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应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如何进补?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肌体虚弱则须补,用补法使人正气充盈、祛病强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就称为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之分,当以食补为佳。食补应顺随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以及人的生理特点,进补其味。这样才能做到饮食五味与天人相应,使人体受益,“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
1.饮食进补的基本原理饮食进补(简称“食补”),离不开食物的性能和应用。
合理利用食物的性能是食补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指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采用适当的食晶类型等。首先,必须注意合理选择食物,如果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补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反之就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食物多采用单独食用,但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可食性,以及营养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食物的这种搭配关系称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间或食物与药物通过配伍,由于相互影响的结果,会使原有性能有所变化,因而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食补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补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和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功效;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效果,同时还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两者相互配伍可增强补肝明日之功效,长于治疗肝虚目昏、夜盲症等。
(2)相畏相杀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如经验认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榄能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蜂蜜、绿豆解岛头、附子毒等均属于这种配伍关系。
(3)相恶即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银耳、百合、梨等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姜、胡椒等,就会减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后,又食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则前者的温补功能也会相应减弱。在日常饮食中,这类不协调的食物同时出现在食谱里的情况很少,但是各地习惯不同,而且人们有时可能进食多种食物,所以有时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4)相反即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据记载有蜂蜜反生葱、反蟹,海藻反甘草,鲫鱼反厚朴等,但这类情况均有待进一步证实,从人们长期饮食经验看,食物相反的配伍关系极为少见。
在多数情况下,食物通过配伍后,不仅可以增强原有的功效,而且还可以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较之单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疗价值和较广的适应范围。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强其可食性,提高人们的食欲,这就是配伍的优越性,也是食物应用过程中的较高形式。根据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就可以决定食物的配伍宜忌。此外,还应当指出,一些地区喜欢在做菜时加生姜、葱、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与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认为是相恶的配伍。如凉拌蔬菜时加入姜、葱或花椒、辣椒一类佐料,因实际上用量较少,主要仅起到开胃、美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2.饮食进补的目的人一年四季都可进补,主要包含有修补和补充、补益、滋补的意思。其对人体的真正含义是,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或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食物、药物及其他辅助方法,使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得到修补和补充,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根据中医的观点,人的机体只要始终调整在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就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产生。即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不可一日有停歇,工作劳累、疾病等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发生,因而也需要及时的调补,不能机械地认为只有某节令才能进补,以致延误康复,这就是四季都应进补的原因。
所谓补是针对虚而言的,只要见到虚的现象,都可以补。虚的现象可表现出各种征状,叫做虚证。一般所说的虚证,其内容很是广泛。由于脏腑亏损情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常见的虚证有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数种。
(1)阴虚一般表现为营养物质不足而偏于热象,可见潮热盗汗,颧红骨蒸,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夜梦纷纭,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临床上有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脾(胃)阴虚、肾阴虚等不同类型。
①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营养障碍、神经官能症、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
