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五行学说谈五官、情志与脏腑关系
一人之身的五脏也有五行:心属火对应五色的红色,肝属木对应五色的绿色,肺属金对应五色的白色,脾属土对应五色的黄色,肾属水对应五色的黑色。
恨怨恼怒烦不良情志,又伤害对应的五脏。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半丸就得病,一丸就送命!
(肝肺心肾脾对应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行木金火水土,对应人身筋,皮毛,血脉,骨,肌肉。对应风水东西南北中。对应角jué、商shānɡ、徵zhǐ、羽yǔ、宫ɡōnɡ五音 (题外话:这就是音乐疗病的原理;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凡是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平的属性,这也就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可以治病的原理,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对应的分泌体液:肝开窍于目为泪;肺开窍于鼻为涕;心开窍于舌心血变现为汗;肾开窍于耳为唾液;脾开窍于唇为涎液!可以对照诊病,辩证施治,颐养天年 ;另外肝开窍于目主神;肺开窍于鼻主魄;肾开窍于耳主志,耳聪目明,精满神旺气足自然事业有成,这也就是中国的相术的基础依据。)
身家国同构,天地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智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大道至简,取象比类,把世界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相生相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人之身有天地之象,一人之身有宇宙之象,一人之心有宇宙真理,我心即是真理,真理即是我心。
天人合一,人心静,四海静,人心安,众生安,人心平,天下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潘守宇在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演讲《五行与国粹》
2、《黄帝内经》如何论情志?
一、什么是情志
《黄帝内经》将人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和五志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表现形式多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人们称其谓“神志”。
二、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的意志出自人的大脑。中医认为脑为髓海,其根本在肾;同时,脑的活动又有赖于心供给脑所需的血液与氧气,因此,肾与心对大脑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黄帝内经》论情志不离五脏的道理所在。
我们先来看情志对脏腑的影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我们遇到开心的事情就开心,遇到恐怖的事情就害怕,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映,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情志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内伤七情”就是这么来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中举对范进来说是很突然、很强烈的,受了这个刺激后,他就疯了,这是“大喜伤心”,是情志对脏腑的影响。
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情志致病的特点就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情志是怎样影响到脏腑的。
1.情志可以影响脏腑的气机。情志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这样记载:怒则气上。意思就是说,一发怒,气就往上走。这就是为什么有脑梗类的人忌讳发怒,发怒的话,怒气就会往上充,脑血管就会破裂。
“喜则气缓”,“缓”是个通假字,通“涣”,也就是涣散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过喜就会心神涣散。喜乐太过的化,气就会散掉,这个时候就会导致人的死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大笑而亡的人。传说宋代的抗金名将牛皋听到金兀术被杀后,就大笑而亡了。这就是他的气一下子散掉了。
“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一哭就神魂散乱,气就会短。哭的时候,越哭气越短,这就是“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就是说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往下走,上焦完全闭住了,下焦整个打开。那么,在人身上会出现什么象呢?我们常说有人吓得尿裤子,这就是气往下走的原因。在中医文化里还曾经流传过这样的小故事:有一个孕妇要生产了,可一直生不下来。有一个叫叶天士的名医到了那个人家里后,抓起一个铜钱往墙上一扔,那个妇女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人家就问那个名医是怎么回事,医生是这样解释的:“人都是为了抓钱而来的,座椅小孩一听见钱声,就赶快初生了。”实际上这是笑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恐则气下”,那个孕妇听见“哗啦”一响,一紧张,气往下走,就把孩子给推出来了。
“惊则气乱”,气乱,指气机紊乱。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其调和,出现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思则气结”,意思是,如果过思的话,我们的气就会凝聚而不通畅。气凝聚剂在那里,就会影响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会出现问题。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姑娘,可是它们家里不同意,不让它们见面,于是这个小伙子就天天四年这个姑娘,饭也吃不下,人也瘦了,这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相思病”。相思为什么会称为病?就是因为它使人的气凝结,让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
2. 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个都很好理解,我们就举一个例子,一位老人有一次经过一个坟地,突然间从一个坟头的背后窜出一条狗来,一下子差点把他扑到,他两条腿都吓软了,还以为是从坟里面钻出来的鬼,回到家后就开始天天晚上做噩梦,这就是“恐伤肾”。
