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百科有吗?想知道怎么养生
有,具体自己去看看,通常的养生小技巧如下,可以参考一下:
1.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中医上讲肾主骨,牙齿也是骨头的一部分。因此叩齿不仅有利于牙齿坚固,也能起到强肾的作用。在做叩齿的时候,最好同时做咽津法,既健脾又调胃。
2.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呼吸做到平稳,是掌握闭口调息法的要领。这样可以使得氧气分布全身,久而久之让气血畅通,利于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该方法建议早上做,因为此时阳气处于上升阶段,可以事半功倍。
3.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4.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面部经络丰富,坚持做搓面法,还有利于延缓皮肤衰老。另外,用搓热的手心蒙双眼,这种类似熨烫的方法对于明目有一定好处。
5.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梳发时应用手指肚接触头皮,用力适度。长期梳发,易于毛发黝黑、乌亮。
6.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肝开窍于目,因此运目法对于肝脏健康有益,此外还有利于降低白内障的发病几率。
7.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肾开窍于耳,做凝耳法的时候,配合牵拉捏耳朵,对于强肾效果更佳。
8.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提气法在于让体内的气往上走,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心引力的作用。吸气的时候搭配脚跟抬起离地的动作,效果更好。
9.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轻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与愿违。
10.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2、有关养生保健具体有哪些方面啊?
在保健养生方面,不论是以食疗为主的,还是以运动为主的,都是忽悠的多,做到根本性的少。
养生保健,最关键的是给你灌输一种理念,使你认识到养生保健是一种个人习惯,而不是把自己交给什么机构就完事了。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内能主动地管住嘴,迈动腿,以健康容为主旨,抵制住口味的诱惑,改掉懒惰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养生保健的好的生活方式。
3、中年人如何保健保养
(一)静思少虑,修身养性
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不能没有目标和追求,这对中年知识分子充分享受生活中的真正乐趣,从工作及事业中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理想和信念可以有效的防止心理和生理功能过早的出现衰老,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但是,中年人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及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沉重负担,又极易使中年人的思想情绪陷入抑郁、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以致耗伤精气,损及心神,引发各种心身病症。所以,人到中年应注意“壮不竞时”,适当地“静神息想”,不要过于计较名利得失,避免为生活琐事过分损伤心神;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精神调摄,合理地用脑,以始终保持精神情绪的乐观畅达。为了避免和减轻有害情绪的侵扰,可有意识地采取一些防御措施,如思虑焦躁、情绪不佳时,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倾吐苦闷,或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焦虑情绪得以宣泄出去,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中年知识分子应保留或发展自己的一些业余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借以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加重。工作、研究之余,可以听音乐、看电视,与子女嬉笑谈天,共享天伦之乐;可以种花养鱼,作画习字,增添生活乐趣,摆脱思绪的困扰;逐渐养成百事不思,宁心静坐片刻的能力和习惯,必要时让自己跳出紧张的精神氛围,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生活在愉悦舒缓、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中。此外,还应适当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让自己的装束趋向年轻化,这有利于振奋精神,保持豁达的心胸和旺盛的斗志。
(二)量力而为,切勿过劳
中年人年富力强,大多挑起行政或科研的重担,生活中还要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和负责安排家庭生活,一般均处于长期的“超负荷运转”状态。不少中年人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额定工作,不辞辛劳,废寝忘食,缺乏应有的休整和调养,过度劳累,以致积劳成疾,心身俱废。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中年人应该在保证充分摄取营养的前提下,善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量力而为,停止超负荷运转,促进心身健康并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地安排工作,是一种最积极的休息方式。对于各种繁重的工作事务,宜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有节奏有步骤地分期分批逐一完成。这样可在某个阶段性的工作完成之后,有一定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心身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整,防止疲劳日积月累,损及心身健康。将日常工作分阶段地进行,还可从阶段性的成果中获得乐趣,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迅速恢复。
工作之余的休息,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工作日程灵活选择。忙里偷闲,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的运动,就是一种省时有效、积极主动的休息,比如做课间操、椅子操、上下楼梯等活动。中年知识分子无论是搞教学工作,长久站立,还是搞研究工作,久坐少动,在用脑耗神的同时,也容易因某种姿势持续过久,导致局部的肌肉疲劳紧张。这时候,单单是静坐休养,往往不易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精神及肌肉的紧张,而适当地运动则可通过改变大脑与躯体、肢体与肢体之间原来的兴奋与抑制关系,获得良好的消除局部紧张疲劳的效果。另外,可利用等车、坐车时间,做一些叩齿、咽津、提肛等养生功法;还可在每天的工作结束后,进行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如打太极拳、做健身操,以及对奕、习字、绘画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中年人防止过于疲劳、恢复精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中年人不可因工作或研究经常开夜车,更不能经常性地通宵达旦地工作或夜生活。
