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先养心,如何养心
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2、中医养生如何养心
中医理论中,心属火。火,就是火焰、火苗。火这个东西本身是个气,是空的,是虚的,它本身是没有办法养的。只有给它加柴,柴多、柴好,火焰就强烈就持久。
肝为心之母,所以,养心首先要通过养肝。而肝又是将军之官,可顺不可逆。所以养肝要少生气,多吃清淡,少焦虑,不要长时间用眼。而肝经当令的时间是丑时,就是一点到三点的时间。肝胆互为表里,养肝也要养胆,而胆经当令是子时,就是晚上十一专点到一点的时间。属所以,养肝胆就要早睡。
同时,心的外面有心包,是心的最后一道保护。心包强,心的功能也就强。
3、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如何达到养心境界?
养心贵在静心,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养心重在养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4、养心与养生的关系是什么?
其实我觉得养心和养生都很重要,不管怎么样,一般人平时还是要注意我们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的。
5、请问,道教所说的“养生之要,首在养心”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请具体解释和说明。
说起中医养生之道,内容十分丰富,诸如饮食调理,食疗养生,睡眠起居,养心调神,节欲保精,针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众多方面,深究起来,最重要的应首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调理精神为调理机体之先,这点从历代养生专著专篇的名称就可看出。相传商代有的《彭祖养生摄性论》,汉代王乔的《养性自身经))及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均是以养性概括养生。“性”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方面,与养心内涵相近。所以古人将养心放在养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导作用。人生三宝——精、气、神,这三者中神为最重要,神是精、气的集中体现。古人有喻:“神为车,气为马。”《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要以神蓄气、以神摄精。这里,不妨举两个浅显的事例来说明养生中心理和生命的关系。一是几年前,美国波士顿有一80岁老翁因车祸死去,医生在解剖尸体时意外发现,死者体内血管硬化,心脏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肾炎,肝脏中原来血运已经堵塞,但却从附近另辟了一条血液通道来代替。他的每一种疾病都是致命的,却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能在路上行走。询问死者妻子时说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并且自认为非常健康,经常到处走动。这是由于死者生前有着乐观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结果动用了身体中的后备力量,很安然地活下来。事实上,如果悲观失望的人,就是机体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丛生,无法生活。位科学家说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学家,幼时患白喉,医生断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岁时又因营养不良而体弱,医生认为他最多只能再活6个月,但由于他坚持自我心身调理,却享年103岁。人的生命活动中精神因素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养生中调摄精神养心修牲应是主导方面。这一点,对于老人养生尤为重要。因为老人精气不足,怒火易炽;耳目不明,易起疑心;处境不顺,多有抑郁。故不仅应注意起居、饮食、行动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缓,更应注意统之以心安神静为要旨,要求于此排遣不良情绪。元代王隐居《衰老论》说:“盖年老养生之道,不贵求奇,先当以前贤破幻之诗,洗涤胸中忧结,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神虑不邪思。”尤乘集《疗心法言》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如此看来,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注意心理卫生,则高龄有望。
来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6、为什么养生要先要养心?
摘要:中医称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怒、思、喜、忧、恐为五志。七情五志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中医非常注重对于七情五志的养生。
养生一定要注意情志的调节,过激的情志容易影响体内功能失衡从而伤及五脏。
怒伤肝当我们情绪比较暴躁的时候,发怒会伤害我们的肝脏,给肝脏带来一定的伤害,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我们就算高兴也需要注意节度,大喜会伤心,我们需要注意,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思伤脾平时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过度的忧思过度,这样会伤害我们的脾脏,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虑是会伤害我们的肺部,会伤害我们的呼吸系统,不利于身体健康,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收到严重干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经常的受到惊吓会伤害我们的肾脏,严重甚至可以致死。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总结:情志和五脏六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情绪的激动就会伤及到五脏六腑,所以养生必须先养心,注意七情五志的变化。
7、养生需养心,健康不请自来,养心有哪些好处?
现在人们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肯定注重养生的人都听过一句话,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养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心态一定要好,包括自己的情趣感情思想等等这方面,尤其是老年人在养生的时候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养心,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可以健康度过每一天。其实养心还有很多好处,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1、保护心气
养心可以有效的保护心气,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季,在此时天气非常的炎热,这也是心脏的生理功能最旺盛的阶段,如果在此时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心脏,有目的的补充心脏所需要的能量,这样就可以保护心气。
2、防止情绪起伏过大
不管什么时候肯定大家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导致精神烦躁紧张等等不良情绪,如果本身身体抵抗力就比较低,而且有一些疾病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或者是血压升高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养心的话,也可以防止情绪起伏过大,可以避免这一系列的现象出现。
3、减小心脏负担
在平时如果过于劳累或者是天气的温度过高,那么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显著提高,从而增加心脏的工作负担,心脏很容易出现疲劳感,再加上营养这方面并不能供应充足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小毛病,所以如果能够注重养心,那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全部去除。这可以有效的预防各种疾病出现。只要大家能够注重养性,那么肯定就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8、道医养生,为什么要强调养心
道医强调“养生之要,首在养心”,同时道教也认为:“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于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现空赤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亦无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既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这里的“空”、“无”,是要人们要通过修炼使其心境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去掉自私、猜疑、贪欲、憎恨之心等,唯静者能看得透的境界。
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情绪波动时,人体会因为精神上的负面刺激造成免疫力的低下。情绪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临床研究发现:紧张的情绪可导致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出现头痛、腰背痛、唾液分泌减少、呼吸加快、尿频等现象。紧张的情绪还可以影响白细胞的活动,而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所以情绪紧张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疾病。人们在感到愤怒和绝望时,身体会大量分泌诸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之类压力激素,从而诱发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糖,易怒的人也更容易患有心梗、心绞痛或其他冠心病症状。此外,许多证据表明那些性情急躁易怒的人很容易出现房颤。
静心的至高境界是无为。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返朴归真、道德追求是道家的养生思想 。静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养神气铭》指出:“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则形腐。”神产生于气,寓舍于形,但却对形、体、精、气起着主宰作用,是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标志。精与神的关系,《固精法》形象地喻为“神似火,精犹油”。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命活动整体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灯之焰。一个人养生长寿,要必须抓住三宝一一保精、蓄气、养神。(编辑整理甘棠,作者王祥瑞,转载请注明出处)
9、为什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论文100字
养生的最高抄境界是养心。
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袭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百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度病。其实人和动知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