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功介绍一下
实现声明:气功不会有气的
气功这个事物,在几乎所有新闻媒介的宣传参与下,在我国几乎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然而,如果问一下“您能回答什么是气功吗?”则很多人又突然感到模模糊糊,说不清楚,或者错误地认为气功是练“气”的。这一方面说明多年的宣传在帮助人们科学理解气功方面,并没起多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今的气功定义存在让人们不容易理解的地方。那么,究竟什么是气功呢?
两千年前成书的中医最早最权威的经典著《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心理健康,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才协调,按照这种规律养生才能长寿;心理不健康,则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就紊乱,按照这种规律养生必生病变。通过这段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心理在养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气功恰恰是对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和实践的学科。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当今气功领域公认的关于气功的论述是这样写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说,当一个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变得协调。长期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就会增强机体免疫抗病能力,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见,气功是一项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自身生理功能协调的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其它论述气功的条目还有诸如“精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净神不乱思”、“占神往来”、“专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专直”、“心和调”、“安心定气”等这么多专一内容的练功要求,清楚地证明了“调神”(心理调整)才是气功的本质特征。
古人不仅理论上如此论述,在创编功法时也紧紧地联系着心理调整的核心,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一段记载为例:“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人从这段论述中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练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自我暗示核心,聚精汇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这一过程中“想见”的“太和元气”及其运行途径,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内容进行自我暗示的结果。通过这种想象,摈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个令自己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
入静,是气功锻炼本身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气功区别于其它健身方法的重要特点。入静是练功者通过采用集中注意力方法排除思想杂念,使意识从普通清醒状态逐渐过渡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此时,大脑除自知自己是在练气功这一点上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都处于一种主动性的休息抑制状态。气功术语称之“一念代万念”。
心理学将处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意识状态称为催眠状态。气功入静状态在实质上属于催眠状态。在形式上稍有区别的是气功造成的催眠使用的是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手段。大量实验室研究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处于入静状态时,主观上练功人会感到全身舒适、心情愉快、心胸开阔。这种美好情绪状态,使心理紧张得以充分放松。客观上,可以检测到这种良性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向着协调有序化的方向发展。长期坚持气功锻炼,进一步可使诸如炎症、溃疡等实质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这种通过自我心理调整来协调自身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形态实质的过程,就是气功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当然,也是气功具有消除心身疲劳、增强免疫能力健身防病,以及治疗心身疾病作用之所在。
综上可见,气功不是练“气”的。如果用中医术语可将气功定义为:通过调神来协调气机,达到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如果用现代科学语言可将气功定义为: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入静)状态,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甚至使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2、我想自学中医,请问怎么入手?
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人,都是这样想的:我就把中医当做一门爱好吧,不要学着去治疗疾病算了。
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想的,越学到后面,投入的越多,就越来越不可收拾
从入门到学会一点,从学会一点到能够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再从不满足非法行医到现在走上中医师承之路,鬼知道我经历了多少辛酸。
所以,要么不开始,一旦开始了,兄弟就做好把自己一辈子搭上去的心态吧!
心态摆正了,接下来就是读书了
不要信那些网络上的民间中医鼓吹的玄学中医,咱们还是需要走正统的学术路线。
从最开始的《黄帝内经》开始,树立起最基础的中医生理学知识,然后再开始研究一下《神农本草经》了解了解药性,最后再精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背完这四本书,中医基础就打的很好了,这个时候再去看后世的书,才不会被那些偏激的思想带跑。
基础打好之后,再继续博览群书,广泛的阅读,才能在临床中得心应手。
我现在就处在最后一个博览群书的阶段,同时拜了一个中医师傅,准备在五年之后考取中医医师资格证。
关于这一段经历,一时半会又不能完全说清楚,其中实在是太曲折了,如果对中医师承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或者我的经历可以帮到你们!
