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析中华民族饮食养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要写很累地!以下为行业概述,可以自己总结一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日益提高,居民消费力的提升,健康产业的市场发展迅速。民族健康产品在健康产业市场中,具有极大的优势。民族健康产品具有天然特性、历史特性、防治未病特性,这是区别于现代技术生产的健康产品的地方。推广和扩大民族健康产品的市场,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养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民族品牌的建立和升值。
1.民族健康产品具有观念优势。来自国家公众营养机构的信息显示,全球65亿人口中,有40多亿人接受民族医药,反映出民族医药的强大生命力。西方国家尤其重视研究我国中医药、保健食品的领域,以弥补单纯医学手段的缺陷;也反映出食品、中医药、西医相结合,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历史发展必然。2004年来自健康咨询机构的报告显示,西方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选择,已经开始从“人工生产”转变为“回归自然”的趋势。而民族健康产品具有来源自然、制作天然的优势,符合市场消费者的观念趋势。
2.民族健康产品市场潜力大。据调查显示,2001年至2004年,全球营养产业市场销售额均达到1500亿美元以上。而2003年中国的市场销售额达到69.4亿美元,占全球营养产业份额的4%,增速达到了14.8%。到2004年,根据中国保健协会对保健食品终端市场进行的调查统计,我国功能食品产业规模约为300-350亿元,在市场销售的规范品种为1917种。功能食品是以其含有功能成分为特性的产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特性,因此,在我国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概念是一致的。民族健康产品与功能食品接近,符合相关规定,适合于保健产品市场流通,对于刚起步的民族健康产品而言,具有发展潜力大、市场容量大的优势。
3.民族健康产品的文化优势。我国历来就有防治“未病”的优良传统,当代社会提倡为社会健康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重视“未病”的防治。《黄帝内经》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法,认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元朝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到:“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现代营养学家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的口号。这些观念都是一脉相承,以预防为主的。民族健康产品正是这些防治“未病”观念下而诞生的产物,提倡少疾、安康、多寿的观念,并经过数千年、数百年的实践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特色,符合国内外市场的诉求特点,不需要从新创造附加在产品上的文化解说,更容易建立市场和打造品牌。这是当代科技生产类的健康产品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如果能够将各民族的养生文化详细整理,挖掘深层特征,将有利于其文化优势的突出,促进市场的开发。
参考:黎黍匀,《我国民族健康产品的发展问题与对策》论文.
2、中华饮食文化有什么切入点
现在世界公认的饮食文化圈,有三大菜系:一为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二是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题。三是土耳其菜系:又成为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还有一个影响力相对不大,但又不能被忽视的俄罗斯菜系。
饮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与人类的兴衰、繁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如何科学的饮食,中国历代人们从来未停止过对它的探讨和研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膳食模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中华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饮食生活,中国人的饮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饮食养生",把饮食的味觉感受摆在首要位置上,注意饮食审美的艺术享受。中国的传统饮食观,不存在营养的壤念,只讲究养生。饮食养生包括"辨证施食"与"饮食有节"两方面。原理还是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艺术,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西方饮食的文化特点:西方近代科学文明,对西方饮食习俗的形成影响极大,西方发达的科学,分析食物的成份含量,掌握具体的营养要求,不过是小菜一碟。西方人对待饮食,首先讲有什么营养,能产生多少能量,味道则是次要的。如果加热烹调,会造成营养损失,那就半生不熟甚至千脆生吃。西方人把饮食当作一门科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注重饮食功能。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域内民众——中华民族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中国是美食王国,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吃”这一最为生物化、物质化的层面,可能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最重要的切入点
没错,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这为学者的观点的,中国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正因为我古代的地理位置,或农业文化等诸多原因.使得我们的祖宗对吃特别的重视。以至于古人对提高“吃技”的人十分尊重。在中国历史上,厨师的地位都很高,发明熟食,善於烹调的先人,都被奉为圣人。比如,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莫不是因为开辟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丰功伟绩,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是四千年前的少康,他是夏朝的国王。
