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谁有呀,帮我拍一下目录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朱东润)目录
先秦部分
一、 诗歌
《诗经》(四首):氓[卫风];七月[豳风];采薇[小雅];何草不黄[小雅]
东山;静女;桃夭;伯兮;君子于役;柏舟;女曰鸡鸣
二、文
(一)历史散文
尚书(一篇)无逸
左传(三篇)宫之奇谏假道;秦晋肴之战;郑子产相国
国语(一篇)邵公谏弭谤
战国策(三篇)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诸子散文
论语(两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鱼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劝学篇
庄子(一篇)养生主[节录]
韩非子(二篇)内储说上[节录];难一[节录]
三、辞赋
楚辞(三篇)湘君;湘夫人;哀郢
秦汉部分
一、辞赋
贾谊赋(一篇) 鵩鸟赋
二、诗歌
乐府民歌(五首)战城南、有所思、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焦仲卿妻[并序]
古诗十九首(录三首)、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马迁文(二篇)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节录]
班固文(一篇)苏武传
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一、辞赋
王粲赋(一篇)登楼赋
陶渊明辞(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
鲍照赋(一篇)芜城赋
二、诗歌
曹操诗(三首)、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
蔡琰诗(一首)悲愤诗
曹植诗(三首)送应氏[步登北邙阪]、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阮籍诗(三首)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洪生资制度]
左思诗(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皓天舒白日]
陶渊明诗(五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清晨闻叩门];杂诗[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谢灵运诗(一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诗(三首)梅花落;拟行路难[写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
谢脁诗(二首)玉阶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诗(二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
乐府民歌(七首)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今夕已欢别];读曲歌[打杀长鸣鸡];西洲曲;企喻歌辞[放马大泽中];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敕勒歌]
三、文
诸葛亮文(一篇)出师表
孔稚珪文(一篇)北山移文
郦道元文(一篇)江水[三峡]
四小说
干宝《搜神记》(一则)李寄
刘义庆《世说新语》(四则)过江诸人;周处;王子猷居山阴;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诗歌
王维诗(二首)渭川田家;山居秋暝
高适诗(一首)燕歌行
岑参诗(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诗(四首)蜀道难;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诗(四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新安吏;登高
韩愈诗(一首)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柳宗元(一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刘禹锡诗(一首)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诗(二首)上阳白发人;琵琶行
李贺诗(一首)雁门太守行
杜牧诗(二首)过华清宫;泊秦淮
李商隐诗(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杜荀鹤诗(一首)山中寡妇
二、文
王勃文(一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韩愈文(四篇)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文封建论;种树郭橐驼传;三戒[并序];钴鉧潭西小丘记
陆龟蒙文(一篇)野庙碑[并诗]
三、传奇
李朝威传奇(一篇)柳毅传
四、词
李白词(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
温庭筠词(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
冯延巳词(一首)谒金门[风乍起]
李煜词(二首)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虞美人[春花秋月]
宋金部分
一、词
范仲淹词(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晏殊词(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欧阳修词(一首)踏莎行[候馆梅残]
柳永词(二首)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
王安石词(一首)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轼词(四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秦观词(二首)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
周邦彦词(二首)六丑[正单衣试酒];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词(二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张元干词(一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陆游词(一首)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
辛弃疾词(四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永遇乐[千古江山]
姜夔词(一首)扬州慢[淮左名都]
张炎词 解连环[楚江空晚]
二、诗歌
梅尧臣诗(二首)田家语;汝坟贫女
王安石诗(二首)河北民;泊船瓜洲;
苏轼诗(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吴中田妇叹;题西林壁
黄庭坚诗(二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满川风雨独凭栏]
范成大诗(二首)后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
杨万里诗(二首)插秧歌;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
陆游诗(四首)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示儿
文天祥诗(一首)正气歌
元好问诗(一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淡龙蛇日斗争]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岳阳楼记
欧阳修文(三篇)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
王安石文(一篇)答司马谏议书
苏轼文(三篇)留侯论;喜雨亭记;前赤壁赋
四、话本 碾玉观音
元代部分
一、诗歌
刘因诗(一首)白沟
赵孟頫(一首)岳鄂王墓
萨都剌诗(一首)早发黄河即事
杨维桢诗(一首)题苏武牧羊图
二、文
吴澄文(一篇)送何太虚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雁山十记[大龙湫记]
三、戏曲
关汉卿杂剧(一种)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马致远杂剧(一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
王实甫杂剧(一种)崔莺莺待月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戏文(一种)琵琶记(糟糠自厌)
四、散曲
马致远散曲(一首)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散曲(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明代部分
一、诗歌
高启诗(一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梦阳诗(一诗)秋望
何景明诗(一首)鲥鱼
王世贞诗(一首)登太白楼
陈子龙诗(一首)易水歌
夏完淳诗(一首)别云间
二、文
宋濂文(一篇)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文(一篇)卖柑者言
归有光文(一篇)项脊轩志
宗臣文(一篇)报刘一丈书
袁宏道文(一篇)徐文长传
徐弘祖文(一篇)游黄山后记
张岱文(一篇)柳敬亭说书
张溥文(一篇)五人墓碑记
三、小说
冯梦龙小说(一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四、戏曲
汤显祖传奇(一种)牡丹亭[惊梦]
李玉传奇(一种)清忠谱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朝天子[咏喇叭]
陈铎散曲(一首)水仙子[瓦匠]
冯惟敏散曲(一首)玉芙蓉[喜雨]
薛论道散曲(一首)黄莺儿[塞上重阳]
清代部分
一、诗歌
吴伟业诗(一首)捉船行
顾炎武诗(一首)流转
吴嘉纪诗(三首)海潮叹;船中曲[侬是船中生];[断梗不怨风]
王士禛诗(三首)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真州绝句[晓上江楼是上层];[江干多是钓人居]
郑燮诗(一首)渔家
袁枚诗(二首)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渡江大风
蒋士铨诗(一首)岁暮到家
汪中诗(一首)白门感旧
黄景仁诗(一诗)圈虎行
阮元诗(一首)苏堤春晓
二、词
陈维崧词(二首)点绛唇[晴髻离离];醉落魄[寒山几堵]
朱彝尊词(二首)桂殿秋[思往事];解佩令[十年磨剑]
顾贞观词(二首)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我亦飘零久]
纳兰性德词(二首)长相思[山一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张惠言词(二首)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黄宗羲文(一篇)原君
顾炎武文(一篇)廉耻
方苞文(一篇)狱中杂记[节录]
袁枚文(一篇)书鲁亮侪
姚鼐文(一篇)登泰山记
汪中文(一篇)哀盐船文[附序]
四、小说
蒲松龄小说(三篇)青凤;窦氏;黄英
五、戏曲
洪升传奇(一种)长生殿[惊变]
孔尚任传奇(一种)桃花扇[馀韵]
近代部分
一、诗歌
张维屏诗(一首)三元里
龚自珍诗(三首)咏史;己亥杂诗[只筹一缆十夫多];[九州生气恃风雷]
魏源诗(二首)寰海十章[谁奏中宵秘密章];[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诗(一首)关将军挽歌
黄遵宪诗(一首)下水船歌
秋瑾诗(一首)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二、词
蒋春霖词(一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况周颐词(一首)苏武慢[愁入云遥]
梁启超词(一首)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秋瑾词(一首)满江红[肮脏尘寰]
三、文
龚自珍文(二篇)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病梅馆记
薛福成文(一篇)观巴黎油画记
谭嗣同文(一篇)仁学[节录]
章炳麟文(一篇)徐锡麟传
梁启超文(一篇)少年中国说
2、澄字怎么组词
澄清
3、学太极大概一年多了。现在想学心意拳,可以自学么 ?听说心意拳很实效。另外心意拳养生么?