(三)预防疾病,防止早衰
人到中年,生理功能逐日衰退。长期而繁重的工作和生活负担,使中年人的体力消耗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下降,各种疾病侵入机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中年人应该加强防御疾病、防止早衰的意识,掌握一定的防病治病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疾病和衰老虽然不同,但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即疾病催人衰老,衰老容易得病。衰老,在理论上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但在实际生活中,单纯的生理性衰老是几乎不存在的,伴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的同时,或多或少总会患有这样或那样的慢性疾病。正是由于衰老和慢性疾病的相互循环作用,才使大多数人的寿命不像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推测的那样活到120岁以上,“度百岁乃去”。在衰老过程中,早衰显著受疾病影响,机体功能过早地表现出衰老的征象,寿命一般在60岁以下。这在知识分子中,也不乏少见。据国家体委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8岁,比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68岁整整少10年。说明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对于中年知识分子的心身健康和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学一贯的思想是“治未病”,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认识,对今天的医学有很大的影响。中年人应充分认识人类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体力耐受,轻视日常生活调理和定期的健康检查。尽管有时已觉得力不从心,仍旧像年轻时一样,凭借着激情和冲动去应付日常的工作。中年人的工作负荷常常挤掉了他们锻炼身体和调剂生活的时间,这是造成中年人健康状况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注意妥善安排工作与生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是中年人防御疾病的首要措施。有关日常生活保健涉及面较广,比如饮食调理、睡眠保健、体育锻炼、起居作息、卫生保健等等。
为了有效地防治疾病,中年人应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慢性病都会在身体的一定部位、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出来,所以,中年人经常留心自己在体重、面色、大小便、睡眠,以及饮食、精力方面的变化,若有不正常的表现,应认真对待。因为疾病开始时大多有相应的症状,中年人应把它们作为警报信号,早去医院检查,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从这一点上看,中年人还应学习掌握一些有关的医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关心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表现,积极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4、道教养生修炼的方法是什么?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马王堆导引术(资料图图源网络)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3、意念修炼类
我国道教气功,除“内丹”堪为不二法门,“行气”久称一树奇葩,其他如守一术、虚静术、存神、内观、定观、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窍、存思术等等,方法尚多;而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不外以意念修炼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为“意念修炼”,并从而与“内丹周天”、“吐纳行气”鼎足而三。
教气功:十二段锦(资料图图源网络)
道教三大类功法足以概括我国气功中的一切静功,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主;然而两者却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行气”功法常须借助意念活动进行配合,而“意念修炼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参与,只不过是各有专攻,侧重不同罢了。而“内丹”之术则综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从而成为我国气功中的千古绝招。
4、内丹周天类
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炼“丹”的系统修炼方法。在道教修炼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湛,方法最为周密成熟,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内丹的流派分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三丰派、青城派;修炼的方法有十多种,但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炼的顺序来说,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有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的渐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入手即迳直炼神还虚,绝情忘念,明心见性。
内经图(资料图图源网络)
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见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彻命功。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亦称为小周天;第二阶段为十月养胎,炼气化神,亦称为大周天;第三阶段为三年哺乳,练神还虚;第四阶段为九年面壁,练虚合道。
先修命后修性,为南宗所倡。其法从钟吕派内丹的传统方法入手,守窍调息,循序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至炼神阶段,参究禅宗性理,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从修炼方式讲,内丹又分为清修、双修二派。清修派主张阴阳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这是内丹的主流。双修派认为阴阳分具于异性之身,主张男女合修,取药于“同类彼法”。这类方法实属秦汉以来房中术的进一步发展。道教还认为,男女生理不同,故炼丹的方法应有所区别。宋元以来,出现了不少“女丹”的修炼方法,一般都从意守膻中“炼体”入手。
5、辟谷断食类