②肺阴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咳痰挟血,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患。
③肝阴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舌红绛,脉细弦数。常兼见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等症。多见于高血压、甲亢、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疾患。
④脾(胃)阴虚表现为口舌干燥,饥不欲食,脘痞不畅,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光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疾患。
⑤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少寐,或伴咽干口燥,入夜更甚,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常兼见心阴虚、肝阴虚、肺阴虚。多见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甲亢、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患。
(2)阳虚一般表现为功能减退而偏有寒象,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苔白或薄白,脉弱无力等症。临床上又可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3种类型。
①心阳虚除了上述症状外,兼见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心前区疼痛,舌色紫暗。常与心气虚同时存在,严重时可伴见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全身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②脾阳虚除阳虚共有症状外,兼见面色不华,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隐痛,喜按喜温,大便溏薄,或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量多,脉弱而沉细。常伴见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消化不良、泄泻等肠胃功能减退性疾病,以及水肿、带下等慢性疾病。
⑤肾阳虚除上述症状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白神疲等症更为明显,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带下清冷。可兼见脾阳虚之症,伴五更泄泻,大便完谷不化,腹部冷痛,或伴严重水肿,按之皮肤凹陷不起;也常与心阳虚等症同时并见。多见于全身性衰弱、慢性消化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等疾患。
(3)气虚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症候,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动则加尉,舌淡,脉虚无力。可伴见脘腹坠胀,食后更甚,脱肛,子宫脱垂,或见崩漏,便血等。一般可表现为心气虚、肺气虚(兼卫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类型。
①心气虚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更甚,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心阳虚所见的疾患。
②肺气虚表现为神疲体倦,咳喘乏力,动则气短,声音低怯,面色苍白,舌淡,脉象虚弱。因卫外功能减退,故尚见畏风怕冷,自汗,易感冒等卫气不足的病症。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患。
③脾气虚表现为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不实,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面黄,舌淡苔白。若伴见脾气下陷,可有言语低怯,气短乏力,食后即胀,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脱肛,或子宫脱垂等症。脾气虚不能统血,可见便血,皮肤紫癜,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净。多见于肠胃功能减退,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崩漏等疾患。
(4)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失眠心悸,健忘,唇色淡白,舌淡,脉细无力。可有心血虚、肝血虚不同表现。
①心血虚除血虚症状外,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等症候为主。可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习惯性流产等疾患。
②肝血虚除血虚症状外,以眩晕耳鸣、寐少梦多、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雀目、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颤动、爪甲不荣、妇女经量减少或闭经不行等症为主。可见于贫血、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夜盲等疾患。
(5)肾精不足症见智力减退,骨骼发育不良,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动作迟钝’骨骼萎软,囟门迟闭,或见“鸡胸”、“龟背”等;成人须发早白早脱,齿摇,健忘,足痿无力,男子少精不育,女子经闭不孕等。多见于小儿发育不良,成人不孕不育、性功能减退、早衰等疾患。
以上各种虚损病症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并不仅限于某一季节才会见到。因此,对于虚证而言,无论它们在哪一季节出现,都应该及时进补以保持健康的身体。
3.饮食进补的基本特点保健养生的四季食补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营养学”和“饮食学”,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营养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不仅贯彻在运用一般的医疗行为(如药物、针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也充分体现在中医食物的四季补养中。如《千金要方》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指出不注意饮食营养卫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说明了注意饮食卫生对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预防”包括无病防病和有病防变两重意义,四季食物疗养也是如此。人体在未病之时或患病之后,都需要注意营养卫生和调理,并以饮食作为调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饮食疗法效果不够满意或失效时,才诉诸药物治疗。如《千金要方·食治》相当明确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医。”《素问》亦强调指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注意不要一味用药物攻伐病症,而应该在用药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否则药物将会在治病的同时损及人体正气。