关于心意拳之创立,旧传有三说:
一曰“ 心意拳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相传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死后,始有其传播武技之说。后来,又有了关于其创立心意拳的传说。民国十七年(1928),凌善清在其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拳之源流》中云:“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强者群起而趋之。今犹有所谓达摩拳、达摩剑等流传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又云:“达摩所传者,意在于摄生,而刺击次之。形意拳者,其名译自梵音,其旨即在于养气,……寺僧有得其一体者,复兴中国固有之武技融会而错综之,超逾腾踔,以之胜人。于是始有所谓少林拳者名于世,而去达摩所传之意亦日愈远。北宋时有张三丰者,隐武当为皇冠,究心达摩之术者若干年,得其玄奥,乃尽弃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练气为主。有从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初步。成效既著,学者蜂起,世人遂名之曰‘内家’,而称少林为‘外家’,而形意一拳,至是亦遂为内家所专有矣。”
凌氏此说一出,曾引起了武术界同仁的非议。民国十九年(1930),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均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达摩创拳为“伪作”,张三丰传习形意更属虚构。徐哲东说:“达摩首开禅宗,本以静坐证误而不落文字,言论为旨,其传慧可,唯云:楞伽四卷可为心印,如果有易筋、洗髓何不与楞伽同言?岂易筋、洗髓之妙万胜楞伽耶?此亦足为伪作之证矣。”
有关记载达摩身世经历的史料《传说正宏记》和《续高僧传》以及《景德传灯录》等书均无达摩创心意拳之说。考心意诸古谱,如《姬际可自述》、王子诚《拳论质疑序》、曹继武《拳论·十法摘要》、戴龙邦《六 合拳序》、祁县《戴良栋拳谱抄本》等墨本,都无片言只字提及达摩创心意拳之事。更重要者,详考心意拳内容,博大精深,融历代拳经拳法为一炉,取中华传统哲理为原理。如内功理论,本源于殷周时产生的易学;五行拳也是依据殷周时产生的阴阳五行学说所创;至于十二形拳中的龙、虎、蛇、马、猴、鸡等形象,则早在原始社会中便是部落所尊奉的图腾了。达摩作为一个外国人,既然是“挟其所谓西域技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为什么其内容没有一点西域特色,而完全体现的是中国风格呢?可见,心意拳并非来自印度。再说,达摩来到中国后仅仅八年时间,怎么可能创编出一个溶铸了中国古老文化精华,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拳种呢?更何况达摩到达中土后是在少林“面壁九年”后即圆寂的呢!
不难看出,达摩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妄传。究其原因,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民间尚有尊如来佛为心意拳之老祖者,可为一个佐证。
二曰“心意拳为岳飞所创”。此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曹氏云:“惟此六 合拳者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至明末清初有蒲东诸冯姬隆风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经。”戴龙邦承其师曹继武之说,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六 合拳”作序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以后,便有了“心意十二形为岳飞被困牛头山时所创”之说。此说顺应了人们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心理,因而很快地被人们所认定,并广泛地传播开来。
民国时期,许多国术专著先后问世,比较有影响的有孙福全著《形意拳学》、《拳意述真》,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姜容樵著《形意母拳》,薛颠著《形意拳术讲义》等等。有的专著中,对岳飞创立心意拳的传说予以肯定。如刘殿琛在其所著《形意拳术抉微》中云:“形意拳术一门为最合军用,盖该拳为岳武穆所发明。”然而,多数著作在述及岳飞或者周侗创心意时,均持谨慎态度,冠以“相传”二字。如李烛尘之《国术史》,吴图南之《国术概论》,高降衡之《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墨本)等,均取“相传”、“或谓”之说。有的著作则对岳飞创立心意拳提出了质疑。姜容樵云:“形意拳,相传创始於宋之岳武穆,第考诸史册,仅载其知拳,而未详其所治若何,及受之何人,传与何方,学者憾焉。”徐哲东在其《国技论略》中进一步指出:“形意拳家言,形意拳传自岳飞,其事终出于依托。盖形意拳家借岳飞以增重也。形意拳是否岳飞之传,亦可疑也。”徐哲东最早提出了岳飞创立心意拳乃是“依托”之说。我们深以为然。
首先,考诸史册,《宋史》卷365《岳飞全传》,洋洋近万言,多记其作战的经历和战功,只在开头一段提到岳飞学文习武的情况:“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侗(编者注:这便是心意拳为周侗所创之由来),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能殉国死乎?’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耕募敢战士,飞应募。”时岳飞19周岁,其学业、武术都是在这以前打下的基础,以后便是紧张的19年戎马生涯。
岳飞三子岳霖之子岳珂,字肃之,南宋时文学家、史学家,官拜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史。曾编撰《鄂王行实编年》以记岳飞大事,又编《金佗粹编》和《金佗续编》共58卷,为岳飞传记的资料汇编。书中收集有诗文、表奏、战报,以及高宗的御札、宋王朝的命令、札子等原始资料,以及传记、轶事等,均未见岳飞创立心意拳的记载。再考一些私人著述,如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熊克的《中兴小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甚至查阅元代孔文卿的《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及明代成化间的传奇之作《精忠记》等,都无一字提及岳飞创心意拳术。
其次,再考岳飞生平。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15岁结婚,16岁得子。15至19岁做韩家庄客。19岁初次投军,不久回家,料理父亲丧事。靖康元年(1126)应枢密院官员刘浩招募,再次投军。其时,岳飞23岁。建炎二年(1128),岳飞以两千兵破敌数万于南薰门。建炎四年(1130),大败金兵于静安,收复建康。绍兴元年(1131),大破曹成军于岳州。绍兴四年(1134),收复郢、襄阳、唐诸、随州等地。绍兴五年(1135),攻洞庭胡义军。绍兴六年(1136),下蔡州,还军鄂州。绍兴八年(1138),岳飞主张和金人决战,上书力阻议和。绍兴十年(1140),大败金兵于京西、颍昌,收复河南等地,又大败金兀术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宋帝听秦桧议,诏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被害。
从诸多史家对岳飞生平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岳飞23岁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之外,大多用于学文习武。这时,要创立一套拳术,从其年龄尚轻,阅历有限等条件看,是不可能的。23岁之后,东征西讨,南攻北战,几乎年年都有战事。岳飞二次从军后的十数年间,是在战斗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渡过的。前要以刀枪顾敌后要防奸佞陷害,常常昼夜不得解甲,数日无稍事休息的机会。而创拳立说,除自身条件外,尚需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从创拳原理到拳法与套路的和谐统一,从由简到繁的拳路创编,再到各拳的技法实用等等,都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
再说,假如岳飞真的“以枪为拳,立法以教将佐”是事实。那么,习此心意拳者总该有成千上万人吧?虽然岳飞被害后,岳氏家庭受到了株连,但是二十年后即绍兴三十二(1162),宋孝宗赵慎已为其“平反”,并赠封为太师,赐谥“武穆”,迁葬于杭州栖霞岭下。宋宁宗时,又追封为鄂王,死者岳飞及生者岳家子孙,均得荣宠。宋代武术大兴,颇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战乱频繁,尚武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民间有“锦标社”、“英略社”等练武组织,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上待“卖艺”,拳术套路已经成为拳师传授武艺的主要内容,甚至还出现了以表演套路为职业的女艺人。诗人欧阳修曾作“日本刀歌”,北宋成书《武经总要》。宋太祖之拳,李全之枪,张威之棍,呼延赞之鞭等等都被记载而流传下来。在这种浓郁的武风下,岳飞平反后,其拳应该和他的英名一样,被广泛传播。然而,在他平反后直到宋王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间,竟没有流传岳飞所创之拳。相反,远不知岳飞英名的许多人的武艺反而流传下来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元朝统治者深怕人民造反,因而严禁民间习武。但是,不少武术还是辗转流传下来。民间艺人把武述带到戏曲里,保留了一些套路和技艺,如“关大王单刀会”、“追韩信”等。这时,岳飞仍然被戏曲家作为英雄人物描写,他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但仍不见其创拳之事,民间更不复有其传。元朝取代宋王朝还不到九十年,元末,随着农民起义的不断发展,许多武艺逐渐复活起来。
