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生送女生庄子今注今译是什么意思
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形成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的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文学思想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据和原则中建立各自的
理想和学说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诸子,甚至于不同于老子。
老子学说中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处却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
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儒学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在“罢黜百家”之后,支脉层出,义理更生,孔、孟、荀虽不尽同却能源远流长,而庄子却只有后世对他的不理解,对他的改造。
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对庄子核心内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予以发明、发展。战国时期的形而上学的庄子是真实的存在的,但庄子的后世继承却是一条虚线。
好了妹子,之所以到百度复制这么多,是因为首先想让你看到这些有关庄子的介绍,当然,我也可以跟你说,你百度一下庄子,但是,我感觉没有这样好。
庄子无疑是伟大的,美好的!他的文章、思想、哲学观点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送你这么一本书,我想可能你们学习的时候刚好学到庄子吧,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对这位先贤可是神王不已,包括现在都有很多网络小说里面把他写成神了,穿越之类的,不说这个了!
简单说,他对你有好感,喜欢你,送你本书,庄子很美好,他想把这种美好带给你,送给你!或者可以送别的礼物,但这个男生不入俗流,很特别!或者送别的书,我高中时候喜欢三毛,刘墉,等等,但是他们不属于同一类的,要是我送妹子会选刘墉的书。
总之,他喜欢你,希望能跟你共同进步!期许一起有美好的未来!
2、彭山真的有个老祖吗?
彭祖
--------------------------------------------------------------------------------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
奉为仙真。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
夫,好述古事,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
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
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
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
游》《齐物论》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写为“治气养生”之人。
屈原《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清王夫之注曰:“旧
说以彭祖烹雉献尧,尧食而美之。未详是否。彭,彭铿。导引服食而寿,尧飨其献,寿
八百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乔)问养
生的描述。大概最初传称他以导引行气修身致寿,后来则把服药、房中等种种道术集于
其一身。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
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
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⑤在汉代,有关彭祖
的记载,还未与房中术相联系。《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尚无以彭祖名其书者,
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在
《微旨》篇中论房中术,则称“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遐览》篇还著录《彭祖经》
一卷,并在《极言》篇引用其文。《神仙传》增加了服云母粉、麋鹿角,盛赞金丹,擅
长房中术,并传授道术于采女、殷王等情节。云:“彭祖者,……少好恬静,不恤世务,
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殷王闻之,拜为大夫。……常有少容,然其
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时乃游行,人莫知其所
诣。伺候之,竟不见也。有车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 还家则衣食与
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
患。……王自诣问讯,不告之,致遗珍玩前后数万,彭祖皆受之,以恤贫贱,略无所留。……
乃令采女乘轻軿而往问道于彭祖。……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者,当用金丹。……
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
虽服药无益也。’……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为之,有验,欲秘之,乃令国中有
传彭祖道者诛。又欲害彭祖以绝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
流沙之西见之。……彭祖去殷时,年七百七十岁,非寿终也。”⑥道教各派常以教义的
差别而对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评价。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独斥房中,但因彭祖有服
食炼气的一面,故上清派有其传记,且其地位与四皓、安期生相当。《元始上仙众真记》
云:“广成丈人今为钟山真人九天仙王。汉时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并在此辅焉。”
