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是怎样的?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刁”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盾、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顺,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2、古代有哪些养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积累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我国古代的养生文化经典要首推《黄帝内经》,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广泛涉及不同的养生观点与理论。1.《黄帝内经》:古老的养生文化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依据《黄帝内经》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养生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1)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养生之道,也很重要。《内经》中已把“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提出能否抗衰老的关键是实行正确的养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敌。但《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补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养生学、康复学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
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摄生学说中的体现。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培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⑤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这里主要包括睡眠、劳作、性生活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素问·上古天真论》),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现代生物学也认为,人体存在许多生命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内经》“起居有常”的养生方法,就是要人们顺从这些生命节律,安排起居作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生命力长久不衰。
(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传统医学称之为“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春秋皆度百岁”的记载。唐,王冰注曰:“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灵枢·天年》则重点讨论了关于天年的问题,提出“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得终。”并对人体自出生以后,从幼年、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10~100岁)生理上、体态行动上和性情变化上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黄帝内经》认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无节,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不注意养生防病;指出养生长寿的要旨在于顺应天时,形神兼养,保全精气,这些精辟的论述,包含着十分科学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中国古人是怎么样运动养生的?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4、现在很多人热衷于养生,古代人是如何养生的?
古时候的人们就致力于养生,其目的就是在于修养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在老年也无病无灾,心态平稳。古时候人们养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现代的许多养生方式也都是从古代留下来的,凝结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首先较为常见的就是在饮食上下功夫,吃一些药膳。我国古代要都是使用的中草药,中草药不像西药那样,对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大,中草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的服用,有强身健体的效果。例如,有人将中草药加入其它食材,组合做成汤食用,有养生的功能。古时名医李时珍还发明出许多种药粥,他认为,这些药粥适合老年人食用,对老年人的脾胃,身体都有很好的滋补作用,百利而无一害,应当长期食用。
除了所用药材相对简单,制作方法相对容易的药粥之外,古时候达官显贵会请有名的医者为自己调配较为复杂,药材相对昂贵的养生丹丸。有些丹丸的使用疗效被夸得天花乱坠,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些养生所使用的丹丸,所使用的药材都是相对较为温和的,即使是老年人使用,也不会有很大副作用的,主要就是不求作用,但求平稳。只是达官显贵的一种安心的方式罢了。
除了外物的药材之外,古人养生的方式还有运动。许多老年人都会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有名的五禽戏,静功都是古时候老年人强身健体的首选。到现在,运动养生也十分受大众的欢迎。在公园中随处可见早晚晨练,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这都是一种养生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增强抵抗力,维持健康的身体。总而言之,养生需要健康的作息,饮食习惯,还有运动习惯一起配合才会有作用。
5、古代养生者认为“树老根先竭,人老脚先衰。”那么有什么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有什么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静脉曲张、肢体麻木、皮肤苍白、脉搏搏动减弱、感觉异常、肢体功能障碍等。采取一些方法并改变饮食习惯可以改善腿部循环。
不要久坐或长时间站立。长时间坐着或站立会使血液流动减缓,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对健康有害。如果站着或者坐着一个小时以上,应该四处走动几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锻炼,只要是让腿部动起来的锻炼都可以改善腿部血液循环。散步,跑步,骑自行车或者游泳,都是有益于改善腿部血液循环的运动。如果繁忙或者懒仅需保证每周4-5次,每次步行30分钟也足够。
穿舒适的鞋子,穿高跟鞋,或者过紧的鞋可阻碍血液从腿部流向心脏。如果目的是改善循环而不是为了时尚,那么重要的就是要穿舒适的平底鞋或者带缓冲垫的运动鞋。
穿压力袜,压力袜有助于固定腿部组织,帮助血液更好流动,压力袜有不同的压力等级,选用时应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等级。
采取一些营养补充剂以改善血液循环,例如银杏,每天服用120-240毫克的银杏叶提取物,也可以帮助扩张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环。深海鱼油,含有欧米伽-3脂肪酸,也可改善血液循环。
少吃盐。盐会导致身体水肿,这会对静脉造成压力并导致血液循环不良。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高血压者,更应在4g以内。
少吃外卖和加工食品,尽量都自己做饭,外卖和加工食品可能含有的营养素较低,却含有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盐。
多喝水,多喝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的循环。
保持健康的体重。额外的体重会给循环系统带来压力。遵循均衡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瘦肉等健康食品,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获得大量的纤维。
6、古代的养生运动有哪些
著名的有五禽戏zd
还有一些养生的气功,在八九十年代非常盛行,但是因为某个功,现在一直被打压。
现在的什么太极拳什么的,都是版经过改进的,比较适合现代人练习。
古代的武术也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范畴,不过他们都是辅助以气功修炼,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那些武术打起来不好看,权但是杀伤力太大,使用的机会少,所以练的人就少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7、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这是古代哪位医学家创编的。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作了一套医学体操,模仿虎、熊、鹿、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叫做五禽戏.
故选C.
8、中国古人是怎样通过运动养生的?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e68a847a6431333433616137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