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的原则?
天人合一养生必须遵循顺应天地自然变化、顺应人体生物钟走时,使养生生活化,否则将有悖天人合一养生。
1.顺应天地自然原则顺应天地自然是“天人合一”养生的根本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养生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使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二十四时气候的变化,远离世俗的纷扰,悠游于天地之间,达于八荒之外,以求自强不息,怯痫增寿。
2.顺应人体生物钟的原则现代生物钟学说与“天人合一”理论不谋而合,并使天人合一养生理论融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顺应人体生物钟成为天人合一养生的又一原则。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依赖于自然界才得以生存。现代科学发现: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居然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有明显的相关性。令人惊奇的是地壳中的元素与人体血液中元素丰度(即含量)的分布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如此,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就人类养生而言,凡事都应顺应生物钟,这是生物钟养生的基础。
3.融入生活的养生原则养生不能为了养生而养生,刻意行之,而要顺乎自然,法于自然。所以要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顺应生活的养生原则。如保健养生所用的按摩、针灸之类的方法,容易理解,容易学习,容易操作,易于中老年人学习掌握,把它融入到生活习惯当中就容易收到极好的效果。即便是饮食养生,也不讲究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而是日常接触比较多的常见食物,只是在使用的方法上稍有讲究。比如:主食与副食的平衡;成酸性食物与成碱性食物的平衡;荤与素的平衡;饥与饱的平衡;杂与精的平衡;寒与热的平衡;干与稀的平衡;摄入与排出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情绪与食欲的平衡等等。
2、七天的养生名字
一个疗程。
3、女人养生 必须遵循的七条黄金法则
很对 就这样做了 不过要坚持吧
4、什么是瑜伽七日断食疗法
【断食的起源】
我们都知道瑜伽是从哪里传到中国的?(印度)当然,在印度的瑜伽界里更离不开断食!断食是印度最古老的自然疗法之一,瑜伽断食疗法它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自在的断食疗法?新生。
断食疗法源远流长,至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如佛家有六斋日、十斋日的过午不食、闭关静坐。道家有言:“不食者神明而长寿”。孔子家信也说“食气者寿”。古代的圣哲贤人经常断食,不只为了健康,还为心智及灵性的提升,因为他们认为“填饱的胃不能思考” ( 断食时因不需要用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更清晰)。
对一切生物来说,断食是天赐给身心的改造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动物界中,不管是狮,虎,象这样的大型动物,还是鼠,虫这样的小动物,只要一生病,就会自己寻找一处静谧的地方,通过彻底的放松,休息,不吃不喝,以消除病毒,恢复健康,这就是动物界的断食法。植物界的各类植物随四时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中周期性的冬藏是其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这便是植物界的断食。人类虽然拥有发达的科技文明,终归是生物界的一分子,也许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方能拒绝疾病的侵蚀,拥有健康而幸福的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断食?】
首先,我们来看今天大家关注的健康话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不用多说,只要不出现酸、胀、痛、麻、痒以及保证各个脏器生理功能正常等就可称之为健康;再来看看心理健康,出现脾气暴躁、易怒,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自闭症等等这些不良情绪可以称之为心理健康吗?答案是不能!所以,现代95%人以上都处于亚健康的阶段(包括婴儿出生还会有可能得黄疸)。
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现代人出现亚健康了呢?答案很简单,看看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有没有污染?我们所吃的食物有没有农药化肥、防腐剂、色素、调料、铅汞等形形色色的毒素?这些毒素随着人们的一日三餐堂而皇之地进入体内,紧附在人体脏腑器官、腺体等各种毒素难以排除,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保健之道要避免身上产生毒素,及规律的清除毒素,清除毒素最好的方法就是断食!
【断食的功效】
1)身体方面的效果
循环系统:断食可以对我们的循环系统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及提高。比如:因为三高食物的摄入造成我们人体血液粘稠、血脂高、胆固醇高。通过断食,可以有效清除紧缚在血管壁上血液垃圾,恢复血管弹性等等之功效;
肠胃病:断食还可以调理我们的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胃都是处在暴饮暴食,饮食不当等因素下工作的,久而久之,肠胃负担过重,紊乱了正常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肠胃病。通过断食,可以恢复胃囊大小,还原本真的消化功能,达到一定的改善肠胃病之功效;
其他;通过断食还可以改变体质,对虚弱和过敏体质、皮肤病、痔疮等都有很大的疗效;因为能够彻底的排除毒素,故对酒精中毒、烟瘾者、重金属中毒等等。而且还可以豪不困难的解出烟、酒等不良嗜好;
2)心灵方面的效果
断食使人心情愉悦、身心安定;断食使人增加意志力、记忆力减少压力;断食使人减少杂念、贪念、欲念;断食使人头脑清晰,思维更加敏锐!