⑦而灵宝派则贬低彭祖一类“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彭祖
寿八百岁,只得小乘地仙,乃因前世学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⑧此
外,还有将彭祖与带“彭”字的地名联系起来的传说,如彭祖因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
后谓之彭城:彭祖曾过彭蠡之滨,遍游洞府,垂钓于台上,双鲤化为双龙,冲天而去;
等等。或称彭铿乘风御气,腾身踊空,年七百七十七岁时解化。在《真灵位业图》
中,彭铿列在第四左位。⑨道书依托彭祖撰者不少,除前述外,尚有《彭祖养性经》
《彭祖摄生论》《彭祖导引法》《彭祖导引图》等等。
注:
① 《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81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 《老子校诂》(修订本)第13页,古籍出版社,1956年
③④ 《庄子今注今译》第181页、393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⑤⑦⑧⑨ 《道藏》第5册66页,第3册270页,第24册671页,第3册276页,文物出
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259~26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彭祖是大彭国的开国者,传说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他的养生之道被后人整理成为一部《彭祖经》传世。史学家认为,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志;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中的人物。
彭祖
--------------------------------------------------------------------------------
08/14/2003/14:11 华夏经纬网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顼的玄孙。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到殷商末纣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专心致志地讲求养生长寿之道。他的师傅撰写了《九都》等养生的经书,他都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彭祖经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使得颜面长葆青春。他经常盘腿危坐,凝神屏气地练功。从早晨坐到中午,调理气息,揉拭双目,摩挲身体,周身舒适后才起来行功。他脸无怒容,笑口常开,有时生病或疲劳时,他就运用气功却病,消除疲劳。他使内气潜转,从他生有九窍的特殊头面,直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毛发,那气流像轻云一样在体内流转,既驱除疲劳又治愈疾病。
商纣王听说彭祖是个异人,想获得长寿的秘决,多次亲自前去询问,可是彭祖每次都支吾不说。纣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采女去向彭祖请教。这个采女也精于修身养性,已二百五十岁,看上去依然如二八妙龄。采女受纣王之托,便虔诚地向彭祖请教延年益寿的仙方。彭祖见采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进入仙界,能驱遣鬼神,凌空飞行,就得服用金丹,像元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样。对于这一点,我见闻短浅,恐怕不能够教你。大宛山有个青精先生,听说已有千岁,面相还跟儿童一样,每天步行五百里以上;既能整年不吃东西,也能一天大吃九顿。他精于养生之道,真值得问问。”
采女问:“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吗?”彭祖说:“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虽然能长生不老,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则不然,他们体魄强健,容貌光润,老而不衰,长在人间。寒热风湿不能伤害,鬼神精怪不敢侵犯,疾病灾害不能近身,嗔喜毁誉不能为累。其实,人的生命,只要保养得当,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稍为懂得点道,能活到二百四十岁;懂得多点,可活到四百八十岁;如果精通于养生之道,就能不死长寿了。保养寿命之道,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不要伤害性命而已。”
讲到这里彭祖顿了顿,又接着具体地讲下去,“冬天保暖,夏天避暑,一年四季随时调节,就能使身体舒适;美色娇躯,淡淡地品尝娱乐,不要纵欲过度,就能使精神通畅;车马服饰能维持尊严,就应知足,不要贪得无厌,就能使志向专一;八音奏鸣,五色相宜,听觉视觉和悦欢乐,就能使心气平和。这些都是养生之道。凡事都有限度,超过限度,就不能养生,只会招来祸患。这是应该忌讳的。”
采女听了直点头称是。彭祖继续说道:“伤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脑过度伤人,忧虑悲哀伤人,极度高兴伤人,愤怒郁结伤人,汲汲追求伤人,阴阳失调伤人……避开各种伤身之事,顺着天地阴阳之道,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我师傅写了《九都》诸经,共一万三千多字,都是养生保寿的要诀,专给入门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传给你。”
采女回到天宫,对纣王复述了彭祖的话和《九都经》。纣王亲自效法后,果然灵验,他害怕别人都掌握这种养生长寿之秘诀,就下令在国内禁止传授彭祖的道术,违令者斩。他还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预知了纣王险恶的用心,就离开京城,不知去向了。过了一百多年,听说有人在流沙国里见过彭祖。
纣王并不能经常坚持彭祖传授的道术,却也活了三百岁,身强体健,犹如五十岁的样子。
后来有个叫黄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养生之道,几百岁了依然面色红润,童颜鹤发。他把彭祖的言论整理并加以阐发,编成一本《彭祖经》。
彭祖去后,人们在历阳曾经修建彭祖仙室,人们前去祷告,求风雨却疾病,无不灵验。
3、杨伯峻《论语注释》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老子注释及评价》,这三本书怎么样?适合什么基础的人看?
