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士有什么饮食习惯?
道教主要的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禁绝荤辛;而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荤的,但是他们所zd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
此外,道教重视养生,认为要养生,须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节律能适应日月运转的自然节律。因而对人体的调养,也要按照春内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日月运行规律进行。
例如当春之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日心容火盛,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气肃杀,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2、道士吃素吗?
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zd、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禁绝荤辛;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现代道士有两种:全真教的道士是出家的,头发和胡须都内要蓄起来,头顶还要挽髻,大部分吃素,强调清修;正一道的道士一般不蓄发,修鍊特别强调符籙,可以结婚,吃荤,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也称火居道士,少部分为出家道士,主要从事道教仪式活动。现代正一容派弟子须经过授籙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授戒。
3、道教养生思想有?
养生思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1,由此成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观念是从古老的方仙道中继承的思想。它的特点在于,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得到改造,微妙灵通,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甚至在天地毁灭的大劫到来时,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与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结点。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之一,而养生,就是成仙理论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仙在于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结合。尽管对其结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体内涵,历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变化,这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个根本区别。南朝的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曾简明地阐述过道教与佛教的重大区别,在他看来,仙家与释家,两家的性质(体相)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形神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今问何以能致此?仙是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障无碍,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于是各随其业,修道讲学,渐阶无穷,教功令满,亦毕竟寂灭矣。”
2他说的形神相合,或离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点,与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从宗教理论上阐明佛道两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为重要。”
3因此,仙学理论是道教教义和基本面貌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学理论中的养生思想,是道教特质的表现。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长期以来,道教徒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通向长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径,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便是他们努力研究和不断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表现了道教热爱生命、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
所谓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事实上,道教养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学的主体和特色。
重人贵生——道教养生思想的出发点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道教既然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那就必然要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出判断,回答现实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以来的“重人贵生”的传统思想,并以此作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来,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人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目标,是要努力养护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4基于这样的认识,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5因为道教将长生作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将身体的养护与延续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生。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6人们只要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养生家看来,要想做到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首先应当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因此,早期道教养生家提出了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对于如何获得长寿,《太平经》提出了“自爱自养”的主张,所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7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求得生命的长存。道教基本教义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励人们至少要争取尽其天年,最好能长生不死。这是道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积极的养生观。《太平经》说:“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东晋道士葛洪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遗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8概括起来,道教的上述观点和主张,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即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并通过各种实践方法,取得人类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径。因此,重人贵生的养生观,乃是道教养生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元气论——道教养生观的基础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9从魏晋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元气学说,这个学说将宇宙生成论、人体生命生成论、养生论通过元气论统一起来,其目的是论证“道在养生”的宗旨以及“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养生学之所以在世界同类文化中独具持色,并在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上自成体系,其根源在于它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气论,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和实践道教养生文化和方法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炼气养气是长寿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炼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养生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
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人天观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它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反映了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了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形成发展。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人天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这是继承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论。《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10《太平经》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和、八方相随,而壹兴壹哀,无有解己也。故当豫备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乱,可长久矣。”
道教养生非常注重按照季节和时辰进行修炼,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也很讲究季节和时间;而日常摄养卫生更是如此。这些养生方法的理论根源,都来自于道教的人天观。
第二,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首先利用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阐发这一观点。他以黄老学说为指导,以《周易》卦爻为理论框架结构,以内外丹合修为方法,求“含精养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11的养生效果。魏伯阳发挥《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结合黄老清静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纳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炼制与内丹炼养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实践体系。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体与天道自然的共同变化规律,法天地日月变化、阴阳消长来从事养生修炼,使人体精气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系统的改善和发展。《周易参同契》开创的这一内炼思想,对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际曾风行于世。宋代道教养生家俞琰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也,法象示人。盖天地俨如一鼎器,日月乃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间,往来出没,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诸身,自可默会火候进退之妙矣。”(《周易参同契发挥》)12