3、气功为何人所创???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
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一、殷周时期的气功萌芽
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创时历,应用干支纪日法,制造石器、骨器,进而是青铜器。农业生产较前发展,生活和文化较前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渐增进。虽然天体运动与神话相伴,周天之说已见端倪,对身体各部分结构已有观察,对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这都为气功养生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已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
二、先秦诸子与气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故《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很有影响。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所谓“守一”,即指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的一个点,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说是在众多的意念中,选择其中一项,并对此一项意念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类功法传世。所谓“守中”,即在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处天和之中。
《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则说明了习练气功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练气功要重视道德修养的修身方法,这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观念:“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宋、尹则把老子的“道”和“气”统一起来,认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遍流万物而不变”(《心术》)。又进一步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其“气论”对气功学的基础理论有很大影响。
动静结合的观点则首见于《吕氏春秋》,吕氏首先指出了“静”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接着又指出了“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由于静与动对人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吕氏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专以养生为务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后世广为传扬的王乔与赤松子,他们对气功的影响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以及《行气铭》,据专家考证,这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件反映气功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到迄今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但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表明在战国时代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战国至汉初成书的第一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古老气功的医学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从气功锻炼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古人对远古时期人们修炼气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调的雏形。《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一种社会医学,它所奠基的气功学,古时称为“黄老之学”,恰好符合当代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是气功锻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素问??遗篇刺法论》更介绍了气功治疗慢性病的具体方法。后世练功的“入静”、“气贯丹田”、“舌抵上腭”、“叩齿吞津”、“玉液还丹”等等,也都由此而来。
先秦时期,社会上已有从事气功研究的术士、方士。气功养生术从休息以利于体力恢复的简单应用,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预防养生、祛病健身的导引气功。如楚国盛行导引行气,著名的方士就有“羡门高豀、上成郁林、公乐聚榖”(宋玉《高唐赋》)。姜亮夫先生说:“燕齐以求仙方而延年为主,而楚南以养气而外生死为宗,故燕齐多方士,而楚南多隐逸……而导引行气,始于楚南。”(《屈原赋校注》)可见战国后期社会上气功养生术的普遍流行。《素问》即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之论(《异法方宜论》)。
《管子》则谓“故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此乃以稳定形神立法。《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乘之以调和”,提倡用中和法调节精神与形体。功法已有动功、静功等不同,并且收载在诸子的著作里流传下来。