辟谷亦称“却谷”、“休粮”、“绝粒”、“断谷”等,即在一段时间内,乃至长期不食蔬谷和烟火食。我国辟谷起源很早,并不是有了道教以后才有辟谷的。道教兴起后,接过辟谷之法,不仅把辟谷实践推向纵深,而且还予理论上赋予一种神秘色彩。辟谷大略可分为辟谷后服气、辟谷后饮水、辟谷后服食药物三种,其中辟谷服药法有百种之多。这三种辟谷法,一般都与服气等类静功配合。
6、滋补服食类
这类养生修炼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所服之物大体可分为草本金石类药物。道教宣扬服食用金石等炼成的丹药可长生成仙,已被实践证明属谬误之谈。但所服草木之类药物,多有滋补作用,服食得当,当非无益。比如适量的服食大枣、灵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参、干地黄等对人均有滋补作用。
道士炼丹(资料图图源网络)
7、房中养生类
此法因议论不一,在此不再论述,望见谅。
8、起居摄生类
道家养生修炼之术,除内丹、行气、存思、服饵、房中、导引等法之外,还包括心身两方面的养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的杂修之法,这就是起居摄生类修炼法,可谓博大精深,网罗无遗。它包括四时调养法、情绪调摄法、饮食调养法、起居调养法等。
9、香汤沐浴类
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道教修炼方法中,还有一类不被外界注意,但在养生修炼中确有一定特殊作用的养生修炼法,这就是香汤沐浴。所谓“香汤”,就是调进各种芬芳药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当香汤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汤沐浴(资料图图源网络)
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汤。所谓“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叶、零陵、青木香五种香药或香料的总称。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挥发油,味芳香,据道教密传,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树去掉栓皮后的树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气味芳香,具有较强的健脑醒脑作用,且可以杀诸疮虫,止息痧气。柏叶,则具有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的作用。零陵香,对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有较好的疗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还能清醒毛孔,促进皮下毛细管的血液循环,使沐浴者遍体舒适。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加制而成。调汤之人,功德无量。
10、指印符咒类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样,也有手印、咒语。道教的手印“诀”、“手诀”,手指做成诀的姿势叫“掐诀”。诀的种类有数十种,其作用与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则相异。道教的咒语,称为“祝”或“咒”。
道家手诀(资料图图源网络)
大约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韵文,第二种是无韵的短语,第三种取自佛教咒语。道教在修炼时,多用咒语,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气一类,在开始做功及做功结束时,都要掐诀念咒。内丹修炼中亦往往用咒语。念咒时不但要掐诀,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诀同时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应。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炼时,还常书符。符的种类很多,各有其用场,虽召神制鬼自属无稽,但符?的实际运用,都与气功修炼密切相关。
5、怎样养生保健?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4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 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1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22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 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 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9 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6、吞唾养生针对的脏是?
唾液与长寿有密切关系。许多中医书上都提到,唾液充盈又常含而咽之,能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寿不老。古人十分重视唾液养生。自古以来,养生专家即视口水津液为健康的重要源泉,因此将口水神化异化,赋予它以“金津玉液”、“琼浆玉泉”等甘霖美名。
唾液,俗称口水,在中医眼中,它可宝贵得不得了。中医向来十分重视津液的保养,自古就有“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的记载,认为经常吞咽唾液可以濡润孔窍,和脾健胃,滋养五脏,滑利关节,补益脑髓,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此,在中医养生保健十法中就有咽津一法。
7、咽津养生保健方法具有什么作用
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
古代养生家认为,咽津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润肢体肌肤;流通血脉神气,增强消化功能,延缓机体衰老。
其具体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于凳上,两腿分开如肩宽,两手轻放于大版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松,摒除杂念。自然呼吸,轻闭双目,思想集中在口腔处。
先用舌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上下牙齿运转,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后用舌尖顶住上腭部1~2分钟,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满时,鼓腮含漱36次。
漱津后,将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时意识由口腔转移到"丹田"。初练此功时津液不多,久练自增。
此功清晨、午休、睡时都可做,多做效权果更佳。
8、服气养生是什么?
道源圣城就有,服气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方法之一,是道家著名的轻身长生之术,服气者到大自然中,复通过特殊的内功心法,服食天地之精华,吸取空气当中的营养成分,避开寻常饮食进行康复治疗,以求健康养生,是古人高层次的内功闭制关修行方法之一。
适宜人群:肥胖、高血压、早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血脂、脂肪肝、肠炎、 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失眠、便秘、面部色斑、子宫肌瘤、乳腺增生、乳腺炎、闭经、痛经、月经不调、阴道炎、崩漏等妇科疾病患者。36、
9、为什么中医养生说唾沫一口,价值千金?
