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和作用
一、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的内容:
1、解甲归田:
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刘邦鼓励士兵回乡生产一方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又增加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劝民还乡:
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战争期间流亡山泽没有登记户籍的人,令各归其县,登记户籍,恢复原有田宅,这样及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又增加了缴纳赋税的人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释奴为民:
因饥饿卖身为奴隶的释放为平民,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劳动力。
4、十五税一: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休养生息的作用:
①巩固西汉统治;
②推动经济发展;
③奠定强盛基础。
汉初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措施,他的后继者文帝和景帝继承了汉高祖的既定方针,继续推行一系列治国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繁盛局面称“文景之治”。
(1)汉朝休养生息具有什么特点扩展资料:
1、文景之治简介: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2、无为而治思想
汉帝国建立之初,利用民众对秦王朝残厉法制的不满,顺从民意,进行了政治改革。为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规范,倾向于不妄为,适于每一个人。
无为政治看起来有消极保守的倾向,从另一种种角度看,却透露出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精神。这种政策强调行政上不妄为,少有急切的举措,避免苛政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这种政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进步。
文景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并适当补益损革,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
文景时代比较宽和的政治空气,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书·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位节,以安百姓”,对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汉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背景是什么?
西汉初年,因为秦末、楚汉以来连绵战争而民生凋敝,所以汉朝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汉朝初期的几代皇帝都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自汉高祖刘邦统一,历经孝惠、高后、文景,其间群臣多好黄老无为之术。
而所谓的“无为”,并非一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无为的原则有两个:一方面是“守而勿失”,就是对于刘邦、萧何在汉初制定的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不做重大改变;另一方面就是阶级治理,在允许范围之内,对于人民生产生活尽可能少干涉。
汉初主要的内容就是:
第一,重农抑商,恢复并且发展生产。大力提倡以农为本。
第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废除秦朝时代的严苛法律,约法省刑,禁网疏阔,治民尚清净宽舒,以求百姓安静。
第三,废除关卡与桥梁的过路费,开放山泽,让人们充分利用。
第四,煮盐、冶铁等领域全面开放,甚至连采铜铸币这样的领域都对私人开放。
第五,对待诸侯王的问题上,采取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观念。所以即便汉初诸侯王坐大,朝廷也不急着削藩,而之后“七国之乱”,不过三个月就被景帝铲除。(后来的明朝建文帝有这样的心思,也不会那么倒霉)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汉初的无为而治,宽刑简政,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到文景时代,粮食多到腐烂都吃不完,铜钱多得没地方放,粟十余钱,烟火万里,可谓和乐。
《汉书·食货志》记载: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武帝刘彻祖母窦氏,也是汉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奉行“黄老之思”的统治者。直到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薨,汉武帝才开始大兴儒家“有为之治”。
3、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是什么
反秦之弊,与民知休息
1、推行轻徭薄赋,重农抑商,抑制商人
2、大量士兵罢归家乡
3、复故爵田宅
4、免自卖为奴隶者为庶人
5、减轻田租道为十五税一,文景帝时期减为三十税一
6、文景帝时期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版进行副业生产
7、改革法律,文帝时期废除秦朝的株连,以及伤残肢体的肉刑,景帝又继续减轻刑罚,各地官员亦权断狱从轻
8、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减省财政支出
4、西汉 休养生息介绍一下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越完整越好
当时的西汉和唐太宗时期一样,都是刚结束社会战乱的时期,由于都是经过长期的战乱,所以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很慢,国力也不是很强盛,同时由于前期战乱时期百姓都受到很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所以当时社会矛盾很尖锐.所以唐太宗和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提高国力,从而实施了一系列的仁政,进行了一系列的轻徭薄负、修养生息的政策,这也是每逢改朝换代和战乱之后所必须实施的政策.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要天下安定,首先得百姓安定;要百姓安定,就必须给个空间给他们,让他们可以或下去;民以食为天,让百姓修养生息,有饭吃,百姓自然会安定下来.百姓安定下来了,社会才能安定下来,社会安定下来了国家才能健健康康的发展下去,国力才能提高上去.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和意见.