三、秦汉时期的气功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虽然秦朝持续时间不长,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做了许多统一的工作,为汉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秦汉在医学方面有较大发展,气功学也因此受到良好的影响。尤其是汉初,统治阶级曾一度提倡“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之风盛行一时。政府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客观上对气功的发展是一个促进。即使以后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罢黜百家”,但气功并未因儒家经学的兴盛受到影响,反而在理论认识上有显著提高。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家的一些修持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摄生养性的手段。至此,中国气功明显形成了儒、道、释三家。
秦汉时期,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论著日多。受先秦诸子的影响,秦汉论著也包罗万象。其中以生命科学为中心的论著不少,较有代表的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素书》、《春秋繁露》、《韩诗外传》、《申鉴》、《老子指归》、《论衡》、《老子河上公章句》、《太平经》等。除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气候的知识外,有的篇章直接阐发气功养生的内容,其中尤以《吕氏春秋》对发展气功整体论的观点有较大的推动,将天地自然、社会人事、机体生命合为一大系统。后世气功家观察自然、社会与机体生命的关系,多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指导,足见其影响之深。另外《老子指归》对“道”的论述,明确提出“道”即是平衡,是事物形成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状态,较先秦诸子所述平衡问题在气功中的应用更为具体。《淮南子》“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万言”。其中淑真、精神、道应、人间等篇所述(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气功基本理论和实践功法的具体阐发。还有《太平经》阐述功法之多,也是其他同时著作所少见的。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首次应用十二消息卦,说明了气功气化学说的数学原理。
秦汉时期,气功实践加强,不仅用于预防摄生,也用于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道士、医师应用其作为防治疾病的方法,有知识之士用以作为养生法,连普通民众也有应用气功的记载。在摄生防病方面,社会上已流行各种不同作用的功法。如汉??荀悦的“关息法”,就重在壮阳。有侧重养阴的功法,静而生阴,多从静功方面入手进行。养阴又多重在精、血、津液等体内物质的获得上,如长沙出土的青铜镜铭文:“尚方佳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渴饮玉泉” 即是练气功时吞咽口中分泌出的津液。较多的气功家,还是提倡应用“和”法。如《吕氏春秋》的“精神安乎形”、“心志欲其和”;刘安的“形神志气,各尽其宜”;韩婴的“君子务结心乎一”;董仲舒的“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陆贾的“宁其心而安其性”;徐平的“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尤其是严君平对“和”法的论述:“其为化也(‘其’指道),变于不变,动于不动;反以生复,复以生反,有以生无,无以生有,反复相因,自然是守。”(《老子指归??卷三》)是说道在不变中变,不动中动,自身在相对稳定中产生变化的运动。明确阐发了气功的气化作用,从理论上对“和”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除说明秦汉时期广泛应用“和”法之外,还表明秦汉气功对动静、复反、有无等辩证关系的认识,已具较高的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秦汉时期健身气功的应用已很普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上虽仅存44幅图画,但导引姿势复杂多变,运动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着平民装束。有的注明了导引作用,并且注意了意识活动要与动作协调,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鹞背”、“龙登”、“熊经”、“鸟伸”,较《庄子》的记载有所发展,显然是后世“五禽戏”的起源之一。
华佗在气功学方面的贡献是创制五禽戏,即虎、鹿、熊、猿、鸟五戏。五禽戏为时间较早、系统全面的健身动功功法之一。《三国志·华佗传》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简要地介绍了五禽戏的由来以及临床上的应用。说明五禽戏较之春秋二禽戏,较之战国末西汉初的导引法又有提高。华佗五禽戏的创制,促进了气功的发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功
晋初(又谓汉末)女气功学家魏华存的气功学专著《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问世。就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而论,主要应用人天观、脏象学说研究气功养生法,说明脑神经及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提高了气功对人体结构及脏腑间联系的认识,对后世广有影响。
晋代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对推动古代气功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认为导引的作用是“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可以延年益寿。
南北朝的陶弘景、陆修静对气功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贡献。陶弘景著有《养性延命录》、《真诰》,创制了许多具有实际作用的功法。陆修静撰有《三洞经书目录》,为保存南北朝前的气功文献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还有北齐??颜之推说的“爱养神明,调护气息”,论述了气功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后世多有效法。