3)断食瘦身减重效果
断食期间体重前三天以1到1.5公斤,第4、5天以0.5到1公斤,第6、7天以0.3到0.5公斤均匀的速度减少,(这是因人而异,万千瑜伽开设过的断食班中,减重最多的为14斤,最少的3.5斤)断食期间大便减少,呈黑绿色、恶臭、叫宿便。体内的有害物质被排泄出来,尿量也逐渐减少,颜色变浓。(属于正常)而肠胃在断食五天后,会减少或者停止胃酸分泌,开始进入休眠状态,进行调整。同时,断食期间,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会变得异常的敏锐!
【七日断食的基本流程】
(首先必须在专业的指导下方可进行,不可随意自己在家里做断食!)瑜伽断食法对现代人是非常实用的,与“苦行” 的绝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断食过程中,并非什么都不吃,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法。只要持之以恒地加以实践,健康与体能情况自然会有飞跃性的提高。
“七日瑜伽断食”:通过老师特殊的饮食指导,七天渐断食+三天复食,同时每天瑜伽体式及各种瑜伽功法的练习(舌根收慑法、气脉食、压胃法、静心能量呼吸法、感观收慑法、契合法、肠胃蠕动功、瑜伽喝水法、8字揉腹法等),激发身体的能量,减轻饥饿感,增强腹部肠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粪便,达到瑜伽自然疗法的神奇效果。
(特别强调!断食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每天在吃饭的时间练习瑜伽功法)排除毒素的同时卸掉内心的压力,轻松喜悦由心而生。
【如何做到断食后不反弹?】
断食不反弹秘密就是正确的复食!
复食的工作非常重要,若复食的好效果加倍,复食不好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效果。必须经过专业老师根据每个人情况个别指导。
通过断食一周时间赶走毒素,赶走不良情绪,赶走压力,身体清净,心灵喜悦如获新生!
5、什么是韩国七天养生法?
不知道,可能是食谱
以下是韩国健康食谱
1、韩国人的养生食品:海带
海带是韩国人最常食用的食品之一,从过生日、坐月子到吃早餐,韩国人顿顿都少不了它。营养学家认为,海带中所含热量较低,胶质和矿物质较高,易消化吸收,抗老化,多吃不用担心发胖,是理想的女性健康食品。在韩国,海带最常见的吃法是加醋凉拌,或者放点蒜末做成韩式海带汤。
2、韩国人的养生食品:粥
粥也是韩国最常见的养生食物。韩国街头有很多大型高级连锁粥店,一碗粥的价格通常很贵,约合35-56元人民币左右。粥里一般添加海鲜、肉丝、蔬菜、杏仁、松子等,配合肉汤、菜汤长时间熬煮,能起到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胃口不好和身体虚弱的人最适合食用。由于荞麦中含有抗氧化物维生素P,降血压和助睡眠效果很好,荞麦还被称作大肠“清道夫”,韩国人喜欢将荞麦和大米一起熬粥。
3、韩国人的养生食品:白菜
白菜也是韩国人生活中重要的养生食品。营养学家认为,白菜有退烧解热、止咳化痰的功效,还能抑制乳癌细胞。所以,韩国人吃火锅时,一定要加点白菜进去。
4、韩国人的养生食品:芹菜汁
每天早晨喝一杯蔬菜果汁,有增加活力及稳定血压等功效。几乎所有的蔬菜果汁皆有帮助排便的功能,有习惯性便秘的人最适合用蔬菜果汁食疗来调整体质。
材料:芹菜40克-50克、高丽菜80克-100克、柳丁(带皮)30克、胡萝卜与苹果各150克-200克。
做法:把芹菜包在高丽菜内打成汁,与其余果汁调和。
说明:芹菜对于咳嗽、多痰、痔疮都具有疗效,同时又能健胃利尿。
5、韩国人的养生食品:高丽菜汁
材料:高丽菜200克、胡萝卜200克、苹果200克。
做法:先将高丽菜切碎,用榨汁机榨成汁,早晚各一杯。
说明:这种蔬菜果汁内含丰富的钾,具有维持盐分平衡的功能,对高血压及血管硬化具有预防及稳定作用。
6、韩国人的养生食品:菠菜柳橙汁
材料:菠菜30克-70克、高丽菜80克-100克、柳橙(带皮)30克-40克、胡萝卜与苹果各150克-200克。
做法:菠菜和高丽菜要先切碎才容易打成汁。
说明:菠菜富含维生素B1,可改善恶性贫血等病症,对气喘、荨麻疹也有效。
7、韩国人的养生食品:小黄瓜汁
材料:小黄瓜一根、柠檬30克、柳丁半个、胡萝卜20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小黄瓜含丰富维生素C生化酵素,应该最后加入。
说明:小黄瓜常用于美容,也有助于利尿,对改善呼吸困难也有效,还能促使皮肤柔细光滑。
6、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适应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时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古代医者通过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认识到,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种种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异常变化一旦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使人患病。《内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方为“人与天地相应”。《素问》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赖天地之气而生存,都要受四时气候变迁的制约。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气候温热,人体阳气行于体表;秋冬季,气候寒凉,人体阳气内敛闭藏。由于人体能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方能在生理上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从而促进机体的成长和发育。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也是密切相关的。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可见人的生命活动,时时受着大自然的影响,因此,研究养生长寿之方,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指四时六气而言。四时,就是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四种不同的气候,按其性质来分,可归结为二类:温与热是一类,凉与寒是一类。用阴阳来说,前一类属阳,后一类属阴;亦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四时变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经的过程,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规律就是生→长→化→收→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的就是这条规律的重要性。
寒热温凉,仅仅是四季气候的简单变化。其实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他各种复杂的气候变化,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又归纳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或称“六气”。当这六种气候变化因素处于正常状态时,就为生物的生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春三月温暖、多风,夏三月由暖而热、多暑湿等,这都是在某一固定时期出现的气候变化。但这种变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过,亦无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适应四时的转移和六气的变化而发展成长,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变,有顺必有逆。气候变化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反常的气候变化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所谓反常变化,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气候应温而反寒,秋天已到,气候应凉而反热,这是不及;夏天应热而反凉,冬天应寒而反温,这是太过。太过与不及都是反常气候。上述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处于反常气候中就会对一切生物的生长发展不利,所以中医又把反常气候中的“六气”称为“六淫”。
