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养生哪些水果适合春季吃
春节可以吃应季的水果,比如下面这些:
1、草莓,春季草莓上百市,亮丽的颜色还有酸甜的味道,可以促进食欲。草莓含多种果酸、维他命及矿物质等,对皮肤和头发好。
2、猕猴桃,营养丰富,可度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多食用猕猴桃可以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还可以防治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猕猴桃不要空腹吃,建议在饭问前饭后1-2个小时食用为佳。
3、香蕉,不仅营养丰富,还可以促消化,帮助肠道顺畅,另外还可以帮助减肥瘦身。
4、樱桃。春末夏初,答樱桃“先百果而熟”,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也含有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食用樱桃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及防癌的功效。
5、山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回和脂类,对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对体弱、营养不良、病后都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6、桑葚。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质油润,酸甜适口,以个大、肉厚、色紫红答、糖分足者为佳。每年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去杂质,晒干或略蒸后晒干食用。
2、养生之道:失意孔子为什么不得抑郁症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达14年,居无定所,食无定点,有时候被人追杀,有时候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谓历尽磨难,然而却能年逾古稀,算是长寿了。从《论语》来看,孔子是有一套养生之道的。 64岁那一年,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强调的是精神对长寿的作用。发愤者,连食都忘记了,还有什么愁?乐观者,连忧都忘记了,还有什么虑?愁、虑伤身,伤身必损寿。 首先,孔子很会养心。养生之道,重在养字,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二者能够巧妙地结合起来,那自然就达到了身心健康、实现自身的和谐。 孔子很会怡情养性,爱好广泛,兴趣多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精通诗书礼乐,喜欢唱歌弹琴,他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作为教学内容。对“六艺”中的“乐”,他也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亲自修订了《乐经》,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说,“仁者寿”,心身双休,长寿之道。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李元宾墓铭》中有云:“生而不淑,孰谓其寿。”什么叫“淑”呢?就是单纯、天真的意思。“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意思是说,不单纯,好算计的人,不可能长寿。反过来说,长寿的人,一般都有单纯、天真的一面。单纯、天真,不会耍心计,一定是心境平和、品德高的人。现代人不是爱说一句话“寿高先得德性好”吗?巴金先生有一副对联:“心怀宽广能增寿,德高望重可延年”。 有一次,子路等四个高才生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年龄比你们大几岁,就觉得我了不起,其实我也和你们一样。你们平常总埋怨我不了解你们,现在你们把心里话给我说说吧,就说说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吗? 子路是急性子,脱口而出,说一个中小国家,不管财政多困难,不管遇到什么灾难,交给我子路来管理,保证三年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他人也都谈了自己的志向,或者说人生理想。惟有曾点在那里埋头弹琴,搞他的音乐,表面上看他没听人讲话,实际上大家说的话他都听到了。 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呢?曾点就说,我的理想和他们三位同学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农忙也过去了,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快活地唱着歌回家去。这个境界看起来很渺小,志向不够远大,可是,孔子听了之后感叹说,我就希望和你一样!我们俩是一路人。 孔子有着非常天真、理想主义的一面,他的人生境界其实很羡慕悠然自得的生活。 第二,孔子不发火,是个豁达开朗的人,有宽广的胸襟和豁达大度的气质。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名,说他什么的都有,你能告诉我,你的老师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后来,孔子得知这件事,就说:“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正义》的注释说:“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知足常乐,乐观豁达,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发脾气、心胸狭窄对健康很不利。美国威斯康辛州伊林艾克博士在她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愤怒和敌对情绪可能诱发心律不齐,并因此增加脑中风的危险。医学专家指出,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肌电信号系统发生障碍,使得心跳节律失常的一种心脏病。心律失常会造成心脏泵血效率降低,诱发心脏功能衰竭和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发怒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强烈反应。人在发怒时,体内与应激反应有关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就会大量分泌。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代谢功能也处于“一级戒备状态”。有些人由于性格原因,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无论大事小事,动不动怒发冲冠,对体内生理机制作不必要的“战前动员”。结果,在应急反应性激素的作用下,使心血管系统反复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经常发怒的人就比遇事冷静、心态平和的人容易患心律失常。医学界对于情绪和心律失常关系的生物化学过程尚有待于实验论证。然而,对于易怒的人来说,若能学会调理情绪,将会有益于心脏健康,这也已经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第三,不要纵欲。纵欲不仅仅指的是生理方面的,更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交际习惯、起居习惯、说话习惯等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一个人爱吃甜食,就天天吃,顿顿吃,明知道对身体不好,还要吃,这就是放纵自己对食物的欲望。比如,有人爱抽烟、喝酒,明知道这不好,但习惯依旧,就是改不掉,也没有毅力和决心改掉,这也是纵欲,不懂得克己修身。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戒之在色。壮年时期,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脾气也大,就应该戒之在斗,好斗会伤身。到了老年,就要看淡名利,学着清心寡欲一点。不要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了,别再苦心追求什么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该想得开,心情舒畅最重要。 第四,要讲究吃相,注意饮食卫生。孔子很讲究吃相,他说:“食不言,寝不语。”我们现代很多人离不开电视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这习惯很不好。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肉。孔子有“八不食”的习惯,比如,食物变了颜色不吃,变了味不吃;作料放得不当的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的酒和熟肉不吃。 讲究吃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史书记载: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饱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子路三日沉思而不得其解,却在第四天突然顿悟:原来夫子虽是圣贤,仍如同常人一样,车到哪里说哪里话啊! 