晋以后,各种功法相继出现。其中有以练气为主的“命功”,如魏华存的“出日入月呼吸存法”和陶弘景的“六字服气法”:“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四,皆出气也。”(《养性延命录》)有调神,协调精神为主的“性功”,如魏华存的“思一法”,用以稳定脑神,其实就是补脑安神的性功。梁刘勰的“理神法”,实际上也是调节精神、稳定情绪的安神法,即所谓“静则养神”。临床还用于治疗神形失调引起的各种内伤疾病,有调身、运动形体的“导引”。将“导引”用来预防摄生,祛邪疗疾。如晋许逊所创的“补肝三势”、“补脾三势”、“补心脏三势”、“补肺脏三势”、“补肾脏三势”,用于治疗五脏疾病。方法简明易行,有实效,至今仍用于实践,即是经后人改动而更名为“立式八段锦”的原型。两晋南北朝的气功较秦汉时期又有新的发展,除有以上的功法外, 还有按摩、咽津等多种辅助功法。如陶弘景的以活动形体,动摇肢节,强壮身体,增进健康的“导引按摩法”等。
五、隋唐时期气功的应用
隋朝时期的气功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气功成就,气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法二百六十余式,用于健身,治内、外、妇科等疾病。在《周易参同契》的基础上,继承许逊之说,当时,多称气功养生法为“内丹术”,习练气功叫“修丹”或“炼丹”。隋以后至唐,内丹之术曾兴盛一时。也有外丹与内丹混用的情况,致使服食外丹而毙命(外丹多为铅汞等有毒成分做成)者亦不少见。
唐代孙思邈躬身实践,其学术思想兼融医、道、佛于一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所创“调气法”、“导引法”简明易学,较适合老年患者需要。王玄览著《玄珠录》论述气功状态下的特殊生理功能作用。司马承祯著《修真秘旨》、《坐忘论》、《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书,应用气功健身摄生预防,延年却老。还有,钟离权认为气功养生法是持身之大道;吕洞宾主张习练气功应以补阳为法;王泰用气功养生法防治老年病;施肩吾著《养生辨疑诀》认为“学道可以长生”,还著《钟吕传道记》,阐发气功的各个方面,为气功的防治应用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等等。连文学家白居易也作《求玄珠赋》和《动静交相养赋》,阐述气功的动静作用,对后世很有影响。
六、宋元时期的气功发展
宋元时期气功的发展,儒道释医各家都有一定贡献。理论上集三家(道、儒及释)之长融为一体。实践方面用以治疗各种神形失调性疾病,尤以健身、防治老年病见长。
基本理论方面,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应用太极、八卦知识,说明整体与局部、动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气功认识动静之间的变化是一大促进。以后,朱熹继承其说,兴理学的研究,有“主静”、“德性”、“存心”诸说,客观上促进了气功基本理论的发展,并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宋元时期道家气功著述较多,虽杂有宗教意识,但为继承前人经验保留了丰富资料。张君房辑的《云笈七签》,是道藏辑要,被后世誉为小道藏,除宗教教义、教规的论述外,较多的是气功著述。张伯端的《悟真篇》提倡悟性,是宋代很有影响的气功专著,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并列为道家四大经典。陈泥丸的《大道歌》论述气功养生延年,曾慥的《至游子》认为气功健身“能通道化,虚明则通”,白玉赡讲气功有“万法归一”、“精神与气常保全”之论。
宋元诸医家重视气功养生法的研究,也应用气功健身及提高道德修养,防治七情内伤引起的疾病。《太平圣惠方》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功法说明。《圣济总录》提出 “治神”的主张,主张应用导引、服气等法,“保其泰和,合彼太和”。《苏沈良方》提倡习练“调气法”,并认为要取得成功,“惟长久不废”,持之以恒。《养老奉亲书》应用“六字气诀”,防治老年病,为后世广泛采用。
金元诸医家,也应用气功健身,并多有发挥。刘完素说 “饮食者调其形,起居者调其神”,李东垣认为“夜半收心,静坐片时”可“升发元气”,朱丹溪主张“调息养神”。金元时道家研究气功养生法也很活跃。王重阳著《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对气功及养生多有发挥。马丹阳著《神光灿》、《洞玄金玉集》也同论气功。谭处瑞著《元珠歌》、《落魄歌》对气功也多有益之论。丘处机著《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可以说是气功养生学专著。但是,金元道家著述,与隋、唐、宋时的道家著述一样,有不切实际之处,阅读研究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七、明清时期气功的发展
明清时期,气功健身强体应用较盛,儒、释、道各家都有专论。著述有兰茂所著的《性天风月通玄记》,提倡人与自然相应。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说明经络是习练气功时气血运行的通道。其他医家的论著里,多有阐发气功养生的专篇。如徐春圃在《古今医统》里说:“摄生之要,莫大乎存想。”他还介绍了多种动功功法,防治疾病。龚廷贤也在《寿世保元》中介绍了气功养生的具体做法:“每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趺坐,瞑目不视,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柱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足开目,去耳塞,下榻数步,偃卧榻上,少睡片刻起来,啜粥半碗,不可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普济方》沿《圣济总录》之道,也引录气功养生法作为健身强体、防治疾病的方法。李士材著《删补颐生微论》并附修摄法二十五条,可以说是二十五个气功功法。《医门法律》有“和畅性情”之论,实际是应用气功调节精神。李梴提倡导引健身,有开关法、起髀法、开郁法,用以调理血脉,疏通关节,强壮身体,祛邪治病。更为突出的是龚居中应用气功,治疗“咳嗽齁喘,肺病劳瘵”。清陈士铎有先春养阳法,先夏养阴法,先秋养阴法,先冬养阳法,与自然一一相应,调节身体各部之阴阳。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录有“运功规法”,并在内科杂病证治(药)之后附气功疗法。还有医家用以治五官疾病,用之广泛,不胜枚举。
八、近现代气功的发展
近现代气功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近百年中,由于各种原因气功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以后,在新中国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气功得到了较大发展。
4、气功的起源?