(2)辨证配食辨证论治(就是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结合病人的精神、体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全面综合分析,从而正确地辨认出不同的“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施以恰当的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这一原则贯彻于中医的多种疗法中,同样也体现在食物调养中。
多种疾病都有其饮食宜忌,讲求饮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愈,抑或趋于恶化的关键,必须十分注意。在中医的食物调养中,特别重视脾胃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而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而把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是后天给养的来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对于战胜瘸邪、协调人体阴阳、强壮机体、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地说,大多数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减弱的,食欲大多呆滞,对此必须特别注意;即使是与病症相宜的饮食,也应适当控制,切忌进食过多,反而增加脾胃负担,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复发即所谓“食复”,或引起其他病症。对于虚弱的病人,虽然很需要在饮食上给以调补,但由于其脾胃功能衰减,因而不能以滋腻厚味来滋补,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促进食欲,逐渐增强脾胃功能。
总之,应根据病人脾胃消化、吸收、运化的功能状态而给予不同的膳食,这是辨证配食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在辨证配食时,要根据病证的阴阳、虚实、寒热,根据《内经》中提出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疗原则,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对虚证,要注意区别是阴虚还是阳虚而给予补养的食品,阳气虚弱者应该甘温益气,以便阳气旺盛,阴精亏损者应该补益精血,以使阴精充足;阴虚火旺者宜用甘凉清补(清补的食品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绿豆、鸭、甲鱼、蚌肉、鸭蛋、面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麦等),阳虚畏寒者宜用辛甘温补(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鸡、鸽、鳝鱼、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核桃、板栗、红糖、胡萝卜、糯米等)。对于实证,则要辨别是哪种实邪,如病由热邪引起,要给予清凉的饮食(如西瓜、鲜藕等),如病由寒邪引起,就要用温热的饮食(如干姜、羊肉、红糖等)。
再次,还要辨明疾病属于哪一脏腑,根据病症所在的脏腑采用不同的饮食进补方法。如《灵枢·五味》曰:“脾病者,宜食糯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茸;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采、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这种依据脏腑辨证进行配餐的饮食方法,并非杂乱搭配,毫无原则的,而是以中医五行生克为其理论基础的。例如牛肉、枣、葵等既用于脾病又用于肝病,这是由于甘可入脾补脾,而甘味又可以缓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从而使脾病得以康复。
此外,历代的劳动人民还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食补方法,如葱白、豆豉驱散风寒,马齿苋治痢疾,鲤鱼、赤小豆利水等,都可以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以上所举饮食进补的例子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能掌握辨证配食这个食补原则,就能灵活变化,应付自如。
(3)性味辨解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疗作用,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也有性味的偏胜。我们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针对疾病的性质,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祛邪扶正,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药有药性,食物有食性,食陛和药性一样,可分为四气(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辛甘酸咸苦。但是,食物的四性不如药物的四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成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而介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即不冷不热之类)。食物之温热寒凉,是根据它们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如发热时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荠等),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一般属于温热性(如阳虚的人食用羊肉、生姜等食物)。
食物之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不同的证有其不同的饮食禁忌。如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温性、热性食物;热证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热性食物,应忌辛辣、姜、葱、蒜、烟酒及油炸之类;阳虚宜温补,忌食寒凉;阴虚者宜清补,忌食温热性食物。又如肺结核患者,大多数属于阴虚体质,应禁忌辛辣动火、伤阴伤络的食物,若食之可能引起咳血;水肿病者,必须忌盐,因盐属咸寒之品,可使水肿加重;肝阳上亢之体,应忌进食动风或动火之食物,若食辛辣、温热之物,易致动风升阳,使病情加剧。
食物的五味与治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昧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一般认为:
辛味,具有行气、活血、发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的食物多含有辛味(如葱、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温的食物则兼能散寒。
