亭阁的建造随景而设,建筑多取材自然,不假雕饰,枯树柱,树皮瓦,竹木栏,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朴实幽致。

青城山现有道教宫观 11 座,常住道士 150
多人。著名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古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其中天师洞和祖师殿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位于青城山腰的常道观,又称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初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宋又改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现存殿宇为清末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门、青龙殿、白虎殿、三清殿、三皇殿、黄帝祠、天师殿、天师洞等。山门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长长石级直通重楼叠阁,两旁柳松挺拔,青龙殿、白虎殿掩映其间。三清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悬挂康熙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三清神像。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周围群山环抱,松杉掩映,内供三皇石像。观门右侧一株高
50
余米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张陵手植。天师殿是常道观的最后一殿,位于第三混元顶的岩腹洞前。建筑依山傍势,前低后高,中高旁低。天师洞位于天师殿上层,相传为张陵修炼处。洞中现有“天师”张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张继先之像。常道观道众甚多,为全真十方丛林,也是青城山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

祖师殿,位于青城山天仓峰。始建于晋,原名“洞天观”,宋宣和年间改称“清都观”,因供奉真武大帝,又名真武宫。现存殿宇系清代所建。背靠轩辕峰,面临白云溪。以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布局,配以云松塔、灵官殿,古色古香,环境清幽。殿内有八仙图等壁画和诗文刻石,供奉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和铁拐李、吕纯阳祖师、张三丰祖师等塑像。殿外山势开张,四周林木繁茂。据说唐睿宗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羽化后葬于此山。观中古迹有薛昌浴丹井、杜光庭读书台、清人黄云鹄题记的云松塔以及问道亭和闻胜亭。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巅之高台山。始建于晋,五代前蜀王衍重建,明末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文武殿、东华帝君殿、老君阁等。上清宫以一种非常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建筑结构大多为单檐歇山顶,木穿斗梁架。宫内珍藏有楠木刻板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张大千绘麻姑、王母、张三丰、花蕊夫人等画像。山门外西侧石壁上刻有黄云鹄所书“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从宫后拾级数百米,即至青城第一峰绝顶,有“呼应亭”,可观日出、云海和神灯三大自然奇观。极目远眺,群山翠浪,岷江蜿蜒,沃野千里。特别是在天气晴朗时,彩霞万朵。夜晚,远望天际,磷光闪烁,宛若仙境。难怪山门对联这样写道:“钟敲月上,磬息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风吹花去,鸟送春来,是人间,不是人间。”

自成为道教神仙洞府、羽士栖止之地后,青城山不仅高道云集,而且皇帝大臣入山修醮祈福者甚众。如唐玄宗、唐僖宗先后避乱入蜀,敕青城山道士修醮祈福。五代时期,青城山又受到前蜀国主王衍的崇祀。自古以来,青城山就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唐宋诗人岑参、张令问、杜甫、范镇、文同、张咏、范成大、陆游,近代名人颜楷、谢无量、沈钧儒、徐悲鸿、张大千、冯玉祥等都曾到青城山访幽探胜。他们寄情于青城山水,或题壁书额,或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至今仍耐人寻味的诗文佳作。

青城山宫观中众多的楹联充分反映了道教文化,如古常道观三清殿题有《道德经》中的名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有引人深思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四川通江李善济
1910 年撰写的青城山著名长联,体制宏大,气势磅礴,原题于天师洞,今已移至建福宫。每联 197 字,全联 394
字,上联描绘青城山“纵横八百里舆图”的壮丽景色,下联以“上下四千年文物”为中心,历数青城轶事,抒怀古幽思和人生抱负。

青城山保留了大量道教科仪和音乐,其品种之全,名目之多,实属罕见。而且青城山道教音乐在其发展衍变过程中,除了与当地流传的各类地方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还与湖北、湖南、陕西、北京、云南等地重要名山宫观流传的道教韵曲和器乐曲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从东汉中期张陵结茅传道以来,青城山已历经了1800
年的悠久历史,遗存了大量的道教文物古迹,至今仍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研究道教文化的圣地
青城有“青城天下幽”之名!
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还有道教“祖庭”之称!
名道“杜光庭”曾在此山修行过!

9、青城功夫的青城山功夫

北少林,来南武当,峨眉弘自佛法,探根上青城。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根植道家,青城山功夫发源于道教起源地青城山。受道家、道教文化影响极深, 并广泛融合了其他武术精华,一直在道门和汉族民间有序传承,秘练不宣。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富有道家文化底蕴、集技击、演练、养生、修行为一体的青城山功夫.青城功夫分为道家和俗家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有:青城功力拳、青城十三太保、单边拳、七星拳,四门拳、霸王拳,秘手拳,燕青拳、劈山拳,民间南拳、长拳、三路弹腿、十路闯打。器械方面主要有:青城六合刀、关公大刀,青城枪法、劈山刀,剑法、棍法、九节鞭,双钩、三节棍、双刀、钢鞭等各类软硬冷兵器。青城山硬气功主要包括:铁拳、金刚指、铁臂功、铁沙掌、易筋经、金钟罩、金丹铁布杉、排打术、铁扫帚,另有养生功、青城柔功、丹功。民间格斗术、民间散手等。

与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