明代是武艺集大成的大发展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各门武艺蓬勃兴起,习武弄棒蔚然成风。平倭大将戚继光甚至说:“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到了明末,已出现了“内家”与“外家”的说法。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歌颂岳飞的《精忠记》,但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均不见其创立心意拳一说。戚继光著《纪效新书》十八卷,可谓是中国古代军事武学典籍中的名著,但仍无提及岳飞创心意拳之事。该书《拳经捷要》节中述及拳种时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 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温家七十二拳,三十六 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试想,如果当时确有岳飞之心意拳,戚继光是不可能不大书一笔的。
另外,清雍正十三年(1735)王自诚所作的《拳论质疑序》,也没有提及心意拳为岳飞所创。岳飞创立心意拳之说,是曹继武首先在他的《拳论·十法摘要》序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岳飞已经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后,才有了其创拳之说。
从以上史事可以看出:岳飞创意心意拳之说实为虚传。究其原因,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而已。翻阅史册,几乎随处可见,民间结团集社、操办大事以至于揭竺而起,都要依托于某一神灵或某一圣人。如太平天国托之于上帝,梁山好汉假托为星宿下凡,二郎拳托之于二郎神等等,实在是不足为怪的。不能否认,心意拳之于否认,心意拳之于岳飞所创,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日“心意拳为姬际可始创”。此说自民国以后,尤其是近十数年来,已逐渐为广大的形意界同仁所认定。
姬际可,字龙峰。朱祖姬从礼于明初由洪洞选定对蒲州。姬际可为八世姬训之次子。自幼学文,13岁开始习武。五后年,父母相继去世。姬际可20岁左右时,离家奔少林寺,出诸冯,过解州,翻越中条山时不幸马前失蹄,跌入深涧。他手抓树枝,沿峭壁攀登,险里逃生,终于到达少林。姬际可在少林寺学艺十载,颇得少林秘法,万擅大枪绝术,有飞马点椽并没有之绝技,人号神枪。后来,少林寺主持请他做了师傅,专授武功。是时,清军南下,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少林。姬际可素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已任,遂与各路豪杰相商反清大计。后被清廷获密,派亲信入寺,姬际可险遭不测,于是下山出游。先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辗转到峨嵋,又入汉中,逾秦岭,上终南。“彼时因落魄江湖,毫无寸进,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园,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姬际可自述》)。可见,当时的姬际可既难遂反清复明之志,又有被清廷缉捕的危险。因此,他将希望寄托于创拳立法之上,以传播其反清复明思想。可以说,这时的姬际可已经具备了创拳立法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姬际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不能直接从事反清斗争,便创拳立法,以传播反清思想。为达此目的,于是产生了终南山得岳武穆《六 合拳经》这一托词。《姬际可自述》云:“老朽备受艰辛,真乃言莫可喻。只身宿古刹,四壁肃然,单将东配殿修葺以避风雪,深夜为猛兽咆哮所惊,难以就寝。一夜掣剑逐兽返归,偶见西配殿内隐隐有光。当时明月皎洁,老朽疑由破窗射入。仔细辨别,更为可疑,顿生好感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尘封,显出点点微光。纵身一跳,跨上横陀,竟见承尘之上有一柄古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上嵌‘汤阴岳氏’四字,并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知其人。再启木匣,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六 合经拳》,其中五行变化灾害原理,阴阳造化之枢机,起落进退虚实之奥妙,武技之精华尽集于此。老朽感焉,悉心研习其精义,十易寒暑,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以六 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 合拳。“字里行间,可见姬际可用心之良苦:一方面以岳武穆为榜样来勉励自己,以实现其反清复明之志;另一方面将自己所创之拳托之于武穆拳经,以示拳贵,使之后学者珍重此拳。值得注意的是:姬际可依据所托的“六 合拳经”,“以六 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将此拳名之曰“心意六 合拳”。可见,“心意”一拳确为姬际可始创,并由其命名。
其次,姬际可具备创拳的文韬武略。姬氏上少林寺前已是文武全才,加上少林寺有丰富的秘笈资料,寺僧可精奥的拳法技艺,这种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为姬氏创拳立法奠定了基础。姬际可在少林寺十年间,又苦钻少林秘笈,并涉足名山大川,遍访技击高手,从理论到实践,逐渐使他成了一名武学大家。他承袭了中国古代武学的传统和众多拳经之精华,诸如阴阳、五行、六 合等原理,参照元代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创编的龙、虎、豹、蛇、鹤等五拳,并根据对栽些飞禽走兽的细臻观察与技击要道,遂创编了五行拳和十形拳。
再次,创拳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清王朝立国前后,姬际可经历了在家学大前提、少林学艺、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四出游访几个阶段。第一、二、三阶段姬际可创拳的条件还不成熟,到了清康熙初,即第四阶段,他目睹清王朝立国业已稳固,复国无望,于是云游天下,遍访名家。这时,姬际可创立心意拳可谓瓜熟蒂落,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这是继《姬际可自述》之后最早的传世墨本。《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 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以为吾处乱世,出则可操兵,归则执枪可自卫,若当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为拳法,会其理为一本,通基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 合。”王自诚肯定了“六 合拳”出自山西姬氏,并肯定了其“将枪法为拳法”的立拳依据,只是未写“心意”二字。而且将姬龙峰误作姬龙、姬凤二人。这种传抄中的讹误,正如《姬际可自述》一样,传到后来,由于字迹模糊,人们连现代汉语也加进去了,此实不足为怪。
近年来,在《姬氏族谱》中查证出姬际可的生平,为心意拳创自姬际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意拳创立于反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清王朝立国之初,为山西永济人姬际可所创。姬际可是一位崇尚岳飞精神,文武兼备的武术大家。而达摩创心意拳之传说,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心意拳与少林寺的关系。民国十四年(1925)立的《车君毅斋纪念碑记》碑文开宗明义指出:心意拳为“少林外家支派”。可见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法精华(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一种具和独特风格的拳术
4、《赛商鞅尖酸》的文言文翻译
有个外号叫“赛商鞅”的人,这里不提他的真实姓名和籍贯,他是位老秀才,带着家眷寄居在北京。此人天性尖酸刻薄,凡是好人好事,他都要刻意从中挑剔,故而得了个“赛商鞅”之名。
翰林院编修钱敦堂先生死后,他的门生们为他筹措款项,置办衾棺,料理丧事,并赡养怃恤他的妻儿子女。事事办得周全妥贴。这位“赛商鞅”却说:“世间哪有这么好心的人。他们分明是借机沽名钓誉,好博得人家称他们有古道心肠,让显要人物知道他们的名声,将来想攀附钻营就容易了。”有一位贫民,他的母亲病饿死于路旁。这位贫民跪在母亲的遗体旁,向路人乞钱买棺,以安葬母亲。他面容憔悴,形体枯槁,声音酸楚悲哀。很多人为之泪下,纷纷施舍给他零钱。这位赛商鞅说:“这人是借死尸发洋财!那躺在地上的,是不是他妈妈还不知道呢!什么大孝子?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有一次,这位“赛商鞅”路经一座表彰节妇的牌坊。
“赛商鞅”抬头看了一阵碑文,嘲笑说:“这位夫人生前富贵,家里奴仆众多。难道就没有像秦宫、冯子都那种人?这事得加以查核,我不敢断定她不是节妇,但也不敢说她肯定就是节妇。”
这位赛商鞅平生所操的论调都是这样尖酸刻薄,所以人们都怕他,回避他,也没人敢请他教书。因此,他一辈子不得志,终于贫困潦倒而死。他死后,妻子儿女流落街头,极为悲惨。
后来,有人在朋友的宴席上见到一位陪酒的妓女,她那举止言谈,颇有书香门第的闺秀风度。
人们感到惊讶,认为这样一位女性不该沦为倚门卖俏之流。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就是赛商鞅最小的女儿。他的女儿竟走到了这一步,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先父姚安公说:“这位绰号赛商鞅的老秀才,平生并没有做过什么大的罪恶。但他总要显示自己的识见高人一等,所以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这种悲惨的地步,怎可不引以为戒呢!”