除了天时变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对人体有影响的,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水土环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地区,气候温和,地卑多湿。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体的生理变化,也有显著的不同。由此不难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已成为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摄生预防,其特点之一,就是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气候变化、存在有密切关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动,都应随时适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以保持内外协调,做到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这种摄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为统一整体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2)协调阴阳
祖国医学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与阳两个属性。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味为阴等等,阴与阳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势必造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阴阳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而是相互颉颃,相互作用,不断出现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过程。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因此双方都不会偏盛偏衰。由于阳得阴济,就不致过分偏亢;阴得阳和,也不致过分衰沉,所以阴阳虽有消长变化,却又不会越出一定常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递变,就是阴阳消长的一种形式。同样,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或营养,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显而易见,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
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体内的阴阳,往往会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起变化,因此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素问》中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所有这些都说明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不使阴阳偏盛偏衰,是养生防病的关键问题。如果不善养生,不能适应四时阴阳的变易,那就会破坏阴阳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袭,终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此外,除了阴阳四时的外部因素可以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外,人体内在因素,同样会导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而引起病变。《内经》中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就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要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还必须注意调节情志方面的活动。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学说,是中医心理摄生的理论依据。中医学将各种心理活动统称为“神”。认为神的活动是人体脏腑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五脏看成是精神所赖以产生的器官。《内经》中说:“形者神之质”,“无形则神无以生”;又说:“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尸五脏主藏精气、血液、津液,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产生于精气津血,所以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五脏气血充盛则精神正常,形神统一,精神聪慧。《内经》中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于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反之,五脏气血亏虚则精神疲惫,神志恍惚,甚至死亡。《灵枢》中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所说“神气皆去”不见得专指百岁老人,任何年龄组的人,如果不注意调养,伤害了五脏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会招致同样后果。
祖国医学的形神观,在认识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的同时,还认识到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认为精神对脏腑气血有统摄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制约着人的生理活动,这是祖国医学形神观的特点之一。神对形体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调节脏腑阴阳,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所以《内经》特别重视养神的重要性,认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总之,神依附于形体,无形则神无法存在;而精神反过来又能主宰和支配形体的一切活动,没有神的形体无异行尸走肉。因此,祖国医学在养生方面特别重视心理摄生,即通过人的自觉的心理修养,注意心理卫生,达到心理健康,利用积极的心理活动去影响生理活动,以达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终其天年,历百岁而不衰。这一点也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比如,英格兰普通感冒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为健康的自愿受试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测试。