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做到行走做卧,皆是修行?
正所谓 你离了行走坐卧外 又能到哪里去修行呢?从简单的概念上来说,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身语意方面错误的行为。那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行走坐卧的时候,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合不合道,是为公还是为私,是对还是错。使自己的行为都在正确的道理,方式上,那就是
行走坐卧皆修行了。
2、武术怎么练才能做到“行走坐卧皆是练拳”
在这种发力架构下,刚开始训练会强调“形正则气顺”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内脏功能优势发挥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力会慢慢增加。中医所讲的元气,也逐渐充盈。武术能够治百病,道理就在这里,气血畅通了,元气充盈了,免疫力增加了,那就调动了人体自愈的能力,侵入到体内的病菌,即使是癌细胞都可以斗上一斗。消灭了各种病菌,人体想不健康都不行啊。因为气血充足,运行能力也强。做个比喻,我们再水龙头上接一根水管子,打开水龙头,当你把水管子折叠起来的时候水就流通不了了;但是当水龙头里的水流足够强大时,你想折叠都不可能了。水管子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管和经脉,水就是气血。一开始人体气血亏损,运行能力不强,人体自然身姿下血管和筋脉以及肌肉都是对气血产生阻碍作用,一旦“折叠”,气血就不畅通,尤其在末梢。就像水渠的末端一样,由于水流循环不好,总会积累很多垃圾,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死水”。人体也是这样,气血亏损的人,循环能力不好,在手指和脚上体现的更明显。很多人到冬天都会手脚冰凉,而站桩的人却是手脚温暖。区别就在这里,手脚是经脉、气血循环的末端,气血不壮,循环不好,因此手脚冰凉。而桩功,重新分配了人体重力分布架构,源头上不压迫内脏,就连肌肉都不给气血运行产生阻力。虽然气血循环弱,但是由于阻力减少,循环能力得到提高,手脚便不会冰凉。
3、躺着可以念六字真言吗,我看网上说念六字真言,坐、卧、行皆可,是这样吗
躺着念,是指你在晚上睡着前一点点时间,可默念中入睡。
不是让你在白天有空时专,特意去躺着念。属
把握住这个尺寸即可。
能跪则不坐,能坐则不躺。以恭敬、虔诚为要。躺着你觉得恭敬吗?中央领导来看你,你会躺着吗
除非生病,或确实是睡觉前 也想忆念佛,那可以躺着默念。
坐、卧、行皆可,是一个方便法门,使你可以在24小时内随时忆念佛,保持精进。但如有条件更恭敬,则按郑重的方式来做
4、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且看古人如何表达得“意”之行?
魏晋玄学中,“言”、“象”、“意”是思想家们辩论的命题之一,王弼主张“得意忘象”、“言不尽意”。言,是语言;象,是形象或意象;无论是“言”,还是“象”,都是“意”的工具,“得意”才是最终的目的。
语言文字的表达是有局限的,在有些时候很难真实地传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有“溢于言表”,想要表达的思想即意,在言语之外,没有合适的语言文字来贴切地表达,就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文艺作品或文化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著作、国画、书法、戏曲及一切物质文化产品如玉器、铜器、家具等,是作者与读者(受众)心与心的交流,如苏东坡所言“神游故国”,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的思想与内涵;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能于千里之外感知作者的心境,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共鸣,这就是“得意”。作者的思想传达到了读者心中,并能够产生彼此的灵犀之感,真正地实现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作品只是个工具,通过这种具象的表达,传达的是内在的意蕴。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蓝田代表作《包青天》,其扮演的秦香莲在相府怀抱琵琶诉说身世:“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身冤屈??”唱词柔回百转,曲折动婉,使人闻之不仅潸然泪下,观众被秦香莲的苦难悲情所感染,也在台下默然流泪,观众与秦香莲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观众也进入了故事中,观众得到了剧作的真意!
曾经看过对佛经的比喻,佛经“真意”就像那皓月当空,佛经“典籍”就是那指向明月的手指,所以,佛教修行虽然是以佛经典籍为出发点,但落脚点是在佛教真意上,佛经典籍只是着了“文字相”的工具,而“无相”才是真正的“觉悟”,才会悟到真正的“意”!所以,后来禅宗南派主张“顿悟成佛”,行走坐卧皆是修行,不着文字,尽得真谛!
意,就是国画中的东晋顾恺之说的“以形传神”;是南齐谢赫说的“气韵生动”;也是唐代诗歌“七绝圣手”王昌龄说的“意境”;也是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发展中提出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道”。这是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
作品有思想、有内涵,读者(受众)才会“得意”,才会“明道”,作者才能更好地最大化地实现自身价值!
5、坐行卧立皆是修行 哪位道长说的?
