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养生很重视睡觉,现代人要养生该向他们学习些什么?
古人是我们看不透的人,古人的生活方式我现代人的生活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古人有很多行为方式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但是古人却在养生方面很注重,比现代人要健康很多,那么现代人该向古人在养生方面学习什么。
1、经络养生
我们现代人认可经络的存在,但是古人却相信经络的存在,不然古代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而且古人还认为经络养身对身体非常有用,古人在皇帝《黄帝内经》当中就曾记载过,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可见经络养生对于古人而言有多重要,所以古代中医认为,疏通经络可以作为治病的重要方法,其次就是认为中医养生可勇于古代生活当中,所以古代才有了按摩、针灸的治病和调理方法。
2、饮食养生
古人对于饮食方面非常注重,虽然电视上也曾演过许多相同的场景,但却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饮食方面有多注重,但是现代人却经常点外卖,不做饭,而在古代家家户户都要做饭,就算是贫穷人家,吃不起贵的东西,在饮食方面也格外主动,有能力的古代的人饮食养生更加注重,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饮食养生的方法。
3、修身养性
现代我们常说人想要一个好身体,就不要身体,而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这句通俗的解释,人想要一个好的身体,就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2、黄光民的经历
黄光民一直在运动医学实践的最前沿默默耕耘近四十年,主要从事国家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工作,重点研究运动员的机能测评、运动保健医学和运动营养学等。曾为十多个项目的国家运动队服务,主持过多项部级科研课题,并获得中国体育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国家体委奥运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及六次中国运动营养金奖等。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科普文章百余篇,撰写《经络拍打养生法》、《懒人情景健身法》》、《健身经》;合作撰写《Bye Bye!亚健康》、《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手册》、《备战亚运会奥运会实用手册》、《业余训练工作指南》、《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的运动干预》、《卫生健康科普进社区读本—冠心病 脑卒中知识100问》;《昭光健康—名家讲堂》等著作,先后到各地进行健康科普讲座两百余次。近十多年来,还积极投身全民健身领域的研究,提出大众健身应该注重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主张“四管齐下”,即通过适当运动、合理营养、特殊调治与理性生活方式并举来拥有健康,提倡采用现代健身运动与传统养生方法相结合,并首创运用“情景健身运动”和经络养生法相结合,来加强体能的全面维护和发展,以利于获取健康与优秀的生命状态,去充分享受人生,致力于把服务于国家金牌运动员的经验进一步向大众推广。为此,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建立起“健康保护伞工作室”,目前正在将积极推广大众健康保护伞工程及科学健身指导培训,作为毕生的追求。
3、中国保健养生自古以来就有传承,其先后经历的层次有哪些?
养生也就是生活中的注意身体那个复意思 养生的层次有一是动养之道,以适度锻炼,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适当休息,制以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均衡饮食而饮食有节,二便zd通畅;四是居养之道,起居有常而精神愉快、情绪安定
4、现代人为什么要养生?
健康和保险非常相似,而且存在差异。同样的事情,他们都是未来的投资,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支付。不同的是,健康的方向更清晰,那就是获得一个好的身体,使我们的生活达到极致。保险种类较多。在事故风险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中国人的古话说得好:经常在河边散步,那里没有湿鞋子。也就是说,这种事故的最终方向是事故。我们可能希望甚至是破产,而不是灾难后的钱。这两件事看似不干涉,或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关于外国无与伦比的保险业,我不必说太多。这一次,马云曾说:下一个亿万富翁,能超越我必须在健康产业。强调这一点是一个污点。
我对保险了解不多。以下几个故事是用来说明医疗保健的重要性的。
故事1: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他第一次见到蔡桓公说:“当你生病的国王,应该调节身体”,国王笑见国王不以为然;乙说:“你生病的国王,你需要得到治疗,在为时太晚之前。”国王说,“我没病”;第三次,扁鹊转身就跑,再见,并打算前往秦的状态,蔡桓公贤瓷立即派的质疑,扁鹊说,第一次看到,在表的病的国王,我能看见的第二热压缩;王,大病到肌肉,我也可以针灸;第三看,国王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已无望。蔡桓公很快就死了。我们都知道,谁被认为是无望的。源自这个故事。预防胜于治疗。
故事2:华佗三品
上品、货物、货物。(药品分为高档、中、低档三类药品)。
食物:食疗是一双用,放在药房是一味中药,桌上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上的中草药。例如,一种叫鱼腥草的侧耳草本植物,银耳被称为银耳、红枣、枸杞、Lily Gu等。它们对人体没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伤害。
产品:在治疗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该药是三大类药物居多。
对象:叫毒,是用火和毒毒副作用的药物,如中药和西药中的蜈蚣,砒霜都是抗生素,激素都是毒药。05年春节联欢晚会”表演80%观音”因为人们服用抗生素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故事3,119灭火故事。房子着火了。119,管理你家里的东西已经太晚了。首先,用水和水灭火。是三师。119以后,修复和重建的过程是七。
