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五行养生诗词

五行养生诗词

发布时间:2021-02-11 02:31:50

1、幽姿媚庭实,颢气爽天涯。 这句诗词怎么解释?

“幽姿媚庭实,颢气爽天涯。”
《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作者是元稹 (唐代)。

2、有关朋友之间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名言警句诗句

1、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2、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3、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4、真正的友谊总是预见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莫洛亚

5、意见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触更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两个人尽管隔得很远,却也很近。——柴可夫斯基 

6、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乔叟

7、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约翰·洛克

(2)五行养生诗词扩展资料

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的含义

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包容指容纳;即指宽容大度。语出《汉书·五行志下》:“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互相包容指的是彼此容纳。

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出自《礼记·乐记》。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因为存在共同性,所以能够增加之间的亲切感,接受相异性,是一种道德的宽容,以及相互间的尊重。但是只强调共同性,会让之间的关系变得恣意随便;只在意相异性,就会让关系变得疏远。所以,在社会文化中的“求同存异”是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

3、关于“养生”的古诗句有哪些?

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餐霞善养身。

唯余养身法,修此与天通。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至死独养身。

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4、,睿则思,无所不通。是王安石哪首诗里的诗句

《洪范传》
《洪范传》北宋 王安石《洪范》之书起于禹,而箕子传之。圣人神明斯道,垂治世之大法,此必天佑于冥冥之中,而有以启其衷者。故箕子以为传之禹,而禹得之天。汉儒说经,多用纬候之书,遂以为天实有以畀禹。故以《洛书》为九畴者,孔安国之说;以初一至六极六十五字为《洛书》者,二刘之说;以戴九履一为《洛书》者,关朗之说。关朗之说,儒者用之。箕子所言“锡禹《洪范》九畴”,何尝言其出于《洛书》?禹所第,不过言天人之大法有此九章,从一而数之至于九,特其条目之数。五行何取于一,而福极何取于九也?就如儒者说,《洛书》之数,纵横变化,其理甚妙,禹顾不用,而姑取自一至九之名,其亦必不然矣。夫《易》之道甚明,而儒者以《河图》乱之;《洪范》之义甚明,而儒者以《洛书》乱之。其始起于纬书,而晚出于养生之家,非圣人语常而不语怪之旨也。《洪范》之书,以天道治人。圣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不过行所无事。少有私智于其间,即鲧之“汩陈其五行”也。读《洪范》者,当知天人浑合一理。吾之所为,即天之道;天之变化昭彰,皆吾之所为。宇宙之间,充满辟塞,莫非是气,而后知儒者位天地、育万物之功,初不在吾性之外。“天阴骘下民”,“天锡禹《洪范》九畴”,与五纪之天、稽疑之天、庶征之天、五福六极之天,其天一也。九畴并陈,若无统纪,而义实联络通贯。皇极居中,而以前四畴会为皇极,后四畴皆皇极之所出。五行,天道之常。敬之于五事,所以修己;厚之于八政,所以治人;叶之于五纪,所以钦天。