行住坐卧皆修行,不是哪位道长说的,而是每个修行的人都这么说的,甚至连释迦摩尼佛都是版这么说的,连孔子权都是这么说的,老子也是这么说的,中国的儒、道、释三家都是这么说的。只有将修行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体悟修行,才能够让自己的修行更加的圆满,生活即是道场,你哪一方面有缺失,你就是在哪一方面进行修行,比如说你的家庭婚姻不好,那么家庭婚姻就是你修行的方向,你就是要把这个短板补起来,不是有一个木桶原理吗?决定水位的高低是最短的那一根木板所决定的,所以修行也是一样修的,也是你最短的那个短板。所以你要在行住坐卧中修行,体验自己每时每刻的当下的这一个瞬间,当下的情绪,当下的心理活动才能够在当下证得大道。所以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修行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修行。
6、大愿法师:行住坐卧皆是禅,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中修行
大愿法师:行住坐卧皆是禅,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中修行?
发表时间:2017-06-17 来源:禅文化网
通过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身体姿势四威仪的禅修,能够体验到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只是五蕴,只是因缘的相续生灭,那么对它们就没有爱、见、无明——没有贪爱执,没有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断无明。没有任何的执著就能够解脱自在。
节录自大愿法师《大念处经学记》
四威仪(行住坐卧——了知身体姿势)
我们在生活之中都离不开这四种基本姿势,行、住、坐、卧,在这里面就可以成就阿罗汉道,就可以成就解脱。但是对于初学者要减少修站禅和卧禅,因为站禅一直站在那里面,站立的姿势会让你很快地身体僵硬、沉重,然后就产生极大的苦受,你要修是修不下去的,会干扰修行,所以要少修。卧禅也要少修,大家要知道南传的卧禅跟药师法的睡光明法是不同的。睡光明法修的话当然很善巧,因为他就在睡眠里面修。但是这个卧禅你是要一直保持清醒觉知的,如果初学者你就学卧禅的话,你还没开始修你就睡着了。吃完早饭睡,睡了醒了吃午饭,吃了午饭又睡,一天到晚都是睡了,这个是不可以的,这样修的话你会越来越懈怠和懒惰。所以它容易引发睡意,这个卧姿的话,难以保持觉知,要少修。
怎样通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来修,然后达到解脱呢?比如说我们修行禅,行禅怎么修呢?我们看底下经文:
复次,诸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正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正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正在躺卧。』无论何种姿势,皆如实了知。
这样来修行禅。有些人就慢慢地慢吞吞地,然后一直心里面念,我抬起左腿然后放下,然后又抬起右腿,这样是行禅吗?不是啦。行禅不是这样的,你这样修的话,当然能够让你心静下来,但是这个不是行禅,不是真正的行禅,只能说是行禅的前行准备。事实上你要真正修行禅,你要先稍微在你经常要经行的道路,要站在那个起点先培育一下定力。
比如说你先修安般念,或者你修四界差别观,到能够见到色聚,见到色聚就见到辨识色法了。你能够辨识色法了,然后就分析它们,分析它们最后的究竟色法不过是地水火风,见到地水火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然后才起步,慢慢走,这样是开始修行禅;然后观照,在行走的时候这个心会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比如说,你迈步之前,你一定心里起个念头,我要行走,要抬左腿。你这念头一起,就会生起很多色法,这个叫心生色法,然后才会指挥你抬腿迈腿。所以要观照,因为“要行走”这一个念头,就产生了很多心生色法;同时也要观照,因为“要行走”这一念,这个起心动念就生起了很多的心路过程。心路过程里面包含了一个意门转向心和七个速行心,这个意门转向心有十二个名法,每一个速行心法里面有三十多个名法,这样地来修才是真正地修行禅了。不是说:啊,我正在行走,了知我正在行走,心里面念一下,就是想行禅了。不是这样的。
眼下大家可能听不很懂,不奇怪。如果你没有系统学过四界差别观,你都不晓得在说什么,也不会懂得它到底怎么修。但是你学下来就好了,学下来你就知道怎样去修,怎样去修四界差别观。我们特别强调,安般念和四界差别观对初学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把这一个意门转向心里面的十二个名法,把七个速行心,每个速行心里面的三十多个名法,全部都能够辨识清楚了,你这个时候就真正地没有我相了,真正地没有我执了,不是口说,而是现证。知道这些名法不过是四种名蕴的集聚,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集聚而已。一切带动和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那些所有的名法是识蕴,在行禅之中能够观照五蕴,就是真正地能够在行禅。如果我们真正地能够在行禅之中来观照五蕴,就证得了名色分别智,再来观照五蕴的生灭因缘。