5、盐城的特产是什么?(越多越好)
杨五香肠
东台市传统名食。有1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姓杨排行老五的巧厨在东台城专售熏烧肉制品,尤以香肠为著名,人们称为“杨五香肠”。近年东台肉制品厂保持“杨五香肠”的传统制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种佐料,经腌、灌、烘、凉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鲜艳,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国名食指南》。
东台鱼汤面
东台传统小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白汤面制作,手艺不凡,驰名远近。原来这位厨师是选用鲜活鲫鱼、鳝骨为主要原料,辅以熟猪油、姜葱、虾子等佐料,精心制作成于汤。用这种汤做的白汤面,汤稠如乳,点滴成珠,面白细匀,鲜而不腻。来到东台者不吃餐鱼汤面,则是一件遗憾的事。1924年东台鱼汤面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章。列名《中国小吃谱》。
奇园蟹黄包
盐城市区的传统名点。选用盐城西乡湖中的母蟹,其蟹个大、膘肥、黄多。和以猪肉、精面等原料制成,其味鲜美。
建湖藕粉圆子
建湖县传统名小吃。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咱藕粉圆圆滑透明,富有弹性,柔软细嫩,呈咖啡色。馅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枣、瓜子等)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细嚼鱼香不绝,避肥腻之讳。营养丰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经济学家费孝通品尝后,在报刊上撰文评价,称之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镇特产。选用海滩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间早已有制作。每年夏季,选取产自滩涂上的个大、肉厚、不淀沙的鲜泥螺,经清水浸泡后,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搅动,持续七天方可食用。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198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土特产之一。行销上海、四川、武汉等地。
大纵湖醉蟹
用大纵湖的蟹,配以优质曲酒、米酒、淮盐、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观似活蟹,肉质细嫩,风味独特。醉味浓郁,香气沁人,为佐酒佳品。1910年,在国际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一等奖,并获奖章一枚。有诗句称颂:|菊黄桂飘香早,淮扬竞夸湖蟹好|。今盐城市食品厂大纵湖分厂制作的坛装|大纵湖醉蟹|,已成为佳品,作为宴请和馈赠之物,畅销海内外。
野鸭灌汤包
盐城市东部沿海滩涂、洼、洋、河、荡地区的特产野鸭,数量极多。当地乡民利用为制成一种冬季时令佳品“野鸭灌汤包”。用鸭肉切肉丁,辅以鸡汤,伴瘦猪肉丁、虾籽、湿淀粉为馅心,制成汤包,热蒸而成。
拆烩推浪鱼
盐城海滨咸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种特产红鮊鱼,喜逆水前进,故又名推浪鱼。民国初年,盐城河渠菜馆制作此菜,颇有名气。制法为剔除鱼的刺卡,配以火腿、酱瓜、猪油等,用鱼汤烩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汤稠味浓,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烩素鱼皮
相传为清初盐城兜率寺厨师首创。制法为将山芋粉放入沸水锅中凝成粉皮,切成长方块,成鱼皮状,辅以鸡汤、火腿、鸡脯肉等下锅烧沸,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香酥芦花雀
盐城市著名野味名菜。相传已有100多年历史。盐城近海多芦苇,适宜芦花雀(莺啼鸟)栖息,在冬季芦花放雀正肥时,雀声清脆悦耳,为捕雀高产期,故该鸟又名芦花啭。把雀取脏洗净,每5头雀,用花椒盐75克,在雀身内外擦至盐溶化为止。清渍10分钟左右,雀腹部朝上,放瓷钵内,加黄酒25克,葱段50克,炸至黄色时取出。装盘入席,随带花椒盐或番茄沙司佐料蘸食。
生炝条虾
城沿海地区的名菜。因虾呈长条形,取名条虾。又因虾外壳白里透清,故又名白条虾。秋冬季南游产仔,幼虾于清明前后向北回游,此时虾壳柔软,肉质鲜嫩,又得名“迎春虾”。用此虾制成的生炝条虾名菜,为盐城历史上的节令佳品。明代即流传”生吃螃蟹活吃虾”,即指醉蟹炝虾。清代盐城市区鱼市口,就有鲜条虾市场。民国年间,盐城街市上以“松涛菜馆”、“奇茗菜馆”的生炝条虾最为著名。制法为选用清明前回游的幼虾,清明后外壳变硬发红,肉质转老,只能熟吃。先剪去虾爪、须,用冷开水洗净沥干,放入盆内,每500克虾用15克曲酒、0.5克精盐拌和5分钟,以杀菌去腥。再放入盘内,调以50克白酱油,30克白糖,15克香醋和适宜的红腐乳汁、白胡椒粉、蒜末、姜末等调匀,淋上芝麻油就可品尝。为酒宴佳肴。
白炖鲻鱼
盐城有海产鲻鱼。在沿海港口、河口、港湾内的咸淡水中,明代已盛产。古人作诗有“鲻鱼味美胜鲈鱼”之句,人们多取其鲜者清蒸,别有海鲜风味,制作时又保留鲜鱼原形,故色味俱佳,肉嫩可口。今沿海仍产鲻鱼。黄海饭店厨师张维东精心配料制作的鱼更为出名。制作过程为取鲻鱼一条重约750克,配以猪板油丁20克,熟火腿10克,水发香菇片10克,笋片10克,酱瓜末5克。先将鱼洗净,在沸水中烫,再冲洗后,摆在长盘内,用上述配料在鱼上摆成花卉图案,加适量的黄酒、精盐、白糖、葱段、姜片等,上笼以旺火蒸15分钟,至鱼成白蒜瓣状。上席时去葱段、姜片,淋上麻油。其时色味美观,清香四溢,确有独特之处,故名白炖鲻鱼。
鯮鱼饼
鯮鱼为盐城沿海地区季节性鱼类。体长,侧扁,腹圆,头部细长呈管状,鳞细鳔大,鳔可制工业用胶,如干制|鱼肚|亦为名贵食品。清初盐城厨师创制的鯮鱼饼,主要制法为去头、洗净,在剖开的鱼肚中,放入猪肉剁成的茸,酱瓜、酱生姜、香葱切成细末,加以适量的精盐、绵白糖、白胡椒粉、黄酒等拌匀成馅心,放入鱼肚内,两面合起来,制成椭圆形的鯮鱼饼,再加面粉和水、鸡蛋清拌成稀糊状。将平底锅放在火上,把锅面上的猪油涮匀,再把鱼饼逐个裹上面粉湖入锅煎至饼呈两面乳白色的取出,把饼边修齐,再加猪油,用火煎成两面呈金黄色。起锅淋上麻油、香醋,食时外脆里嫩,味鲜可口。列名入《中国小吃》。
叉烤野鸡片
盐城传统名菜。盐城东临黄海,西襟湖荡,盛产野鸡。入冬时雄雉肉多味美,素为时令名菜。尤以叉烤野鸡片,外脆里嫩,油润爽口,更增添野生禽的特有风味。制法为选取野雄鸡一只(重约1000克),将鸡肉切成薄片,加黄酒5克、白酱油25克、白糖5克浸渍,再放入断茸的虾仁、猪肥肉和适量葱、姜末、精盐、白胡椒粉、湿淀粉,拌成糊状。再把猪网油洗净摊开,抹上鸡蛋清和葱、椒末,将烤鸡片糊料均匀地铺在上面,用手叠成长约25厘米、宽约20厘米的长方块,用丝网夹紧烤熟。抹以芝麻油,改切菱形装盘,随带甜面酱、盐、青蒜花等佐料即成。
四鳃鲈鱼
响水县特产,产于灌河中下游。鱼身呈青灰色,两侧和背鳍上有黑色斑点,因鳃盖上有一条较深的折皱,外观好象是四个鳃,得名“四鳃鲈”。常见每条3-5斤左右,大者可达数十斤。每年“芒种”前后,为鲈鱼最肥美季节。百里灌河,渔船竞发,张网捕捞。此时,响水、双港、陈港等地市面上随时可见。四鳃鲈鱼肉质洁白肥嫩,烹调后肉似蒜瓣,汤汁呈乳白色,浓稠粘唇,清香似桂花散气。色、香、味均佳,可与“松江鲈鱼”媲美。
青蒲簖蟹
东台市溱东镇的青蒲一带,那里河大水深,港叉密布,盛产螃蟹,个个体壮黄多,壳呈青色,绿眼睛,白腿毛,脐小肉壮。青蒲渔民在河中设簖捕取,年产4000担以上,远销海内外。
东沟茶干
其品种有虾子茶干和五香茶干两种,风味独特,历史悠久。虾子茶干多作为礼品定做的。市场上有售以五香茶干居多。特点是:老嫩适宜,香咸可口,掰开来是竖丝子。
板湖百叶
阜宁县板湖一带特产,故称“板湖百叶”。在苏北地区颇有盛名。制法为黄豆浸泡后,磨成豆浆,上锅烧开、点卤,成卤后,经压榨就成。主要过程有三难,即点卤难、浇百叶难、剥百叶难。特点是色泽淡黄,细薄均匀,香嫩可口。每市斤约10至12张。
下灶蚕豆
东台市安丰镇下灶村独有的特产。明清时被列为贡品。这种蚕豆,粒形扁圆,大如拇指,豆身中间略呈凹陷,形似牛脚,俗名“牛脚扁”。奇异的是,若把“牛脚扁”换一个地方种植,就是与下灶村一埂之隔,长出来却面目全非,不是颗粒较小,就是味道不佳。当年,这里的寺庙庵堂都竞相选用“牛脚扁”豆瓣做汤下面,汤白如乳,其味鲜美。兴化学士李春芳来安丰求学于王艮门下,每逢青豆上市时,师生两人最喜采食品赏。后来,李春芳当上宰相,就把“牛脚扁”大蚕豆进贡给皇帝,得到赞赏。从此“下灶蚕豆”年年进贡,并还指派官员购运青豆和干豆,作御膳之用。明清两朝,皆沿用此豆。那时的下灶村,成了“御豆园”。据说,当年韩国钧任江苏省省长时,就用此蚕豆招待刘少奇、陈毅,并作为土特产馈赠。陈毅把这份礼物特地分送给伤病员尝新,传为佳话。蚕豆剥皮,色乳白,煮熟后肉质起沙,吃口鲜嫩。干豆可作“兰花豆瓣”。
白首乌粉