读《道德眞经》,首先读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接著河上公《老子章版句》(王卡 点校)和王弼《老权子道德经注》(楼宇烈 点校)
读《南华眞经》,同时读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 点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和曹础基《庄子浅注》
其他比较好的有:蒋锡昌《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马叙伦《老子校诂》、严灵峰《老子达解》等。
在下是道家(自号希言子)和Karl Marx(马克思)的实践者+研究者。 《老子《道德经》资料整理方案之一——我希言子为某类特定初学者撰写集释性、资料性的摸门读本 草案(徵求意见稿)2.2.3(交织Marx并由此开显我自己和结交同道)》(此稿一直在修改,修改后旧版作废),感兴趣就请直接联系我,邮箱xiyanzi23@163.com(可得最新版本
4、庄子有什么缺点!!!
1、或许其理论有一些缺陷
老子和庄子都受到高度地赞扬。可是很值得注意的是回,这两位道家领袖答的道术,也和别家一样,被说成“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也只是“道术”的一方面。这是含蓄的批评。
由此看来,《天下》篇的含意似乎是说,儒家知道具体的“数度”,而不知所含的原理;道家知道原理,而不知数度。换句话说,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
2、在古代,庄子不行耕作而无法自养或许是他的缺点。
但在现代,他定会活得很逍遥。
5、庄子今注今译的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处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逹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难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6、《庄子》是怎样一本书、庄子是怎样一个人?
《庄子》,也称《南华经》。道家主要代表作。庄子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约前369一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为名家惠施挚友。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形成为老庄学派。但庄子转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他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缚人们的一切桎梏,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此后,《庄子》传本岐出。现存的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晋唐以后流行的《庄子》诸本中,虽有内、外、杂之分,但内、外篇界限不固定。一般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著,外、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道家后学的作品。历来注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近期通行的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国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庄子》、金谷治《庄子》。
研究《庄子》的教育思想以内篇七篇为主。第一篇《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培养人们具有无已、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境界。第二篇《齐物论》,论述齐万物的教育内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第三篇《养生主》,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以疱丁解牛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第四篇《人间世》,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提出"心斋"的修养方法,排除思虑和欲望,保持"心"的虚静。第五篇《德充符》,主旨讲有"德"的人,重视人的内在性,看待万物只见它们完全同一,浑然一体,心神遨游于不辨差别的思想境界。第六篇《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忘记形骸的存在,排除耳闻目见的影响,和天地大道融通为一。第七篇《应帝王》,表达了庄子在政治上的无治主义思想。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他所要培养人的超脱心境: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
《庄子》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寓言形式阐发哲理。在先秦儒、道、墨、法几大学派中,庄子学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运用文学形式所表达的哲学系统之复杂性、诡论性,也胜过其它各派。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的思想源泉。在哲学上,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论述,对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使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更走向任性自然,追求个人精神超脱的方向。其主要教育思想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教育目的
