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梁武帝萧衍养生

梁武帝萧衍养生

发布时间:2021-01-05 13:18:24

1、南朝梁武帝萧衍,三次舍身的经过,

梁武帝到了老年,决定舍弃皇位,出家到同泰寺去做和尚,以显示自己对佛法的虔诚。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出家了,朝廷大事由谁说了算?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梁武帝才做了四天和尚,大臣们就把他接了回来,要他继续主持朝政。
梁武帝回宫后,想想不对:“普通百姓出家后,要还俗还得拿一笔钱向寺院赎身;我是堂堂一国之君,还俗怎么能不出钱呢!”
于是,梁武帝再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
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么一大笔赎金很高兴,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
过了不久,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虔诚信佛,不但“舍”了自己的身子,还把宫内的人以及全国的土地都“舍”了。
梁武帝“舍”得多,为他“赎身”的钱也要化得更多。大臣们花了一个月,凑足了二万万钱,又把他赎了回来。
过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又到同泰寺出家。大臣们只得又用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

2、如何评价梁武帝萧衍呢?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谥号“武"。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梁一代,既是开国之君,也差不多在亡在他手里,死于八十六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高寿皇帝


纵观武帝的一生,其实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人,英武,聪明,驭下之能,卓越的政治才华,文史兼通,贪小利,妇人之仁,迷信佛教,有成就志骄意满,无远见,这些都是他的标签。

武帝出生于南朝门阀兰陵萧家,幼时便受到良好教育,史书记载其年轻时样样精通,还曾是"竟陵八友"之一(谢朓也是) ,后来从政,凭借家世和才华,做到给事黄门待郎。在之后,他帮助齐明帝夺位,也因其帮助之功,地位迅速上升。又在之后与北魏作战中获胜,升为中庶子。齐攻雍州战败后,齐明帝令其主持雍州的防务,任雍州刺史,他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明帝之后,其子萧宝卷(恋足那货),好逸乐好杀,国事荒废,还两次要杀萧衍,萧衍起兵,另立皇帝,后又废帝自立为帝,国号梁。


梁武帝一刚上任还不错,做了好几件事,首先他虽处于世族高门,但他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吸引了不少人才,如沈约、范云都还不错。其次,它为儒家五礼做注,对儒家学说进行弘扬。然后在他的任内,出现了南朝著名将领陈庆之,并在北魏内乱时轻骑入洛,虽说又被打回来了,但是确实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在梁是南朝文学最昌盛时期,比如说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他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还有《文心雕龙》《玉台新咏》等著名著作。而且在执政的前期,每天早上五更起床批阅奏折,从来不缺朝会,勤勤恳恳。所以,在其执政前20年左右,国家保持稳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人民生活也日益提高,可以说是不小的成就。


但是,萧衍干的时间太长了,随着国家的繁荣,武帝逐渐志得意满。比较著名的就是佞佛,梁武帝信佛高峰时,请建康一城就将近五百寺,大量的寺庙建立,极大的占用了劳动人口和社会财富,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助长奢靡之风。随着礼佛之风愈加盛行和梁武帝宠信奸臣朱异等人,梁朝政治逐渐腐败,风气萎靡,社会贫富更加悬殊,国力大衰。

那时候一个叛将的出现彻底将梁朝终结,东魏河南王候景。侯景因高氏猜忌,转投梁武帝,梁武帝在意候景那一片地方,收纳了他。结果收了他之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把自己的军队赔上去一大批,自己的草包侄子也被俘了。东魏与梁议和,北齐提出放回俘虏,以侯景交换。之后侯景写信诈了梁武帝一下,梁武帝的回复让侯景十分害怕,梁武帝可以为了那个废物侄子,把他卖了。所以,侯景反了。梁朝的部队已经十分差劲了,侯景又是勇将,所以很快就把建康攻破了,并俘虏了武帝。武帝这时候表现的也与常人不同,随便候景控制,但侯景的要求常常不予理会,候景把武帝给杀了,武帝死后没多久,梁朝就亡了。

对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谁有英明之举,却非英明之主。老而昏也。

3、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怎样的人?