甘味,具有和中缓急、补益中气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证及拘急疼痛的食物多为甘味(如蜂蜜、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质润者则兼能润燥(如蜂蜜等)。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和遗精诸证的食物多含有酸味(如乌梅、山植等)。
苦味,具有宣泄、燥湿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热证秘结心烦、肺气上逆喘促,以及寒热湿证的食物多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莴苣等)。
成味,具有散结、软坚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硬结、瘰疬等的食物多含有成味(如海带、海蜇、海藻等)。
此外,疾病所在的脏腑不同,其所需食物的味也不尽相同,《索问·五脏生成篇》说:“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可见饮食进补与食物的“味”的密切天系,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
(4)责在调和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种性味又各归于不同的脏腑,那么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注意食物补养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节制宜忌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则强身防病,以及延年益寿的目的。
首先,食物的宣忌与正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以及患病情况下的阴阳调和、机体修复、扶正祛邪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指人体应使摄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协调,这样才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健壮。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几味,五味即失去调和,则可由于五味有所偏胜,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易乘虚而入。对于病人而言,五味之调和更要讲究,切忌偏嗜某味,否则将加重病情,变证丛生。这是因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烦心”,从而使人发生各种变证。同样,对食物的寒热温凉,也应注意调和,不宜多食偏热偏寒之食物。
饮食禁忌,是指患者在病症过程及其恢复期,应当注意某些与疾病不相宜的食物不可食。尤其在疾病恢复期,由于人体病后邪气甫去、正气未充,肠胃不胜过度负担,如仍贪食厚昧或饮食过饱,则肠胃复损,病邪复侵,病症可能再度复发,中医所谓“食复”、“病遗”即指此而言。如对外科疮疡,民间一般有忌食某些鱼类、海产等“发物”的说法。
还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将不同性味的食物适当搭配在一起食用,可产生协同作用,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如黄芪加薏苡仁,可以加强渗湿利水作用;赤小豆配鲤鱼,则利水作用更好;又如水产物一般多属寒性,烹调时需加葱、姜等,目的之一就是以葱、姜的辛温来调解水产食物的寒性。此外,还要十分讲究药物与食疗的互相配合问题,即在药疗的同时要注意选择与药疗相宜的食品。中医书籍中提出了不少服药时的食物禁忌,例如服牛膝时忌牛肉,商陆忌犬肉,桔梗、乌梅忌猪肉等等。这些经验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值得我们参考、验证。同时,应当注意食物的性味与所服药物的性味有否矛盾。服热药时应配以热性食物,若食了寒性食物,即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故必须尽量避免;服发汗解表药时,要禁忌生冷及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会使药物的发散作用不能发挥,从而影响疗效;服滋补药(如参类、鹿茸等)时,禁食萝卜,因为萝卜为破气、伤气之物,会使此类药物失效;服健脾、和胃、宽中药物时,忌食豆类、油腻食物等。
4.饮食进补的基本方法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过食物与中药配伍,经加工,可以制成体现中医汗、下、温、清等不同法则的饮食,主要有补气益脾法、补血滋阴法、补肾益精法和益胃生津法等。
(1)补气益脾法补气益脾法是补气法与健脾法的总称。补气法具有补肺气、益脾气、增强脏腑功能、强壮体质等作用,适用于气虚体质和气虚证病人;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湿、益气升陷等功能,适用于脾虚体弱或表现为脾虚证的病人。
①补益肺气法选用补益肺气的食物,或补益肺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以治疗肺气虚证的方法。如选用大枣、饴糖、蜂蜜、鸡肉和人参、党参、黄芪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肺虚气弱,喘息短气,语声低怯,易感冒或汗出等症。
②补益脾气法选用补益脾气的食物,或补益脾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用以治疗脾虚证的方法。如选用糯米、大枣、猪肚、鸡肉、鹌鹑和党参、白术、山药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脾虚,精神困顿,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⑤健脾除湿法选用健脾除湿的食物,或健脾除湿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脾虚湿困证的方法。如选用莲子、芡实、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茯苓、白术和鲫鱼、鳝鱼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脾虚水湿不运,面浮身重,四肢肿胀,肠鸣、腹泻等症。
④益气升陷法选用补益元气的食物,或补气升阳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气虚下陷证的方法。如选用鸡肉、羊肉、鸽肉、鲫鱼、大枣制成饮食,治疗气不摄血证的方法,称为益气摄血法。如选用花生、大枣、龙眼肉、鳝鱼、墨鱼和黄芪、三七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气不摄血的吐血、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症。
(2)补血滋阴法补血滋阴法是补血法与滋阴法的合称。补血法具有增强机体生血功能,补充血液不足和补心养肝、濡养身体等作用,适用于营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虚及各种失血后之血虚证;滋阴法具有滋补阴液、濡养筋骨、涵敛阳气等功能,适用于阴虚体质或热病久病后阴液不足的病人。
①益气生血法选用具有益气生血的食物,或补气养血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气血亏虚证的方法。如选用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龙眼肉、鸡肉、猪肝、羊肉和黄芪、当归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气血两虚之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眩晕心悸等症。
