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汉朝休养生息国策

汉朝休养生息国策

发布时间:2020-12-21 05:25:17

1、东汉和西汉有什么关系吗?

东汉和西汉的关系:刘秀是汉室后裔,延续“汉”的国号,建都洛阳,由于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故称东汉,又西汉在前东汉在后,又称后汉。 东汉开国皇帝是刘秀,西汉开国皇帝是刘邦,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国号汉,暂都洛阳,三个月后定都长安,西汉诸多制度上承袭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1)汉朝休养生息国策扩展资料

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拓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汉朝基本疆域;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自武帝之后,皆以外戚辅政。

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汉元帝即位后,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又历经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公元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南阳设为陪都,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与盘踞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

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2、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改为休养生息的国策,蜀汉政权的未来会变什么样?

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的想法,改为休养生息的国策,个人感觉蜀汉的政权会更加的强大,虽然不会加速蜀国的灭亡,但是会让蜀国陷入一个“坐以待毙”的局面。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诸葛亮一共北伐了五次,但是我们要知道,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的北伐诸葛亮是有点收获的,其余的三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这样导致的一个局面就是蜀国的人力财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加大了蜀国的经济的压力,拖垮了蜀国,为蜀国的灭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如果不北伐的话,改为修养生息的国策会有一点改变吗?当然会啦。如果诸葛亮采用休养生息的国策的话,积极备战,等待时机成熟,说不定还真的可以实现蜀汉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果实现不了的话,也会改变蜀国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蜀国的百姓可以更加的安居乐业一些,北伐的失败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穷兵黩武然后让衰弱的蜀汉雪上加霜,以至于最早灭亡。

诸葛亮为人谨慎,为什么还要执意的要北伐呢?个人感觉的原因有以下:

1、经济的差距

如果诸葛亮当时不发动北伐的话,蜀国与魏国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的扩大,如果自己不发动北伐的话蜀国迟早会被吞并。因为早在曹丕时期,魏国经过七年的休养,诸葛亮知道魏国的国力大增,国库累计巨万。所以这才是诸葛亮不敢休养生息的原因,若不主动出击的话,时间一长则双方国力拉的更大,到时就真的只能不战而降了。

2、打响旗号,表明立场

刘备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蜀汉的立国之本。如果诸葛亮不去履行的话就会导致国本动摇、人心不安,迟早还是得亡。特别是诸葛亮明白:蜀国单打独斗是打不过曹魏的,必须争取孙吴的援助。

所以这就使得诸葛亮不得不北伐,如果选择休养生息的话,蜀汉的未来会改变一点,不会加速蜀国的灭亡,但是这也会导致蜀国不战就降,形成一个“坐以待毙”的局面。

3、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蜀汉政权的未来会怎样?

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北伐的决定是错误的,其实恰恰相反,诸葛亮的此举反而让本来就该灭亡的蜀汉多了十几年的寿命。休养生息固然对,可是以蜀国的境地难道对方会等待它安分休养吗?其实不然,所以诸葛亮的决定并没有错。

一开始刘备是没有机会争天下的,当时曹操、袁绍……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比他强?可是他得到诸葛亮这个助力之后就开始转换形势,并采取了‘隆中对’路线,最终获得了荆州大片领土。除了这个他还和孙权结盟,暂时一致对外,如果不是诸葛亮,刘备就没有机会夺得三分之一的天下。

不过关羽的死却让刘备失去了最大的助力,也有人说过关羽的死就是蜀汉没落的开始,可见关羽的牺牲对刘备这一方的打击多么大。也正是明白这一点,孙权才会费尽苦心干掉关羽,在他的眼中荆州已经不重要了。而荆州一失,刘备这一方没有了地理优势,更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和东吴、曹魏斗。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局限,刘备这一方粮草运输困难,还有了“蜀道难,上天难”这个说法。

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利于蜀汉休养生息,如果真的这么做就等于给了曹魏时间强大国土和扩张人口,反而会让蜀汉陷入更加不堪的境地。与其等到将来两国之间的实力更加悬殊,还不如按照诸葛亮的想法拼一拼,北伐就是一个机会,如果不把握好怕是早就被曹魏吞并了。诸葛亮正是明白这一点才没有选择休养生息。

4、中国的各个朝代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

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559年;

商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前202年-8年;

新朝8年-23年;

玄汉23年-25年;

东汉25年-220年;

三国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6年;

蜀汉221年-263年;

孙吴222年-280年;

西晋266年-316年;

东晋317年-420年;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420年-479年南齐479年-502年;

南梁502年-557年;

南陈557年-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东魏534年-550年北齐550年-577年西魏535年-557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907年-923年;

后唐923年-936年;

后晋936年-947年;

后汉947年-951年;

后周951年-960年;

十国891年-979年;

南吴902年-937年;

南唐937年-975年;

前蜀907年-925年;

后蜀933年-966年;

南汉917年-971年;

南楚896年-951年;

吴越907年-978年;

闽国909年-945年;

荆南924年-963年;

北汉951年-9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辽朝916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44年-1911年。

(4)汉朝休养生息国策扩展资料:

例举介绍:

1、夏朝

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2、汉朝

汉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3、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

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5、明朝版图为什么这么小呢?