萧衍是南兰陵郡武进县人(大致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其祖上也是名门望族,据记载他应该是西汉宰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那份独特的聪明才智,稍大一点师从竟陵王萧子良,成了他徒弟中最知名的一个。而后齐武帝病重,其孙萧昭业即位,但这位年轻的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而不知道处理政事。这可急坏了执掌超纲的萧鸾,他试图废掉萧昭业而自立为帝但又害怕篡位会被天下人耻笑。这时萧衍给他出了个好主意,他让萧鸾把萧昭文带回京师,随后拥立其为帝。

此时的萧昭文年仅十五岁,朝政大权自然是掌握在萧鸾手中。不久后他不甘为人臣子而逼迫小皇帝退位,随后自立为帝。登基之后他没有忘记萧衍曾经的指点,于是他任命其为中书侍郎,不久后又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就这样萧衍的地位渐渐的显赫了起来。萧鸾在位五年去世,其子萧宝卷即位。这个皇帝的昏庸与无能和萧昭业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萧宝卷滥杀忠良贤臣,萧衍与他渐渐地开始不对付,但一直以来也没有撕破脸面。直到萧衍的哥哥被杀他终于沉不住气了,而后他集结大臣试图废掉萧宝卷,同时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不久后萧衍结合南康王萧宝融以及征虏大将军王珍国举兵建康灭了萧宝卷这个昏君,随后在他的拥戴之下萧宝融即位为帝。萧衍也因为拥戴有功被封了大司马,从此掌握国事。大权在握的他有心自立为王,但他深知此时不能轻举妄动因此长时间按兵不动。直到他的朋友沈约三番两次劝他行动他才把上位一事摊到桌面之上。而后沈约等人逼迫萧宝融退位,他们还利用百姓的迷信制造出萧衍是天选之子的假象。其后宝融退位并吞金而死,萧衍追封厚葬于他后在建康即位。

萧衍初登帝位时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处理国家大事不分昼夜,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五更天便起床做事。他听人纳谏并赏赐那些敢于直言指出皇帝错误的大臣,他勤俭治国身为帝王衣服还要缝缝补补直到不能再穿为止。他重视地方官员的任免并要求不管大小官员都要做到清正廉明。在他的统治与治理之下梁朝的江山更加的稳固,百姓的生活也更加顺遂。但这样一个皇帝后期痴迷与佛事置江山社稷于是我危难之中。

可能是因为经历了爱子的叛变,让萧衍有些倦怠生活,老年时的他痴迷于佛事并且不顾朝中大事。据文献记载,梁武帝后期都城附近有佛寺五百多所,每一个建造的都十分华丽。都城附近的僧人也有十万余人,他们还掌握了极大的财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武帝对佛事的痴迷程度以及他因为向往佛门对僧侣的纵容。据悉从公元527年到公元547年这二十年见梁武帝曾先后四次出家,而他几乎每个人每次出家都需要朝廷花重金将其赎回,二十年间朝廷为了他花费将近4亿钱币。

萧衍研究经书时不吃荤食他也要求其他僧侣不食,年老的他不近女色也要求其他僧侣不近女色,总之就是在他这里形成了僧人戒荤戒色的惯例。老年时期的他不听大臣劝告一心修炼佛法并且不顾百姓负担大肆修建佛寺,在此种状态之下梁朝的国力日渐衰退,最终出现了侯景之乱一般的祸事。此事之后八十多岁的萧衍居住在台城的宫殿之中,一日他饥渴难耐找人寻找蜂蜜。可偌大的宫殿无一人搭理他,最后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皇帝在饥饿与口渴的无奈中逝世。

纵观萧衍的一生,他年少成名后仗着家世谋了个高官。但他在其位谋其事而后帮助萧鸾成就大业也为自己谋得了尊贵的地位,最终他逼迫萧宝融退位而自立为王建立大梁。建国之初他勤政爱民、生活简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痴迷佛门,变成了一个爱江山更爱佛门的皇帝。而后大梁王朝也在他的挥霍下变的一天不如一天,他也因为自己的糊涂落了个被饿死的下场。

4、梁武帝萧衍不近女色吗

有一位皇帝以长寿和不近女色闻名,他便是梁武帝萧衍。《梁史》记载:萧衍“五十外便断回房室”答。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萧衍始“不与女人同屋”。梁武帝去世时是86岁,如此算来,他竟有近40年没有碰过女人。这样的说法真的可信吗?

