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之道

发布时间:2020-12-18 15:29:38

1、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岁,因此追求健康长寿的人对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很有兴趣,希望能从孙思邈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对自己的健康长寿有用的东西。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与《千金翼方(养性)》等文章中。本文尝试从这两篇文章中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的内核挖掘出来,供当代对健康长寿有兴趣的人参考。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简称为《要方》,《千金翼方(养性)》简称为《翼方》。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于《要方》一文,而《翼方》是为补《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全文共分为八节:1.养性序第一;2.道林养性第二;3.居处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调气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黄帝杂忌第七;8.房中补益第八。通观《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养性而不称为养生。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的所谓序第一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是养性,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则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在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题下,从第三节到第八节则介绍了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等各种辅助的养生方法。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完整系统。

《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论述了什么叫养性及养性的重要性。什么叫养性孙思邈认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化对名利的追逐,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关于养性的重要性,孙思邈认为能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孙思邈的原话是“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就是说,不重视养性,只在服食药物等各种养生方法上下功夫,绝达不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在第一节“养性序第一”中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后,第二节“道林养性”则是介绍养性的具体方法。第二节“道林养性”将作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作为养性的具体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即十二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于做到了十二少。孙思邈认为:十二少仍养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则必然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以嵇康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作为自己养生之道的理论依据,他在《要方》中所阐述的养生之道就是对嵇康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要方》从嵇康的养生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各引用了一段话作为自己将养性作为养生的第一位任务的理论根据:第一段话是,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嵇康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少思虑,则不求长寿,自然能长寿。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则无论吃何种滋补品,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也强调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总之,两段话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养性,忽视养性,只重视药物滋补、身体锻炼等养生方法,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为什么养性(即修养自己的心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获得健康长寿的效果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就是说人的精神制约着人的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不躁于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宁静),人的肉体(形骸)就不会生病、死亡(丧于外)。

嵇康与孙思邈以养性为主的养生理论,是他们本人的经验直觉,但是一千多年后的现代“身心医学”却以成果证明嵇康与孙思邈的经验直觉是正确的。当代“身心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证明,“祥和宁静”的健康心理能够提升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与孙思邈的养生首先要养性的养生理论。

孙思邈并不是单打一只讲养性,而是以养性为基础,再配以其它养生方法来养生。《要方》第三至第八节就介绍了养性以外的辅助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是居处、按摩、调气、服食、杂忌、房中六项。这六项养生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居处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摩就是经常对四肢进行按摩;调气就是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就是注意适当的营养滋补及药物治疗;房中讲性生活要有节制;杂忌讲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这样说,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有主有从的较全面的养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愿意用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你就首先要时常调养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宁静。然后再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适当的体育运动、适当的营养滋补及服用必要的药物,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了。

《翼方》是对《要方》的补充,强调养性的大要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啬神、爱气指要节约神气的消费,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养形、导引是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和练气的吐纳。言论是慎语言。饮食是讲注意适当的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房室是讲性生活要节制。医药是讲有病要服药治疗,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药品。禁忌讲一切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和事物都要避开。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追求感观的刺激,而孙思邈养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欲,更不寻求感观的刺激,这些称为反俗。孙思邈以灯用小炷这样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他的养生之道,所谓灯用小炷,是说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灯油就可以烧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烧完。养生就像灯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节约能量的消耗,就是灯用小炷,就能延长生命,得到健康长寿。《翼方》还讨论了服饵(即服用保健药物),食疗等问题,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孙思邈养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们就不作进一步的讨论了。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

2、求黄帝内经通俗版译文~~通俗易懂的~~

十二时辰养生法:

子时(夜11点—1点)11点前要入睡。晚上少吃,不失眠。

丑时(夜1点—3点),肝经当令;

现在的人经常熬夜,其实这是最伤身体的。(本人PS:而且,我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说,这四季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的,什么弦脉啊滑脉啊,不过不是很懂就是了。)

寅时(夜3点—5点)肺经当令。这时人体气血重新分配,人的深度睡眠时间。

卯时(5—7点)大肠经当令。这时人排便是正常现象。

辰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现在很多人不吃早餐,这是不好的,早餐如春雨滋润人的身体。