②补血养心法选用补血养心安神的食物,或具有补血养心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血不养心证的方法。如选用龙眼肉、荔枝、大枣、葡萄、猪心、鸡肉和人参、当归、酸枣仁、茯苓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
⑤补血养肝法选用补血养肝的食物,或补血养肝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肝血不足证的方法。如选用胡萝卜、菠菜、猪肝、鸡肝和枸杞、桑椹、何首乌、当归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肝血亏虚,视物昏花,眩晕胁痛,惊惕,手足麻木等症。
④滋阴熄风法选用滋养肝阴、平肝熄风的食物,或滋阴熄风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阴虚风动证的方法。如选用桑椹、黑豆、鳖肉、牡蛎肉、鸡子黄和龟板、鳖甲、白芍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手足蠕动,筋脉拘急,头目眩晕等症。
⑤滋阴清热法选用滋阴清热的食物,或滋阴清热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阴虚阳盛证的方法。如选用梨、藕、龟肉、鳖肉、牛乳、鸡子黄和生地黄、龟板、枸杞、桑椹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阴虚火旺之五心烦热,骨蒸盗汗,潮热颧红等症。
(3)补肾益精法补肾益精法具有补肾气、充元阳、填精髓、强筋骨等功能,适用于肾气不足,精髓亏虚所致发育迟缓、早衰或遗精不育等症。
①补肾滋阴法选用补肾滋阴的食物,或补肾滋阴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肾阴不足、精血亏虚证的方法。如选用芝麻、黑豆、枸杞、桑椹、牛乳、毕乳、猪肾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肾虚亏损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消渴,遗精等症。
②温补肾气法选用温补肾气的食物,或温补肾气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肾气虚弱证的方法。如选用胡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苁蓉、淫羊藿、附子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阳痿,遗精等症。
④填精补髓法选用填精补髓的食物,或补肾益精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精髓不足证的方法。如选用芝麻、黑豆、龟肉、海参、淡菜、猪脊髓、羊脊髓和肉苁蓉、鹿茸、枸杞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肾精亏虚之腰膝酸痛,足膝痿软,须发早白,虚赢少气,发育迟缓等症。
(4)益胃生津法益胃生津法是益胃生津法与润燥生津法的合称。益胃生津法具有益胃阴、生津液的功能,适用于津液不足之消渴口干,便秘等症;润燥生津法具有润肺燥、生津液的功能,适用于肺燥津伤,咳嗽咽干等症。
①益胃生津法选用养胃阴、生津液的食物,或益阴生津的中药与食物配伍,经烹调加工制成饮食,治疗胃阴虚亏或津枯肠燥的方法。如选用梨、甘蔗、荸荠、藕、牛乳、芝麻、蜂蜜和麦冬、石斛等,分别制作而成。常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口燥
2、二十四节气适合吃什么
3、24节气对应的食物
24节气对应的食物:立春吃春卷,雨水吃龙须饼,惊蛰吃驴打滚,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团,谷雨采茶食香椿,立夏吃鸭蛋,小满吃苦菜,芒种吃梅子,夏至吃面,小暑食新米,大暑吃仙草,立秋啃西瓜,处暑吃鸭子,白露饮米酒,秋分吃芋饼,寒露吃芝麻,霜降吃柿子,立冬喝鸡汤,小雪吃腊肉,大雪喝粥,冬至吃饺子,小寒喝腊八粥,大寒吃年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时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又多了一个“中国符号”。
现在大家由于工作的繁忙而记不清二十四节气,但节气美食却一直是我们餐桌上的宠儿,也许,用食物才能寻回那日渐稀薄的时节味道吧。
立夏是我们夏天的第1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那么在这个节气我们尽量要减少进食一些油腻辛辣的食物,这样可以防止滋腻脾胃,我们平时也要多注意吃一些蔬菜水果或者粗粮的,比如我们可以吃一些苹果,香蕉,牛奶,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帮助我们人体补充营养,又可以起到一种强心养阳的效果!
小满是我们夏天的第2个节气,小满节气一般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皮肤病,首先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一种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我们饮食上尽量要以清淡为主,要多吃一些素食,比如说我们可以吃一些吃小豆,薏苡仁,绿豆,莲藕,胡萝卜,山药等食物,这样对我们的人体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
芒种是夏天的第3个节气,一般这个时候雨量都比较充沛,而且气温也在逐渐升高,而一些天气自然灾害也会经常见到,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做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所以我们在芒种时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比较懒散,头脑比较不清楚,所以我们在此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豆类,比如说菠萝,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等。
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出汗比较多,会非常容易丢失钾,我们也要在此时适当的补充一些假,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体内的钾平衡。
4、二十四节气时令吃什么时令膳食养生法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知随时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变化,而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的饮道食与人的五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的饮食养生也必须顺应时节,符合四季二十四节气更替变化的客观规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本书春生阳、夏养阴、秋滋阴版、冬补阳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季节变换、节气交替中的养生方法,收录了最行之有效、最有价值的养生食谱,为读者在不同季节时令里安排日常饮食起居提供了有益的权指导,帮助读者轻松掌握延缓衰老、永葆青春及祛病延年的秘诀。
5、二十四节气各有什么特色饮食传统?