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一、殷周时期的气功萌芽
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创时历,应用干支纪日法,制造石器、骨器,进而是青铜器。农业生产较前发展,生活和文化较前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渐增进。虽然天体运动与神话相伴,周天之说已见端倪,对身体各部分结构已有观察,对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这都为气功养生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已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
二、先秦诸子与气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故《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很有影响。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所谓“守一”,即指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的一个点,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说是在众多的意念中,选择其中一项,并对此一项意念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类功法传世。所谓“守中”,即在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处天和之中。
《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则说明了习练气功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练气功要重视道德修养的修身方法,这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观念:“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宋、尹则把老子的“道”和“气”统一起来,认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遍流万物而不变”(《心术》)。又进一步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其“气论”对气功学的基础理论有很大影响。
动静结合的观点则首见于《吕氏春秋》,吕氏首先指出了“静”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接着又指出了“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由于静与动对人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吕氏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专以养生为务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后世广为传扬的王乔与赤松子,他们对气功的影响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以及《行气铭》,据专家考证,这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件反映气功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到迄今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但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表明在战国时代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战国至汉初成书的第一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古老气功的医学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从气功锻炼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古人对远古时期人们修炼气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调的雏形。《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一种社会医学,它所奠基的气功学,古时称为“黄老之学”,恰好符合当代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是气功锻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素问•遗篇刺法论》更介绍了气功治疗慢性病的具体方法。后世练功的“入静”、“气贯丹田”、“舌抵上腭”、“叩齿吞津”、“玉液还丹”等等,也都由此而来。
先秦时期,社会上已有从事气功研究的术士、方士。气功养生术从休息以利于体力恢复的简单应用,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预防养生、祛病健身的导引气功。如楚国盛行导引行气,著名的方士就有“羡门高豀 、上成郁林、公乐聚榖”(宋玉《高唐赋》)。姜亮夫先生说:“燕齐以求仙方而延年为主,而楚南以养气而外生死为宗,故燕齐多方士,而楚南多隐逸……而导引行气,始于楚南。”(《屈原赋校注》)可见战国后期社会上气功养生术的普遍流行。《素问》即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之论(《异法方宜论》)。
《管子》则谓“故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此乃以稳定形神立法。《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乘之以调和”,提倡用中和法调节精神与形体。功法已有动功、静功等不同,并且收载在诸子的著作里流传下来。
三、秦汉时期的气功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虽然秦朝持续时间不长,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做了许多统一的工作,为汉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秦汉在医学方面有较大发展,气功学也因此受到良好的影响。尤其是汉初,统治阶级曾一度提倡“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之风盛行一时。政府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客观上对气功的发展是一个促进。即使以后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罢黜百家”,但气功并未因儒家经学的兴盛受到影响,反而在理论认识上有显著提高。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家的一些修持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摄生养性的手段。至此,中国气功明显形成了儒、道、释三家。