皇极之道,尽之于是。而后以五事施八政,而时用其鼓舞之权,则谓之三德;谋及乃心、卿士、庶人,而命龟诹筮,则谓之稽疑;察肃、掞、哲、谋、圣之应,则谓之庶征。以皇极敛福,则有福而无极。前四畴责之于己,治天下之根本要会;后四畴取之于外,治天下之枝叶绪余。箕子于皇极而言五福,于庶征而言五事,此其可见之端也。敬、农、协、建、掞、明、念、向、威,各以一字该一畴之义,下文不过叙其目而演之,要无出此九字之中矣。敬者,一心之主宰。敬则五事之则见,而为肃,为掞,为哲,为谋,为圣;不敬则五事之则失,而为狂,为僣,为豫,为急,为蒙。敬之用,非在外也,得其恭、从、明、聪、睿之则而已。八政者,所以厚民也。为之饮食,为之货贿,为之祭报,为之居室,为之交好,所以厚之也。至于斩伐咸刘,陈于原野,肆之朝市,亦所以厚之也,期于胥匡以生而已矣。人主不达乎厚用之意,则建官立政,漫无可据,此官方之所以错乱也。五纪者,以岁之数协月之数,以月之数协日之数,以日月之数协星辰之数,以岁、日、月、星辰之数协历之数。治历明时,随时占候,期于协而已矣。“建用皇极”者,天于兆庶之中,独命皇以治之,则皇之一身,固斯世之取则。既为斯世之所取则,不可无道以观示之,而所谓道者,又皆斯世之所同然。特彼拘于气禀,狃于习尚,遂不知所以自立,而皇亦不必屑屑焉求治于天下,而惟自尽其所同然者以立于此而风动之,则天下靡然知所向方矣。建者,立于此而则于彼之谓也。“乿用三德”者,正直、刚柔、弛张变化。当正直而正直,当刚而刚,当柔而柔,视物之所宜,而无取必于其间,此掞用之道也。稽疑者,有所疑而不明,故稽以明之。事之明者,无待于稽;事之疑者,圣人亦不能不取决于神。“汝则有大疑”,而卿士庶民群言并兴,将谁适从?此卜筮之建,圣人所以斋戒以神明其德者也。人之于天,其精气相感,捷若影响。况人主为天地之心,一念之善,喜见于天,而和气应之;一念之恶,谪见于天,而沴气应之。故欲观己之善恶,当观天之所以为应者以验之。雨、昫、燠、寒、风之时,则知其为肃、掞、哲、谋、圣之应;雨、昫、燠、寒、风之恒,则知其为狂、僣、豫、急、蒙之应。验之为言,如孝子事亲,日候其颜色以为忧喜,此人主事天之诚也。“向用五福”,向之而惟恐民之不得乎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之福。“威用六极”,畏之而惟恐民之或罹于凶短折、疾、忧、贫、恶、弱之极。世之人主知弃极取福矣,孰能向而威之?尧舜在上,比屋可封,民无凶荒夭札者,此向威之实也。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圣人察五行之性如此;咸、苦、酸、辛、甘,圣人察五行之变化而无所不在如此。圣人之治天下,不过因其下而为之下,因其上而为之上,因其从革、曲、直为之,因其稼穑而为之稼穑,是以天不失时,地不失利,物不失性。以五事则敬,以五纪则协,以皇极则建,以三德则掞。明于稽疑则有吉而无凶,验于庶征则得雨、昫、燠、寒、风之时,向于五福则有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之应。八畴言用而五行不言用,直言其为五行者如此,而圣人之用可见矣。《禹贡》一篇,不过“水曰润下”之一语,而箕子以为彝伦之攸叙者,此也。人在天地之间,有此身即有貌、言、视、听、思之五事。貌之体本恭而可以作肃,言之体本从而可以作掞,视之体本明而可以作哲,听之体本聪而可以作谋,思之体本睿而可以作圣。故五事之言恭、从、明、聪、睿者,犹水之言润下也,此所谓“有物必有则”。形色,天性也,能敬用此五事,则聪明睿知由此而出,“笃恭而天下平”矣。所谓皇极,虽兼总八畴,而其纲又在乎五事之一畴也。八政,唐、虞则属之九官,禹则有六府、三事,周家则谓之六典。即此八政,离合不同,治内之政六而司寇最后,治外之政二而师居末。盖食之、居之、教之,如是而后丽于刑,则刑之可以无憾。邦交之礼不失,抚字之恩常洽,如是而不顺,则侵伐不为黩。此顺施之序。五纪虽五,总之实历数之一纪。此亦王者之政,不序于八政之中,所以尊天。盖人主继天以子兆民,俯察民情而为之政,仰观天运而为之纪,以此与八政相对,故不列于八政之中。尧命四子,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虞、夏之间,羲和之职最重,故胤征以“俶扰天纪”誓师,《周官》归之保章氏,后世益轻,太史公以为近乎卜祝之间也。皇极一畴言锡福,何也?富寿安逸,人主所欲致之于民,而不能得之于天,惟其使民作善,而期于回天地之气,此其锡福之微者也。福者,天下之所共欲。顾昏迷于行,不知所则效,颠倒悖谬,以自取戾。人君建极以示之,使知所则效,而为善以日图致福之道,是乃聚敛众福以敷锡于民也。庶民得于观感之间,皆于汝之极,保守不敢失坠,以应汝而“锡汝保极”矣。凡天下之无有淫朋比德者,皆皇之化也。夫皇之化斯民,惟是立之则以示之,使之顺治于不识不知之中,而无假于声色之末,此皇建其极之本旨。然而鼓舞振作,长育成就之功,亦时行于其间,於以扶掖引诱,以发其“攸好德”之心。