一、立春
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养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内通风,加强身体锻炼。此外,还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温、发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荐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荐白萝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葱、辣椒、苘蒿、卷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莴苣、竹笋、冬瓜、南瓜、丝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此时养生要注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理肝脏,保持肝气顺畅。
宜:多吃新鲜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萝卜、山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笋、藕、荸荠、萝卜等。水果有柑橘、苹果、香蕉、雪梨、菠萝等。水产类有鲫鱼。其他为红枣、蜂蜜、莲子等。
三、惊蛰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应肝的属性。此外,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要注意严防。
宜:多吃新鲜蔬菜及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萝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药、春笋、甜椒、洋葱。水果有梨,海鲜有螃蟹。其他为莲子、银耳、芝麻、蜂蜜、鸡、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为春分。此时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较易发,要注意防护。
宜:进食辛、甘温偏之物。主食选择热量高的,并要多摄取蛋白质,宜清淡可口。推荐食物有胡萝卜、卷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韭菜等新鲜蔬菜,柑橘、柠檬、苹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莲子等干果,豆浆等饮料。
五、清明
太阳黄经15度时为清明。清明后雨水增多,自然由阴转阳,这时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
宜:清凉的寒性食品,并减少甜食和热量大的食物的摄入。吃些柔肝养肺的食物,如荠菜、菠菜、山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银耳、香菇、牛蒡、鲩鱼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凉的水果也应吃些。
六、谷雨
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除了精神养生来调节情绪外,还可食用一些能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食物。
宜:食富含维生素B、碱性、养阴润肺、暖胃健脾及调节人体情绪的食物。豆类有黄豆、大豆。蔬菜有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西红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柠檬等。其他有海带、天然绿藻类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过量。
七、立夏
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此时胃病较易发,要注意防范。
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还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热利湿的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蔬菜有洋葱、土豆、冬瓜、芹菜、西红柿、黄瓜、丝瓜、山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苹果、桃、草莓、西瓜等。干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产类有海参、泥鳅、鲫鱼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类、奶类等。
八、小满
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为小满。此时人的生理活动处于一年当中最活跃的时期,故消耗的营养较多,需要及时进补。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凉的食物,但不可过于寒凉。推荐蔬菜有黄瓜、胡萝卜、冬瓜、丝瓜、荸荠、藕、西红柿、山药等。肉类有鸭肉等。水产类有鲫鱼、草鱼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种
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此时雨多且潮湿,天气闷热异常,极易伤脾胃。另外,由于经常生吃食物、痢疾高发,要注意防范。
宜:以清补为原则。此时要多食蔬菜、豆类、水果,适当补充钾元素,粮食以荞麦、玉米、红薯、大豆等含钾元素较高为主,水果为香蕉,蔬菜为菠菜、香菜、油菜、卷心菜、芹菜、大葱、青蒜、莴苣、土豆、山药等。
十、夏至
太阳到达黄经90度为夏至日。由于夏季出汗多,体内易丢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较差,所以常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宜多食酸味,常食咸味以补心。适宜的食物有西红柿、黄瓜、芹菜、冬瓜、莲藕、绿豆、草莓、杏仁、百合、莲子等。
十一、小暑
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此时刚进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
宜:以清淡味香为主,饮食上要多注意卫生和节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荐食物有西红柿、山药、黄瓜、西瓜、苹果、蚕豆、绿豆、牛奶、豆浆等。
十二、大暑
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此时的人体容易被暑、湿等邪气所侵扰,故要重点防治中暑。饮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湿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及蛋白质。此时适宜的食物有山药、莲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枣、莲子、绿豆、豌豆、海参、甲鱼、鸡肉、鸭肉、瘦肉、鸡蛋、牛奶、蜂蜜、豆浆、绿茶等。
十三、立秋
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视这秋天的开始。立秋会带来“秋燥”的相关疾病,应多吃些润肺的食物。