梁武帝与乾隆皇帝一样,是中国少有的几位高寿皇帝之一,而且他还是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中梁的开国皇帝,智慧和才能十分出众。萧衍前期信奉的是道教,认为行房事是一种保健项目,对身心有益。可是晚年又信奉佛教,改食素食但还是继续贪恋女色,身体每况愈下,因此而得了一场病。当时的名医姚菩提判断是房事过多,纵欲过度所致。为了能让自己延年益寿,萧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他开始“始知归向”,除了食素食之外,开始断房事,也就是说他禁欲是从晚年才开始的。而且他最小的女儿长城公主就是他50岁时生的呀,而且那时他已经信佛多年了。

萧衍近40年不近女色的最初原因就是想让自己长寿。也确实如此,在他不过性生活,也不杀生之后,他的健康状况的确有所好转,脑子变得更灵活了,不再浑浑噩噩的了。可见这是他禁欲的真正原因。

5、梁武帝萧衍为何长寿呢?

清心寡欲,修身养性所致,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其文武双全,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仅崇尚佛教,而且对儒家也是大力提倡,在他统治的前期,励精图治,广建太学,鼓励生产,使得南梁人才倍出,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南朝四个朝代中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的朝代。

但在他统治的晚期,对于佛教过分的迷信,大兴土木的建设寺院,鼓励人们出家为僧为尼,并亲自带头示范,使得南梁人人都去争做和尚和尼姑,造成国内劳动力不足,生产力大大下降,从而国力迅速下降。

更为致命的是,梁武帝晚年时不听群臣劝阻,接纳了北齐的降将侯景,并且对其信任有加,侯景此人野心勃勃,天生就有反骨,加之梁武帝对于储君的人选一直犹豫不定,造成兄弟间自相残杀,终于在内乱中招致侯景的反叛,其本人最后也被活活饿死。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寿皇帝,整整活了86岁,这与他后来整天吃斋念佛,近四十年不近女色有很大的关系,若不是侯景之乱,萧衍的寿命说不定会超越乾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但历史不容假设,萧衍晚年的糊涂最终让他坠入了无底的深渊。

梁武帝萧衍是皇帝中的“另类”,也是历代皇帝中最“不务正业”的人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梁武帝的爱好来说说。梁武帝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信佛”。梁武帝信佛到了什么程度,到了要出家的程度。

和尚皇帝

梁武帝萧衍一生出家过三次,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家做和尚的皇帝。梁武帝出家,每次都是让大臣们凑钱把自己“赎”出来。最多的一次赎金用了一亿钱。大家可能好奇,有哪个寺庙如此大胆。敢拿这个勒索朝廷。其实这是梁武帝自己的主意,交的钱不够多梁武帝自己不同意“赎身”。 

6、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怎样的一生

喜欢做和尚的皇帝--南朝梁武帝萧衍 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个马上皇帝,也是个喜欢做和尚的皇帝。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就是现在的江苏武进县,生于公元464年。他原来是南朝齐的官员,后来逼齐的皇帝"禅让",自己建立了梁。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博学将军屡建功勋、运筹帷幄灭齐建梁 少年英才 在血缘上来看,萧衍和齐关系很密切。他的父亲萧顺之就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后来之所以能建立功勋,并最终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在隋朝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注重门第观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难的。萧衍因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刚做官时就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升官的机会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去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在封建时期,官吏遇到父亲去世,必须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否则要受到法律处罚。当时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结合在一起的,叫做"礼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礼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职有和父亲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做官的当地的地名也不能触犯父亲的名讳。 出众的谋略 到公元493年,齐武帝病重时,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权。后来事情败露,王融被入狱赐死。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由此对他异常敬佩。 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打算把他废掉,另立皇帝。在和萧衍他们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 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 萧衍说:"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什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 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先是废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这个萧鸾又干脆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齐明帝。萧鸾做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7、梁武帝萧衍的儿子


