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说说中医的阴阳理论?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生理方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
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鉴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临床上,就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综上说明,阴阳既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但是,这个学说也只能根据一些直觉的体验对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作粗略的说明。
2、中医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阴阳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对立面的两个名词,是用以说明每一事物都有阴阳相对的矛盾性,而且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所以《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只能遵循这个法则,不能违背它),变化之父母(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生杀之本始(一切生成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妙的所在)。治病必求于本(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在中医的概念中,人体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和形成的。所以《素问》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又认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必须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正常生活。所以《素问》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人体的阴阳一时出现不平衡,就必然生病,治病就是为了平衡阴阳。所以《素问》又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既然人体是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那么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能祛病延年。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因此,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和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所以在《素问》中反复地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凡是能这样适应自然条件的,能保持内外环境平衡的,在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就能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诊断,虽然有六经辨证、营卫气血和三焦的划分,脏腑经络的区别,但是,谈到中医诊断的原则高度,总不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而八纲之中,阴阳又为其他六纲的总纲。这就是说,尽管疾病证候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不外乎阴阳的范畴。因此,不难理解,属于诊断方面的辨证原则,也当以阴阳为总纲领。所以《素问》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告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刚柔”,“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等等说法,都是说明阴阳是辨证的首要关键。
总的说来,中医诊断,主要是综合症状,反复观察,加以分析归纳,辨别其阴阳偏胜或偏衰。如阳偏胜则属阳症,阴偏胜则属于阴症。此外,还有由于阴衰而导致阳盛,或由阳衰而导致阴盛,或阴阳俱虚的现象,也是辨证上很重要的问题。掌握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辨证施治才有准则,才能做到较有把握的治疗。
中药一般运用的规律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而这些规律,都是在阴阳说的指导下产生的。
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在气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区别,如《素问》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至于升降浮沉,则浮为阳,沉降为阴。应用中药,必须熟悉这些根本规律,才能正确地运用。
3、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中医中,关于日常生活的健康养身的说法有哪些?
那个人简直在工故弄玄虚!什么集的,就是这样导致了很多人对中医不了解。
中医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们人就法自然。
从阴阳简单来说:热性(阳性)体质的人不食热性食物;良性(阴性)体质的人不食良性食物。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素问》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俗语也说过:夏吃生姜冬吃萝卜。而且更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疗”的原则。
从五行简单来说:木火土金水分别属于季节:春、夏、长夏、秋、冬。根据其属性在相应季节做属性调节。
五行也有分别属于五味(酸苦甘辛咸)。夏天就不易于食用咸味的道理就在这、
夏天俗属于火、属苦。咸味属水。水克火。火没了夏天就得生病。
五行学说太深凹,很多。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脏五腑等等。
每个都能指导养生。你要一个一个去深究有太多太多了。
老祖宗的东西也是根据平常几千年经验而来的。没有深奥,只有你自己会不会去运用到平常中。
4、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指的是什么?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代表的是寒热。
5、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6、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人体部位来说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
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
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
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
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
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
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7、什么是中医的阴阳
最简单的说吧,其实就是由肾精变现的两种功能,阳为生发、生长功能,阴为收敛、收藏功能。其它的说了一大堆,连自己都搞不清楚。
8、在中医学中如何运用阴阳理论?
(一)辨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里虽然讲的是诊断,实际上“先别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关键。因为《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所以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所谓的“别阴阳”,就是辨别阴阳的属性。
1.确定人体部位和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
以人体的部位分阴阳,则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以人体脏腑分阴阳,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六腑主运化而确定的。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胸部居上为阳。心肺居胸部,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腹部居下为阴,肝脾肾居腹部,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此外,每脏又分阴阳,如肾阴、肾阳、心阴、心阳等。一般说来,脏腑之阴代表脏腑的物质基础,脏腑之阳代表脏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气血也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凡与脏相连属,分布走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凡与腑相连属,分布走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
2.四诊所得的证候表现分阴阳
通过望诊辨色泽,色泽即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中医有五色诊之说,即青赤黄白黑,则黄赤为阳,青白黑为阴;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
通过闻诊辨声音,语音高亢有力为阳,低沉无力为阴;呼吸声高气粗为阳,声低气怯为阴。闻诊还指嗅诊,即嗅病人的体臭和排泄物的气味,一般气味浓臭为阳,无味为阴。
通过切脉辨脉搏,脉至为阳,脉去为阴;滑数粗大为阳,迟涩细弱为阴;诊脉的部位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若以人迎脉和寸口脉相对,则人迎在上为阳,寸口在下为阴。
3.辨证分阴阳
中医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领,称为八纲,而八纲中又以阴阳为总纲,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也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4.药物的性能分阴阳
中药学中药物的性能是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来确定的。所谓“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以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药物作用升浮是指药性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属阳;沉降是指药性具有收涩、沉降泻下的作用,属阴。
(二)用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发生疾病的基本原因。人体阴阳之间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消长之中,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这种消长表现在物质基础和功能之间,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必须以血、津液、精等为物质基础。功能发挥得越大,物质基础也就消耗得越多,可能会出现阳(功能活动)长、阴(物质基础)消的情况。从另一方面讲,功能活动发挥得越多,制造新的营养物质就会越多(阴阳互根互生),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平衡。这样非但不会发生疾病,而且是新陈代谢旺盛的表现。
再有就是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阳主升、主出,阴主降、主入,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种升降出入虽然不间断地运行,但也始终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
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阴阳之间失去动态平衡,出现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所致。中医在阐述病理的时候,首先辨别阴阳偏盛、偏衰,以便在治疗时补偏救弊,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阴阳之间恢复平衡,如中医的补阴法、助阳法就是因此而设的,由此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