巳时(上午9—11点)脾经当令。不可太过思虑。思伤脾。伤脾者体湿不是太瘦就是太胖。

午时(上午11—13点)心经当令。所以人一定要午休,哪怕是闭目养神一会。

未时(下午13—15点)小肠经当令。午饭要吃营养合口味。

申时(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这时是人体头脑最灵活的时间,所以早学夕复习是最有效的。这个时间做事情效率最高。

酉时(下午17—19点)肾经当令。人发低烧是肾气大伤,有三种人会发低烧:青春期的孩子,新婚夫妇,性生活过度。发高烧气血足的象。肾的最高创造力是生孩子的能力。元气藏在肾里。盐调动元气,咸味入肾,所以食要清淡。

戌时(晚上19点—21点)心包经当令。最好与自己生命时重要的人交流十分钟(愉快谈心,聊天)

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这是人做爱最佳时间。

饮食篇:

春:五谷养生;

夏:羹养长;(本作者PS:就是粥!夏天高粱米水饭+土豆拌茄子多美好啊~~~)

秋:酱剂养收敛;(味道厚重)

冬:饮剂养藏。(淡酒)

百病生于气: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本作者PS:古人就是让你没有七情六欲最好了)

五痨:

一、久视伤血;二、久卧伤气;三、久坐伤肉;四、久立伤骨;五、久行伤筋。(本作者PS:多运动啊……刚要办个洗浴票,没钱也要省钱……偶不爱跑步,一身汗难受,游泳舒服!效率也好!)

七伤:

一、太饱伤脾;(本作者ps:每次回家晚上都吃很多,很饱,很难受,可是好想吃啊……)二、大怒气逆伤肝;三、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四、过食冷饮伤肺;五、忧愁思虑伤心;六、风雨寒暑伤形;七、恐惧不节伤志。

正文:

一、黄帝内经的精神总纲:上古之人能年过白岁而不衰老,而现在的人五十岁就显得衰老。这是时代的环境不同,还是人们失去养生之道的缘故呢?上古之人懂得养生之道,效法阴阳,和于述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形体和精神同时保养的很好。可以尽享天年,度过百岁。而现代的人就不这样了,他们把酒当饮料,喝醉了行房事。肆欲纵色,耗散了精气。只顾一时的快感,违背真正的生活乐趣,起居没有节制,所以五十边衰老。

二、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记述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述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固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解释:上古之人都能年过百岁而不衰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形体和精神同时保养的很好,可以尽享天年,度过百岁。

三、水是地球上的一种物资,有了水才有了万物,才有了生命;有了水,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水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离不开饮食,它是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部分;“饮食”二字就包括,一为饮、二为食,饮就是喝水;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密不可分;中国有句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的好坏,不仅影响这方人的皮肤,

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这方人的体质和健康。五行分类中讲到,在清水边居住的人多数都秃头和甲状腺肿大;在重水边居住的人多有瘸腿和患有克山病;在甘甜的水边居住的人,多健康和漂亮;在辛水边居住的人,皮肤不好一身疮疾;在苦水边居住的人,多佝偻或驼背;许多地方病的发生与水有直接的关系。初起首服水法:早晨起床要喝一杯水;仙丹九转太多事,服水自可追神仙;菊水:菊花能轻身益气;

四、黄帝内经之“沐浴”:“气寒、气凉,行水滞之”(解释:人们要用水浴的方法来驱散体内是寒热和邪气)。经常在流动的水中沐浴是人类保健的重要内容。经常梳头、洗脚都可以养生。梳头有疏通静经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之功效。“时病新愈,冷水洗浴损心包”(解释:人的大病之后不能用冷水沐浴,人全身大汗时不能用冷水沐浴,人在太饿或太饱时不能沐浴)。洗澡水不能太热,老人沐浴时间不能太长。

五、黄帝内经之“衰老”:

1、人衰老的原因:

A、人的生长、发育、壮大与衰老与人的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于生长壮大阶段,肾气旺盛;而当人向老年转化时,肾气则呈现出减退虚衰的状态;

B、人到50岁肝脏开始衰退,60岁心气开始衰退,70岁脾气虚落,80岁肺气衰退;90岁肾气枯竭,百岁五脏之气全部虚衰;

C、衰老与阴阳密不可分:人的生命之本在于阴阳,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离不开阴阳,但人走向老年时便足见出现阴阳失调的状况;进而加快衰老的进程;如果能保持阴阳的平衡就能保持健康,延缓衰老。