秦汉时期,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论著日多。受先秦诸子的影响,秦汉论著也包罗万象。其中以生命科学为中心的论著不少,较有代表的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素书》、《春秋繁露》、《韩诗外传》、《申鉴》、《老子指归》、《论衡》、《老子河上公章句》、《太平经》等。除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气候的知识外,有的篇章直接阐发气功养生的内容,其中尤以《吕氏春秋》对发展气功整体论的观点有较大的推动,将天地自然、社会人事、机体生命合为一大系统。后世气功家观察自然、社会与机体生命的关系,多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指导,足见其影响之深。另外《老子指归》对“道”的论述,明确提出“道”即是平衡,是事物形成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状态,较先秦诸子所述平衡问题在气功中的应用更为具体。《淮南子》“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万言”。其中淑真、精神、道应、人间等篇所述(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气功基本理论和实践功法的具体阐发。还有《太平经》阐述功法之多,也是其他同时著作所少见的。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首次应用十二消息卦,说明了气功气化学说的数学原理。
秦汉时期,气功实践加强,不仅用于预防摄生,也用于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道士、医师应用其作为防治疾病的方法,有知识之士用以作为养生法,连普通民众也有应用气功的记载。在摄生防病方面,社会上已流行各种不同作用的功法。如汉•荀悦的“关息法”,就重在壮阳。有侧重养阴的功法,静而生阴,多从静功方面入手进行。养阴又多重在精、血、津液等体内物质的获得上,如长沙出土的青铜镜铭文:“尚方佳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渴饮玉泉”即是练气功时吞咽口中分泌出的津液。较多的气功家,还是提倡应用“和”法。如《吕氏春秋》的“精神安乎形”、“心志欲其和”;刘安的“形神志气,各尽其宜”;韩婴的“君子务结心乎一”;董仲舒的“心平和而不失中正”;陆贾的“宁其心而安其性”;徐平的“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尤其是严君平对“和”法的论述:“其为化也(‘其’指道),变于不变,动于不动;反以生复,复以生反,有以生无,无以生有,反复相因,自然是守。”(《老子指归•卷三》)是说道在不变中变,不动中动,自身在相对稳定中产生变化的运动。明确阐发了气功的气化作用,从理论上对“和”法进行了深入的总结。除说明秦汉时期广泛应用“和”法之外,还表明秦汉气功对动静、复反、有无等辩证关系的认识,已具较高的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秦汉时期健身气功的应用已很普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上虽仅存44幅图画,但导引姿势复杂多变,运动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着平民装束。有的注明了导引作用,并且注意了意识活动要与动作协调,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鹞背”、“龙登”、“熊经”、“鸟伸”,较《庄子》的记载有所发展,显然是后世“五禽戏”的起源之一。
华佗在气功学方面的贡献是创制五禽戏,即虎、鹿、熊、猿、鸟五戏。五禽戏为时间较早、系统全面的健身动功功法之一。《三国志•华佗传》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简要地介绍了五禽戏的由来以及临床上的应用。说明五禽戏较之春秋二禽戏,较之战国末西汉初的导引法又有提高。华佗五禽戏的创制,促进了气功的发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功
晋初(又谓汉末)女气功学家魏华存的气功学专著《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问世。就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而论,主要应用人天观、脏象学说研究气功养生法,说明脑神经及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提高了气功对人体结构及脏腑间联系的认识,对后世广有影响。
晋代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对推动古代气功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认为导引的作用是“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可以延年益寿。
南北朝的陶弘景、陆修静对气功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贡献。陶弘景著有《养性延命录》、《真诰》,创制了许多具有实际作用的功法。陆修静撰有《三洞经书目录》,为保存南北朝前的气功文献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还有北齐•颜之推说的“爱养神明,调护气息”,论述了气功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后世多有效法。
晋以后,各种功法相继出现。其中有以练气为主的“命功”,如魏华存的“出日入月呼吸存法”和陶弘景的“六字服气法”:“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口四,皆出气也。”(《养性延命录》)有调神,协调精神为主的“性功”,如魏华存的“思一法”,用以稳定脑神,其实就是补脑安神的性功。梁刘勰的“理神法”,实际上也是调节精神、稳定情绪的安神法,即所谓“静则养神”。临床还用于治疗神形失调引起的各种内伤疾病,有调身、运动形体的“导引”。将“导引”用来预防摄生,祛邪疗疾。如晋许逊所创的“补肝三势”、“补脾三势”、“补心脏三势”、“补肺脏三势”、“补肾脏三势”,用于治疗五脏疾病。方法简明易行,有实效,至今仍用于实践,即是经后人改动而更名为“立式八段锦”的原型。两晋南北朝的气功较秦汉时期又有新的发展,除有以上的功法外,还有按摩、咽津等多种辅助功法。如陶弘景的以活动形体,动摇肢节,强壮身体,增进健康的“导引按摩法”等。
5、为什么中医特别适合养生?