3. 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前面我们了解到情志对脏腑的影响,同样,脏腑也是可以影响情志的。正常的脏腑机能可以产生正常的情志活动;反之,脏腑功能失调也必然导致情志的异常改变。《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肝则悲,并于肺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也指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现代心身医学提供的资料表明,许多慢性病人都有一些常见而又比较固定的心理变化特点,如肺结核病人经常有很兴奋的表现;心脏病人则有恐惧、焦虑、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情志生克法
人们在情志上得了病该怎么办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上肾,思胜恐”。中医认为,情志的病是不可以用药来治愈的。针对情志病,中医基本上采取情志生克法,也就是以情治情法。原理实际上还是五行相克的原理。
“悲胜怒”,就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当一个人发怒时,应多想想悲伤的事,因为“金克木”,人体中肺金可以克肝木,一般来说气到恸哭一场后气也就消了,就是这个道理。
“恐胜喜”,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说恐惧可以战胜过喜过散的心。再来看范进的例子,他因为中举而开心得疯掉,结果是他的岳父一巴掌把他扇醒了。这就叫“恐胜喜”。
“怒胜思”, 一个人思虑太过的话,激怒他就可以了。华佗曾用此方治愈久治不愈的病人。当时华佗给一人看病,得知他是因思虑过度致病的,就向他索要高额报酬,但拿到钱后又不给他看病,此人一气之下口吐鲜血,但病也随之好了。为什么呢?怒则气上,把病人惹怒后,他就可以把胃中的淤血吐出来,这样病也就治好了。
“喜胜忧”, 当一个人心中郁结不快,常常生闷气,悲伤心情无法排解,长此以往必将疾病缠身,因为过悲伤肺。根据“火克金”,此时须找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多想些快乐的事,便可以克制悲伤情绪。
“思胜恐”,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就是说,你如果把问题想清楚了,一般来讲就不害怕了。大家要记住,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就拿此次5.12汶川地震来说,对于那些幸存者,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相当重要,不能让他们再去回忆那个场面,不能再活在阴影中,根据“土克水”,就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多想自己今后该如何,把事情想清楚了,也就不会再恐惧了。
3、求文章~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统称,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中医学将人的各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概括为喜、怒、悲、思、恐五种,并纳人了五脏系统模式,即所谓“五志”。中医学还将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情志致病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
中医认为,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生理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因此,情志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关系密切。五脏精气化生五志,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五脏之中,心、肝两脏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
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适度的情志反映是脏腑功能正常的表征,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情志和悦、心情舒畅可以缓和紧张的情绪,使气血畅达,维持脏腑功能正常。适度的情感反应不仅是身心机能正常的表现,而且能发泄不良情绪,解除气血郁结,有助于维持和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和平衡,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当人们对认知对象采取否定或反对态度时,可引发愤怒、悲哀、忧郁、思虑、恐惧等情志反应。如果情志变化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调控能力,会产生一些难以排解的负面影响。其结果会造成阴阳气血异常,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损伤,从而诱发或导致疾病的产生,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致病还与其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根据情志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重大收获、巨大的事变或灾难、难以忍受的伤痛等,这些突发性的、强烈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渐进性刺激,多是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态,如精神紧张、思虑忧愁、悲伤不已等,这类精神刺激伤人精气,引起气机失调,致人疾病。
因此,情志和悦,动静和谐,则气血调和、脏腑生机盎然,百病不生;情志变动,过激过久,则气血异常,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丛生。中医养生主张调摄精神情志、保持形神和谐统一,养生必先治神。
4、情志对脏腑和气机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姻的菜萁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同样的菜蔬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就可以调制内出不同的风味来容,这是最简单的烹饪常识.比如丈夫在妻子生日那天献上一束水灵的玫瑰花儿,在妻子的腮边印上甜蜜吻痕的同时,再对妻子说:“老婆,我爱你”于是从妻子嘴角边遗漏出带有皱纹如同少女般的嗔怪:“去,怎么还这么肉麻”的表情里,再品味一次年轻时初恋的情怀.以至能够信心十足着进行完美爱情的接力赛,彼此相携到老.有了这样完美的爱情,我想即使有一天,两个人伫立站黄昏的夕阳下,戴着沧桑的老花镜,咀嚼着岁月的牙齿,仍能品出完美爱情那香喷喷的味道来!