2、疾病症状:胃中有疾,肝胆二心都有火,面色黑,而且干枯,没有光泽;四肢关节疼痛,有内热;整日精神恍惚,健忘;诊断方案:采用清肝胆是郁火,以保养心神;清除胃中痰衔,以生长气血的方法,以神统帅气,气统帅血;气血能够周流全身;注意:未病先防止,使体内阴阳保持平衡,脏腑安详;

3、与其有了病在求助治疗,不如在病之前就注意养生。等到已经生病在依靠药物,几乎等于徒劳。未病先防就是养生之道。

4、春生夏长秋收都藏是大自然之气的规律,人也与之相应。遵循的是与万物相同的自然规律。

5、一年四季的阴阳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即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养阴,即秋冬保养肺和肾;

6、四季的阴阳是万物的开始和终结,是生与死的本源,违背它则发生灾祸,遵循它则疾病不生,这就是养生之道。

7、疾病症状:25岁,因工作压力大,加上食欲不注意控制,而导致生病;其症状是时儿发澡热、困倦、盗汗,汗水湿透了内衣,没有食欲,呼吸不畅,面色发清、发黄,没有光泽;诊断:冬三月人人惧怕寒冷,而这个人燥热盗汗,则阳气不能固守;冬天的季节出汗不止,阳气外泄,使得肾水干结,到了春天以什么生发助长肝气?阳气以断竭,还有什么来滋养身体?

8、寒冷的季节不能控制住他的燥热。冬天属于封藏的季节,人的阳气应好好保护,到了开春时就会像春雷一样发动,使身体如同大自然的万物迎春一样,生机勃勃。如果冬天人的阳气没有保养好,不能固首在体内,到了春天,就不能蓬勃茂盛。人的身体与大自然是相应的,冬季是万物封藏起来,人体内的阳也是如此,封藏在内,不能外泄。这样与冬季相应。

六、黄帝内经之“心理”:

1、“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用一种正常的精神活动来调节另一种不正常的精神活动;

2、黄帝内经的五行原理:恐、水同类;喜、火同类;忧、金同类;怒、木同类;思、土同类;五行相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3、对受惊吓的人需要平(平常),平常之事就要司空见惯,必定不会受惊吓;

4、暗示解惑法;顺情从裕法;自我调节法;

5、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此三难;滋味不觉,此四难;神虚精散,此五难;

6、夫道者年皆百数:懂得养生之道,并遵循养生之道的人,年纪都到白岁之上;

7、精神是养生之首,“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们安定情绪,不贪欲妄求,心中安详平和,没有恐惧焦虑等危害的情绪;

8、喜怒不节有伤肝脏,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即悲哀忧愁过度将直接影响人的心脏;新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七、黄帝内经之“地理”:

1、天地之间,东西南北,其气候温凉寒热各不同,对人的身体健康及寿命的长短有着不同的影响。其原因是:用阴阳的方法解释,地理环境的不同,阴阳之气的运做也就不同。而阴阳之气的上升和下降。则直接影响人的体质和人的寿命长短。

2、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与体质特征。东方地处海摈,是盛产鱼和盐的地方,当地居民多食鱼类和咸类,他们皮肤黑,肌里疏松;西方地域多山旷野,是沙石之地,当地人依山而住,多食肥肉,形体肥胖,外邪难以侵害;南方地势低下,雾气露水较重,当地居民喜欢酸类和腐熟的食物,皮肤致密呈红色;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当地人以牛羊肉及乳汁为主食;中央之地平坦潮湿,事物的种类较多,生活安逸。

3、各种疾病都是由于燥湿、寒暑、风雨、喜怒、饮食、居处等原因引起的。病因有三大要素:天气要素:即燥湿、寒暑、风雨。情志因素,即喜怒。饮食起居因素,即饮食、居处。

4、引起疾病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即情志、体质等。外因则包括生活的自然环境。

八、黄帝内经之“饮食”:

1、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堰。安生之本,必之于食。

2、人不要太饿时才吃饭,吃也不能太饱。不要太渴时才喝水,喝水也不要太多。吃喝的量过多,都对身体不宜。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