事实上,健康,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中医,因为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留下了大量的保健品、强身健体的药材。而在今天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的今天,医疗保健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经络养生可以通过经络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坚持、疏通经络、气血、脏腑协调,从而防止早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推拿、拔罐、刮痧、针灸等,并不是一一列举的。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壮身体,远离疾病,追求生命的极限。但同时,这是一个很长的项目,我们需要坚持和坚持下去。的确,这句话是肯定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我们需要坚强,坚持下去。
健康快乐生活的延续是医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所有医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5、我想要一些张仲景、华佗治病的故事
三国里华佗替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给曹操医治头风病的故事,最后华佗的《青囊经》失传的故事。
张仲景和饺子的故事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是东汉的大医学家,名玑,字仲景,生于公元150年2月26日,卒于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讨医学著作。他的叔父张伯祖是当时南阳的一个名医,仲景拜他为师,经常随他去给人治病,又研读《内经》、《扁鹊八十一难经》等。经过几年刻苦钻研,在其叔父的指导下,医术提高很快,同时搜集了许多治病的验方,成为一方有名的良医。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张仲景由于勤奋好学,博采众方, 医术超群,加之为人诚恳,不分贫贱,有求必应, 因此南阳老百姓推举他为孝廉,并出任长沙太守。在长沙任内,他仍深入民间,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召见各地名医,商讨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后因全国各地又流行伤寒病,不到十年时间,张仲景自己家二百多人病死一百三十多人。于是,他辞去太守职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注解伤寒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晋代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在祖国四大医学经典著作中占两部,熔理、法、方、药为一炉,华佗称《伤寒杂病论》“此真活人书也!”自唐以来,张仲景的学说广传国内外,日本、朝鲜等国称他为医学“先师”,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在我国,则称他为医圣。
6、有关中外名人熟能生巧的故事
《庖丁解牛》原文出自《庄子集解》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6)中经络养生故事扩展资料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则出自于本故事,意思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意同顺能生巧。
7、中医能治疗干眼症吗?有没有亲身经历能治愈的呀!麻烦有过类似的经历的朋友指点一下,眼干很痛苦啊!谢谢
首先干眼症是无法短期治愈的噢
中医效果比较慢
干眼症需要综合治疗
治疗方法有:
1.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滴用人工泪液
2.YourGa悦家保湿眼镜
3.毛巾冷热敷(或药茶)、眼保健操
4.中医治疗
8、中华饮食小故事有哪些?急!!!
庖丁解牛【故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9、中医药故事
老鹳,是鸟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长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鱼虾等为生。
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我国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炼丹制药,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中有许多风湿病患者,孙思邈却束手无策。
这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一只灰色老鹳鸟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许久之后,才拖着沉笨的躯体缓慢地飞走了。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在啄食这种小草,随后飞走了。奇怪的是,老鹳已无病态,飞得轻巧雄健有力。
孙思邈对身边的徒儿说:老鹳鸟常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病痛,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能治疗风湿病,我们也把这草采回去试用。
风湿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连服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红肿的关节,都肿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讯传开,慕名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治愈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请孙思邈为小草起个名,孙思邈说:这药草是老鹳鸟认识的,就叫它“老鹳草”吧!
现代植物为牻牛儿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儿苗,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鹳草,除去残根的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平,祛风、活血通络。治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关节酸痛,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据《滇南本草》载,老鹳草可祛诸风,治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等。用法与用量为:水煎内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间,运用老鹳草治疗风湿病,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9)中经络养生故事扩展资料:
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