如是,他安住于身,随观内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外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内外身。他安住于身,随观生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
前面我们讲了行禅,站禅、坐禅、卧禅都是那样地修。然后还要进一步要观照,观内外、观生灭。观内是观自己五蕴身心、观外是观他人的五蕴身心;然后交替地来观内外,这样就把一切微细执都断掉了。把对于其他人的那种肉体的贪执,微细的也都破除了,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还要观生、观灭、观生灭。
观照五蕴的因缘,生起这个五蕴的因缘也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就能够去除我想,就能够断我执,达到解脱。
在行禅之中,要观照五蕴证得名色分别智以后,还要观照五蕴生起的因缘,它灭的因缘。首先是用缘起第五法来观照五蕴身心的远的因缘。我们由于前世的烦恼轮和业轮;烦恼轮有三支也就是无明、爱、取这三支烦恼轮。业轮有两支就是行和业有这个两支。因为烦恼轮引生业轮,因为业轮,所以我们就招感到了今生的果报五蕴的生起。这样就是经文里面所讲的“他安住于身,随观身法”的具体的实修的方法。
然后观照,由于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五种因完全地坏灭,所以涅槃的时候五蕴完全坏灭,这是观照因缘灭,也就是经文上所讲的“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的具体的实修的方法。
然后再来“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就是观照因缘生灭之后,还要观照刹那生灭。烦恼轮、业轮的五种因一生起即坏灭,即生即灭;当下的果报五蕴也是一生起立即坏灭,即生即灭;因此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样地来修观禅。
底下就是讲修四威仪的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著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通过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身体姿势四威仪的禅修,能够体验到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只是五蕴,只是因缘的相续生灭,那么对它们就没有爱、见、无明——没有贪爱执,没有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断无明。没有任何的执著就能够解脱自在。这样对于身体四威仪的禅修就是变成观禅,观禅就能够成就解脱法门,让我们成圣道。
我们为什么要来禅修呢?为什么要来参加禅文化大学堂呢?因为禅修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自在快乐的心。
有一些人拥有用之不尽的财富,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物品,但是买不到幸福。
有一些人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人,但是他对自己的烦恼却束手无策。
那么禅修者拥有自由自在的心。怎么拥有?用前面我们讲的方法,你观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通过辨识色法、辨识名法,就真正地证到一切都不过是五蕴的集聚。而这个五蕴怎么生呢?怎么灭呢?都能知道。这样我们的心就没有任何的执著,没有任何的挂碍,真正的成就自由自在的心。
那么面对任何境界的时候,都能够随遇而安,都能够快乐无忧,法喜禅悦无限。所以这样的生活你选择哪一种呢?你是追逐能够用之不尽的财富吗?还是追逐炙手可热的权力呢?或者还是希望成就自由自在的心呢?
尤其是对于那些修行功夫很纯熟的禅修者,他不是一定要在座上,在坐姿这个时候,才能够成就,才能够修禅,才能够修观禅。他在一切姿势之中都能够成就观禅的智慧,都能够证圣道,都能够进入禅那。
比如说舍利弗尊者和须菩提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了。舍利弗尊者是灭尽定的精通者。我们去那烂陀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舍利弗的大舍利塔,是非常有加持力的,那个也是舍利弗尊者出生的地方,尊者就在那个地方附近的村庄里面出生。舍利弗尊者是灭尽定的精通者。南传佛教寺院是不生火做饭的,比丘们每天都要托钵。舍利弗尊者每天出去托钵的时候,他在每一家门口都是先迅速地入灭尽定,然后从定中出来再接受供养。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他是精通于慈心禅、慈心观。他在每一家门口来接受供养之前,总是先入慈心禅,然后从慈心禅出来,再来接受供养。大家要知道,这个止和观,你不可以混在一起修,混在一起修是很难成就的,你要修观禅,你要先从定出来,再来修观禅。