《庄子》和《老子》一样,以实现"道"作为总的教育目的。但他理解的"道"是不能分割和没有界限的:"道未始有封",封指范围、界限。认为理想人物不应该去追求左、右、伦、义、对立、竞争等各种差别,要求对宇宙外的事物根本不去谈论它;对宇宙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差别,如对立和竞争等,也都应采取不理睬、不评论的态度,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庄子》将这种理想人物,有时称为"圣人",有时称为"至人"、"真人",其最高的品德,是只求心灵遨游于德的和谐的境地,把万物视为一体,保持不辨差别的思想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寓言形式描绘所希望的典型人物"泰氏",睡时安闲舒缓,醒时逍遥自适,像是一无所知的样子。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他都不在乎。《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为",而《庄子》则强调"道"的本质是"天放",即"自然放任",放肆自乐于自然之中,使人们完全从社会生活中超脱出来。这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育空想。但《庄子》这种出世主义教育思想,并不依托于上帝,而是寄托于虚无缥缈的"道"的追求。
(二)教育内容
《庄子》为培养无差别境界的理想人物,提出了具体的内容。
1.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庄子》从相对主义思想出发,认为是与非是相对的,彼有一种是非,此也有一种是非。"道"的核心就是不将彼与此对立,把齐是非观念看作是进入"道"的最高精神境界的枢要。这就要求人们领悟宇宙间的精髓和奥妙,在日常彼此相处中,"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是与非混同起来,听其自然并行,均衡发展。这就是说,要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是非不置可否,抱超然、模棱两可的态度,以至随波逐流混淆是非。《庄子》认为这样,天下的纷争就可以熄灭了。
《庄子》还认为,善与恶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譬如尧和桀都可以说自己是善的,也都可以说对方是恶的。尧和桀的品行的善恶是因时因人而异的,并没有"常",即固定的界限。《庄子》比喻说,泉水干了,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湿润,互相救助,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不如把两者的是是非非都忘掉而融化于大道之中。《庄子》认为,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然杂乱,是没有办法加以区别的。教育人们"死生一如",达到齐善恶"相忘"的精神境界。
《庄子》又认为,美和丑也是相对的,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指出人们习惯于自我中心,实际对万物的价值标准并不一致。举例说:毛嫱和西施是世人所认为最美的;但是,鱼认为不美,见了就深入海底;鸟也认为不美,见了就飞向高空;麋鹿也认为不美,见了就急速飞跑。这四者谁真正知道天下什么最美丽?由此,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美与丑的。
《庄子》把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主观成见,希望把这些统统忘掉而融化于大道之中,达到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这就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当然,《庄子》承认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是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
2.无己、无功、无名、无情。《庄子》从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境界出发,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在《逍遥游》中生动地描述了"无已"的人的精神境界:他肌肤有如冰雪一样洁白,容貌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邀游于四海之外。他与万物混同为一,丝毫不考虑自己:洪水滔天,不考虑自己会溺毙;大旱熔化金石、枯焦土山,不考虑自己遭受炎热。《庄子》要人们超脱外物的牵挂,既不追求个人的功劳,也不计较个人的名位,达到物我两忘,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境界。
《庄子》更从任自然思想出发,要求无情:"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指对功,名等自己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不以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劳神焦思以致伤害自己的生命。《庄子》赞叹说:渺小啊!与人同类;伟大啊!和自然同体。
《庄子》教育人们具有无己、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虽主张不计较个人的一切,但并不是提倡大公无私,而是看透功、名,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以达到个人精神上的超脱。
(三)教育方法