古人对吃的重视,使得如今流传下来的中国美食,能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曾面上,它是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的是日本,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我们同属于这一文化圈。
以我个人对法国菜系的了解,感觉法国的美食在色、香、味、等都是无与伦比的境界,而且,更突出的是其食物的品质与服务水准用餐气氛上,它们更能整体表现精致化。
法国菜的口感之细腻、酱料之美味、餐具摆设之华美,简直可称之为一种艺术,所以请楼主不要在说什么“法国菜算什么啊”这种话,身为在饮食服务行业工作的我,实在不敢苟同。
3:饮食文化受到宗教,地域,民族,种群等等诸多影响,
4:美国菜菜简单、不讲虽究精细,清淡的特点不假,但也并非你说的一无是处,不要以为美国只有汉堡包、炸薯条、软饮料之类的快餐食品,实际上美国的饮食文化也挺丰富多彩的。首先,美国等烹饪原材料特别丰富,这点不需要阐述了,其次,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移民为美式食品加入了更多的变化与风味。快速用毕早餐与午餐从而流行了麦当劳肯德基,是快节奏美国生活的一个表现,而不是美国饮食文化的体现。另外,美国人用餐是最注重营养搭配的,美国的厨师等级考核,考营养知识方面的是很重要的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了,因而或多或少对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现在又正处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中,西方饮食的进入使得我们有了新鲜感,开始习惯出入西式快餐店,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然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毕竟 与西方有天壤之别, 这决定了中式饮食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基础地位,它决不会因为西餐的介入而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西餐在中国会越来越盛行,但它只能是大多数人生活的“调味剂”,总不会有中国人将西餐当主食的一天。
3、“民以食为天”,其中五谷养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之一,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民以食为天”,中国以谷物为主体的饮食习惯已经沿袭了数千年,五谷养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国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的说法。
燕麦降血脂。燕麦最受推崇的保健成分是β-葡聚糖,它是一种水溶性纤维,能给燕麦带来黏稠的口感,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的功能。
黄帝内经,五谷杂粮,食物,饮食,健康,饮食,三高,血脂,气血。此外,燕麦的血糖指数较低,有助控制血糖。燕麦同时还具有预防便秘和肠癌的功效。燕麦片最好煮3至5分钟后食用,比冲泡的效果更好。
荞麦。降血糖荞麦以及我国特产的苦荞中芦丁的含量非常高,而芦丁是防治糖尿病、控制餐后血糖上升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因此,荞麦和苦荞特别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糖尿病人在选择时需要认真看食品配料表,尽量选择荞麦含量高的产品。苦荞食品现在较常见的有苦荞茶和苦荞冲调粉,糖尿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薏米仁防癌。薏仁米中的薏仁脂被发现有良好的控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是理想的防癌食品,此外,薏仁米美白养颜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薏仁米较硬,建议浸泡后煮粥食用。
小米。护胃小米的营养比较均衡,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较多,含量也相对较高。小米最大的特点是容易消化吸收,所以不会给胃带来很大负担。
紫米、黑米。护眼紫米和黑米等紫黑色的杂粮一般都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预防脂肪氧化和维护眼部血管健康。紫米和黑米还含有较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但其质地较硬,吸水慢,因此在烹调前需要长时间浸泡,最好能达到12小时。紫米和黑米用来煮粥,更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五谷杂粮营养丰富 药食同源。西周时期的《周礼》中记载的五谷是指黍、稷、菽、麦、稻。现在中医所指的五谷一般为:豆(菽)、玉米(黍)、粟(稷)、麦、稻;分别对应人体五脏:肾、心、脾、肝、肺。
4、饮食养生,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惯,中国有哪些食疗文化?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今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以食物为药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功效:
一、长期使用药物治病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而食疗相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二、食疗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价格低廉,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
三、食物为药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有此几大药物无法可比的优点,我们又怎能不以食物为药、以食疗治病呢?