把受试者的心理压力分成等级,然后向体内注射感冒病毒。结果,心理压力大的一组及性格内向的一组比心理压力小的一组及外向性格的一组患病的程度严重。这说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内向的人,经不住感冒病毒的打击。这也充分说明心理卫生,在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与精气、津液、血存在着内在关系。精、气、神三者,古人称为三宝。精是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由精而化生,是产生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神是精气共同作用的表现,是人体一切生理心理活动的概括。由此可见,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又有赖于气,精气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气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气必然不足。如过度耗损了精,便会减弱了气的产生;过度耗伤了气,也会降低了精的产生和化生,精损气亏就会使神表现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动过度损伤了神,神有不足也会影响精与气的生理功能,使人形体衰弱。这就是精气神三者在人体中的辨证关系,也即形神合一观。
津液、血也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中医常提到精、气、津、液、血、脉等名称,实际上它们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所以当津液耗损时,气血也同样亏虚;而气血的不足,也会导致津液的亏损。《内经》里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无汗;反之,汗出太多,也会损伤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养神。
(4)预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这说明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对治病以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认识;西汉《淮南子》中也提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古代对预防医学评价很高,有句名言说:“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于防病的医生看成一流医生。在预防医学的影响下数千年来我国人民普遍养成许多良好的卫生习惯。
相传笤帚、簸箕的发明者生于夏朝。传说虽不足信,但“帚”字见于甲骨文确是事实。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铭文,说明当时就已用扫帚扫尘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说明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沿用合乎卫生学要求的湿式扫尘法了。
我们祖先十分重视个人卫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发洗面,“浴”字状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国古代文物中有一种叫“虢季子白盘”的,就是现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了。大约从宋朝开始我国就有了城市浴室设施和专业理发师。古人早就认识到随地吐痰是坏习惯,唐孙思邈曾明确指出“常习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还提到口腔卫生,说:“凡食毕漱口数过;令人固齿。”植毛牙刷发明于公元七世纪的辽代,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饮膳正要》中还说:“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留下的这些良好的卫生传统。
古人对饮食卫生非常重视,据《周礼》记载,周朝就有专管饮食卫生和营养的“食医”,《论语》中特别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千金方》更明确指出:“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人以胃气为本,并借水谷之精气而生长,如果饮食不加节制,纵情口腹,脾胃受伤,便影响运化功能,产生疾病。过食厚味会生湿、生热、生痰;过食不洁食物,可得腹泻痢疾。过食生冷,肠胃阳气受损,会引起腹痛、腹胀。我国自汉代起就提倡喝开水,至晋代更养成了饮茶习惯。公元前二世纪我们祖先为保护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经开始“凿井而饮”了。这些习惯无不有助于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环境卫生。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陶质阴沟,考古工作者从当时燕国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县)掘出的阴沟管从构造上看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国商朝就有清扫垃圾的劳务,南宋时的临安(杭州)每天还有清扫工维持清洁卫生。汉代的“都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厕所。
劳动是人类的本能,是生活组成的重要部分,体育锻炼也是来源于劳动。早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体育活动的萌芽。夏商周时代频繁的战争推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广了军事上的骑术与骑射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水、操舟、投石、击剑、拳术,秦汉三国时期的导引、吐纳,华佗五禽戏以及民间流行的秋千、投壶、象棋等,都是体育锻炼防病的好手段。古语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华佗弟子吴普坚持五禽之戏而活了90多岁。现在的“八段锦”、“太极拳”就是从“五禽戏”演变而来。只要坚持体育活动,就可畅通血脉,有利于健康,但是,过犹不及,如运动过度,劳倦太甚,反倒对健康不利。《内经》指出:“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这些都说明劳力过度,会耗伤人体气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节房室”也是古人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节房室”,是指色欲不宜过度。祖国医学认为,色欲过度,会损伤肾中所藏的真气,《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人体以肾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气充沛,身强力壮,内则五脏调和,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如果一味纵欲贪色,则肾阴、肾阳因此亏损,形成精气不足,身弱体衰,容易受病邪侵袭,长期难愈,甚至早夭。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养生之道,源远流长。
7、辟谷养生为什么要选择七天,或者七的倍数
人体细胞七天一代谢,这样有利于辟谷期间对身体的调理。《易经》讲:“七日来复”。一阳来复就是七天,所以辟谷静修一般以七天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