谚语:唾沫一口,价值千金。
中医养生:唾沫一口,价值千金
解释:古人的养生方法中有“咽津”一法,诸养生学家称其有“令人躯体光泽,津润力壮,有颜色”的作用,并有诗赞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嗽咽入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可见古时的养生学家对“咽津”多么推崇。
咽津的具体做法除不要随意吐出口腔中的唾液外,每日清晨洗漱后,用舌尖微顶上腭,即觉有津液涌出,待充满口腔后用舌搅拌数次缓缓咽下,称其为下注丹田。
中医养生学理论认为,口腔内的液体分为涎、唾两种,清者为涎,稠者为唾,涎为脾液,唾为肾液。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而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所以,养生学家以舌抵上腭,待唾液充满口腔后,缓缓咽下以养肾精,并称此法为“饮玉浆”。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的作用有:
①湿润口腔;
②浸渗、混合及软化食物,使食物容易吞咽;
③杀灭有害微生物;
④中和口腔内的酸性物质;
⑤保持口腔卫生;
⑥帮助消化。
由于唾液内富含脯氨酸的钙结合唾液蛋白,可在牙齿上形成保护膜,对保护牙齿有益。唾液中还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血管活性丝氨酸蛋白酶及一些调节肽,所以有人认为唾液中含有的这些生物活性物质与增强机体素质和延缓衰老有关。
尽管中国传统养生学对“咽津”养生法的理论解释似乎不够科学,但清晨起床后经常做做“咽津”养生法,则有益于促进机体的健康。
10、五、 为什么说养阳是养生的关键之一?养阳有哪些方法?穴位举例(最少3个,部位,方法)。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上讲,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后为阳,前为阴,所有的事物都符合阴向阳走的规律,而且所有阴面的问题都会通过阳会反应出来。比如人发烧或疲劳时,刮一下背部就会使症状减轻,还有,当人上了火后通常会通过面部来走火,这些无一不说明,阴往阳走的规律。所以养生先养阳,像穴位可以点按直沟、足三里、曲池等 三.先春养阳法: 准备 席地盘坐,或盘坐于床,全身放松,头正颈直,含胸拔背,双眼微合,口唇轻闭。两手或轻握,或手心向上相叠,置于小腹前,或两手在腹前做抱球状,也可分别轻按两膝上。采用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均匀细长。吸气时腹部肌肉放松,自然鼓起;呼气时收腹,缩睾,提肛。 具体做法 坐定,放松毕,呼吸调顺后,意守肝部,舌舐上腭,上下齿轻轻相叩。叩齿过程中,口中生津,用力吞下,意念将此津液深咽至腹部丹田。咽津后复叩齿,津满复咽下,如此连做7遍。共咽津7口。 7次咽津毕,慢慢站起,取自然站立姿势,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弯曲,松肩垂肘,两手掌轻靠两大腿外侧,十指放松。站定,两手徐徐上提,向对侧腋下移动,抱往两肋,带动上身慢慢摇动,连摇3次。 3次摇肋后,两手松开,慢慢下移,轻靠两腿外侧,稍作停顿静养,待情绪平走,心境安定,再恢复盘坐姿势,依上法叩齿,吞咽津液,连做7遍,吞津7口。 注意事项: 1、本功法强调闭目冥心,深咽津液,意守肝部,同时主张抱肋摇动,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较为实用的动静气功功法,整个春天均可采用本功法锻炼。 2、意守肝部,是本功法的最关键之处。叩齿咽津时要意守肝部。抱肋摇动时也要意守肝部。注意力要集中,不回忆往事。勿牵挂眼前事务,把一切念头都暂时放开,全部意念都集中至胸肋肝部。 3、咽津时,要做到汩然有声,用意念送至腹部丹田。咽津的同时结合叩齿,不但能使口中津液增多,还能健齿益肾。古人将咽津与叩齿结合的养生方法称作炼精,认为是健身长生的重要手段。 4、本功法源自陈士锋的《石室秘录》。坚持本功法锻炼,不仅有顺时防病的作用,还有治病的效用。对春令风邪偏胜,侵袭人体导致的发热恶寒、头身重困、关节疼痛、四肢酸楚、头项强痛、头面浮肿、皮肤瘙痒病症,以及头目眩晕,肢体麻木等肝的病变,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四.“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胃寒贴中脘,呼吸系统贴大椎、肺腧、风门,肾阳不足贴肾腧、命门,气血不足贴膈腧。敷贴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