于其有为、有猷、有守者,则爱念之而不忘,不协于极而不罹于咎者,亦受之,而康而色而不拒,所以发其“攸好德”之心。民曰“予攸好德”,则锡之福而知归于极矣。虐茕独而畏高明,政之不平,而人心之所由以不服,皆起于此。皇极之君,必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又于其有能者,与之以官,使羞其行,展其材猷,以昌吾之国。又能厚其禄,使之好于而家,亦所以发其“攸好德”之心。盖人而无“攸好德”之心,则虽欲“锡之福”而彼不受,徒为汝之咎矣。“攸好德”者,人之良心动而归极之机也。人主作成一世之人,在于发其“攸好德”之心而已。“攸好德”之福锡,而五福皆锡也。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明以建极为锡福之本。曰“予攸好德”,明以“攸好德”为五福之纲。遵道遵路,即可以见荡荡平平之体。言皇极之化,大普于世,利用出入,莫非是道之昭著也。皇极之道,其所以致民之化如此,是皆天之理、天之训,而人主无丝毫智力于其间。知所谓荡荡、平平、正直者,则知所谓帝之训矣。“凡厥庶民”,“是训是行”,天子之光,如日月之照被,日近日亲而日尊也。“近天子之光”,万物熙熙之景象也,归极之民盖如此。平康之世以正直治之,强梗之世以刚治之,和柔之世以柔治之。随世而为轻重,《易》之所以有《小过》《大过》也。然一代之习尚,多从人主性之所近。高明者多于用刚,沉潜者多于用柔,此治体之所以不纯,故在矫而克之。“强弗友”、“燮友”,称其物之所感,此刚克柔克也。高明沉潜,制其性之所偏,亦刚克柔克也。威福玉食之柄不移于下,则正直刚柔之权在于上矣。古者尊天而重神,不敢自信,而待于卜筮以取决。而至诚无私之德,常与神明通,是以鬼神应之,各极其理之所至而无毫发之爽,故卜筮必可信,而禹以为治天下之一畴。“择建立卜筮人”而命之卜筮,盖其重也如此。卜之体色墨拆,有雨、霁、蒙、驿、克之五兆,占之变化往来,有贞、悔之二体。于其差忒不齐之中,而衍之以观其从违。《金縢》“卜三龟”,《大诰》“朕卜并吉”,《士丧礼》卜葬。卜者三人,古者卜筮皆用三人。盖吾之所甚严而信之者,仅取衷于一人,时或不能与神明会,故详以求之。“龟从、筮从”,盖卜、筮兼举,而龟筮协从。大事先筮而后卜,晋侯得阪泉之兆,赵鞅遇水蒨火又筮之是也。又有独用之者,卜稽如台,梦协朕卜,卜河朔黎水,子得吉卜,“卜筮不相袭”是也。龟筮共违于人,虽于卿士、庶民有不恤。夫既谓之大疑,则固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知之者,蓍龟之理微矣。雨、昫、燠、寒、风者,天地惨舒之气,而系于人主视听言貌之间。盖天人相感之机,有不可诬者,故箕子以意类明之。五者来备,各以其叙,所谓时也。极备极无,所谓恒也。雨、昫、燠、寒、风之时不同,其为休之征同也。故以五事之修类属之,以为其当如是而已矣。求其所以肃之必为雨,掞之必为昫,哲之必为燠,谋之必为寒,圣之必为风者,不可得也。雨、昫、燠、寒、风之恒不同,其为咎之征同也。故以五事之不修类属之,以为其当如是而已矣。求其所以狂之必为雨,僣之必为昫,豫之必为燠,急之必为寒,蒙之必为风者,亦不可得也。汉儒不原箕子之意,规规然务离而析之,所以流为灾异之学。庶征以天道人事相推较,故又借岁、月、日、星为王与卿士、师尹、庶民之喻。盖旁衍及之,非本畴之正传。岁以统月,月以统日,岁与日月运行不息,而成生物之功。王以统卿士,卿士统师尹,王与卿士、师尹勤职不懈,而致天下之治。积日成月,散月于日而月不见;积月成岁,散岁于月而岁不见,君臣上下小大繁简之致见矣。岁、月、日、时无易者,王、卿士、师尹不失其职,此百谷之所以成,掞之所以明,俊民之所以章,家之所以平康,而为治之征也。日、月、岁、时既易者,王、卿士、师尹失其职,此百谷之所以不成,掞之所以昏,俊民之所以微,家之所以不宁,而为乱之征也。治与乱,存乎其职之失与不失而已矣。王、卿士、师尹以职言,庶民之可言者情也。如星有好风好雨,有所好者,庶民之情也。庶民不能自致,则固卿士、师尹之责耳。日月之行而有冬夏,月之从星而有风雨,上之举动系乎民之休戚者如此也。月入箕则多风,离毕则多雨,宿轸则雨,宿井则风,风雨以其气相感,故谓星之有好风好雨也。福极,天之所命者,而人主制其权。故养之而可以使之寿,厚之而可以使之富,节其力而可以使之康宁,教之而可以使之“攸好德”,不伤之而可以使之“考终命”。然有养之、厚之、节之、教之、不伤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潜移默夺于冥冥之中,此所以为位育之极功,而居九畴之终也。昔王荆公、曾文定公皆有《洪范传》,其论精美,远出二刘、二孔之上。然予以为先儒之说亦时有不可废者,因颇折衷之,复为此传。若皇极言“予攸好德”,即五福之“攸好德”,而所谓锡福者,锡此而已。箕子丁宁反覆之意,最为深切,古今注家未之及也。不敢自谓有得箕子之心于千载之下,然世之君子,因文求义,必于予言有取焉矣。