中医适合养生,中医养生的办法是调节人的血液循环,对,哪个血来液不通?他可以用用手法让血脉畅通,比如刮刮痧,拔拔火罐自,这都可以去掉风寒,所以中医在人们的观念上都是认可的,特别适合老年人,中医养生疗法,它可以提zd高人的免疫力,使身体血脉通毒素可以定期可以排出来,中医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很大家认可的
6、什么是气功
hfchenggong 既然到过我的空间,想必知道余空间中此段文字。
我的空间《武术余言来之内功、内力》:
......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自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现代百汉语词典》)
气功所说的“气”,不是物理学中所说的“气”,而是中医里所说的“元气”,是生命力,用所谓现代科学来解释可以理解为能量。但是它又和物理里所说的能量不同,物理力学是建立在西洋科学上的,而气功的能量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体思想来理解。
与其他一些中度国传统文化类似,气功也受到所谓现代科学的质疑,相信的、反对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对,都需问要根据事实和实践。现有的科学理论仍有不少现象不能解释,它仍不是一个完全的理论。因而我们只能用它来答分析,而不能用它作为武器来肯定和否定未知现象。肯定的人需要尽量提出证据,而反对是人既然要反对,就应该亲自去进行实践和验证。
......
7、自己看书练习气功会有多大的危险?
可行,估计你就算想出偏差只怕也没那么容易。出偏差是因为入了门才有,而且是到了高境界才越容易出。危害越大,看个人修行。。明白了么。。
8、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是: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黄。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
(8)黄帝内经养生功扩展资料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根据自己的能量水平确定食物需要
每人每日各类食物适宜摄入量范围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个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季节等情况适当调整。
膳食宝塔建议的每人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范围适用于一般健康成年人。膳食宝塔中所标示的各类食物的建议量的下限为适应能量水平7550kJ(1800kcal)的摄入量,上限为适应能量水平10900kJ(2600kcal)的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列出了不同能量消费水平的各类食物适宜摄入量,可供个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9、养生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八种最好的养生方法!