3、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基正也。

解释:以强劲的药物治病,远不如平和的药物,而即便是最温和的药物,也不如我们的日常饮食。

4、饮食不仅仅能维持正常的生命运动,它还具有抗病治病的作用。医生治病,先要摇清楚病人的病因,先以食物来治疗,食疗不好,再用中药。

九、黄帝内经之“起居有常”:

1、“起居有常”即生活起居有规律,合乎卫生。人与大自然,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的规律相应相参,人的起卧要顺应天时,顺应四季更替规律。

2、春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天地生气勃发,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日子。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披散头发,舒展身体。使神志随春意,这是顺应春天的规律,是养生之道,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害肝脏。

3、夏三月是万物繁茂秀美,天地阴阳之气交合,自然界的植物结出果实的时候。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烦白天的时间长,使心中没有怒气。这是顺应夏季的规律,是养生之道,违背这个规律就会伤害人的心。

4、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日子,天高云谈,秋风渐凉。大地的暑热和潮湿已经散去,地气清明。人们应当早睡早起,鸡鸣时分便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宁。这是顺应秋季的规律,是养收之道,违背这个规律就会伤害肺。

5、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闭藏的日子。天寒地冻正是需要保护和不能扰动阳气的时候。人们应当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显露后在起床。使神志像隐藏一样平稳、安静。这是顺应冬季的规律,是养藏之道。违背这个规律,就会伤害肾脏。

6、睡眠与饮食、呼吸一样,是人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组织部分。

7、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一天不睡觉对身体的伤害一百天都难以恢复。

8、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个小时,成年人以8小时为宜,老年人也不得少于7、8小时。卧室内安静、干净,空气清新是最基本的要求。

9、洗脚是人睡觉前最重要的环节。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60多个穴位,经常用温水洗脚,能增强血液的运行。调整脏腑,舒展经络。春天洗脚,生阳固脱;夏天洗脚,属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儒;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10、脚掌心有无数的神经末梢,按摩脚掌心能强壮身体,防止早衰。经络与脏腑、体表各器官组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11、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眼。睡眠时要把脑中的千头万绪都加以排除,安定心神,心静了才能有好的睡眠质量。

12、睡觉的姿势应该像猫狗一样侧身蜷曲,而不应该直挺仰卧。而床头的位置应该是头朝北,脚朝南。

十、黄帝内经之“以动养生”:

1、远古的时候,人类居于禽兽出入的山林荒野,他们以活动躯体的方式来驱除寒冷。在阴凉的地方避开暑热。

2、人体必须经常运动,这才会像流水和门枢一样不腐不柱。

3、不妄做劳,劳动不要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4、运动的方式:太极拳、按摩术、保健球、读书

5、乾隆的养生四大口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解释:

吐纳肺腑:早上在空气新鲜的地方呼出混浊的气体,吸进新鲜的氧气;

活动筋骨:经常锻炼身体,

十常四勿:人的身体十个部位要经常活动:

十常: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弹、面常搓、足常摩、肛常提、肢常伸;

四勿:四种行为要进行节制,吃饭勿言、睡觉勿语、喝酒勿醉、色勿迷;

适时进补:在人年老的时候,适当的增加一些营养,弥补身体;

6、一天不读书,心理就没有什么好想法;一个月不读书,耳朵眼睛都不清爽;体弱多病的时候,翻开名家的著作读一读,足以养病。读书可保持大脑的运作。

3、《黄帝内经》里有"养生之道在于清调补"这句话吗

“人生皆当受天长命”,“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顺乎自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

4、《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txt全集下载

《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zd

内容预览:
前言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其中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初大儒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图说》中记载:“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回极图是对太极文化最直观的阐释,也是研究周易最重要的图像。它的中间是一条弯曲的S曲线,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S曲线将整幅图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的分割线,白为阳,黑为阴。而用S曲线来表示,正说明阴阳处于不断消长的状态之中。白中有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有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我们人体同样也离不开“阴阳”。《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古代养生家特别提倡“天人合一”,正如《黄答帝内经》中所说:“……

5、我国古代养生之道的典籍有哪些?

我不是内行,但是我看过许多有关养生的书籍,抄对于养生累的书籍,推荐你看黄帝内经但是如果没怎么读过医术(中医类的,)很难透彻的理袭解里面的意思,还有推荐你了解了解气功。参考书籍(《黄帝内经》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与黄帝内经食疗养生之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