5、关于中医的诗句,赞美中医名人的七言绝句也可以,急求。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译文:人的生命非常重,无价可比拟,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医人》唐代:苏拯

译文:古人的医术在于心,内心正直药自然就真。现在人的医术在于手,技术不好药还没有效果。我愿意化身为天地炉,多一些扁鹊这样的医生。四处寻找好的药材,先从治好过分的寒冷与饥饿做起。

3、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先秦《黄帝内经》

译文:不是学医的料子不能教,不是真的知识不能传授,这就是医德。

4、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赠李德成(德成善医)》唐代:吕岩(吕洞宾)

译文:高坐在九重宫殿上的天子,和那些诸侯们,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了,但又怎比得上那个身穿布衣,能够日日坦然喝酒,不求名利的平民呢?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人间的执著,得到了大自在,他的命和运,都不受这个人世间所限制了。

5、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译文:凡是医生,不是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托付,不是十分聪明不明白道理的,不能信任,不是十分廉洁淳朴的,不能够相信。

6、刘禹锡写的古诗有哪些?

1,《望洞庭》刘禹锡,朝代: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2,《秋词》刘禹锡,朝代: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朝代: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4,《乌衣巷》朝代: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5,《赏牡丹》朝代: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6)五行养生诗词扩展资料:

有关刘禹锡的名人评价:

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翁方纲:“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7、含有“培”字的古句、古诗词

培,培敦土田山川也。——《说文》。按,垒土也。
若见垒培。——《国语·晋语》回。注答:“垒墼曰培。”
故栽者培之。——《礼记·中庸》
凿培而遁之。——《淮南子·齐俗》。注:“培屋后墙也。”
高培则拔。——《吕氏春秋·辨土》。注:“培田侧也
全手打,望采纳!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大伙帮我想一点关于”出世”的好诗句或名句?