大家都忙,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太急着赶路,所以我们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去领悟人生的幸福。我们变得急躁了。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提高了,但不少人的精神上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心理需要疏导。孔子一生最后的岁月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影响之稀微的深深失望。他最喜爱弟子颜回,但他年纪轻轻就死了,死的时候孔子哀叹“天丧予”,这句忧郁的短语,显出悲伤的语气,在孔子最后时光的表述里,屡屡回荡着。 忙,只是忙。莫非匆匆赶路就是现代人的命?听说作家李佩甫新出的长篇《等等灵魂》,对“快进”有足够的警惕和反思。胡传吉在他的文章《别走太快,等等灵魂》中说:《等等灵魂》以奇特的构思进入了时间与时序的悖论,这是一个关于物质与灵魂分野的故事,但它并非由物质起步,作者由时间讲起……也许作者想说的是,在肉体与灵魂分隔越来越快越来越远的年代,有必要像印第安人那样,说一声,“别走太快,等等灵魂”。确实,我们走得太快,灵魂的步子已跟不上,肉体出现了意外,活着已不足够赎罪。 君不见大城市的人,连走路都像一路小跑,不忙不行啊,挤地铁,赶公交,慢了上班就可能迟到。生活倒是“充实”了,可未免太疲惫了。于是,有学者提出,评估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得好不好,不能仅仅看GDP(国民生产总值)这一个标准,还要看GNH(国民幸福指数)。换句话说,经济发达了,口袋里有钱了之后,也要看看百姓是否快乐?是否内心平和? 心理医生提醒说,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缺乏愉*,高兴不起来,对以往喜欢的事也提不起兴趣。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诱发抑郁症: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家庭婚姻问题、各种慢性疾病(如中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内心平和很重要,不平和就容易生气,生气了就自然没有快乐可言,久而久之就容易得抑郁症。有调查说,中国目前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又有调查说,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另有专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断,存在抑郁状态的人高达30%。 管理学上有句话说,成功男人具备智商、逆商和情商。智商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叫逆商呢?就是在逆境中仍然有一颗平和之心,不灰心丧气。什么叫情商呢?就是说善于与人沟通,人缘好。我想,这话的意思就是提醒男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欲。一个有教养的男人必定是宽容的,平和的,慢热的,而不是“激情燃烧”的暴脾气。遇事要学会以平常心处之,学学广东人,天热了,浮躁了,喝杯凉茶,降降火气。《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多反思自身,不就平和了吗? 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除了在鲁国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暂地进行了政治实践外,一生中再没有得到什么值得夸耀的机会。等到后来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时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国进行无限丰富的设计。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时候也能够“乐道”,因为他有“君子固穷”的胸怀。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面对诱惑,他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而》) 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但孔子从不讳言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享受为幸福生活,从不因生活的困顿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是因为他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品格。“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见他求道的迫切和重视。 把心态放松,不要这么严肃,平和一点,豁达一点,开朗一点,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眼前。奥修怎么说的?他说:“有很多人在这个地球上,就在你坐的地方,至少有十具尸体曾经葬在那里,他们也和你一样严肃;他们曾经在争斗,现在,这些为一小块土地而争斗的人已不复存在,而土地依然存在……” 一个平和的人,写出的文章也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说,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而孔子呢?他说学道方面,自己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甚至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早上闻道,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为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别人笑他既然博学晓礼为何还要“每事问”,他回答说好问正是“礼”呀。按《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 终其一生,孔子一直都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从来不骄傲,不自以为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很低调,但惟独对自己“好学”这点,孔子是自信的,并深引以为赞赏,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以这么说,在“好学”方面,孔子自信再无第二个人能够与他媲美了。对孔子而言,学习是他一生中一种“不亦悦乎”的快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关于为学的名言很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之一,在当时他被世人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服膺和崇敬有加。颜回吹捧自己的老师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子贡给孔子戴的帽子更高,他说老师“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下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 到了后代的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出类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孙丑上》)和“金声玉振,圣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司马迁则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那么,孔子自己听了学生捧自己的话,怎么说呢?他怎么评价自己呢?他说,我哪里是什么“圣人”,我非但不是“圣人”,而且还是比普通人更普通的普通人,所以后世有人说,所谓“圣人”就是最平凡的人。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我小时就像贫下中农家里的孩子,啥粗活都干过。孔子自称无非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在《论语·为政》篇,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等于给学生讲述了自己一生艰苦奋斗的经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贡这样说他的老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张》)也就是说,孔子的学习是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从前看到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还觉得孔子太过分了。《论冶长》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予不过睡了个懒觉而误了听课,孔子就骂他是烂木头一块。现在理解了,大白天睡觉,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没有时间观念,不好学,一个不好学的人,能有出息吗?《大戴礼·劝学》里有句话:“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 孔子太好学了,他受不了学生自由散漫、吊儿郎当。《论语》开篇就是谈学,谈求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论语》的意思的话,这个字就是“学”。孔子后来说“欲知则问,欲能则学”(《尸子·处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养生组词
