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芒种之二十四节气养生

芒种之二十四节气养生

发布时间:2020-12-26 13:40:39

1、芒种的习俗是什么 芒种节气吃什么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芒种夏日昼长夜短,午休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功能的食品。

2、芒种节气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芒种已过两日。6月5日至6月20日,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从芒种开始,就进入了典型的夏季气候。此时虽还不到最炎热难耐的三伏天,但气温已明显升高,尤其是正午时分,闷热汗涌。

芒种时节,是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抢收的季节,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时候。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正如俗语“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

养心免伤神

“暑易入心”,对应农忙时节,人的调养在这个时段反而更要注意养心闲,防暑热。“汗为心之液”,气候炎热,暑湿较重,动则汗出,身体易疲倦,难免损耗心神。老年人、职场人士应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平和心境,情志旷达,避免焦虑、忧郁、动怒、情绪大起大伏,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大椎

取穴:正坐低头,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此时用艾灸养生可每日温灸大椎穴15-20分钟。《类经图翼》有语:“心藏神,肺藏魂,阳经得温煦即可滋心肺,养神魂。”因此,芒种时节养心灸应主灸阳经穴位。我们的身体尤以背部近头颈部阳气最盛,为阳中之阳,而大椎穴便是这阳中之阳的重要之穴。大椎还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相会之处,艾灸大椎穴,能够贯通手足各条阳经之气。

养肾固元气

在中医理论中,心和肾堪称一对“兄弟”,二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即中医所说的“心肾相交”。由于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养肾水,使肾水不寒;而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阳不亢,人体才能健康安泰。肾气,是指肾精所化之气。现代人由于经常熬夜、饮食规律不当,无论男女都很容易肾气不足,容易出现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病症。肾气不足也是加速衰老的原因之一。

关元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气海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建议肾精不足的人,养心的同时再艾灸关元、气海两穴,有利下焦,培补元气。关元穴是足三阴交和任脉交会之处,一身元气之所在,气海穴更是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之大穴。

祛湿健脾不可少

芒种至夏至这段时间,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艳阳和暴雨时有交错出现,暑湿凝滞。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湿气伤及脾胃,很多人会感到中气不足,时常食欲不振、饭后腹胀、气短乏力。此时可熬煮薏米红豆粥清热健脾,祛湿排毒。

中脘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天枢

取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足三里

取穴:在小腿前外侧,膝盖凹陷处下方约3寸(4横指),距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同时,这段时间也是艾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最佳时机。每日艾条灸或温灸罐灸中脘、天枢和足三里,可有效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脾胃运化水湿,保持气机宣畅、胃肠轻松。

晚睡早起勤吃苦

“春夏养生,重在养阳”,芒种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时人应顺应昼长夜短,注意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但也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防晒。

饮食上切忌过食寒凉。夏季在“五味”中对应苦味,主入心经。因此宜减酸增苦,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丝瓜、芹菜、莲子芯等,不仅清心火,泻暑热,还可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进食欲。

节气灸(九)丨芒种 养生穴位小结:

大椎、关元、气海、中脘、天枢、足三里,每穴灸15-20分钟。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人体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早知道

✓ 艾灸时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着凉;

✓ 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温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 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时内不要洗澡;

✓ 灸后不要吃寒凉饮料、水果和海鲜;

✓ 饭后1小时不宜艾灸;女性经期不宜艾灸;

✓ 过饥、过饱、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状态下不宜艾灸;

✓ 灸后若有余艾,要用熄灭筒彻底熄灭或放入罐中盖严熄灭;

✓ 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3、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是什么意思?

你好!
二十四节气之第九节气,在6月5日或6日;表示夏收(麦类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大忙季节。二十四节气在中原黄河流域地区的天气变化描述的最准确。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4、二十四节气的“芒种”如何得名?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节气简介: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气候特征: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雨水: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气温: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5、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指的是什么?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
今年6月6日为芒种。

6、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芒种反映有关作物来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源生产的作物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好。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6)芒种之二十四节气养生扩展资料:

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农谚云“芒种忙、忙着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

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其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7、芒种节气应该注意什么

芒种节气应该注意天气、饮食等等

芒种时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版天气炎热,尤其是在权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所以芒种时节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饮食穿衣都需要注意。

特别是饮食方面,芒种前后饮食要清淡为主,既要能解暑清热,又不能太严寒冰凉。而且过咸过甜的食物都要少吃。要多吃益气养脾,止渴生津的食物,多吃水果多喝水。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5、6或7日。今年的芒种就在6月5日。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大麦小麦等等种子都已经成熟了,可以抢收了,而且这个时候也是要种夏季作物了,也要抢着种庄稼了,所以是农民们非常繁忙的农收时节。

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呜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8、芒种节气 芒种时节有什么习俗