1.养生尽年。《庄子》为达到任自然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非常重视养生,在《养生主》开头就提出了"保身"、"全生"、"尽年"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点,不仅贫富、贵贱、利害、得失用不着计较,并要极力远离功名。要无拘无束而去,纯真无知而来。这就是养护生命的道理。所以,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并由此提出了具体的"缘督以为经"的方法。督是中虚的意思。王夫之注云:"身后之中脉曰督。"经指常道。"缘督以为经"就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以为常法的意思。《庄子》以庖丁解牛为例,说明宰牛要靠心领神会,顺着牛身上的自然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指向骨节的空虚处。人们的道德修养也要如此,在复杂的盘根错节的人际社会中,注意乘虚,游刃于是非、善恶空虚之处,因其固然,如同不去碰牛的筋骨盘结处一样。能做到这样,可以保养身体,养育亲人,精神可以解脱,尽其天年。《庄子》在教育人们自我修养中已意识到掌握客观规律的思想,是极其精辟的。其认真细致观察事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2.任自然,反对教育。《庄子》认为纺织而衣,耕耘而食,是人的真常本性。所以治理天下,就要做到浑然一体而不偏私,即"自然放任"。由于圣人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为义,天下才开始迷惑。只有任性自然,本性才不至于离失。《庄子》在《马蹄》篇中用讽刺的口吻描写教育之害,十分生动。说本来是吃草饮水、翘足跳跃的马,经善管理马的伯乐整治后,用铁烧它,剪它的毛,削它的蹄,烙上印记,络首绊脚把它拴连起来,编入马槽,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先有口衔镳缨的祸患,而后有皮鞭竹筴的威胁,马就死去大半了。这种反对教育束缚人性的思想是可贵的;但由此否认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则是不科学的。
《庄子》从反对教育进而反对学习知识的必要。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知识,就会弄得很疲困。就是说,《庄子》一方面认为"知"是不能穷究的;另方面,又把"人知"看成是一种沾染,因而主张人应丢掉这些沾染而回归于赤子之心。这就否认了学习理性知识的必要性,使人们停留在原来的愚昧状态中。
3.心斋坐忘。《庄子》为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使心境达于空明的境地,提出了心斋坐忘的学习方法。"心",指精神作用;"斋",斋戒,是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状态。指出"唯道集虚",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得妙道。为使"心"能做到"虚",《庄子》提出了"坐忘"的主张。要求遗忘自己的形体,抛开自己的聪明。"离形",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去知"消除由心智作用所产生的系累。如此,心灵才能开敞无碍,和天地大道融通为一,这样就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实际上,它是排除思虑和欲望的一种"不动心"的精神状态。这和孟子的在学、思、行基础上的"不动心"有所不同,而是否定学、思、行,不仅排除感性认识,也排除理性认识和人的实践,只保持一颗虚静的心。《庄子》和《老子》的'涤除玄鉴"一样,走向宗教神学的过渡。
总之,《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从而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与儒学旗鼓相当的学派,极大地丰富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弥补了儒家伦理哲学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的不足。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著作。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使之更进一步走向自然放任的教育理想。《老子》着眼于社会的安宁,对自然平治天下的议论多;《庄子》着眼在个人的逸乐,对养生、终其天年的议论多。《老子》最反对当时的礼教;《庄子》最厌恶的是当时一般富贵功名之徒,嘲笑得非常厉害。《老子》提倡禁欲主义教育;《庄子》则提倡放任主义教育。以"天放"做为教育目的,要求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反对追逐名利,以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值得指出的是,老庄学派崇拜人的自然本性,考虑到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心灵等命题,这是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本质特征。这与儒家为实现王道仁政理想,以"修己以安人"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和价值是不同的。