在我看来,以上的政策不仅对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用,对现在也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将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政策.在早几年的农村生活条件不好,经济条件差,连供家里的小孩子上学都不能,有的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都不能保证.而当时农村农民还得按家里的人口每年收割的时候向国家交纳粮税,没粮的就用钱或者其他的东西代替.所以农村一些劳动力放弃了田间操作,都份份进城打工,这样就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空虚,大量的田地荒废,由于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一些城市造成巨大的人口压力.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也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命脉.所以为了我国的发展,就必须妥善的处理好中国农村建设的问题.所以最近几年中国大力宣传"三农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促使者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他不仅免掉了农民的农业税,而且还对农村的农民进行农业补贴等这一系列的护弄措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农村的情况.所以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所以在我看来修养生息、轻徭薄负的政策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是一直都行的通的.
5、大一统的汉朝 休养生息政策原因1 2 简短
(1)客观原因。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国家贫困。
(2)主观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不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都要求恢复社会经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巩固封建统治。
6、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朝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社会安定有什么好处?
“休养生息”,源于老子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既“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用道家的思想来进行国家的管理。汉朝通过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强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首先,汉高祖刘邦主张解甲归田,劝民还乡。凡是到了退役年龄的士兵,回乡之后会按照之前在军队所做的贡献得到相应的奖励。因为战争逃亡至其他地方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有登记户口的民众,可以回到原地登记户口,获取田宅。这样,社会上流离失所的民众减少,从事劳动的人民增加,既可以促进生产,又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收入增加,经济也逐渐发展。
其次,汉高祖主张释奴为民,减轻赋税。使得众多原本没有自由的奴隶能够像普通农民一样劳作,而且农民的赋税减少,生活相对富裕,生产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生产率相应得到提升。而汉高祖刘邦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百姓拥护国家的统治,支持国家的政策。社会上流离失所逐渐减少,叛乱事件也少有发生,社会安定和谐。
正是由于汉高祖刘邦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西汉经济上得到了恢复,社会也逐渐安定,国家实力增强,巩固了西汉的统治。海内殷富,国力充实,后来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被驱匈奴也得益于休养生息政策打下的良好基础。
7、汉朝的“无为而治”真的是为了休养生息吗,背后的隐情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汉朝,继秦朝之后汉朝建立。建立初期十分艰难,因为当时经过秦朝多年残暴的统治,百姓生活艰难,国力衰弱,所以汉朝刚开始的时候实行无为而治,推崇黄老之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为了国家能够休养生息,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其实汉朝实行无为而治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汉高祖刘邦,他带领自己手底下的人打了很多胜仗,最后打败项羽当上了君主。但是,他们其实都是从民间崛起的,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所以在他们刚开始建国的时候,刘邦手底下自己信任的人都帮助他无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所以当时汉朝初期的很多制度还是沿用了秦朝时候的制度。
其实在刚开始建立国家的时候,刘邦也为了统治好手底下的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他后来发现,效果不太好,越管越管不住。所以渐渐的他们就不再管这些事情了。只是担心想国家会不会分裂,所以对于民间的事情他们更是放任不管。接下来我们说在汉朝初期的时候实现的是黄老之学,为什么不用儒学呢?
其实在汉朝初期的时候有受秦朝影响,因为在秦朝的时候发生过焚书坑儒的事件,所以很多儒学的经典书籍都被销毁了,很多人也因为怕事而放弃学习儒学。而且在汉朝初期的时候,根本没有像孟子这种大的儒家人物。没有人可以为他们提出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所以他们便直接实现了黄老之学。
8、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使汉朝出现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休养生息。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采取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
9、汉朝统治者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有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10、汉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具体制度如何?
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文帝(前202—前157)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前188—前141)
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犯人),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陆贾
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经常在汉高祖的左右,出谋划策,或出使诸侯。他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里的话。汉高祖谩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说:你给我写些文章,分析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于是陆贾写了12篇文章,呈送汉高祖,称为《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以上见《汉书》卷43《陆贾传》)。《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压制)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烦,天下愈‘乱’(指农民起义);法愈滋,而奸愈炽(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残暴烦苛)而用刑太极(过)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壮者耕耘于田”等语,主张让农民有种地的时间。
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据《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