民间传说:“芒种遇端阳(端午节的意思),十家烧火九家亡(这天家里做饭不吉的意思)”1、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如果恰逢端午节,配上划龙舟等传统节目,一忙一闹一乱,可能往往忘记煮在灶上的饭,引起火灾吧……2、今年端午节不准划船,不放炮仗,不走亲戚3、老人们说,芒种遇端午,不是稻草旱死,就是人出事,说得很恐怖的,要说科学根据肯定是找不到,但是老人家所谓的迷信往往又能被应验,这不江西不是特大旱吗?所以还是遵照长辈的意思小心点好吧! 4、还是少吃点,这季节吃多了容易上火

9、二十四节气养生除了护肝还注意什么

二十四节气养生
祖国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天人相应”,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养生保健方面必须遵循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主动调节自己的衣食起居,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其中每个季节又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不同的气候特点,相应的养生重点也有不同。
立 春
每年的 2月 4 或 5 日;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 24节气之首;立:建立、开始之意,表示冬季结束,春季由此开始。 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逐渐回暖,但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更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等异常天气,若骤减衣被,可能感受病邪而致病,故春天宜“捂”。
起居上:晚睡早起,舒展形体,增加户
外活动,踏青,野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万物复苏的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春季对应人体的肝脏,养生保健要以保肝护肝为第一要务;保肝的三个要点是:保证睡眠;调畅情绪;注意饮食。
1. 保证睡眠: 从晚上 11点至夜里的 3点对应着人体的胆经和肝经,这段时间的睡眠对保肝护胆非常重要。中医有“肝藏血”、“卧则血归于肝”之说,认为肝脏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夜里回到肝脏的血流量是白天工作时的5倍,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养肝护肝,也有利于肝脏发挥其各项功能尤其是解毒功能。
2. 调畅情绪:肝属木,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应戒怒恚或抑郁,保持情绪舒畅,以免肝气郁结或化火,影响健康。
3. 饮食宜忌:
减酸增甘:酸味入肝,其性收敛,不利于肝气的升发和疏泄;甘味入脾,能健脾益胃;“见肝之病,当知传脾”,肝和脾关系密
切,互相影响,需同步调理。
注意清泄肝火:多食各种绿叶蔬菜,尤其是荠菜、薄荷和豆苗等;菊花、玫瑰花、决明子、三七花等可代茶饮;佛手能疏肝理气、化痰清热,毒副作用小,可常服;
忌食发物:有动风、助火、生痰作用的食物:鱼、虾、蟹、牛羊肉、鸭肉、香椿、芫荽、豆豉、腐乳等。
少喝酒:酒精里的乙醇是在肝脏进行代谢的,一般人的肝脏24小时只能分解50毫升的酒精,相当于2两白酒,所以长期嗜酒会加重肝脏负担,进而严重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等严重后果,所以只宜少量饮用低度红葡萄酒(10~30毫升),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护心血管有一定益处。
雨 水
每年的2月19或20日,第二个节气;此时自然界特点是:天渐回暖,开始降雨,万物萌芽生长。
春季的主要病邪是风邪,“风为百病之
长”,寒、热等病邪往往借助于风邪侵入人体;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做到“避风如避剑”;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提醒我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惊 蛰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第三个节气;正值九九艳阳之际,春光融融,气温回升最快,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结束冬眠。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仍要注意气温的冷暖变化,尤其是“倒春寒”之类的异常天气。
春 分
每年的3月19~22日左右,第四个节气。 “春分”有两方面的含义:
1. 昼夜均分,各12小时,自此之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2. 平分春季,位于春季之中,之后气温继续回升。
这是一个“阴阳均而寒暑平”的时候,我们养生的重点也要从以下三方面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起居有节:晚睡早起,增加户外活动; 饮食合理:清泄肝火,忌发物,少饮酒; 情绪平稳:戒怒恚或抑郁,心情舒畅,乐观向上。
清 明
每年的 4月4 或 5日,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渐高,降雨增多,天气清朗,四野明净,生机勃勃;
清明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多安排祭祀和扫墓,表达对故人的尊敬和怀念;同时也可春游踏青,融入明媚春光,强身健体,心旷神怡。
谷 雨
每年的4月20日前后,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其实就是雨生百谷之意: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
“清明无雪,谷雨无霜”:谷雨之后寒流出现的可能大为减少,气候温暖且衡定;
小土黄:清明的最后三天加上谷雨的15天共18天。此时空气中湿度逐渐增加:
容易出现湿邪困脾、干扰脾胃功能的情况,所以此时的养生重点应该转移到健脾护胃方面:
饮食定时定量;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及生冷不洁之物; 避免劳逸失常或思虑过度。
可常食用健脾利湿之物:茯苓、薏苡仁、扁豆、山药等;或常服:参苓健脾胃颗粒、香砂平胃散等。
立 夏
每年的 5 月 5 或 6日,24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季由此开始。
自然界的阳热之气日渐增多,气候炎热,各种生物生机旺盛,生长繁茂,同时也是人体的阳气最旺的一个季节。