明朝版图是比较少的。明朝地图东北包括外兴安岭以北、甚至包括东西伯利亚,明朝是派空军控制的?而明朝在东北只实际控制到辽东,广大的白山黑水都不在明朝实控范围内。如果地图能开疆拓土,那么包括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内内东北亚,都会成为韩国领土!懂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蒙古与明朝争斗了200多年,甚至有过明朝皇帝被蒙古人俘虏的丑事。只能说双方谁也没有能力征服对方,有人说蒙古却成了明朝的藩属地,是无知还是无耻?中华民族在清朝实现空前大大融合,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明朝修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长城,就是用来防御蒙古人和女真人的进攻,同时也扼杀了民族融合的可能性。清期没有修一寸长城,而是在蒙古地区修了众多庙宇,在为蒙古人找到心灵归宿的同时,也达到了软化这个强悍民族的目的。明修长城清修庙,谁的手段高明一目了然,民族融合才能带来稳固的疆土。明朝搞民族压迫和清流的高大上理论不屑于谈判和平处处高你一头,结果就是不要看那些明粉画的大明地图,明朝实际控制区,北到长城,西到玉门关,南到两广东到大海。广东海南是控制范围广西政令不出城池。四川西部和西藏不听大明政令。

建议大家看看谭琪骧老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其它著作,我认为谭老先生的观点还是十分客观中肯的。今蒙古国和蒙古国以北和今西伯利亚大部分,属于明朝的羁縻得,明朝没有直接建立政权,而是通过当地部族间接统治,但仍然算明朝领土。朱元璋曾经说过,凡舟车可达之地,皆为中土。如果明朝人知道向北一直可以到达大海北冰洋,或许会认为这些地方都属于明朝。明朝在今海参崴已经设立了直接统治机构,这当然对海参崴周边广大土地宣示了主权,当然,主权这玩意是近代以后的概念。今爪哇新加坡一带,明朝设置了官府,实际占有了这些地方,但明朝灭亡这些也就被遗忘了,今人只能望洋兴叹。

中国历代,只要周边国家表示臣服与中土,就满足了,几乎不去干涉别国,也几乎不不主动挑起战争,所以没有有意识地迅速去同化周边国家和部族(在古代中国只要措施得当这个比现在容易得多),否则中国的领土会大得多。清朝占有领土的欲望强一些,但是拿下今哈萨克斯坦西部也停滞不前了,康熙帝还说要看历史书,过去历朝占有过哪些就打下,没占过就不去。

清朝将西伯利亚各部落收归统治,但也没有太强的欲望去探索更北面到底是啥,反而签署尼布楚条约将北方让与俄罗斯,清末更是失败,这个大家都清楚。所以统观历史,漠北西伯利亚没有归属于中国,主要是因为农耕民族缺乏领土开拓意识,其次自然条件限制了向北开拓。当然,中国运气也差,遇到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俄罗斯,这货贪婪狡诈又强大,中国不是对手,否则,中国领土延伸到北冰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6、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会怎样呢?

假如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养生息的国策,蜀汉政权将会怎么样呢?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人对诸葛亮北伐有个印象,就是诸葛亮不顾国力差距,穷兵黩武。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错的。事实上,诸葛亮是非常有分寸的战略家。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后不久,南中蛮夷大叛。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后,本来就只剩一个益州,而现在益州也丢了一部分,对于这种危急情况,大多数人想的肯定是马上出兵平叛。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干,他的策略是休养生息。一直到公元225年3月,叛乱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诸葛亮足足憋了两年,休养生息了两年,才决定平叛。

这种隐忍,怎么能说他是穷兵黩武呢?怎么能说他不注重休养生息呢?

平定南中,前后只用了几个月,蜀汉损失并不大。并且在征讨南中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得到了大量资源。此时此刻,诸葛亮是可以携南征大胜,士气正旺之际挥师北伐的。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干,他的选择仍然是休养生息,整顿军队。直到又过去了两年,也就是227年,诸葛亮才上了《出师表》,率部进驻汉中。

蜀汉军主力云集汉中后,诸葛亮也没有马上北伐,他的策略仍然是等,在汉中又足足憋了十个月。一直到公元228年春天,才正式开始第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南中平叛已经过去了三年。所以很显然,诸葛亮主持蜀汉大局期间,并非没有休养生息。他正是很有耐心的花五年时间把蜀汉面临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了,恢复了国力,安顿了内外后,才开始北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诸葛亮既然这么能隐忍,他为什么不继续忍,继续休养生息下去呢?

这个疑惑,其实不难解释。

刘备之所以能割据益州,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当时中原因为战乱,人口锐减,曹魏无力消灭蜀汉。但是曹魏的无力只是暂时的,一旦中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就算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三国是这样,后来的南北朝和隋唐也是这样。一直到元末明初朱元璋北伐,才算是彻底逆转了南弱北强的问题,给南朝出了口恶气。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有个头。他在益州憋了五年,曹魏也憋了五年。中原地区地大物博,同等时间竞争,小小的益州怎么可能竞争的过人家呢?