宜:适当多食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应常食用,这些包括萝卜、西红柿、山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莲子、桂圆、糯米、粳米、枇杷、菠萝、乳品、红枣、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处暑
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此时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湿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
宜:吃温补食物,饮食宜清淡,多吃些碱性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适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黄瓜、苦瓜、冬瓜、南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豆类及奶类等。
十五、白露
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白露是天气转凉的标志。此时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包括竹笋、萝卜、胡萝卜、鲜藕、梨、苹果、红薯、小米、鸭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此时要特别注重保养内守之阴气,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宜:适宜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饮食应以温、淡、鲜为佳,如藕、鸭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银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注意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以免耗散精气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润的食品,可健胃养肺润肠,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这类食物包括萝卜、西红柿、莲藕、胡萝卜、冬瓜、山药、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鸭肉、牛肉、豆类、海带、紫菜、芝麻、核桃、银耳、牛奶、鱼、虾等。
十八、霜降
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此时易犯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补气养胃。
宜:以平补为原则。适宜的食品有洋葱、芥菜(雪里蕻)、山药、萝卜、紫菜、银耳、猪肉、牛肉、梨、苹果、橄榄、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民间把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此时饮食应以增加热量为主,起居养生重点重防“寒”。
宜: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钙和铁的食物。适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卷心菜、白萝卜、胡萝卜、绿豆芽、油菜、洋葱、西红柿、红薯、苹果、香蕉、枣、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类、羊、牛、鸡、鱼、虾、海带、牛奶、豆浆、蛋类、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为小雪。此节气前后,天气阴暗,容易导致或复发抑郁症,因此,要选择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热粥。热粥不宜太烫,亦不可食用凉粥。昆时适宜温补,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同时还要益肾,此类食物要腰果、山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选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本时节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同时此时也是食补的好时候,但切忌盲目乱补。
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温补食物有萝卜、胡萝卜、茄子、山药、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鲫鱼、海参、核桃、桂圆、枸杞、莲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宜:食种类要多样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物要温热熟软,并且要清淡。宜食胡萝卜、西红柿、梨、猕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是一年当中气候最冷的时段。此时人们应注意“养肾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来防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荠菜、南瓜、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鳝鱼、鲢鱼、木瓜、樱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等。此时比较适合吃麻辣火锅和红焖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所以应注意防寒。
宜: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风寒邪气的侵袭。饮食方面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适当增加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6、二十四节气与饮食养生的原则是什么?
四季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改变。为使人的身体在这种变化中不生病,保持健康,饮食养生应该研究四季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原则,使人体能够利用饮食来改变身体状况,克服因气候变化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养生之目的。
(1)春季养生饮食:以升为主
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气候温暖,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所以饮食除注意清淡外,还需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机体活动、生长发育之需要。根据春季特点,应适当选一些扶助正气、生发元气的食品,以开发人体之阳,强壮精力。尤其是对久病刚愈、病后或年老体虚、手术后失血亏虚,或儿童体质素弱者,更为必要。