夏季对应人体的心脏,要时刻注意保护心脏:
“心为君主之官”: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而人体更是不可一时无君:心脏跳动一刻不能停止。
而西医心血管专家也提出了“健康从心开始”的口号。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里正常运行,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和动力;血液在脉道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把营养物质送达全身,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保护心脏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过劳而耗伤心气:劳则气耗; 睡好午觉:中午11点~13点为心经所主,此时一定要好好休息,不妄作劳,以护心气。
保持情绪稳定和舒畅,避免激烈起伏;中医认为“喜伤心”,“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心神跳荡,气血失于和顺。
小 满
每年的5月21日左右,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自然界的生物比较丰满和茂盛,故曰“小满”。
夏季在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少油增盐;
2.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入心,助心气,
清心火;
3. 注意选择一些凉性的、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各种瓜类、莲藕、西红柿、绿豆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多的寒凉饮冷,以免损伤人体的阳气;中医的著名观点之一:“春夏养阳”,即春夏之季重在养人体的阳气,勿因各种不良行为和习惯导致阳气的损伤。
4. 红色、橙黄色食物有利于心血管,可以经常食用。
芒 种
每年的6月5或6日,24节气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芒种”之意是:麦类等有芒作物开始收割,而谷类等作物开始播种:进入了农忙时节。
夏季的主要病邪是暑邪和火邪;二者均为阳、热之邪,伤阴耗气,常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导致多种疾病和症状:如口干舌燥、咽痛、咳嗽、大汗出、烦躁不安、头晕头痛、尿短赤、大便难等。
起居上:晚睡早起;降低活动强度;午
后炎热时注意躲避高温,适当减少户外活动;
饮食上:清淡为宜,适当进食寒凉性食物,及时补充水分;
情绪上:心静自然凉,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以免火上浇油。
夏 至
每年的6月21或22日,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至者,极也”;为日长之至,即白昼最长,此后逐渐昼短夜长;也就意味着此为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同时阴气开始生长。
夏至之后开始进入最热的“伏天”;“伏”有两层含义:躲避高温,减少外出以避暑气;此时也潜伏着阴寒之气;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易在冬天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至之时加以调治,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充身体所欠缺的阳气。
小 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第十一个节气,
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小暑”之意即:天气炎热,但还不是最热。
大 暑
每年的7月23或24日,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正处于“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且湿度较大:“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长夏” 的养生
“长夏”是指每年的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处暑和白露四个节气;此时正值夏秋之交,与脾相应,而主要病邪就是湿热之邪;
养生重点:
避免淋雨、涉水、久居阴暗潮湿之地; 忌肥甘厚腻及酒水饮料;
常服薏苡仁、茯苓、山药、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以及绿豆、瓜类等清热利湿之品。
避免劳逸失常;
避免思虑过度。
立 秋
每年的8月8日或9日,第十三个节气。 暑去凉来,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但仍未进入秋天气候。
处 暑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第十四个节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但早晚的气温已开始下降,温差逐渐增大。
白 露
每年的9月7日前后,第十五个节气。 凉爽季节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来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故曰“白露”。
是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俗语说“白露身不露”:此时需注意保暖,及时添衣,避免受凉。
开始进入典型的秋季气候:雨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小,秋燥逐渐显现。
警惕秋燥伤肺,多食润肺化痰、清热养
阴之品;
白色食品保肺最宜:大白菜、白萝卜、百合、山药、大蒜、莲藕、银耳、杏仁、梨、白芨、鱼腥草、薏苡仁、牛奶等。上述食材可自由组合,随意加工成菜品、汤、粥、羹等等,每日坚持服用。
秋 分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有两层含义:
1. 一天 24 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自此之后昼短夜长;
2. 位于秋季之中,平分秋季,自此之后逐渐进入深秋季节。
气候特点:气温降低速度明显加快:“一场秋雨一场寒”;
养生重点:
及时增添衣被,防止受凉;
加强体质锻炼,增加户外活动,登高观景,心旷神怡;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忧伤悲愁损伤肺气。