长子昭明太子 萧统
次子豫章王 萧综
三子梁简文帝 萧纲
四子南康简王 萧绩内
五子庐陵威王 萧续容
六子邵陵携王 萧纶
七子梁元帝 萧绎
八子武陵王 萧纪

永兴公主 萧玉姚
永世公主 萧玉婉
永康公主 萧玉嬛

8、如何评价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也算是比较奇葩的了。南朝整个下来169年,其中有四个王朝更迭,一共26位君主,要数梁武帝在位时间最长共四十七年,抛开他,南朝的皇帝们大概平均的在位时间也就四年。关于梁武帝,流传下来的事迹中最让人觉得奇特的一是他的“节俭度日”,一是他的“佞佛”。

先说说他的“俭省度日”,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节俭的皇帝,朴素的皇室也不少见,但是像梁武帝这样,一天只吃一顿菜羹粗米饭,身穿布衣,帽子一顶戴三年,被子一条两年都不换,不喝酒不吃肉还不听音乐。在整体风格奢靡的南朝,可以说是相当的奇葩了。

尤其是跟他的亲弟弟萧宏比起来更是突出。据说萧宏的府邸才像是真正的皇宫,美女上千,每天吃得是山珍海味堆满桌,吃不完就扔掉,一个月好几十车的食物被扔掉。同时代的上流社会也是精致奢靡,个个活得像是神仙,这一点可以参考同时代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中对于南朝上流社会的细致描写。


但是要是就这么就认为梁武帝是个俭省爱民的好皇帝的话,也不准确。因为他在吃穿上俭省点,但是在修建佛塔上可是不遗余力,绝对不怕耗费金钱和人命。梁武帝佞佛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他曾经四次到寺庙里不出来声称“舍身为奴”,朝廷不得不拿出几万万钱给寺庙为皇帝赎身。这个赎金在当时也算是天文数字了。据说当时梁都同泰寺有个九层宝塔,供奉着十方金像十方银像,结果一次意外被烧毁了,梁武帝就又修建了一个十二层的宝塔。

实际上,梁武帝在位期间,国家上下的奢靡之风盛行,内部却也是加速腐朽,他明明知道很多的官员权贵之所以能够如此奢靡完全是因为靠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却并不抑制,反而驳斥进谏的大臣说,这些都是人家自己赚的钱,花来奢侈也没什么不对。实际上百姓在当时过得却很悲苦,比如说当时王爷箫正德当刺史的时候,把原本应当十分富庶的广陵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扬州)百姓搜刮的干干净净,甚至有人相食的事情出现。

9、梁武帝萧衍为何会被饿死?

因为侯景之乱的影响,在很多人印象中,梁武帝恐怕也就是一个二傻子似的昏君。但其实,如果抛开各种夸张的记载,梁武帝绝对是南北朝最优秀的帝王之一,而且无论从勇气、智慧、政治经验,那都是第一流的。

并且,梁武帝所建立的梁朝,也是当时最强大的利益集团之一,更是当时最稳定的利益集团,没有之一,以至于当时北朝最强大的帝国、最强悍的君主,也都只能望长江而叹。

至于说到侯景,如果他真能抛开一系列客观原因,率领八百人深入南朝,把南朝搅了个天翻地覆。那以他这种本事,何以在北朝混得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呢?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的侯景之乱,绝不会是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是梁武帝各种昏庸无能而酿成的灾难。

事实上,侯景之乱的真相,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在侯景之乱前,梁武帝已经当了47年的皇帝,活到了85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恐怕谁也感觉他应该死了,至少应该退休了。当时梁帝国的强势皇族亲王们,都早已等的不耐烦。

因为,这个老不死的家伙,实在活得太长了。别的皇帝,都四五十岁就死了(翻开南朝的历史,还真没有一个活过六十岁的皇帝),这个老不死的,竟然活了八十多岁,还不肯死!在这种背景下,梁武帝的儿子、孙子、侄子们,都对梁武帝充满了恨意。

更可怕的是,在侯景之乱前,梁武帝为了让萧氏家族江南永远统治下去,在过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早已把帝国主要的军政权力,都弄到了自己儿子、孙子、侄子手里,这些人都是割据一方,拥兵自重。