修炼方术——养生的技术体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们指出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前提、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术。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技术体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们对养生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养生实践。
道教养生观的特点是积极进取的,《西升经》中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13这种精神贯穿于道教养生发展的全过程。其内在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极大的延续和发展,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这种思想使道教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其不断发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14阐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义和道教养生观的真谛。由此出发,历代道教徒对于养生方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炼观点。大致说来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清静养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其具体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15认为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并以此反对“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16道士们认为:多思索则精神受到危害;多杂念则神志散逸;多嗜欲则神志昏蔽;多事累则形体疲劳;多说话则气短神累;多嘻笑则五脏损伤;多忧愁则内心恐惧;多快乐则意气骄溢;多喜则善忘错记头脑昏乱,多发怒则血脉喷张不定;多爱好则迷恋于中不可控制;多厌恶则内心慌悴没有欢乐。如果这十二多不除,势必伤生、丧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炼时间长了,达到无少无多,随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于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运动养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17道教养生学既强调运动养生,又主张运动要适度。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18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19又说:“夫流水不腐,户抠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20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搏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21这一运动养生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教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养生健身价值。“生命在于运动”就是其实质的集中体现。
第三,性命双修的思路。宋代张伯端开创的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下手,以性功为圆满。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即从性功下手,然后及于命功。但两家区别仅限于修炼方法的次第,并不偏于一功。其实质都是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将其视为在养生实践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全真道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22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层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体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修炼,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元代道士李道纯在《性命论》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生无死,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众术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众术之共成长生”的观点,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25他反对并抨击那些“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26的养生偏见,提出了众术合修,取长补短的科学养生主张。他说:“养生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27葛洪众术合修的理论,是他对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弘景继承了葛洪的传统,在《养性延命录》中辑录了自上古以来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术,对行气、导引、炼丹都有所研究。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一直被后代卓有成就的养生家们所继承,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养生著作中都广收行气、导引、服食等养生术。
从上面提到的各种思路看,每一种思路都可以引导出不同的方法,同时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对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宝库,也是一个具体方法的无穷资源。
注:
1《道藏》第11册334页。
2《答朝士访仙佛两教体相书》。
3《汤用彤学术认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42页。
4《太平经·乐得天心法》。
5《抱朴子内篇·勤求》。
6《道藏》第22册第2页。
7《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
8《抱朴子内篇·对俗》。
9《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10《素问·宝命全形论》。
11《道藏》第20册91页。
12《道藏》第20册199页。
13《道藏》第14册594页。
14《养性延命录·并序》,《道藏》第18册474页。
15《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6《养性延命录》引《小有经》,《道藏》第18册476页。
17《藏外道书》第25册444页。
18《道藏》第28册221页。
19《道藏》第18册477页。
20《道藏》第18册478页。
21《干金翼方·养老大例第三》。
22《五篇灵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册503页。
25《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6《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27《抱朴子内篇·微旨》,《道藏》第28册第193页。
4、道士,真的能帮人延长寿命吗??
搬家到农村 空气清新 还要心态好 个人卫生 运动等等结合 寿命就有所延长了
5、看道教经典怎么论饮食养生
道家养生的饮食文化
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是持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
素食除上述原因外,还因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素食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为此,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之勿失,以为世界之导师也可。”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中国道教当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学证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体所需营养,还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弱碱性,肌肉和身体不易疲劳。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畅相对供应充足,头脑就清醒。
总之,道教徒素食既体现了道教和慈善爱的精神,又暗合养生之道。
少食
道教除主张素食外,还提倡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到:“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泻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
曾有人试验:一个坚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为百分之七十五。坚持午、晚两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学的。
辟谷
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所以“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
道教认为人体有“三尸”,靠五谷而生,危害人体。若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三尸”,以达到“长生不死”。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等功夫。道教辟谷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
当今社会,人们的养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饿透等返序运动。其中“饿透”法,与古之“辟谷”法颇为相似。不妨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饿透,说白了,就是一日或两日不进食,仅以开水充饥,或补充营养液,目的是使肠胃滞留的有毒物质排尽。据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饿透对神经官能症、早期高血压、低血压、单纯性肥胖、神经性厌食、异咽症都有一定疗效。
四不吃
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天师世家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
究其原因据说是1.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老了,不能吃。2.乌鱼。人们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世家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其精神可贵可嘉,吃不得。3.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个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6、道士,晚年是如何生活的?
寂静无为 ,深居简出。
7、请问道士的养生术到底有什么用?
?
8、道教那个派能学习道德,养生,驱鬼厉害点,推荐
正一派的驱zd鬼异常厉害,自茅山衰败后正一派的驱鬼,奇门遁甲就是道家最强了,而且正一的最高部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师府。养生道德嘛就是全真了,现在见的那些道观道士大部分是全真的,他们就是主修养生,修道。最高部门是北京白云观,也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总部。注 要找正宗正一派道士很难,因为回正一派是居家,可娶亲,可食肉。而且真正高手没几个很张扬的。另外还有就是五雷派,总部是五雷山。还有五奶派在福建为主。香港的还有狐仙派,黄大仙派。都是很强答的。
9、所有的道士都会算命看风水吗?
道士的终极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当然过程就有很多了想炼丹、练功这些都是,这些就发展成了养生之类的东东,像算命和看风水因人而异的,术业有专攻,每个人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