说到这里,跑个题,说一下土地资源问题。

很多人对魏蜀吴三国的印象是这样的:

由于地图的原因,除去西域,很多人觉得蜀汉和东吴的地盘面积与曹魏差不多,实力应该也差不多。有资本跟曹魏对耗。然而,中国的地形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

益州真正称得上富饶的区域,其实也就四川盆地那么一点点地方而已。跟曹魏坐拥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小的可怜。

古代以农业立国,土地是根本,蜀汉大面积都是山丘地貌,不适宜粮食耕种。在这种大前提下,蜀汉哪有资本跟曹魏拼建设?只要中原经济恢复,蜀汉立马玩完,绝无继续割据的可能性。所以诸葛亮憋了五年,选择在228年对曹魏下手,这是非常合理的。一方面,蜀汉经济恢复,诸葛亮有资本打这一仗;另一方面,曹魏当时政局不稳,诸葛亮有机会试一试。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曹魏政权当时的困境。

曹魏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实力强大,全国十个矿,它占七个,吊打吴蜀。然而这个印象在三国后期是对的,但在三国前期是不对的。三国前期曹魏家大业大,但仇人也很多。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前,曹魏在五个方向都有强敌存在。当时曹魏的南方受东吴的牵制,有十几万兵力常年驻守在襄阳和淮南地区,无法灵活调度到西线。

除了东吴这个最大劲敌之外,曹魏的北方还有鲜卑轲比能和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后被公孙恭取代),这两股势力的实力也不弱。就拿辽东公孙氏来说,其兵力约八万,人口六十万,是一个整体实力约为蜀汉三分之二的存在。魏国要防公孙氏,在幽州和冀州也部署了大量守备兵力,这部分人也无法调动。

至于鲜卑部落,虽然人口不多,但草原民族善战,魏国不可能不防备轲比能入侵,而要防备他,魏国在北方并州和幽州的留守兵力自然也不能少。另外,青藏高原的羌人时附时叛,魏国也要派兵力监视。

所以,虽然魏国人口四倍于蜀汉,但魏国的敌人也多,其在扬州、荆州、幽州、并州常年保持了大量不可调动的兵力,它的机动兵力和部署在雍凉地区的兵力充其量也就十多万人,并不比蜀汉多多少。

最能说明曹魏当时压力很大的例子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军连关中平原的大门都没摸到,曹叡就吓得御驾亲征了。这表明诸葛亮北伐,其实赢得机会很大。曹叡不敢托大,也输不起,他必须要亲征,否则这事的后果就严重了。

当然我们知道,由于街亭失守,诸葛亮最有可能拿下凉州的机遇,在他手上飞了。这次失利当然是诸葛亮人生当中的一次污点。为此他还自贬三级,辞去了丞相。不过一伐失败后,诸葛亮并没有急着报复。他回汉中后的策略是继续休养生息,没急着报仇。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派魏延二伐陈仓,这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二伐,这次出兵的起因是收到东吴在石亭大胜的消息,诸葛亮本着与东吴是盟友关系,趁机骚扰一下魏国。之所以说是骚扰,是因为蜀汉军出征,连粮食都没带够。仅仅打了半个月就撤了。

至于公元229年春天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目的也仅仅是夺取两郡,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至始至终都把规模限制的很小。

诸葛亮真正意义第二次大规模北伐,是在第一次北伐三年后,即公元231年春。而这次北伐后,诸葛亮又休息了三年,憋到了公元234年才举行第五次北伐,也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诸葛亮五伐,实际上规模较大的只有三次,而这三次北伐都以三年为期限。诸葛亮每次北伐前,必然要先休养生息,进行充分准备,不搞赌国运式的军事冒险行动。

如此从容,按部就班的北伐,怎么能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没有休养生息呢?所以事实上,诸葛亮有休养生息,他的北伐都是建立休养生息基础之上的。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以休养生息为基础,有步骤的出击。一味的休养生息,这对于蜀汉这种以正统自居,却由外地人控制朝廷的偏安政权,是不合适的。因为偏安政权如果不主动出去,且长期霸占着中央政府,本地人肯定会造反。即便不反,只要曹魏攻过来,本地人也会直接缴械投降,不会为朝廷卖命。

诸葛亮是明白人,深知不主动打出去,统治根基必然要完。所以他才会既休养生息,也竭力北伐。既要发展也要适时的攻出去,这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实际上,诸葛亮也确实给曹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的每次进攻都使魏国不得不调中军支援,极大的消耗了魏国的精力。

另外,不能把后来的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混为一谈。

因为诸葛亮北伐是建立在休养生息,国内稳定基础之上。而姜维不通政治,蜀汉后期奸臣当道,姜维事实上不具备北伐的条件。姜维的北伐才属于穷兵黩武。

与汉朝休养生息国策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