1、天人相应养生法
早晨起床后,先练颤抖功一遍。然后意念天地人合一,大宇宙的光电声能象瀑布从天而降,直下你身体四肢百骸,把你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从脚下涌泉穴冲走,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此时,你身置大宇宙,而得大宇宙之灵气灌溉,大彻大悟,渐步入仙道之门。待你从宇宙怀抱自然醒来,便做剑指桩收功功法。
2、生活起居法
早晨起床练完动功功法后,可用冷水冲头部,再做鸣天鼓三十六次,干梳头三十六。晚上睡前端冷开水一杯,含一口水于口中,全身放松倒退行走,意念疲劳之气,随喝下的水入地九尺,此法叫做“零饮倒走”然后用热水暖足五分钟以上,再用双手搓按涌泉穴108次。最后用力搓热双手,捂肾脏部位十分钟,意念真气在肾部流动转圈,体会肾部感觉。早用冷水洗头,晚用热水暖足叫做“冷冲热贯”。
3、服食药补养生法
我们练功之人平时可以用甘草、杞果、远志、火红枣泡酒喝,但药酒每次只能服五钱,既可补身,又能增加血液循环。多饮则伤身、伤气、伤神。不饮酒可以多用水少加药煎熬服用,效果更好,对服外气辟谷有很大帮助。另外捉蚂蚁阴晾干研粉末泡酒饮,可以返老还童。
4、房中养生秘要总体揭晓
我们习练ZG的弟子绝大部分都是入世修练,要达到出世修炼很不容易。那么,既然出世不易,就难免要夫妻同床。没练功的人,不知房中养生之术,自然有损健康,浪费精液。年青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性欲强,如经常迷恋房事,则有伤真元。男子破阳太早,有伤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有伤血脉。要练好功,又要不使夫妻感情破裂,弟子们必须懂得房中养生之道才行。
(1)男子强精壮阳法:
在热水中伸直两腿而坐,用左手覆盖捂握五十次,如果阴茎勃起时,即从澡盆中站起来,用右手掌摩擦尾闾一带,并做提肾功。直到阴茎软,再按前法练一遍,久练养元储精,可持续房事时间。
(2)男女行房时,先宜尽量爱抚,不可猴急行房。 女阴不张强行行房伤女子眼目。男子阴软无力则伤肾伤真元。行房时要等待女子阴水出为最佳时期。男子欲射精时间停止抽动,用右手食中二指按住会阴穴,左手中指按住右鼻孔,待精回气回,阴茎软时再行房。如不能忍耐,射精后,要射完余精。立即右侧卧,弯腰强弓,屈腿,两手捂双耳(肾开窍于耳)意念真元精气从头顶百会收入内外肾部,约五分钟以上,即可达到元气恢复之目的。
5、情志调理养生法
每个人一生下来,在父母的教养下成长起来,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有性急者,有缓者,有性燥者,有性暴者,有性疲者,有性恶者,有性善者,人之初,性本善,由于后天的种种原因,家庭环境的不同,经济条件的差异,城乡的差别,生就养成了各自性格。这些性格要把它改掉,有很大的难处。通过修炼气功,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性格,达到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效果。一心要善,心无尘垢,无忧虑烦恼,就可以成大道。如何调理情志性格呢。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名和利当作过往云烟才行。当你心起杂念或起色欲、财欲、名欲、利欲、食欲时,平心定气,静坐轻声快速念诵佛家真言:“清净观世音菩萨”一百零八遍,心境自然洁净,无尘无垢。久念必可以调整你的情志性格。
6、劳动运动养生法
我们入世修炼的弟子除了练功学习外,要参加集体和家务劳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增大活动量,排除体内的疾病浊气,平时多练功,以达到肌肉丰满,身强力壮之功效。
7、积善修德养生法
练功“德”为先。我们各门各派的功法都很重视积善修德阳这个问题。我们ZG有八德八念,其它门派各有门戒律。德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是大德,阳德是小德,阴德就是做好事后甘当无名英雄,不要他人报酬,古时称它为“积阴功”。阳德是做了好事而又得了人家的报答或好处。我们练功之人就要多积阴德,少积阳德阳。而功力倍增,平时多为人治病疗伤,且不要报答。你破费舍资学了功并支渡了人,也属你的阴功所至。
8、驻颜还童养生法
身无疾病,益寿延年是我们每个人的理想。光靠药物保养,不去养生健身,有害无益。返老还童,早晨起床后,面向东方,闭目面带微笑,意念你站在鲜花丛中,花上的露水被阳光一照雾气向你面部扑来,消除你面部皱纹,洁白如玉,久练能使你返老还童。