你看两位尊者就给我们示现了一种榜样。因为两位尊者都希望布施供养者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所以他们都是从定中出再来受供,先修定然后从定出来,再来受供。那样的话,超胜的善业、无量的善业都会在施主的心路过程之中产生。所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都能够成就禅那,都能够修观禅、开智慧、证无我。
7、行住坐卧中,蓄积阳气的几种方法
我身上阴气比较重,刚开始时,也比较虚弱,所以对阳气的丢失非常敏感,最初一段时间,最怕的,就是在电脑前长时间坐着,坐一段时间以后,就得关一段时间的电脑,去活动活动,或者诵诵经。因为这种现代化的电器,吸人身上的阳气非常厉害。
后来,身体渐渐好起来,走路也有力气了,虽然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没有太大不适,但如果特别用心,眼睛紧盯着屏幕,一段时间以后,眼睛就很累,视力下降很快,才知道精气都从眼睛里放出去了,蓄积不起来。这次是被迫好好学习师父很早以前都开示过的用眼方法:把眼睛眯起来,淡淡地看,从外往里吸,而不是睁大眼睛,往外看。这个方法当天用当天就见效,情绪也渐渐平稳起来。
工作一段时间累了,一开始觉得要休息,就直接躺下来。躺下来的时候,放松,觉得好舒服。但仔细体验就觉得不对,仅有的一点阳气就在这种放松中消失了,丢得厉害。看来任何的放逸都是迷幻药,在一种虚幻的舒适中,让自己失去能量。于是我就站起来,活动活动,或者打打八段锦。如果实在需要躺下来休息,也换成吉祥卧的姿势,这样就好多了。
由此知道,行住坐卧四威仪,对身心的影响很大。
通过体验,发现在很累的时候,尤其是阳气缺少的时候,很喜欢缩着脖子,弓着背,但越这样越没力量,很快就压垮了。学学古人坐在实木藤椅上的样子:直起背,挺起腰,心中正气升起来,一副大丈夫气概,那些蔫蔫的情态和无力的心理,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还包括双脚站立时,身体正,注意力往内敛,因为知道一切皆是自性化现,故而不向外攀援,然后含藏一种慈悲柔和的心态。因为心的力量来自于慈悲,一种无我的慈悲,所以做任何事情,保持这样的状态,是非常适合修行者日常修心的。
站立时,最忌讳的就是斜靠着墙,歪着头,眼睛斜瞟过去,或者闪烁不定……说实话,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这种德行,被骂了好多次,才渐渐改过来。现在才真正明白,那是非常招阴气,非常增加依附心的。诶,印象最深的就是,干活儿累了,斜靠在墙上,师一见就骂:你再那样,一辈子也成不了佛!忏悔!
“学佛的人,站在地上,脚也要入地三尺”。(常真老和尚)
行走时,心总是放在别人身上,走路轻飘飘,软绵绵的,扭腰迈着小碎步,非常女性化的——这是明显的眷属习气。(一切皆是我自性化现,我管它三七二十一干嘛!把心放在自己脚下!)后来,《仁王经》诵得多了,心清净些后,对自己一举一动、举手投足渐渐能了知,自然看淡周围的一切,才明白为什么说,心越静,观幻的范围越大;才明白为什么般若要和禅定一起修。
其实,前面说的这些,都是术上的,真正的大用,还是念佛禅那句话:“深信三身四智、山河大地皆自性化现,故不思议……”这里,还到不了那个“一念觉处阿弥陀佛”。从功法上来说,四威仪作好,表好法,同时多打八段锦,就已经获益无穷了。
南无地藏王菩萨!感恩师父、师叔、师母
8、为什么说吃饭穿衣,坐卧行走都是禅?请大家详细解说一下,谢谢!
禅,是探究人生的极高智慧。 禅,是打开人心灵的解脱之道。 禅,是万事万物的本来之真缔。 禅,是无所不在的觉悟之妙境。 禅,是从心里走出,靠自己才能证得的正道。 禅,是超越知识之舟,登上它就能得到智慧。 禅,是破除五欲六尘,更实在地生活的法宝。 禅,是自然而然,大地万物皆是禅机。 禅,是山中之清泉,可洗涤心灵的尘埃。 禅,是心中的太阳,它让你由内到外放射光芒。 禅,是所见非所见,所思证所见,美妙的觉悟之法。 禅,是思维修,是得见无漏般若智慧之门,是妙达无上圆满的大道。 禅,是无言之言,无念之念,无觉之觉,无法之法才是禅。 禅,是禅师的幽默,幽默大师的禅。 禅,是无烦恼就是禅。 禅,是无所求就是禅。 禅,是心无所住是禅。 禅,是无念即是禅。 禅,是万法随缘即是禅。 禅,是人生和谐即是禅。 禅,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禅。 禅,是困了睡觉,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就是禅。 禅,是绿水、青山、天空、白云是禅。 禅,是芹菜、萝卜、土豆、白菜是禅。 禅,是什么都不是,禅就是禅。…… ●禅,源于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是佛教的教理。 ●禅,在印度是一种内省的方法,和内省的工夫。也就是向自己的内心看,而不向外求。 ●禅,在中国是释道儒武医智慧的汇集,源于宗教,超越宗教,心无挂碍;静觉超越一切人生智慧的方法。 ●禅,是智能的、安定的、清净的、无染的心灵。 智能—不被环境困扰和诱惑 安定—身心安定、不轻举妄动、不心浮气躁 清净—不随外境杂乱而杂乱,不随外境污染而污染 无染—无分别、执著、情绪和自我中心的心理活动 ●禅,是放松身心、放下身心的方法。
9、行走看清路,坐卧观好心.当下一念觉,万事一颗心.是什么意思
行走看清路,坐卧观好心。修行人在日常修行中,对外尘要保持明白清楚的认知,于一切认知不起分别妄想,常住于清净自性中。当下一念觉,万事一颗心。保持当下不二觉性,于一切法中不起分别念,一念清净,如如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