滨海县素有“首乌之乡”美称。相传清咸丰年间就有种植。首乌是可药食两用的滋补品。滨海县利用这一土特产,办了首乌制品厂。所产总渠牌精制白首乌粉,以首乌块根为原料,经清洗、去皮、去杂、粉碎、过筛、粉乳沉淀、分离、烘干等工序制作而成。产品呈粉状,洁白带光泽。荣获盐城市“传统特产品奖”,畅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湖光牌溏心皮蛋
建湖县传统特产。选用里下河地区盛产的新鲜鸭蛋,经过选照、分级后,装入有纯碱、石灰、茶叶、食盐、氧化铝的盛器与开水进行化合,并在冷却了的缸中泡制约一个月左右,再取出包上料泥,外沾稻壳。再将料泥包的蛋,装入陶瓷缸之中,用木盖封口,再用麻布片、麻绳包扎好,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库内。约一年时间,才可外运出口。
雪松牌溏心皮蛋
滨海县再制蛋加工厂的产品。选用新鲜鸭蛋,经配制料液,浇卤泡蛋等若干工序精制而成。主要特点是去壳后蛋体完整,蛋白凝固为半透明体,呈茶绿色或棕褐色。较坚韧,有弹性,蛋黄为溏心,略带硬心。在蛋黄、蛋白中伴有松柏枝状花纹,食味清凉,须嫩鲜美,色、香、味俱全。1984年被评为商业部、江苏省优质产品。经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毛里求斯、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瀛桥牌芝麻辣酱
盐城市酱醋厂产品。以标准面粉作佐料,辅以小磨麻油,通过太阳能晒酱房天然发酵酿制而成。色泽鲜艳,酱香浓郁,甜辣适口,味道鲜美。1984年被国家商业部、江苏省评为优质产品。
葛武嫩姜片
葛武传统特产。葛武酱制品厂保留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产品,精选寒露前3天适时采收的鲜嫩生姜,严格掌握腌制、切片、上料,鲜、甜浓酱乳泡制等13道工序。尤以切片难度最大,老技师郭传美刀工不凡,切的姜片薄如纸,晶亮透明。1979年10月出席全国供销合作社在青岛召开的“食品工艺技术表演大会”,荣获“寸姜百刀,片薄透明”的评语。产品新芽牌嫩姜片,食后有助疗胃寒、痛经、感冒等保健作用。1986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
五醍浆大曲
滨海县五醍浆酒厂产品。五醍浆大曲始酿于清乾隆年间,曾有“隔墙三家醉,开坛十里香”之美誉。取用八滩镇鸭蛋汪水质优良、软硬度适中的地下泉水,以优质高梁为原料,以小麦、大麦、安豆精心制作麦曲为自然糖化发酵剂。合理配料,精心操作,低温入池,掐头去尾,分段截酒,分级贮存,精心勾兑,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均符合标准,达国家名酒指标。具有色清透明,窖香馥郁,绵甜冽甘,入口圆润,口味悠长的独特风格。素以“香、醇、绵、甜、净”著称,成为宴席上的美酒,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1971年与洋河、双沟一同登上江苏名酒的金榜。1979、1984年获得江苏省优质食品证书。1986年向低度发展,已生产6个系列26个品种。1987年五醍浆特曲、五醍浆特液(38度),又荣膺江苏省优质食品称号。1988年的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38°五醍浆特液、39°金香液等分别获金、银、铜牌。38°五醍浆特液在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技术委员会在北京举办江苏省的名、优酒质量跟踪中,获消费者满意奖,并颁发“龙吟杯”。生产的五大系列29个品种已畅销上海、北京、山东、江苏、青海、新疆等地,并在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
伍佑糖麻花
伍佑风味名点。因坯形如绳,俗称油绳。相传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淮安府时,盐城县令曾以此进贡,大获赞许。由于用料讲究,工艺求精,素以香、甜、酥、脆闻名。加之状如双龙盘旋,小巧玲珑,色泽赤红鲜亮,入口油而不腻,甜中有香,成为居家、旅游、馈赠佳品。今又增添了精美辅料,使色、香、味更突出,年产量猛增到数万斤,已获省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阜宁大糕
相传乾隆皇帝曾尝过此糕,赐名为“玉带糕”。选用优质糯米、纯洁白糖、精制油脂及特级蜜饯加工而成。具有色白、片薄、滋润、细软、卷得起、放得开等特点。口味香甜,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制作过程有炒米、粉碎、润粉、熬糖、成型,即泡、回、捂、切等工艺。由于从选料至制作功夫独到,口味美好,每逢冬令时节,人们争相购买。春节期间,家家必备,亲友互相拜访,主人最先拿出招待的食品,就是大糕。以取其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步步登高”之意。阜阳牌阜宁大糕,1988年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和奖杯。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奖。1990年在全国妇女儿童用品40周年博览会上,被授予银质奖。
特种工艺和民间工艺品
发绣
东台工艺美术品厂产品。发绣又称墨绣,起源于唐代佛教盛行时期,民间信女们将自己的秀发剪下,在绸或绢上绣成如来佛或观音菩萨。焚香膜拜,以示虔诚。用人发代替丝线,是我国劳动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因发绣不褪色和变形,但技术要求极高,流传甚少。南宋时发绣《东方塑像》和明代韩希孟所作发绣《弥勒佛》,分别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和日本正仓院作为珍宝收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唯一发绣《停琴伫月图》,也是韩希孟所绣。到清代发绣已濒临绝迹。东台工艺美术厂的刺绣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了滚、缠、接、套和虚实等针法,采用黄、灰、赭、白等多种人发,并利用深浅浓淡之发作为|色线|,按图赋色,画绣结合,创造出|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彩绣。所绣的《鲁迅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以及花卉、动物、亭台楼阁和山水等艺术佳品,在广州出口交易会上首次展出时,客商争相观赏,成为艺术珍品。1981年,东台发绣在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1983年又获国家外经部颁发的质量优秀证书。1985年天工牌发绣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86年,发绣《寒山寺》在日本展出。因图中碑文里镶有4根头发,上刻有《枫桥夜泊》的诗句。日本观众对在4根头发上刻的28个汉字深有兴趣,排着长队,轮流在显微镜中观看。
焰花
滨海县焰花厂产品。1985年全国焰花质量评比中获优质产品奖,1987年复检,仍保持名优产品称号。这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用科学的配料方法精制而成。工艺精湛,技术难度大,安全性能好。具有造型美观,小巧玲珑,形象逼真,价格低廉,室内外均可燃放等特点。燃放时间5秒钟。燃放时,呈现红、绿两种光环;在光环中,两次出现与家用的菜碟、酒杯同样的图像效果,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花炮
建湖县传统工艺品。明末清初,建湖李家庄李逸仙善于制作鞭炮、焰火。此后代代相传,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炮世家。李家花炮的品种有,高空焰花、手持焰花、地面焰花和鞭炮四大类。特色花炮有天女散花、彩蝶飞舞、“九条龙”。点燃后如流星飞箭,腾空时喷射九道彩光,犹如九龙抢珠,深受欢迎,远销全国各地。
木雕
东台曹氏祖传工艺。清咸丰年间有曹俊鹏者传世杰作最多。兴化县戴家窑关帝庙神龛前的画板,雕刻了山静水流,花木葱郁,山洞中有十八罗汉,身不盈寸。玲珑剔透,姿态各异。东台商会曾有一件精品“盐区风光”,在直径约一尺的木盘中,雕有盐场的“一井五塘”,即卤井和烧火塘、红卤塘、抽港塘、揩灰塘、拔灰塘,还有盐灶、锅撇 、盐廪。灶民劳动,牯牛拖车运盐,草丛中还有奔跑的獐、兔,形象逼真,再现了盐场风光。盐灶上对联,字细如菜籽,精巧细腻。
彩塑
滨海县彩塑至清末还流行用胶泥捏神像、捏戏文脸谱等。解放以后滨海、响水成立了工艺厂,专生产工艺产品。新产品有90多种。如富有传统特色的“鹊桥相会”。取材于敦煌壁画的“天女散花”。还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武术鲜花’、“夜读”等作品,栩栩如生。滨海、响水一带的彩塑工艺品,销往美、英、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盐城市主要外贸产品之一。
羽扇