庄子后学继承和发挥了《庄子》的思想,形成了庄子学派。两汉时黄老之学盛行,庄子学派被抑。魏晋时期《庄子》之学盛行,对玄学家的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玄学家们从自然人性论出发,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何晏说:"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王弼主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道,万物自相治理 。"阮籍公开表明"不与尧舜齐德,不与汤武齐功 ,"表达出与儒家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玄学家们主张把握个体本身的生命、权利、意义,命运及其本质,使之更加丰富和满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西方17世纪最早出现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以及其后的卢梭思想相比,尽管这种观点本身有很大的模糊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弥补了儒家教育目的论忽视主体存在之不足,对发展人性、养生和心理品质的形成,至今仍有其借鉴价值。
陈鼓应在《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尼采和庄子都是异端的思想家,道统的非议者。庄子强烈地抨击宗法礼制文化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指出,"五、四以来,我们中国的思想家,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尼采和《庄子》的影响,特别是在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方面 。
《庄子》的缺点是将"道法自然"思想,引向为一种消极的、颓废的、出世的教育思想。否认教育和学习知识的必要性,使人们停留在愚昧状态中,结果走向蒙昧主义。其怀疑一切的思想和无原则的处世态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作用。
7、求哲学辨析题答案: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总是喜欢用“非是则非”的态度,来看待世间万物。从小就学会什么昆虫是害虫,什么鸟儿是益鸟。最后,把麻雀定性为害鸟之时,弄得现在麻雀稀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庄子叮嘱我们应远离善恶,不要简单地用主观论断,主观利益判断客观事物的是非。这样做,等同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腿,最后受到惩罚依旧是自己。
郭象对庄子这句话的注释是:“忘善恶而居中,任万物之自为,闷然与至当为一,故刑名远己而全理在身也。”有时候,自己希望不看任何注释来理解庄子的话。但庄子把这句话放在<养生主>,已经表达了与郭象非常相似的意思。这是自身个体养生之道,也是世间万物存在之必然。“存在就是必然”,东西方哲学又不经意地在一个问题上,得到相似的答案。
更深一层的理解,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与恶,并不是事物的自身特征,而是在万物中找寻到一个参照物,才会得出善恶的结论。自己曾经有个悖论:有个朋友,做了义工N年,故而到处表露自己是义工的身份。在老子看来,这反而是不善之人的标准。自己当时以为,要做善事,达到真正帮助了别人的目的就应该嘎然而止。但后来再理解老子的原话,倒不全是这个意思。老子还是像庄子一样,希望我们远离善恶,立处自身,观应万物。事物的善恶本身也是向前发展的。以前忠于父母的指腹为婚之善,到今天这种婚姻变成了侵犯人权之恶。怎样远离善恶呢?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说的世俗之人:世人为善是为求近名,不为恶是害怕近刑,所以才疲役心灵。其实我们就是这样的世俗之人。但是,要活在俗世,自身必为俗人,能不分善恶,能不生是非吗?就尽量往这一点上靠拢吧。
老子和庄子的理论,虽然让人有狡猾之嫌,但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我们所有人真的像老庄这样提倡的做人,世间上要如此烦冗的法律条文何用?又一个“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体验
8、哲学辨析题“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我们总是喜欢用“非是则非”的态度,来看待世间万物。从小就学会什么昆虫是害虫,什么鸟儿是益鸟。最后,把麻雀定性为害鸟之时,弄得现在麻雀稀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庄子叮嘱我们应远离善恶,不要简单地用主观论断,主观利益判断客观事物的是非。这样做,等同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腿,最后受到惩罚依旧是自己。
郭象对庄子这句话的注释是:“忘善恶而居中,任万物之自为,闷然与至当为一,故刑名远己而全理在身也。”有时候,自己希望不看任何注释来理解庄子的话。但庄子把这句话放在<养生主>,已经表达了与郭象非常相似的意思。这是自身个体养生之道,也是世间万物存在之必然。“存在就是必然”,东西方哲学又不经意地在一个问题上,得到相似的答案。
更深一层的理解,老子曰,“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与恶,并不是事物的自身特征,而是在万物中找寻到一个参照物,才会得出善恶的结论。自己曾经有个悖论:有个朋友,做了义工N年,故而到处表露自己是义工的身份。在老子看来,这反而是不善之人的标准。自己当时以为,要做善事,达到真正帮助了别人的目的就应该嘎然而止。但后来再理解老子的原话,倒不全是这个意思。老子还是像庄子一样,希望我们远离善恶,立处自身,观应万物。事物的善恶本身也是向前发展的。以前忠于父母的指腹为婚之善,到今天这种婚姻变成了侵犯人权之恶。怎样远离善恶呢?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说的世俗之人:世人为善是为求近名,不为恶是害怕近刑,所以才疲役心灵。其实我们就是这样的世俗之人。但是,要活在俗世,自身必为俗人,能不分善恶,能不生是非吗?就尽量往这一点上靠拢吧。
老子和庄子的理论,虽然让人有狡猾之嫌,但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我们所有人真的像老庄这样提倡的做人,世间上要如此烦冗的法律条文何用?又一个“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