---------------------------------------------------------------------------
爱情没有谁会等谁一辈子
5、事物的属性归类表中五脏与形体、情志怎样联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w#b)n`a[Lg`p3=A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其他以此类推。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LD#B!{> !?>QDi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相关,故亦属于火;脾属土,胃、肌肉、唇、口与脾相关,故亦属于土;肺属金,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相关,故亦属于金;肾属水,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相关,故亦属于水。 {iHowRq7Y '*$oryJ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而每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定属性,彼此构成了一定的联系。 ;+el0#!c]ET^;e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1-3)。 z--?[ sb`E~hH;:iX7G表1-3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n/BcQ_< 1HJMt?m}u)/n#s9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G1T6 rKF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oRFsD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M\oP2
6、中药能疏导情志,让七情调合,脏腑与情志相合达吗?
中医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是可以的
7、情志失调如何伤五脏
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善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节。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节、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肌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情志伤肺,忧和悲是和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等。《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情志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导,已屡见不鲜。可见,怒则气下的危险性。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时增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8、何为五行,五行与五脏情志的对应关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官:舌 目 口 鼻 耳
五行:火 木 土 金 水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五体:脉 筋 肉 皮 骨
五志:喜 怒 思 忧 恐
五色:红 青 黄 白 黑
五声:笑 呼 颜 呻 哭
五味:苦 酸 甘 辛 咸
1、肝——青色(绿色)——酸(保护肝脏应该多吃青色食品如:青菜、西兰花等,少吃太酸食品)2、心——红色——苦(应多吃红色食品补心如:西红柿、红萝卜等,如果心火太旺也可以吃苦瓜降火)
3、脾——黄色——甜(保护脾胃应该多吃黄色食品如黄豆、红薯等,忌吃太甜的东西)
4、肺——白色——辣(补肺应吃白色食品如洋葱、淮山药、百合等,多食辣的食品,如果肺脏不好可以在胸前挂洋葱圈)
5、肾——黑色——咸(补肾应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葡萄、茄子、紫甘蓝等,而且不要吃太咸食品)每天三餐只要保证这五色五味俱全,对身体非常好。
大足趾→金属→肺→大肠(相表里)秋调肺忧伤肺色为白
二足趾→土属→脾→胃(:::)思伤脾色为黄
三足趾→火属→心→小肠(:::)夏调心喜伤心色为红
四中趾→木属→肝→胆(:::)春调肝怒伤肝色为青
五足趾→水属→肾→膀胱(:::)冬调肾恐伤肾色为黑
脾胃属土,对应消化系统,需要黄色微甜的食物来滋养;
肺属金,对应呼吸系统,需要白色,微辛辣的食物来滋养;
肾属水,对应循环系统,需要黑色,微咸的食物来滋养;
肝属木,对应免疫系统,需要绿色,微酸的食物来滋养;
心属火,对应内分泌系统,需要红色,微苦的食物来滋养;
人的外貌、形体与五脏有直接的联系,而五脏的平衡协调依赖均衡的营养。在五官当中:
肝气上通于目,其华在爪;
心气关联于舌,其华在面;
脾气上通于口,其华在唇;
肺气关联于鼻,其华在肤;
肾气上联于耳,其华在发。
9、何为七情与五志?分别与五脏有何关系
中医学有五志说和七情说之分,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
七情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称之为七情。“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如是“七情说”与“五志说”便统一了,即怒、喜、思、忧(悲)、恐(惊)。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是人们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整个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活动要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而表现出来,故也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之中。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喜”有关。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医`学教育网整理。故曰:“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一般说来,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为害。若怒而无节,则它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逆乱,阳气升发。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主动主升,体阴而用阳。故肝的生理病理与怒有密切关系,尤以病理为最,所谓“忿怒伤肝”(《灵枢·百病始生》)。如,大怒可伤肝,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则稍有刺激,便易发怒。
(3)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医`学教育网整理,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若脾虚则易不耐思虑,思虑太过又易伤脾,“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活动的“思”有关。
(4)肺在志为忧:忧愁是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动,尤其是在过度忧伤的情况下,往往会损伤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忧愁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耗人体之气。因肺主气,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所谓“悲则气消”。而肺气虚弱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较易产生忧愁的情志变化。
(5)肾在志为恐:恐,即恐惧、胆怯,是人们对事物惧怕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能产生不良的刺激。“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