以东台市安丰场唐家产品最著名。选用海东鹳翅膀上的羽毛,精心制作而成。清初孔尚任在盐城疏浚淮河海口时,收到友人送他的一把海江鹳羽扇,赞不绝口,即以“羽扇”为题,赋五律一首:“客寄双团扇,名家制不同。剪胎云闪烁,织柄玉玲珑。偶尔投怀内,曾经度海东。漫然松下客,为我赠清风。”
回答者:
杨五香肠
东台市传统名食。有1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姓杨排行老五的巧厨在东台城专售熏烧肉制品,尤以香肠为著名,人们称为“杨五香肠”。近年东台肉制品厂保持“杨五香肠”的传统制作方法,以精、肥肉8:2配料,加入多种佐料,经腌、灌、烘、凉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鲜艳,美味可口。此品列入《中国名食指南》。
东台鱼汤面
东台传统小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白汤面制作,手艺不凡,驰名远近。原来这位厨师是选用鲜活鲫鱼、鳝骨为主要原料,辅以熟猪油、姜葱、虾子等佐料,精心制作成于汤。用这种汤做的白汤面,汤稠如乳,点滴成珠,面白细匀,鲜而不腻。来到东台者不吃餐鱼汤面,则是一件遗憾的事。1924年东台鱼汤面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章。列名《中国小吃谱》。
奇园蟹黄包
盐城市区的传统名点。选用盐城西乡湖中的母蟹,其蟹个大、膘肥、黄多。和以猪肉、精面等原料制成,其味鲜美。
建湖藕粉圆子
建湖县传统名小吃。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咱藕粉圆圆滑透明,富有弹性,柔软细嫩,呈咖啡色。馅心用藕粉和含甘果肉五仁(桃、杏、枣、瓜子等)为原料,清甜爽口,沁人肺腑。细嚼鱼香不绝,避肥腻之讳。营养丰富,有健骨益血之功能。经济学家费孝通品尝后,在报刊上撰文评价,称之为“珍品”。
伍佑醉螺
伍佑镇特产。选用海滩中的泥螺腌制而成。明代民间早已有制作。每年夏季,选取产自滩涂上的个大、肉厚、不淀沙的鲜泥螺,经清水浸泡后,加入曲酒、赤砂糖等拌和,每天搅动,持续七天方可食用。其特点壳软透明,酒香浓郁,咸甜适度,细嫩鲜美,为佐酒佳肴。装坛密封后不变味、不变质,一年后启封坛口,仍是香气扑鼻。198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土特产之一。行销上海、四川、武汉等地。
大纵湖醉蟹
用大纵湖的蟹,配以优质曲酒、米酒、淮盐、花椒、大料浸泡醉制,外观似活蟹,肉质细嫩,风味独特。醉味浓郁,香气沁人,为佐酒佳品。1910年,在国际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一等奖,并获奖章一枚。有诗句称颂:|菊黄桂飘香早,淮扬竞夸湖蟹好|。今盐城市食品厂大纵湖分厂制作的坛装|大纵湖醉蟹|,已成为佳品,作为宴请和馈赠之物,畅销海内外。
野鸭灌汤包
盐城市东部沿海滩涂、洼、洋、河、荡地区的特产野鸭,数量极多。当地乡民利用为制成一种冬季时令佳品“野鸭灌汤包”。用鸭肉切肉丁,辅以鸡汤,伴瘦猪肉丁、虾籽、湿淀粉为馅心,制成汤包,热蒸而成。
拆烩推浪鱼
盐城海滨咸淡水交叉的河港有一种特产红鮊鱼,喜逆水前进,故又名推浪鱼。民国初年,盐城河渠菜馆制作此菜,颇有名气。制法为剔除鱼的刺卡,配以火腿、酱瓜、猪油等,用鱼汤烩制而成。外形完整,嫩而不碎,汤稠味浓,尤以秋末冬初食用最佳。
烩素鱼皮
6、关于古代诗人的故事,要短的,因为要手抄。10分钟内急需,帮帮忙啊!!!
李白沉香亭咏牡丹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回诵。说的是一天答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
7、哪里太极是正忠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虚虚实实,哪里正百宗哪里不正宗只能自己去体会,那个门派会说自己的功夫不度正宗?哪个练武之人不说自己的功夫远近闻名?根据自己要求的太极是什版么去判定哪里的正宗不正宗,其实很简单有功夫就正宗,至于什么是功夫那就看你自己认识了。权
8、彭祖山的主要景点
来到山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脚的彭祖塑像暨中华第一寿石雕和“仙山胜境”牌坊。
走进牌坊,一条既宽阔又平缓的条石踏道从山下直通山顶。这条石阶,由设计者精心构思,计有九百九十九步梯,九十九个平台,九道拐,喻“九九长寿”之意,故称长寿梯。踏上石阶,就踏上了一条长寿之路。 长寿梯旁,第一个景点是彭祖祠。据《华阳国志》载:“彭祖本生蜀”,“彭祖家其彭蒙”,由此推断,彭祖不但家在彭山,而且他晚年也归根落叶于此,死后葬于彭祖山。彭祖祠原址在彭祖墓左侧,是彭氏家族的祠堂,为了弘扬彭祖长寿养生文化,造福人类,彭山县人民政府鉴于原祠的狭窄,择址重建了这座明清仿古建筑的彭祖祠。
彭祖祠主体建筑是承师殿。殿内,供奉的是彭祖及其八大弟子。
正中龛台上供奉的便是彭祖,龛台两旁的短联,道出了彭祖长寿养生思想的精髓所在。上联“道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动词,而第二个“道”是名词。上联是说:能说出来的道,不是常道,真正的彭祖长寿之道,在于个人的领悟,而不是谁的传授就能学到的。那么这样说来,这种道岂不是不可知、不可学了吗?答案就巧妙地藏在下联里。下联是“生生即永生”,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它是在告诉我们,生生不息的人生只要掌握了生生不息的关键,就不难永生,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去破坏身体内部的自然平衡。
彭祖祠祠匾由旅台彭氏后裔彭水井先生题写。这是彭祖后裔追本溯源,敬仰先贤的胜地。据说,汉族同姓同族聚居设祠堂的习俗即源于彭祖。
彭祖的左右两边,是他的两位协侍——金童玉女。彭祖手中拿着一把八卦扇,据说只要是被这八卦扇一扇,所有晦气都会被吹走,只留下福气与财气。而玉女手中抱的不是通常看到的仙桃,而是一只野鸡,那是因为彭祖山盛产野鸡,彭祖养生食膳中的天下第一羹也是以野鸡为主料熬制的。
彭祖像左侧,供奉的是西王母,她也是高寿的代表。将她供奉在此是为了应合道家的阴阳平衡之说。
彭祖像右侧供奉的是采女,她是彭祖唯一的女弟子,传说她也是彭祖的妻子。当年,商纣王欲以重金和官位收买彭祖,以求长寿之道,但却被淡泊名利的彭祖拒绝。正在商王苦无良策之时,他身边的一位女巫采女自告奋勇去讨秘决。由于彭祖是巫医世家,将采女也视作同门,就毫无保留地将长寿之道传给了采女。贪婪的纣王得到长生之术后,却又想永远独占,欲加害彭祖,却不料采女早已钟情彭祖,与他一起逃回彭山,并成为他的第49位妻子。
此外,大殿左右两壁,还有另外八尊塑像,他们是彭祖的八位高徒:白兔公子、秀眉公、黑穴公、青衣乌公、不肯来、太足君、离患公、高丘子,为传播彭祖的长寿养生之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青衣乌公是中国阴阳风水学的创始人,留有葬经传世。 彭祖祠右前方,是“高山仰止”坊。这座仿清牌坊系原址重建,民国以前,系木结构四柱三开间坊,
坊上有清邑令王燕琼手拐“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是比喻道德崇高而不可超越,到此止步之意,这是人们对彭祖道德的赞誉。 过“高山仰止”坊后,穿过两厢为仿古明清建筑廊房,就是彭祖仙室和彭祖墓。
彭祖仙室即彭祖墓墓室,室前的台阶上,有个太极图,它是我国先民对宇宙万物之本源的一种图象概括。太极图是阴阳两条鱼首尾相接,互为环抱成一圆状,白色为阳鱼,黑色为阴鱼,并各有一鱼眼。天地万物都是从阴阳交会而产生。先民创太极图并非随心所欲。据考证,它的制作蓝本就是彭祖山天然太极地的地形图。
第一通碑文是:“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它出自屈原的《楚辞·天问》,这也是我国最早对彭祖的文字记载。碑文意思是:“彭铿为什么要烹制难鸡给帝尧吃呢?他自己为什么还要那样长寿?”由此可见彭祖烹制的野鸡汤非常有营养而且味道鲜美。因此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美食家和烹妊术的鼻祖,他主张饮食要有规律,还主张“服食众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食医同源,而医要防病于未然,因此药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时他还针对某些人依赖的药物而提出了“纵服药无益也”的警告。 第二通碑文是:“夫远思强记伤人,优虑过哀伤人,喜乐过差、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有所伤者数种而独惑于房中,岂不惑哉?”出自《彭祖养性经》,这里彭祖讲出了心理卫生,精神文明对人体的影响。一生不营名利,恬淡简朴,知足常乐,是他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性生活上,他主张不能“禁欲”也反对“纵欲”。禁欲和纵欲都是过度了,因此他提出了“阴阳不顺伤人”的警告,主张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它认为健康的性生活是健康人不可缺少的,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彭祖的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正确的。