寒 露
每年10月8~9日交季,一年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露气寒冷,快要凝结成霜,东北、西北地区甚至已开始下雪。
民间谚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吃了重阳糕,单衣打成包”之说,亦即此时应注意加衣保暖,避免受凉。
此时也真正进入“多事之秋”:气温越来越低,空气干燥,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
养生重点:
早睡早起,避免劳累,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少吃辛辣刺激、香燥及肥甘之物。 霜 降
每年10月23 或 24日; 一年中的第1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的自然界天气渐冷,常有冷空气侵袭,气温下降快;当降至零度以下时,露水凝结成霜。草木黄落,蛰虫皆俯;在这“风刀霜剑严相逼”之时,要注意避寒保暖,谨防呼吸
道、胃肠、心脑血管以及骨关节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进入所谓“土黄天”:霜降前3天开始,后延18天(亦即寒露的最后3天加上霜降的15天,共18天),适宜进补。但不能盲目补之,一定要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 分清气、血、阴、阳,根据自己的体质需要,有选择地进补。
气虚的症状和表现: 神倦,肢软乏力,气短,汗多,语音低微,动则加剧,面白,舌胖边有齿痕等;身体的能量储备和调节、调动能力不够。
补气的药物及食物:人参(各种野生或家种的红参、高丽参、白参、西洋参等)、党参、南、北沙参;黄芪、山药、冬虫夏草、扁豆、鸡肉等。
血虚的症状和表现:头昏,乏力,心慌,饮食及睡眠差,面色、唇色及爪甲色淡,舌质淡;
补血的药物及食物: 当归、熟地黄、黄精、三七、制首乌、枸杞、大枣、龙眼肉、黑芝麻、鸡蛋、海参、黑木耳、紫米、红糖、
动物肝脏、牛肉等。
阴虚的症状和表现: 干燥失润、伴有热象: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性急、易饥、体瘦、大便干、舌红少津等;
养阴的药物及食物:西洋参、沙参、生地黄、麦冬、玄参、山药、百合、银耳、燕窝、小米、牛奶等。
阳虚的症状和表现:阳虚一般为气虚之渐,在气虚的基础上加寒冷的表现:冷、淡、清、稀、润:身寒肢冷、喜静淡漠、乏力嗜睡、易腹泻、尿频、舌淡而润;遇寒加剧,得热则舒。
补阳的药物及食物:鹿茸、附片、杜仲、虫草、红参、高丽参、紫河车(胎盘)、羊肉、狗肉、牛肉、韭菜、葱姜、葵瓜子等。
温馨提醒:体质及身体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请向专业人士请教。
立 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 8日;一年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冬季由此开始。(四 “立” 之一: 立:建
立、开始之意)
此时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剩余,但北方的冷空气又频频南袭:谨防冷暖无常的气候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冬三月:生机潜伏、万物蛰藏;对应人体的肾脏;与之相适应,人体也应沉潜含藏,敛阴护阳;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日出而作;放慢节奏,不过分劳累;
情绪安宁,含而不露,自得其乐: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避免情绪激烈起伏和烦扰;
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和抗寒能力:“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但要避免晨炼,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病。
小 雪
每年的11月22或23日,一年中的第2二十个节气。此时北方可能会有小范围、少量的降雪,故曰“小雪”。
养生好习惯:泡脚:温通经脉,解乏,增加抗寒能力,调养脏腑,促眠;可配合按摩,尤其是涌泉和足三里;同时也可加入各种药物:杜仲、寄生、独活、红花、(淮、土)牛膝、艾叶、鸡血藤、威灵仙、姜、酒、醋等。
大 雪
每年的12月7日(个别年份的6或8日);一年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更冷,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降到0°以下。
防寒保暖,谨防强冷空气和低温对人体的伤害。
阴冷晦暗的天气会影响人的心情,再加上户外活动和光照减少,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需及时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冬 至
每年的12月21~23日之间,一年中的第 二十二个节气,但却是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又称为“冬节”,古时也被定为 “子月”。
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阴极之至,
阳气始生: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同时也进入了最寒冷的阶段:开始“进九”(数九)。
血遇寒则凝:低气温易诱发心脑血管病、胃肠病、慢阻肺以及骨关节病等;此时也是各种慢性病患者死亡的高峰时期。
小 寒
每年的1月5~7日之间,第二十三个节气。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气温最低:“小寒大寒,冷成一团”。(“三九”恰在此节气内:1月9~17日)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最寒冷的天气就是阴邪最盛的时候:注意保护阳气:避寒就温;
多晒太阳:“负日之暄”:背日光而坐,感受太阳的温暖,以壮人阳气,温通经脉;
不受凉;不居处阴冷之地;不随意减衣; 不食生冷,多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牛羊肉、韭菜、藠头、茴香、辣椒、葱姜蒜等;
多吃含铁和钙的食物有助于增加抗寒能力;含铁多的食物:蛋黄、动物血及肝脏、
黑芝麻、黑木耳、红枣等;含钙多的食物:牛奶、海带、鱼虾等。
大 寒
每年的1月20或21日;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与立春相交接,冬季即将结束,天气渐暖,又将迎来新的节气轮回。
仍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急于减衣;适量食用坚果类食物(每天15克):温养全身组织,油润去燥,补充维生素E。

10、二十四节气芒种简介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抄气袭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与芒种之二十四节气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