但同时,梁武帝为防止太子提前上位,就处处打压太子,结果造成太子萧纲的实力太过弱小,根本无力驾驭他的他的兄弟、侄子们。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没有侯景这个人,只要梁武帝一死,梁帝国也会大乱的。只不过,因为侯景的意外到来,让梁武帝的这些早已经蠢蠢的儿子、孙子、侄子们,可以提前布局,可以提前将梁朝的局势搅乱。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皇子皇孙怀着这种野心,所以当他们和侯景眉来眼去时,侯景自然就能够凭借区区八百人,把整个江南搅得天翻地覆!最后更是轻易越过长江,攻破了帝国都城。

当然,也因为侯景的真正嫡系只有八百多人,所以等到侯景把梁武帝逼死,把梁朝的局势搅乱后,他自己也很快就被这些皇子皇孙给联手淘汰出局。

从这层意义上说,梁武帝失败的原因,与当时普遍帝国的灭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换而言之,都是因为皇族内哄造成的。只是,人们喜欢完全从侯景身上寻找原因,所以这段历史就变得像童话一样了。于是,梁武帝变成了傻子,江南变得软弱不堪了,侯景变得神秘莫测。

当然,这是题外话,继续言归正传。等到侯景攻入梁朝都城后,据史书上记载,侯景特意带着五百甲士去威胁吓唬梁武帝。梁结果梁武帝见到侯景来后,却是不慌不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

这时候侯景反而害怕得汗流满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最后还是旁边的部下替他说:“臣景的妻子和儿女都被高氏杀了,现在只有一人归顺陛下。” 其后,梁武帝还不失天子仪态而安慰侯景说:“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

侯景见完梁武帝后,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 “我多年征战疆场,从没有胆怯过。这次见萧衍竟然有点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随后,侯景就将梁武帝囚禁在台城皇宫净居殿,并不断减少他的日常饮食。

不久,饥饿不已的梁武帝嘴里发苦,索要蜂蜜不得,在发出了两声”嗬!嗬!”的声音后便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也正因为这段记载,所以很多人觉得梁武帝是被饿死的。但其实,梁武帝被饿死的说法,更多应该是文学化的产物。因为,梁武帝死前欲喝蜂蜜而不得,袁术死前也是欲喝蜂蜜而不得,还有齐桓公据说也是这样,都是似曾相识的笔法,都是同样雷同的情节。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武帝饿死的说法,更容易让人对梁武帝产生尊敬和同情的感觉。比如梁武帝成为傀儡后,依然顽强的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威严。换句话说,梁武帝虽然被人打败、害死,但是并没有被人打垮,所以才被侯景给活生生饿死。

这样读者读起来时,就更会觉得侯景完全就是个卑劣而残暴的小人形象,而反观梁武帝,虽然也昏庸无能,却最后却仍然不失天子仪态,一方面让人对梁武帝产生同情和尊敬,另一方面也能够维持住皇权的神圣。

再者,根据史书上记载,侯景只是裁减了梁武帝的饮食,并没有明确记载是断绝,而且还有记载说是后来侯景还派人送了数百枚鸡蛋给梁武帝。更重要的时,从情理上来说,侯景如果真想让梁武帝死,有很多方法,最好就是下毒,实在没有必要活活饿杀。 

所以,梁武帝真正的死因,应该是心力憔悴而病逝,属于正常死亡。因为,在梁武帝最后的四五个月当中,他亲手创建的国家被侯景搅得天翻地覆,都城也被攻破,自己更是从一代帝王沦为傀儡,而他的儿子、孙子、侄子对他也是不管不顾,甚至巴不得他早点死。

面对这样的打击,不要说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就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能坚强的活下去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因为,这种打击实在太大。也正因为此,梁武帝正常死亡并没有什么奇怪的;相反,如果他还能活下去,那才是怪事。

10、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君主。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也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之后。萧衍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人生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前一阶段,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勤奋和贤明,超过了历史上大多数君王,但是到后期,他又成了一个昏君,重用小人,偏听偏信。尤其是崇尚佛学,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几度抛下皇位,跑去寺庙出家。而他最后,也被叛臣围攻,一代帝王,活活饿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一、初勤于政务,后荒废朝政