养组词有:休养、养成、教养、养病、营养、滋养、饲养、赡养、涵养等。生组词有:生版丝、考生、认生权、生前、夹生、降生、庠生、残生、生养、生擒等。
一、休养 [ xiū yǎng ]
1、谓安定人民生活,使其经济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两年以后,人民负担又可减轻了,民力又可得到休养了。”
2、休息调养。指使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补。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别离》:“病中块坐,又未能息心休养。”
3、犹陶冶。
钱钟书《围城》:“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身心。”
二、生丝 [ shēng sī ]
用茧缫制成的丝,是丝纺工业的原料。
三、认生 [ rèn shēng ]
谓怕见陌生人。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但这后生子连看都不看她一眼,不晓得他是认生呢,还是骄傲。”
4、养的成语
持禄养交 持禄:保持禄位;养交:交结权贵。指结交权贵以保持自己的职位。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姑息养奸 姑息:为求苟安,无原则地宽容;养:助长;奸:坏人坏事。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作恶。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
俭可养廉 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娇生惯养 从小就被溺爱、娇养惯了。
居移气,养移体 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
圈牢养物 圈牢:养牛马的地方。饲养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驱使,毫无自由的人。
蒙以养正 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木鸡养到 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韬光养晦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修心养性 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休养生息 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畜妻养子 畜:养育。旧指维持妻子和儿女的生活。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养虎遗患 遗:留下;患:祸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养虺成蛇 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养家活口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养精畜锐 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养生送死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养痈遗患 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养痈成患 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养尊处优 养:指生活。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
移气养体 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
遵时养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遵养时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变醨养瘠 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斗鸡养狗 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
俭以养廉 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
骄生惯养 骄:通“娇”。指娇生惯养。
饰非养过 粉饰错误,养成过失。同“饰非遂过”。
修鳞养爪 比喻保养、积蓄战斗力。
修真养性 学道修行,涵养性情。
蓄精养锐 犹养精蓄锐。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儿防老 养育儿子是为了防备年老。亦泛指养育子女以防老年无依靠。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
养虎留患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同“养虎自遗患”。
养虎伤身 饲养老虎,自伤其身。比喻纵敌留患。
养虎为患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养虎贻患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同“养虎自遗患”。
养虎自毙 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同“养虎自啮”。
养虎自残 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同“养虎自啮”。
养虎自啮 啮:咬。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
养虎自齧 比喻姑息敌人,终致损害自己。齧,同“啮”。
养虎自贻灾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同“养虎自遗患”。
养虎自遗患 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养晦韬光 指隐藏行迹和才能,不露锋芒。
养家糊口 指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养老送终 指子女对父母身前的赡养和死后的殡葬。
养锐蓄威 培植威力,积蓄锐气。同“养威蓄锐”。
养生丧死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同“养生送死”。丧,治丧。
养生送终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同“养生送死”。
养生之道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养威蓄锐 培植威力,积蓄锐气。
养贤纳士 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
养音九皋 比喻贤才隐居修德。
养鹰飏去 比喻怀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当其得意之时就不再为主人所用。
养痈贻患 痈:毒疮;患:祸害。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姑息坏人坏事,结果自己遭殃。
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怡情养性 指怡养性情。
怡性养神 怡悦精神,使之安适愉快。
怡志养神 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
颐精养神 保养精神元气。同“颐养精神”。
颐神养气 犹言颐神养性。
颐神养寿 指保养精神元气。同“颐性养寿”。
颐神养性 指保养精神元气。
颐性养寿 指保养精神元气。
颐养精神 保养精神元气。
颐养天年 指保养年寿。
以养伤身 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
以战养战 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遵养待时 指顺应时势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遵养晦时 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5、三伏天养生应注意哪些
三伏天养生应注意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亦多,宜多食抄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对于“三伏天”,尤其要喝三豆汤,知祛火、解乏、消痱子。可以多吃一些瓜果,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
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龙眼、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道菠萝等;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