太极图上,两侧为反映彭祖长寿养生秘诀精华的碑文。这些是他一身生活实践的积累,它衍生了我国流传至今的独具特色的长寿文化体系。
第三通碑文是:“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一,彭祖寿考者之所好矣”。它出自《庄子·刻意》,我国古代把气功称之为“导引”。这段话的意思是:导引行气可使人长寿。人们把彭祖的长寿气功作为强身的手段,通过 “气”在体内的科学运行,把废物排出体外,再吸进天
地间的 “灵气”,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彭祖十分精通导引术。 彭祖仙室内,存有“五步功”浮雕,正中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组彭祖长寿养生的塑像。下图是彭祖炼丹造像。
彭祖墓就位于彭祖仙室的上面。这个“商贤大夫老彭之墓” 的墓碑,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彭山县令王燕琼题的,其后为彭祖墓。彭祖墓位于彭祖山天然太极地阳鱼鱼眼上,占地1860平方米,冢高2.9米,直径7米。
彭祖墓墓墙三周石围堂,是乾隆二十年(1755)彭山县令张凤翥所筑。墓坐东向西,四周群山环抱,前边将台,九龙二山为案,略无阙处,后有彭祖山主峰为靠背。整个墓仿佛坐落在一把硕大的交椅上,从风水学的角度,这里印证了丧葬四邻,即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它是一个少见的风水宝地。据说这块坟地是彭祖的弟子、中国风水学的始祖青衣乌公寻觅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国内不少气功爱好者,一步入彭祖山景区,顿感中气上涌,愈上愈烈,到彭祖墓前气感特强。这一直是不解之迷,直到天然立体太极图的发现,才找到答案:这儿是太极阳鱼鱼眼,是天地阴阳二气交会最强之处,整座仙山就是一座天然的采气场所。 养生殿位于采气场旁,占地1800平方米,外形为仿明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庄重。殿内通过一系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塑、壁画、彩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从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气功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华长寿始祖彭祖的导引术、房中术、膳食术三大养生长寿秘诀。
养生殿前,有株夫妻树,又称阴阳树,它由不同树种的两棵树拥生而成,外面这棵是乌桕树,因为乌桕娇小婀娜而被称为妻树,里边这棵为香樟树,因为它高大伟岸,好似一个丈夫将妻子拥于怀中。
彭祖山养生殿,虽说展示的是彭祖三大养生长寿秘诀,但其中,最吸引眼球最广为游人关注的恐怕还是彭祖的房中术秘诀。殿内有几十龛浮雕像,再现了彭祖的房中术,而关于彭祖房中术,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就是交媾姿式,姿式共有三种;第二就是交媾时辰,也就是说 24 小时中,什么时辰为交媾最佳时刻;第三就是如何采补阴阳,也就是如何炼丹的问题。
先说交媾姿式。养生殿的《洗心护命图》,就是采取坐式交媾。因为坐着交媾有利于三田之气有机运转。哪三田?上丹田两额之间,中丹田两乳之间,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左右。也就是说,坐着交媾有利于气体沿着人体小周天运转,因为在采阴补阳的时候,存在着一个“还精补脑”的问题,“还精补脑”的路线就是小周天的这个路线,即由下丹田经脊椎至上丹田形成一个环形循环。换句话说,就是坐着交媾有
益于炼成房中术。第二种姿式是“同向式”,就是男女面向同一个方向,女前男后进行两性相合,这叫“铁牛耕地交媾法”。第三种姿式是传统式,即上边口对口,下边窍对窍,这叫“通天地交媾法”。修炼房中术,这三种姿式就够了,道理就是有利于气体在体内有机地运转,有利于炼成房中术。 养生殿《太极自转图》和《采气图》两副图,则讲到时间,即什么时候是交媾的最好时辰。我们知道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一天就被分成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时辰中,有四个时辰为交媾的最佳时刻,就是子、午、卯、酉。子时是晚上十一点至早上一点;卯时是早晨五点至七点;午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酉时是下午五点至七点。为什么这四个时辰为最佳时刻呢?原因就是,这四个时辰正是阴阳交替的时候,上午和下午是一种阴阳交替,白天和晚上又是一种阴阳交替。而阴阳交替的时候,正是阴阳最和合的时候,阴阳最和合的时候交媾,就最有利于采补阴阳,即采阴补阳,采阳补阴,使男女双方均可受益。
第三就是如何采补阴阳,即如何炼丹。至于如何采补阴阳,看养生殿的《阴阳采补图》可知,它讲房室生活中如何采补阴阳,它是房中术十三式最精华之处。如何采补阴阳呢?就是在男女双方达到性高潮的时候,男人的阳具后撤,留出一段空间,这时男人采阴补阳,女人也开始采阳补阴。这时,男人一定要把握自已不能射精,否则,前功尽弃。男人如何把握住自已才能够不射精呢?是通过意念控制。与此同时,
使精气经人的尾椎、脊椎上升到脑部,以先天之精来滋补大脑。这就叫“还精补脑”。那么,又怎样产生精气呢?要有精气,首先必须有竣精。这要求男女在房事过程中不能射精,而是将精气在体内蓄积,经过不断修炼,这样精气就慢慢成为竣精。所谓精、气、神,有精才有气,有气才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如此反复修炼,到一定阶段,就可将下丹田之长寿药炼成金丹,金丹飞升,即可成神仙而长寿了。 养生殿下方,还有中华古代性文化陈列馆。馆内陈列有两百余件中国历代性文物珍品以及大量性科普宣传画,有马交欢、鸳鸯秘谱、玉雕、蚕蛹、春宫鱼、瓷塑双鱼、蛙顶壶、双嘴壶、男根崇拜物、玉琮、奶子腿陶罐、玉璧、男跟崇拜物、铜镜、女性崇拜烛台、扇面春宫、梳妆盒、龙龟戏砚台、梳妆盒、蛙戏荷叶、鼻烟壶、粉盒、金童玉女灯台、蛙戏荷叶盘、龙凤银镜、双喜小屏风、双龙女阴崇拜、金童玉女碗、金童玉女枕、蛙戏荷叶缸、性爱蛋雕、铡指刀、墨玉秘戏、贞操带、春钱、三寸金莲、阴阳剑、欢喜佛、银簪内府花瓶、双套旋转春宫瓶、春宫碟、骨刻性爱图、古韵阴阳壶、小木刻、春宫系列、秘谱砖塑、四大美女、春宫碗、鱼碗、春宫壶、阴阳壶、西门庆系列、瓷板画、本能大雕塑等,以各式各样的古代春宫图为主。 从养生殿沿平缓的石阶慢步上山顶,但见山峦环抱,绿树成荫,修竹滴翠,空气清新。途中,首先看
到的绝壁之上的齐山双佛。 齐山双佛,又称老鹰岩造像,是唐代凿于悬崖上的两尊大佛,高与山齐,故称齐山双佛,又名彭山汉佛,地势险要,气势雄伟,庄严慈祥。据考证,双佛建造于唐开元初(公元713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
双佛一立一坐,立佛为释迦牟尼佛,半立雕,通高28米。坐佛为多宝如来佛,半立雕,通高24米。
释迦佛头饰螺髻,着双领下垂佛衣,左手前置施品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赤足站立于莲台上;多宝佛头饰、衣饰与释迦佛相同,双手施禅宝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座下有唐代佛家造像三龛。
双佛的设计及其规模在国内实属罕见,其高度在世界大佛中名列第八,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宗教文化艺术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双佛面向江口镇和岷江,保佑水运平安,人民安乐。据有关研究和考查,双佛比乐山大佛早建,坐佛为乐山大佛之最接近蓝本。
双佛左上峭壁原名老鹰岩,岩洞原名老鹰洞,洞口直径约2米,洞内安有一个方桌,是仙家、方士习静养形的理想场所。相传,彭祖从象耳寺移居老鹰岩,就在这里修炼内丹、外丹,将导引行气之术炼得炉火纯青,因此这里又被称做彭祖炼丹洞。
往上,可达九天栈道和重阳亭。
九天栈道依山开凿而成,垂直高约20米左右,石阶陡而峭,往上行时须抓住两旁铁锁链。九天揽胜取自毛泽东的词“敢上九天缆月,敢下五洋捉鳖”。另一说取义于“九九登高避灾”之典故。
九天栈道上有座重阳亭,取九九重阳登高望远之意。在这里登高四望,旖丽风光尽收眼底。在这里,还可看到仙山奇观——天然立体太极地。沿着层层石阶而上的彭祖山,是一条阳鱼,鱼尾从进山牌坊开始,逶迤直上,越升越高,由彭祖仙室直达山顶,成一上翘的鱼头。新建的气势宏伟的慧光寺大殿,它处于鱼头最高处,而彭祖墓恰好在阳鱼鱼眼。阳鱼的左前方和后方断为悬崖,悬崖微微隆起一岗,渐隆渐大,在彭祖山西南边,环抱彭祖山,最后成为一高大的阴鱼。鱼头与彭祖山尾部相接,那就是寿泉山。彭祖山与寿泉山首尾相连,中间有道呈“s”形的深沟,将阴阳二鱼分开(这条沟现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茶叶的发源地),阳鱼之山——彭祖山,是由低向高升起,而阴鱼之山——寿泉山,则是由高向低而下,恰应阳气上扬、阴气下沉的太极原理。从中国堪舆学的观点来看,真是绝无仅有的奇妙风水宝地。这可能就是彭祖晚年归蜀并移居于彭祖山的真正原因。