不管是《梁书》还是《南史》,皆记载梁武帝在统治前期“性甚恭俭,亦能勤政恤民”。他冬天四更便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手都被冻裂了。而且他“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登基后不久,梁武帝就下诏遣散后宫乐府人员。在免除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之后,他开始励精图治,完善国家的行政法制。

在完善了法律之后,梁武帝很自然地把重心转移到整风肃纪上来。他曾经在南齐当过官,认为齐国的官场不良风气为行政体制混乱、部门交叉、权责不清、互相推诿、贪污腐败、执法不严。因此,他采取了明察暗访的形式,了解国家详情。在梁武帝统治前期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下,朝廷官治日趋清明,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就在国家的政治根基日趋巩固,梁武帝本可以稳稳地做一个流芳百世的明君之时,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梁武帝崇尚佛学,到后期更加严重,甚至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既不传位于子,也不托付于人,孑然一身入佛为僧。

据《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20年内有三次在同泰寺出家。虽每次都被赎回,但即使还俗,他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心向佛。他不仅让僧人做官,而且把佛学慈悲为怀的思想引入行政法制之中,由此造成贪污腐败、赏罚不明,廉洁的人自进无途,贪污的人惩治无法,直言的人受害,谄媚的人升官。

二、初崇尚儒学,后佞信佛教

梁武帝因为统治后期佞信佛教而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在统治前期,他却是推崇儒家思想,致力于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他认为,汉朝的兴盛源于崇尚儒学,而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多为儒学不兴。

因此,梁武帝总结历史教训,于天监四年(公元 505 年)下诏建立五馆,招收学生,发展儒学。在梁武帝的推动下,全国的儒学教育被推广开来。众所周知,儒学倡导仁政,以人为本。但因魏晋以来,国家赋税繁重,加之战乱,民生凋敝,人丁不兴。鉴于此,梁武帝围绕富民养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举国上下的努力下,梁武帝统治前期,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库殷实,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梁武帝推崇儒学、振兴国家的种种努力,都在他佞信佛教后付之东流、功亏一篑。他虽自身佛学造诣甚高,但因痴迷佛学、广建寺庙,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

这些寺庙不仅建造得富丽堂皇,僧尼众多,而且在梁武帝的影响下,这些僧尼的社会地位颇高,和尚有白徒(勤杂人员),尼姑有养女,并都有资产,几乎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国家的财政大多投入于此。此外,梁武帝几次于同泰寺出家,每次都需重金赎出,有两次都多达一亿万钱。这些无不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国库亏空,赋税加重。

而且,梁武帝不仅自己舍身事佛,还倡导平民百姓和文武大臣同样信奉佛教,致使全国上下空谈之风盛行,比西晋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此以往,梁的国运日益衰落,为以后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三、初任人唯贤,后任人唯亲

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多入仕无望。梁武帝建国之后,主张不论出身,设官分职,惟才是务。除了通过招募、举荐贤能,梁武帝还将通经与利禄、仕途联系起来,使儒学重新成为利禄之途、进身之阶,这不但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而且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入学和试吏的途径。比如,他开设五馆,建国学,由国家供给食宿,寒门学子多求学于此。

通过一系列任人唯贤的举措,梁武帝在统治前期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巩固了江山社稷。其实,在南朝时期,各代君主为了平衡宗亲和门阀大族的势力,往往起用寒门庶士和外姓大臣参掌机要。这样虽强化了皇权,但也增加了君主与宗亲之间的芥蒂,导致宗室之间互相杀戮,其中宋齐两代最为突出。且梁武帝曾亲身经历了齐朝的皇室纷争,因此他认为只有优待宗室,才能避免自相残杀。

特别是到了统治后期,他的猜疑之心集中到外姓大臣身上,因此更加任人唯亲,军政大权多交于宗亲之手,不管宗亲是否算得上将才,他都任命他们为北伐的主帅,结果虽兵精粮足,但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且这些宗亲主帅中不乏临阵脱逃、投敌叛国之辈,但他均未特别降罪。除了过度相信宗亲,梁武帝还过度放纵宗室胡作非为,如萧正德。

与梁武帝萧衍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