当然,食疗是最好的偏方,食疗确实是对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药物治疗。如果病情急重.或者应用食疗后疾病不减轻,应该请医生指导。
5、中国人的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的确,在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中,饮食是最为重要、最令人关注的了。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追求。反之,对这种价值追求的差异,也就导致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就是一种由于独特的价值追求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口腹之乐,诸如对玉盘珍馐、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实实在在的养生健身和延年益寿价值。这种文化的内涵在于,通过调养饮食来补益人体之精气神,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关系,协调平衡人体内部系统和器官功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说过一段道尽饮食养生之道的话:“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为用者也,入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追究历史渊源,饮食养生堪称众多养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种。“神龙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这表明古代先民在饮食上依靠主观能动性来注意避害趋利,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动物的择食本能,并包含了人类饮食养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说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汤液经》,以论饮食调配烹饪养生之道。西周时,饮食养生已经上升为一种以五行学说为构架的理论。《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和医学理论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将饮食文化推倒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总结并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先秦时期所奠定的饮食养生文化,在汉唐时期得到了更深的补充和完善。张仲景、孙思邈以及崔浩、刘休等人,更加注意探究各种食物的养生价值,并特别讲究饮食卫生。宋元时期,陈直、邹铉、忽思慧等人,着重强调食养食补食调之道。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饮食养生学和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选取历代朝野食养食疗之精粹,重视饮食禁忌问题,实乃古代饮食养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时期,饮食养生更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阶段,饮食养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龚廷贤和清代的曹庭栋、顾仲则等。
总之,中国古代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奇葩。探求其价值取向,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惟养生利生为务的目标追求,是独特的。探求其饮食文化结构,食养与食疗,药养与药疗是相互依赖、密切相关的两个层次,而食与药在很多情况下又紧密相连。从中国饮食养生的主要原则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食饮有方,二是食饮有节。前者包括对饮食配伍、滋味、烹调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则,是对食物要求而言;后者则是对进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饮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调和、烹调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则。食饮有节,包括饮食有节制和节度,如因时以食、因时调节、饮食避忌、饮食所宜以及食后保养等。这些都是几千年来聪慧的炎黄祖先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6、何为中国人的饮食养生之道?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的确,在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中,饮食是最为重要、最令人关注的了。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追求。反之,对这种价值追求的差异,也就导致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就是一种由于独特的价值追求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口腹之乐,诸如对玉盘珍馐、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实实在在的养生健身和延年益寿价值。这种文化的内涵在于,通过调养饮食来补益人体之精气神,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关系,协调平衡人体内部系统和器官功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说过一段道尽饮食养生之道的话:“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脾胃者,五脏之宗。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为用者也,入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遵生八笺》)追究历史渊源,饮食养生堪称众多养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种。“神龙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务训》)这表明古代先民在饮食上依靠主观能动性来注意避害趋利,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动物的择食本能,并包含了人类饮食养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说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汤液经》,以论饮食调配烹饪养生之道。西周时,饮食养生已经上升为一种以五行学说为构架的理论。《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和医学理论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将饮食文化推倒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总结并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先秦时期所奠定的饮食养生文化,在汉唐时期得到了更深的补充和完善。张仲景、孙思邈以及崔浩、刘休等人,更加注意探究各种食物的养生价值,并特别讲究饮食卫生。宋元时期,陈直、邹铉、忽思慧等人,着重强调食养食补食调之道。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饮食养生学和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选取历代朝野食养食疗之精粹,重视饮食禁忌问题,实乃古代饮食养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时期,饮食养生更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阶段,饮食养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龚廷贤和清代的曹庭栋、顾仲则等。
总之,中国古代饮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奇葩。探求其价值取向,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惟养生利生为务的目标追求,是独特的。探求其饮食文化结构,食养与食疗,药养与药疗是相互依赖、密切相关的两个层次,而食与药在很多情况下又紧密相连。从中国饮食养生的主要原则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食饮有方,二是食饮有节。前者包括对饮食配伍、滋味、烹调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则,是对食物要求而言;后者则是对进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饮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调和、烹调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则。食饮有节,包括饮食有节制和节度,如因时以食、因时调节、饮食避忌、饮食所宜以及食后保养等。这些都是几千年来聪慧的炎黄祖先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7、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