在彭祖山山顶的仙女平台,矗立着一座仙女雕塑。这尊美丽圣洁的汉白玉仙女塑像,是1987年由彭山县人民集资,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刻的。关于这位仙女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她是彭祖的第三个女儿,原名三娥,聪明好学,又十分孝顺,跟随父亲在这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深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娥搭救了周厉王的太子姬静,原来厉王驾崩之后,姬静的弟弟带兵作乱,篡夺了王位,使他落难于此。两人日久生情,定下山盟海誓,一旦姬静平定叛乱,重登帝位就立刻来迎娶三娥。然而姬静一去不返,杳无音信,痴情的三娥相思过度,终于在姬静离开三年后的三月初三忧郁死去。在她去世的第二天,刚平乱复国的周宣王姬静派来的使臣就到了,当这一噩耗传达回京城,从未忘情的姬静悲痛欲绝,对天长拜,传旨封三峨为仙女,在彭祖山修庙供奉其真身塑像。
为纪念这位痴情善良、造福于民的仙女,每年三月初三,当地百姓都要上山朝拜,香客众多,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已成为彭山县每年场面最为热闹、隆重的游山盛事。
山顶,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慧光寺。慧光寺初名彭女宅,彭祖的三女儿三峨仙逝后,祠庙名仙女庙,民国末期改名慧光寺。1958年时庙被毁。庙宇是1985年恢复了三月三朝山会后,海果法师化缘重建的。
慧光寺主要由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仙女洞等组成。
在弥勒殿右侧,有一处仙山胜地——仙女洞,传说此洞是彭祖的三女儿三峨炼丹修真的地方。后来三峨死于洞中,其身躯与生前无二,乡民视她为仙女。为感其乐于助人,祛病免灾的恩德,塑像于洞中加以祭祀。
9、2015年有什么新的特色养生项目
不错
10、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的特点是包括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建立以义庄为基础的宗族生活与互助互济;其次是建立行业内部的社会保障系统;另外是超越血缘、业缘关系而建立的区域性的社区保障系统,即由地方政府倡议而由商民共建的集社会公益事业和生、老、病、死救助于一体的保障机构。明清时各地官商共捐会馆的建立,便具有这一特征。虽然有商人贸易便利上的考虑,但往往超越了业缘关系,给旅外流寓和士子官宦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和感情上的慰藉。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自宋代全面发展勃兴,反映了在以“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特征的财产制度下,全社会在防范社会风险和救助社会弱势成员方面正面临着日益迫切的现实责任。尽管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保障能力偏低,但因政府重视并主导其事,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立了多主体投入、覆盖范围广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矫治了社会两极分化的严峻形势,在贫富悬殊的社会成员之间粘合了一层温情的面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整合了社会资源,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是弃婴养育。因生计所迫,父母不能养育子女以至弃之路旁,古来常有。自宋代设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全婴堂、育婴堂之设史不绝书。清代雍正皇帝曾亲书《育婴堂碑文》,要求将广渠门内的育婴堂规制加以完善,号召士庶“捐资为善”,并向全国推广,严饬地方官吏切实做好弃婴养育工作,毋使坠入沟壑。而其良法美意在创建之初即已成型,如前引《湖州婴儿局增田记》中规定:首先由法曹“诘其所从来,真弃儿乃书于籍”,然后“使乳母乳之,月给之粟”,另外“择媪五人为众母,长众乳,各哺其儿又一人。”并且规定了养育八十名弃婴及其相应的常平(财政)补贴数额。明清以后,地方官履新按临,都要仔细过问善堂设立位置,并核对在籍名单和拨补实数。这在方志中的建置、地理和赋役等内容里都有清晰记载。
二是助学济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而优则仕也是举子们梦寐以求的人生幸事。但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的优秀者,也不在少数。如何救助这些贫困学子,政府与社会都非常关注。宋元以后,政府备有学田、膏火田等公产收入作为膳廪支持。而地方与宗族内部所建立的义学、贡士庄、希贤庄、青云庄则为本地或族内贫寒子弟完成学业解除了后顾之忧。真德秀在为友人林彬作的《万桂社规约序》中便感慨自己成长深受乡人之助,因此为官后“每举辄助钱二十万”置为“义廪”,“示不忘本也。”后来姚勉《武宁田氏希贤庄记》便指出,武宁田德伦兄弟倡建希贤庄即是慕真德秀“义廪”而立。欧阳守道和文天祥为庐陵、吉水等县贡士庄所写散记,都高度肯定了它们在助学济困与振兴庐陵文化中的积极贡献。直到明清时期,繁荣的庐陵文化阵营中,贫穷子弟代有巨儒名宦,并非偶然,他们往往得益于这一善举。
三是贫病救治。无钱治病,是穷人的共同遭遇。政府和社会各界如何去拯救这些贫病者,实是从佛教寺院的善业中得到启发的。自北宋政府大力兴办义诊慈善机构后,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重要善政加以鼓励。如高斯得《江东提刑司新创药局义阡记》“捐司存羡钱百万,创业药局。制急于民用者凡五十品,民有疾咸得赴局就医,切脉给药以归”。吴渊《济民药局记》盛赞列圣“以民命为重”的“好生之德”,鉴于“近世天下郡国台府开设广惠局以便民服饵”,由浙西提刑在苏州买房三十五间,创济民药局,以资春疫的预防与治疗。元代汤弥昌《平江路新建惠民药局记》曾谈到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各路府“设惠民药局,官给钞本,散诸药市,月取其息以资制剂”。
四是养老善终。老有所养是每一个人都企盼的人生结局,但总有一些人因为各自的不幸而变成鳏寡无靠。自北宋崇宁年间在常平仓下设立安济坊、漏泽园后,以赡养鳏寡老人为宗旨的养济院、居养院、安济院纷纷建立。如南宋刘宰《真州居养院记》指出:“居养院以处老疾无告者,其来远矣!”而此前朱熹《江西运司养院记》讲到仅南昌延庆、崇和二门外便有多个养济院,安置老病者。全国同类善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至吴潜《广惠坊记》惊叹“穷州陋邑犹有所谓居安、安济之所”。明清以后,虽然代有兴废,但以养济院为核心的善堂义举仍然保留完整。明代敖英《东谷赘言》记:“我朝设养院以养民之鳏寡而无告者也;惠民药局以济疾病之穷者也;漏泽园以葬无主之死者也;课守令积谷而为殿最以赈凶岁之饥者也。”与此同时,家族中的义庄、义田对本族鳏寡老人按期发放赡养费用,使其不致于流落外乞,有力地补充了政府的养老设施之不足,甚至成为养老保障最有力的社会基础。
五是理丧恤葬。中国传统文化饱蕴着悲天悯人的善德观念,死葬相恤是自孟子呼吁“仁政”以来统治阶级寻求社会安定的治道理想,北宋元丰年间政府倡建漏泽园,以示王道仁政的德泽“上昭在,下漏泉”,终于将善念变为现实,其后历代奉为定制。而民间社会的恤葬善举则随着佛教的传入,早已悄然施行。政府的主导更加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后民间捐建的义冢、义阡和漏泽园遍布全国各地,极大地推动这项慈善事业的发展。如元代贡师泰《义阡记》便感叹:“凡孤贫无依,羁旅无归者,皆得葬焉。”明代林希逸《福州新创义阡记》在盛赞卧云庵僧人的高义时,深刻体会到“养生送死而无憾”对死者来说是入土为安,于生者来说何尝不是一大心安理得的善事呢!
六是失业救济。它是伴随着商业社会的初步形成,产生了失业风险后而建立起来的。而商人为规避包括失业在内的各种生存风险,积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明清苏州碑刻《布业经义公所善举碑》所议定的同业伙友之间互助救济,实是与家族血缘保障系统不同的另一个保障体系,即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保障,加入了失业救济的重要内容。又如道光《旅粤江西义庄条规》记载:乾隆年间江西商人在佛山建立的江西义庄,是个商人捐建的保障体系,对于流寓南粤的江西商人,有病者给予医治,歇业者给予生活补助,无法经营生计者给旅费遣返故里,死亡无以归葬者义阡;归葬者给亲属六两丧葬银和运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