题张氏隐来居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自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送于员外归隐蓝田 吴融

曾吟工部两峰寒,今日星郎得挂冠。
吾道不行归始是,世情如此住应难。
围棋已访生云石,把钓先寻急雨滩。
若遇秦时雪髯客,紫芝兼可备朝餐。

曲江醉后赠诸亲故 白居易

郭东丘墓何年客?江畔风光几日春?
只合殷勤逐杯酒,不须疏索向交亲。
中天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
除却醉来开口笑,世间何事更关身?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9、求解释一下原文中的这首诗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写流沙河收沙僧,其中有首诗说: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
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
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诗中的第一句即指唐僧五众的配合符合“五行”天理。诗中的“金”,即指孙悟空,五行中的“金”和地支中的“申酉”相配,“申”又和十二属相中的猴相配,因而以“金”指猴,指孙悟空;五行中的“金”又与天干中的“庚辛”相配,道教认为“真铅生庚”,因称铅为“金公”,《西游记》因为金指称悟空,故也称悟空为“金公”。诗中的“木”,即指猪八戒,道教称炼丹的“汞”为“木母”,且认为“真汞生亥”,’地支中的“亥”与十二属相中的“猪”相配,所以《西游记》中以“木母”指称猪八戒,又简称作“木”;《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和牛魔王争斗时,曾说“木生在亥配为猪”,“申下生金本是猴”,即是从这个角度分言八戒和悟空的。诗中的“二土”,一是指沙僧,因“沙”与五行中的“土”意义相近有关联,故称,按“五行配合律”,土与五色中的“黄”相配,所以沙僧也被称作“黄婆”,如第五十三回写过西梁女国,唐僧和八戒误饮子母河的水而怀胎,悟空借仙水而妖道不与,沙僧乘二人打斗时才弄来了仙水,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就是“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其中的“禅主”即指唐僧,“黄婆”即指沙僧,这一回的诗赞中说:“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其中的“土母”也指沙僧;诗中的另一“土”,即指此段故事前边刚遇到的黄风岭上黄风怪,五行中的“土”与五色中的“黄”相配,故称,前人说:“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4]过去有人认为沙僧为五行中的“水”:“八戒,其所八戒也,以为肝气之木。沙僧,流沙;以为肾气之水。”[5]是错误的。古人把五行和五脏相配,以木指肝,水指肾,沙僧应为五行中的“土”,与五脏中的脾相配,故又称“黄婆”,因道家称脾为黄婆。宋代苏轼在《与孙运句书》中就说:“脾能母养余脏,故养生家谓之黄婆。”诗中的“水”,指唐僧,因唐僧名“江流”,故称,《西游记》中说:“唐僧未超三界外,见在五行中”(第七十七回),“自恨江流命有愆,生时多少水灾缠”(第四十九回);前人也说:“玄奘出世一回中,人名地名数目皆水,及建会之由亦因龙王,同一义也”[6],《西游记》中的唐僧与“水”有不解之缘,故以五行中的“水”称之。诗中的“火”指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按五行配合说,五行中的“火”与地支中的“已午”相配,“午”与十二属相中的“马”相配,故以“火”称指白龙马。如第五十一回写孙悟空偷入妖精洞后,“又见那后厅上高吊着火龙吟啸,火马号嘶”,下一回悟空叙此事时又说:“我转到他后面,忽听得马叫龙吟,知是火部之物。”后来根据小说《西游记》补编的杂剧中,白龙马就自称“小圣南海火龙”,观音也说:“恰才路边,逢火龙三太子,为行雨差迟,法当斩罪。老僧直上九天,朝奏玉帝,救得此神,着他化为白马一匹,随唐僧西天驮经。”[7]可知这马与“火”甚有关系。

与五行养生诗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