春季在养生饮食上,应该由冬季的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种少,人体摄入的维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调配上,应多采用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及菠菜、芹菜等各种绿色蔬菜。在动物性食品中,应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吃类似母鸡、蛋、牛奶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用来调补身体。还可以吃些青壳螺蛳、鲫鱼等,以补中益气。在味道上,春季应少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尤其是度数高的烈性白酒,应少喝或不喝。
(2)夏季饮食养生:以清为主
夏季气候炎热而又多雨,由于暑热挟湿,常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再加上气候炎热,使人多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往往因食之太过,又伤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之物,更不可多食油腻厚味或不洁之品,以防痢疾、泄泻等胃肠道疾病。此时的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利湿清暑、少油之品为宜。如西瓜、冬瓜、绿豆汤、酸梅汤、薄荷汤、绿茶等均为清热利暑、利湿养阳之品,都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气温高,细菌十分活跃,一些含蛋白质、脂肪等丰富营养的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加之,人在此季节食欲较低,因此,中医主张“清补”。清补是以凉性食物为主,包括植物性主食及多种绿叶蔬菜、水果等。诸如火腿冬瓜汤、绿豆粥、百合红枣汤等,也有清暑止渴,生津凉血的作用。
夏天又是多雨季节,暑湿当令,食欲不佳,可运用赤豆、薏米等既健补脾胃、化除湿邪,又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食品。又由于出汗多,水分和营养物质损耗很大,必须及时补充。
(3)秋季饮食养生:以平为主
秋季万物收敛,凉风初长,燥气当令。霜露乍降,早晚容易受凉,咳嗽气喘等病易于复发。此季人们食欲大增,因为在夏季消耗的体力要靠此季节增加营养来补充。因此,秋季里饮食宜用甘润平和之品,即“平补”。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热食物,也应忌生冷寒凉之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蔬丰盛,萝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银耳、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补”佳品。
此外,还有许多食物,如山药、扁豆等既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又具健补脾胃作用;燕窝、银耳、百合之类,则既能养阴润燥,又可益中补气。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平补,有许多适宜的食品可以选择。
(4)冬季饮食养生:以滋为主
冬季自古以来是人们最重视的进补时节,因为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与天地相应,各种功能活动也处于低潮期,此时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补应该顺应自然,选择食物注意益气补阳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强机体抗御风寒和外邪的能力。另外,严寒天气,人体的代谢相应减慢,皮肤的血管收缩,散热少了。在饮食调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炖肉、熬鱼、火锅等。在调味品上可以选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绿色蔬菜当然是不可缺少的,牛肉、羊肉、狗肉滋养脏腑、增加营养,是冬季滋补佳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饮食养生原则,补要得法,补要辩证,补要因人、因时、因药而宜,不盲目进补,才能真正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7、二十四节气对饮食养生要求有什么?
(1)春季六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它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说,当春归大地之际,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饮食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中去。
春季在饮食方面,首先要贯彻《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随着四季气候的不同,在选择食物的冷、热、苦、酸、辛、甘等性味时也应有异。春季为人体肝气当令,而肝脾关系最密,也就是说春季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根据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宜选辛、甘、温之品,辛甘之品有助于升阳,温食有助于护阳,且饮膳又要求清淡。因此,春季养生食物的选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夏季六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夏季,指阴历四月至六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3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非常清楚地指明了夏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饮食宜减苦增辛。
(3)秋天六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
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饮食养生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
(4)冬天六节气的饮食养生要求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所以,冬季养生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
8、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怎么样
很好的养生软件,每个节气都对应一个方案
9、二十四节气养身菜谱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立春与养生
养生菜:韭菜炒虾、 菠菜炒猪血、荠冬拌肉丝、 蜜糖蒸萝卜
茄汁黄瓜排
养生汤: 萝卜无花果煲瘦肉汤、 白饭鱼滚韭菜汤、 白胡椒猪肚汤、 青韭红白汤、大葱钙骨汤来
养生粥: 地黄粥、源红枣冰糖嫩肤粥、神仙粥
养生药膳: 何首乌炒肝片、 屠苏酒
雨水与养生
食俗菜品: 鸡肉汤圆、成糟羹、
养生菜:口蘑鸡块、虾米小白菜炖豆腐、芜爆里脊、一品山药、
扒四宝、 韭黄炒鸡丝、
养生汤:豌豆苗鲫鱼汤、栗子鸡汤、鲤鱼百汤、 洋葱番茄百合汤、
荸荠排骨汤
养生粥:黑米党参粥、鸡肝萝卜粥、韭菜鲜味粥
养生药膳: 山药枸杞蒸、苦菜炖猪肉、参果炖猪肉
惊蛰与养生
食俗菜品:猪肉萝卜煎饼、 芋头饺度子
养生菜:鱼肚炖鸽子、鹑蛋煮黄鱼、荠菜炒里脊、
脆皮炸鲜奶 、珍珠绿玉丸子
养生汤: 马齿苋绿豆汤、 花生衣红枣汤 、莲子银耳汤、 猪心百合汤 、 葱豉豆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